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美國工廠觀後感手寫6篇 "工業時代的交響曲:《美國工廠》觀後感"

其他文案 閱讀(3.1W)

本文將以“美國工廠觀後感手寫”爲主題,探討對紀錄片《美國工廠》的觀後感想。該紀錄片深入記錄了美國一家傳統工廠被中國企業收購後的重組運營情況,展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人們的生活與求職困境,引發了對於全球化背景下勞動力競爭與文化衝突的思考。通過觀看這一紀錄片,我們或許能對世界工業發展與人情味產生深思。

美國工廠觀後感手寫6篇

第1篇

從這個紀錄片中,能看到來至於兩個國家之間所形成的文化衝突,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自我認知的差異,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觀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改變,在不斷的衝突與改變中摸索前行。

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爲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國工人來中國工廠學習的那一段,有兩位員工的對白給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講出了問題衝突的矛盾點。就是中國的那句古話:拿了錢,就得辦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工人沒有那種對於一個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美國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爲拿工資的員工,他們是爲了拿到工資從而使自己回到“中產階級”,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團隊中擔任自己應有的角色。而中國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團隊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爲團隊做什麼,有種以團隊爲家的感覺,只有相互間的配合,才能像齒輪一樣,一個連接一個推動着公司這艘巨輪向前遠航。

衝突最爲激烈的莫過於工會的差點介入那一段了,工會組織人員發傳單、刷口號,做員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層,也是層層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惡化。最終,以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於工廠建立工會。福耀拿到了滿意的結果,而因爲勞工衝突導致失業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結尾部分,工廠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紹着,將會用機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這種機器取代重複勞動力的模式,必定會在以後的社會上,特別是製造業中發展壯大。

正如一位美國工人所說的那些話,重複的勞動是睏乏的,更是對於人的一種精神上的一種巨大的考驗。在重複的勞動中,你可能會丟失你對於世界的熱愛,生活的熱忱。在中國福耀工廠,一位大姐的回答,說這工作還可以把。一天十二個小時,一年回家一兩次,這個節奏估計放到美國很多人是要崩潰的。人們對於事情的認知與判斷,大概率的來源於你所接觸的世界和人,它決定着你思維的維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幹活的。這句話大概沒人會反對。工作佔據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通過工作,人們獲取生存的價值,推動經濟的發展,收穫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創造着屬於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國。沒點理想,拿什麼支撐着你不斷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員工唱歌的那一幕,爲了每一片的透明。對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詮釋。怎麼講,就是員工得有這麼一個心態和同企業一起奮鬥的目標與理想,還有就是一個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一同爲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業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潤了,員工纔會有更好地待遇,不是麼?

世界正處於一個急速發展的階段,互聯網的發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對於現有的製造業體系形成了巨大的衝擊,迫使着製造業向着智能化機械化、物聯網的方向邁進,像是汽車的智能駕駛,5g的建設。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地接觸新的知識體系,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然只能被埋進時代的浪潮之中。

美國工廠觀後感手寫6篇

第2篇

?美國工廠》以2008年金融危機,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整個社區陷入蕭條爲背景。講述了中國福耀玻璃集團,接手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將其改爲玻璃製作工廠並僱請上千位藍領美國員工的故事。

該片於2020年2月10日,獲得第92界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今天二刷了《美國工廠》,或許很多人會問,這樣一個紀錄片,你還二刷?對,第一次看完後心裏有些癢癢的,有一些萌芽一樣的感觸,所以,特意在週末,再看了一次,這一次後,心裏的感觸就是這三個詞:機會,碰撞,趨勢。

機會,貫穿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奮的機會,或者稱之爲時機更加準確。就以影片中的代頓市爲例,它地處美國北部,瀕臨五大湖區域,因爲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在19世紀後半頁和20世紀初,發展了大量的工業,冰箱、空調器、計算機等,這些都是當地人的機會,後來隨着美國的第三產業越來越發達,加之代頓及周邊區域的氣候(冬季較長,且降雪較多),導致大量產業外移。進而,慢慢喪失了一些競爭優勢。影片裏用了一個詞:鐵鏽帶,來形容這一片區。

具體到每一個個人或家庭而言,時代的變遷是無法改變的,只有不斷的改變自己,以更加適應這個環境。可以在影片裏看到,在福耀召開一次招聘的說明會後,有很多的人前來應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過豐富經驗,或職位較高的人。影片沒有交代最終成功上班的人和前來求職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當地報紙的報道來看,當地人是認爲福耀爲他們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就業機會的。有些失去工作數年的人,可以重新來上班,重新獲得收入,大家都很開心。而這一階段是福耀剛剛開始在代頓投資,還處於雙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時的甜蜜並沒有讓後面的碰撞與衝突減少或降低。

