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7篇 《紐約之心:《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其他文案 閱讀(2.04W)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由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創作的小說。故事以1940年代的布魯克林爲背景,講述了一位聰明勤奮的少年弗蘭奇的成長故事。作品以生動細膩的文字描繪了布魯克林的街頭巷尾和人們的生活。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家庭、友誼和成長的深刻思考。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7篇 《紐約之心:《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第1篇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爲什麼要去寫布魯克林的一棵樹呢?之前的閱讀經歷讓我認爲作者應該不是單單爲一棵樹着墨。於是我帶着這份好奇與疑惑,慢慢走進了這本書。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講述成長的書,描寫了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貴,在貧窮、飢餓、寒冷、輕鄙中不低頭,不屈服,保持尊嚴。正如主人公家中院子裏的那顆天堂樹,整本書就如同一首古老而又遙遠的歌謠飄蕩在夜空裏,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

高貴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的唱着生命的歌。本書的主人公弗蘭西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垃圾的小女孩。

不過她也是一個堅信着知識改變命運的頑強孩子;一個可以微笑看待艱辛生活的孩子;在弗蘭西身上,有着其他人所沒有的樂觀精神:她相信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目前的生活;她相信知識、相信教育的力量;同樣她也不會去嘲笑別人的貧窮;她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因自己的處境相對優越,就去歧視和欺負所在跟她曾經相同處境中的人。她善良又富有同情心,樂於幫助窮人!

直到後來弗蘭西的處境改善後,她來到了糖果店,默默地做好事,給某個貧窮的孩子一次幸運的摸大獎的機會。小說寫到,人們對待自己貧窮的背景通常有兩個選擇:“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但他也可以在超出這份環境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拉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而無疑,弗蘭西就是最後一種啊。

讀完一本書,我思考着:《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樹”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是那個天堂樹嗎?我終於悟出:並不是那棵天堂樹,這裏的“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貧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罷!

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又有高興,同時教給人一種哲理。書中始終貫穿着的是如同天堂樹一般頑強不屈的精神,給了我深深地震撼和啓迪。不需要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化,只需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呢?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7篇 《紐約之心:《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她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學校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着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裏,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裏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裏頭總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這是弗蘭西在圖書館借書時的思想活動,讀來觸動我心絃,我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

當我再次回想起這句話時“回到家,弗蘭西坐在太平梯上看書,呼吸着暖暖的空氣,看着樹影舞動,讀着書,吃着零食,飲着冰水。”她那決心是那麼的堅強!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捧起書本,享受那一份份的快樂。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裏,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着生命的歌。

第3篇

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會認識到自己的成長以及生活,從稚嫩變爲成熟,卻也始終保持着那顆澄澈着的心。

弗蘭西,一個來自美國布魯克林的女孩,生於布魯克林,也成長於布魯克林,家境貧寒,經常吃不飽飯。

在她還小的時候,就時常與弟弟尼雷去街上撿垃圾,包括撿拾那些別人不要了的鐵質用品,而麻袋當中的這些垃圾,則會被賣給一個收垃圾的老人,他們會用賣垃圾得來的錢去附近的便宜糖果店買糖果吃。

弗蘭西喜歡看書,喜歡坐在爸媽租來的那個小房子沿邊上翻看書籍,媽媽凱蒂是一名清潔工,工作辛苦,而爸爸約翰尼則是一名工會當中的臨時侍者,沒有固定的工作,喜歡喝酒。

雖然家裏沒有什麼錢,他們一家人卻從未喪失過對生活的希望,凱蒂時常教育弗蘭西和尼雷要學會感謝他人,對待壞的事物,則要遠離。

弗蘭西不喜歡和其他的女孩子一起玩,她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卻也時常羨慕着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於是在一次教會聚會時,當有一個叫瑪麗的孩子打算送出那個可愛又好看的洋娃娃時,弗蘭西舉起了手來,表示她想要,雖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承認自己是窮人。

她最終得到了那個洋娃娃,卻也被那些周圍的孩子們鄙視着,他們看不起弗蘭西這種行爲,覺得她應該要保持自尊,而不是接受別人的施捨。

但是弗蘭西自己卻覺得無所謂,因爲她是真的很想要這樣的一個洋娃娃,彷彿只要擁有了它,自己就能跟其他的女孩子一樣。

弗蘭西有兩個姨媽,一個叫艾薇,一個叫茜茜,她們都是羅姆利家的女人,天生堅強勇敢,不會輕易被生活擊倒,而兩個姨媽的丈夫卻如出一撤的軟弱無能,就跟弗蘭西的爸爸約翰尼一樣,對於唱歌文藝方面很是喜愛,卻無法承擔現實生活的重擔,他們就像是活在幻想當中的人一樣,對於貧窮和飢餓,以及那些來自外界的鄙夷無可奈何。