工廠落成投產後,也有對勞資雙方都很重要的一次“機會”或一次契機。那就是一次投票,一次關於是否要在工廠裏設置工會的投票。此次投票的原因是美國的工人認爲勞動強度大、得不到尊重、勞動報酬低,他們渴望在工廠裏設置共會,爲他們爭取更多權益。而福耀的態度是,如果有工會,工廠就不開了,態度十分的堅決。這次投票是勞資雙方矛盾的一次正面較量。爲了這次投票,勞資雙方都開展了很多工作,最後投票結果是不同意設置工會的人佔據了大多數,工會無法成立。而福耀也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在投票前後安排了一些福利的提升,例如小時薪資,例如安排部分工人前來中國旅遊,同時陸陸續續的讓一些人離開了,從總經理到一線的員工,這些人離開的時間不同,原因也並不都是因爲工會,但是這些活生生的人,喪失了這個工作機會和對應的收入。

話題扯開的遠一點,福耀投資所在地,代頓市,是萊特兄弟的故鄉,弟弟的後半生就一直生活在這裏直到逝世。他們發明的飛機,帶給世界非常多的改變,也帶給我們非常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但是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座充滿英雄色彩,傳奇色彩的城市,有一天會需要一家中國企業來投資,來挽救,幫助當地人……而這也是世界給於我們中國的機會,這一次我們牢牢地抓住了。

文化的碰撞是最明顯的,文化的融合與相互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

中國人民是不是全世界最勤勞的民族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是影片裏的對比非常明顯,中國工人的勞動紀律,勞動效率比美國的工人強很多,也好很多。當福耀美國的一們些主管來到中國的工廠後,對一些景象都歎爲觀止”,例如我們的班前會,半軍事化的管理,向右看齊,報數……這些都給了他們非常大的震撼與刺激。但是,當他們回到美國想效仿的時候,卻開了一個鬆鬆垮垮的班前會,效果幾乎沒有。還有,中方一直培訓和教育員工要鼓勵美國員工,要順着美國員工。與此同時,美國員工卻在抱怨得不到幫助,經常被斥責。

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部分,播放了中美兩家工廠下班時的情景,此時的影片進入結尾,導演也許已經不想再表達什麼更加深刻的意義了,但是恰恰是這樣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的工人下班,有很多人滿心歡喜,他們神采飛揚地走出工廠,甚至有人一路小跑;中國的員工下班,基本上臉上沒有什麼表情,大都木木訥訥的,魚貫走出。這真的是非常鮮明的對比,我在想,這就是不一樣的文化之下的結果,我們的服從、勤奮,我們的嚴肅,緊張,團結,活潑,我們的以廠爲家,對比美國的個性,自我,張揚,直接;對比美國的上班就是收工資。一旦下班,就趕緊跑。

第3篇

這是一個看完讓人倍感悲傷的紀錄片,我們感傷的不再是一廠一地的興衰,而是人類的命運走向。這應該是最後一場血汗工廠和快樂(福利)工廠的競爭了,因爲掘墓“人”已經誕生,那就是機器人及ai。

改開以前,我們在吃大鍋飯,典型工作場景是:一人擰螺絲,一人遞扳手,一人端茶杯,其它人圍着看,那時的美國工人在我們眼中那可是高技能、高效率、高敬業的象徵,有那麼幾個美國工人來安裝調試設備都能引起大家的驚歎。沒想到40年過去了,我們成了基建狂魔、製造業狂魔,美國工人卻發了富,成了低效、低敬業度的典型,我們成功地扳回一城。而且片尾字幕顯示2015年建立的福耀美國代頓工廠在3年後的2018年盈利了,我們成功地輸出了技術、理念和效率,改造了一部分美國工人老爺,這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片尾的一幕中,一個美國福耀中方高管在陪同曹總參觀時,不能地指點工廠,說這裏可以減兩人,那裏可以減兩人,在機械手的威逼下,資方談到減兩個人的口氣就像是在扔兩個麻袋的垃圾,真讓人好生悲涼。

片子總體來說還算公允,既能正視美國製造業的老邁和落後,也能揭示中國製造業的殘酷。美國工人高頭大馬,腰粗脖子粗手指也粗,動作緩慢,生產效率遠低於福耀福清本部的中方員工,可他們住着帶可以養馬,可以手槍試射的大庭院的宅子,騎着哈雷摩托,而福清的中國工人住着宿舍,一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時,美國工人還有什麼可抱怨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國工人也不是天生勞碌命,他們不是工作狂魔,雖然在喊口號,在鼓掌打氣,給人激情四射的感覺,可她們還是在鏡頭前也承認了上班很辛苦,長時間沒法和家人團聚的思念!

美國工人也是可以很強大的,二戰時的他們,包括很多家庭婦女臨時上陣的女工,在下餃子般生產航母和戰鬥機時爆發出的驚人效率,直接保證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今天他們開始快樂工作了,邊聊天邊幹活,藥藥切克鬧,可惜煙花易冷好景不長,更有忍耐力的中日韓工人崛起了,美國工人要麼跟上,要麼出局,這就是他們主張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必然後果。

血汗工廠是要不得的,福利工廠是活不成的。問題就出在貪:工人貪就大搞工會,要待遇,要尊嚴,要快樂,可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最後活活把工廠搞垮了,片中美國工人喊口號曰美國汽車工會uaw使他們強大,這是表象,垮臺是遲早的;資本家貪就不斷地壓榨工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不停地擴大生產規模,四處建廠,追求壟斷。可惜,隨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這一條道也走不通了。

現在人工智能在飛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凡是可以標準化的,可以編程的作業都可以由機器人從事,再勤勞拼命的人類也不是機器人的對手,血汗工廠和福利工廠這對冤家終於可以攜手消失了,崛起的將會是智能工廠,機器人幹活,機器人維修,機器人設計製造機器人。那時的普通勞力將毫無價值,根本不會有人來剝削了。這是一條多麼黯淡的人類前景。幸福感是在比較中產生的,我很難想象脫離了廣大弱勢人羣的,成天和機器人打交道的高級人類會產生真正有溫度的幸福感!

第4篇

?美國工廠》以2008年金融危機,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整個社區陷入蕭條爲背景。講述了中國福耀玻璃集團,接手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將其改爲玻璃製作工廠並僱請上千位藍領美國員工的故事。

該片於2020年2月10日,獲得第92界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今天二刷了《美國工廠》,或許很多人會問,這樣一個紀錄片,你還二刷?對,第一次看完後心裏有些癢癢的,有一些萌芽一樣的感觸,所以,特意在週末,再看了一次,這一次後,心裏的感觸就是這三個詞:機會,碰撞,趨勢。

機會,貫穿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奮的機會,或者稱之爲時機更加準確。就以影片中的代頓市爲例,它地處美國北部,瀕臨五大湖區域,因爲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在19世紀後半頁和20世紀初,發展了大量的工業,冰箱、空調器、計算機等,這些都是當地人的機會,後來隨着美國的第三產業越來越發達,加之代頓及周邊區域的氣候(冬季較長,且降雪較多),導致大量產業外移。進而,慢慢喪失了一些競爭優勢。影片裏用了一個詞:鐵鏽帶,來形容這一片區。

具體到每一個個人或家庭而言,時代的變遷是無法改變的,只有不斷的改變自己,以更加適應這個環境。可以在影片裏看到,在福耀召開一次招聘的說明會後,有很多的人前來應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過豐富經驗,或職位較高的人。影片沒有交代最終成功上班的人和前來求職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當地報紙的報道來看,當地人是認爲福耀爲他們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就業機會的。有些失去工作數年的人,可以重新來上班,重新獲得收入,大家都很開心。而這一階段是福耀剛剛開始在代頓投資,還處於雙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時的甜蜜並沒有讓後面的碰撞與衝突減少或降低。

工廠落成投產後,也有對勞資雙方都很重要的一次“機會”或一次契機。那就是一次投票,一次關於是否要在工廠裏設置工會的投票。此次投票的原因是美國的工人認爲勞動強度大、得不到尊重、勞動報酬低,他們渴望在工廠裏設置共會,爲他們爭取更多權益。而福耀的態度是,如果有工會,工廠就不開了,態度十分的堅決。這次投票是勞資雙方矛盾的一次正面較量。爲了這次投票,勞資雙方都開展了很多工作,最後投票結果是不同意設置工會的人佔據了大多數,工會無法成立。而福耀也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在投票前後安排了一些福利的提升,例如小時薪資,例如安排部分工人前來中國旅遊,同時陸陸續續的讓一些人離開了,從總經理到一線的員工,這些人離開的時間不同,原因也並不都是因爲工會,但是這些活生生的人,喪失了這個工作機會和對應的收入。

話題扯開的遠一點,福耀投資所在地,代頓市,是萊特兄弟的故鄉,弟弟的後半生就一直生活在這裏直到逝世。他們發明的飛機,帶給世界非常多的改變,也帶給我們非常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但是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座充滿英雄色彩,傳奇色彩的城市,有一天會需要一家中國企業來投資,來挽救,幫助當地人……而這也是世界給於我們中國的機會,這一次我們牢牢地抓住了。

文化的碰撞是最明顯的,文化的融合與相互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

中國人民是不是全世界最勤勞的民族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是影片裏的對比非常明顯,中國工人的勞動紀律,勞動效率比美國的工人強很多,也好很多。當福耀美國的一們些主管來到中國的工廠後,對一些景象都歎爲觀止”,例如我們的班前會,半軍事化的管理,向右看齊,報數……這些都給了他們非常大的震撼與刺激。但是,當他們回到美國想效仿的時候,卻開了一個鬆鬆垮垮的班前會,效果幾乎沒有。還有,中方一直培訓和教育員工要鼓勵美國員工,要順着美國員工。與此同時,美國員工卻在抱怨得不到幫助,經常被斥責。

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部分,播放了中美兩家工廠下班時的情景,此時的影片進入結尾,導演也許已經不想再表達什麼更加深刻的意義了,但是恰恰是這樣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的工人下班,有很多人滿心歡喜,他們神采飛揚地走出工廠,甚至有人一路小跑;中國的員工下班,基本上臉上沒有什麼表情,大都木木訥訥的,魚貫走出。這真的是非常鮮明的對比,我在想,這就是不一樣的文化之下的結果,我們的服從、勤奮,我們的嚴肅,緊張,團結,活潑,我們的以廠爲家,對比美國的個性,自我,張揚,直接;對比美國的上班就是收工資。一旦下班,就趕緊跑。

第5篇

這是一個看完讓人倍感悲傷的紀錄片,我們感傷的不再是一廠一地的興衰,而是人類的命運走向。這應該是最後一場血汗工廠和快樂(福利)工廠的競爭了,因爲掘墓“人”已經誕生,那就是機器人及ai。

改開以前,我們在吃大鍋飯,典型工作場景是:一人擰螺絲,一人遞扳手,一人端茶杯,其它人圍着看,那時的美國工人在我們眼中那可是高技能、高效率、高敬業的象徵,有那麼幾個美國工人來安裝調試設備都能引起大家的驚歎。沒想到40年過去了,我們成了基建狂魔、製造業狂魔,美國工人卻發了富,成了低效、低敬業度的典型,我們成功地扳回一城。而且片尾字幕顯示2015年建立的福耀美國代頓工廠在3年後的2018年盈利了,我們成功地輸出了技術、理念和效率,改造了一部分美國工人老爺,這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片尾的一幕中,一個美國福耀中方高管在陪同曹總參觀時,不能地指點工廠,說這裏可以減兩人,那裏可以減兩人,在機械手的威逼下,資方談到減兩個人的口氣就像是在扔兩個麻袋的垃圾,真讓人好生悲涼。

片子總體來說還算公允,既能正視美國製造業的老邁和落後,也能揭示中國製造業的殘酷。美國工人高頭大馬,腰粗脖子粗手指也粗,動作緩慢,生產效率遠低於福耀福清本部的中方員工,可他們住着帶可以養馬,可以手槍試射的大庭院的宅子,騎着哈雷摩托,而福清的中國工人住着宿舍,一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時,美國工人還有什麼可抱怨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國工人也不是天生勞碌命,他們不是工作狂魔,雖然在喊口號,在鼓掌打氣,給人激情四射的感覺,可她們還是在鏡頭前也承認了上班很辛苦,長時間沒法和家人團聚的思念!

美國工人也是可以很強大的,二戰時的他們,包括很多家庭婦女臨時上陣的女工,在下餃子般生產航母和戰鬥機時爆發出的驚人效率,直接保證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今天他們開始快樂工作了,邊聊天邊幹活,藥藥切克鬧,可惜煙花易冷好景不長,更有忍耐力的中日韓工人崛起了,美國工人要麼跟上,要麼出局,這就是他們主張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必然後果。

血汗工廠是要不得的,福利工廠是活不成的。問題就出在貪:工人貪就大搞工會,要待遇,要尊嚴,要快樂,可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最後活活把工廠搞垮了,片中美國工人喊口號曰美國汽車工會uaw使他們強大,這是表象,垮臺是遲早的;資本家貪就不斷地壓榨工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不停地擴大生產規模,四處建廠,追求壟斷。可惜,隨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這一條道也走不通了。

現在人工智能在飛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凡是可以標準化的,可以編程的作業都可以由機器人從事,再勤勞拼命的人類也不是機器人的對手,血汗工廠和福利工廠這對冤家終於可以攜手消失了,崛起的將會是智能工廠,機器人幹活,機器人維修,機器人設計製造機器人。那時的普通勞力將毫無價值,根本不會有人來剝削了。這是一條多麼黯淡的人類前景。幸福感是在比較中產生的,我很難想象脫離了廣大弱勢人羣的,成天和機器人打交道的高級人類會產生真正有溫度的幸福感!

第6篇

最近,一部紀錄片的橫空出世引發了不少爭議,它就是由netflix出品的《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與以往不同的是,它講述了中國企業家到美國投資建廠的故事。因爲奧巴馬執政時期的一個政策,中國企業家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曹德旺先生於2016年在美國代頓投資辦廠,招收了通用公司破產之後的下崗職工們,一家特殊的企業就開始營業了,紀錄片由此開始。

本片的結構非常清晰,就是按照時間線索客觀的展現這家特殊的企業是基於什麼樣的前提下開始的。在失業兩年的陰影下,這些美國工人重新獲得了工作,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希望的色彩,紀錄片中歡快的音樂也讓觀衆對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但是短暫的蜜月期之後,海平面下的波濤也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個矛盾很快就來了,在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之前,美方負責人要求在會場上面加裝頂棚,但是曹德旺並不同意,在短短的爭執之後,美方負責人妥協了,但是可以通過一個特寫鏡頭我們可以看出美方負責人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

在後面的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工作的過程中,中美雙方的工人因爲種種原因產生了許多矛盾。從最開始的語言不通,工作起來十分不方便,然後是美國工人認爲在通用公司和福耀玻璃的工資相差較大,生活檔次都因此而改變了。但是這些都只是小矛盾,最大的矛盾在於中方爲了效益,給美國工人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加班之類的。這些都引起了美國工人的反對,中方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甚至要求美國工人的管理層去中國工廠考察。剛開始來的時候,美方管理層非常羨慕中國工廠的效率,但是當他們看到中國工廠效率的背後是工人十二個小時的工作,一個月只休息幾天,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的情況下,他們沉默了。

矛盾重重之下,美國工人甚至要求工會介入來滿足他們的訴求,但是中方面對美國工人的反對只有一個對策,就是加薪,他們根本不關心工人真正的訴求是什麼。工人的訴求並不僅僅是要求工廠不加班,工人看到了他們面對的安全問題,工人看到的是工廠不守規矩的將有化學制品的污水倒入水源。工廠決定投票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工人爲了中方的利益也在積極和美國工人對抗。因爲種種原因,工廠一方勝利了。之後,工廠很快運用各種方式將這些參與工會罷工的美國工人開除了,工廠的抗議遊行罷工就此結束。這一段落的最後是一箇中景鏡頭,裏面的中國工人興奮的用電腦視頻告訴他的家人,中方勝利了。但是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曹德旺在最後視察美國工廠時問到這個可以代替兩個工人的機械臂什麼時候全部到位,他的下屬回答他最快到七八月份就全部到位了,到時候會裁掉百分之四十的工人。

全部的紀錄片到這裏就結束了,作爲一箇中國的觀衆最先開始看的時候真的感到很憤怒,明明是中國公司的到來讓你們得到了工作機會,你們還挑三揀四的,事情這麼多,應該多窮幾年就好了。我相信影片中的中國工人也和我想的一樣,所以才和管理層一起去對付美國工人。但是看到結尾,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場投票之中,到底誰贏了?毛主席說鬥爭的過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可是我看結尾我感覺這是一個雙輸的結局,要是硬說贏家只有一個就是資本家,因爲到了最後,中國工人也沒有獲勝,美國工人也沒有獲勝,唯一獲勝的是運用機械代替工人的資本家。這一場投票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決,而是機器與人的對決。看完整部紀錄片我能感覺只有作爲人的存在對未來的焦慮,我們的對手究竟是比我們更優秀的“人”,還是比我們更聽話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