弗蘭西和尼雷從小時候開始就讀《聖經》和《莎士比亞》,每天晚上讀一頁,凱蒂的夢想,就是想讓兩個孩子以後能上大學,去學習更多的知識,也想讓其他人看看,她家的孩子,也是很了不起的。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着,凱蒂準備了一個存錢罐,每天都會存點錢進去,爲了能多存點,她在買東西的時候時常會耍點小聰明,而這份小聰明給她帶來的結果卻不容樂觀。

因爲生活總是在最爲艱難的時刻,又給了她一記重錘。

雖然凱蒂很清楚他是由於平時喝酒的關係而導致的疾病,卻還是固執的讓醫生在死因那一欄填上了肺病,至少這樣聽上去好聽一點。

後來,弗蘭西長大了,開始去外面找工作,以此來緩解家裏的經濟負擔,而在此時,凱蒂也驚訝的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懷孕之後的凱蒂也並沒有放棄掉清潔工的工作,只是會相對平時來說更爲困難了一些。

弗蘭西則開始嘗試着去工廠上班,然而這樣的地方也並不是長久的.,廠裏的女工們都是隨着工作的需要而到處奔走,弗蘭西卻希望能有一份穩定下來的工作。

於是後來,她去了紐約市區,在那裏的一家報社裏找到了一份讀報紙的工作,這份工作並不累,但是要每天看上好幾百份的報紙,然後檢查出當中的錯別字,弗蘭西年紀小,視力也好,所以這份工作她進步的很快,工資也漲了一倍多。

直到後來,她榮升爲紐約市的讀報員,工資直接漲到了公司裏的最高。

日子就這樣一天接着一天的過去,發生的也都是平常生活當中都會出現的事情,弗蘭西有時候覺得時間過的太快了一些,但是又渴望着自己能早日長大成人,這樣就能照顧好家裏的其他人。

小說的結尾處,凱蒂和一個名叫麥克舍恩的警察結了婚,他是個很不錯的男人,溫柔體貼,對待凱蒂的三個孩子都很不錯,然而弗蘭西卻還是無法叫他父親,因爲在她的心裏,約翰尼纔是她認可的唯一的父親。

麥克舍恩說,要帶着他們去往其他地方,所以她們要搬家了。

弗蘭西最後一次走出公司的大門,然後帶着勞瑞去附近的公園玩,又去了一趟自己以前經常去的圖書館。

她要離開布魯克林了,所以她要和這裏的一切好好告別。

只是弗蘭西自己也知道的是,不管她離開這裏有多久。

當然,她也同樣不會忘記之前緊挨在他們出租屋旁邊的那顆臭椿樹,人們習慣性的叫它天堂樹。

弗蘭西知道,她正在如同這棵樹一般生長着,總有一天,她會長成枝繁葉茂的模樣,也會經歷寒霜的侵襲,不過所謂的困難都不算什麼,因爲成長原本就是一場歷練。

第4篇

剛看完《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感動的,如同打了一劑強心劑。這是一本關於困難時期的成長故事,關於童年與家庭,關於現實與夢想的書。雖說是“青少年必讀成長經典”,而我已經不是“青少年”了,但也爲時不晚,況且經典無論何時讀都不晚。

概括的說,這本書的內容是:一個貧困的移民家族,從祖母輩開始就自強不息,心懷夢想,最終實現美國夢的故事。祖母目不識丁,母親及姨媽們只上過國小,主人公最終實現了上大學的夢想。

從主人公弗蘭西的角度來切入,從她貧窮的家境來說起,母親只上過國小,同時幫多個人家打掃衛生,工資微薄,父親雖浪漫卻不切實際,不肯面對現實而渾渾噩噩地選擇用喝酒來麻痹自己。弗蘭西從小和弟弟撿垃圾來補貼家用,還要忍受垃圾回收站大叔的捏臉“猥褻”。家庭清貧,時常捱餓,但是母親與父親也從未放棄孩子們的教育和培養。

小時候,弗蘭西姐弟遭遇過疫苗護士的歧視,弗蘭西所在的學校老師經常體罰學生。弗蘭西爲了想要一個玩偶而冒用姓名,爲了想上心儀的學校而假造地址,這些片段都讓人讀起來倍感心酸。隨着女孩的成長,身體的發育,不可避免要面臨性的成熟,差點遭遇變態男的侵害。成長過程中,又遭遇父親的離世,祖母的離開等。

後來,國中畢業後,她謊報年齡出去工作,又遭遇老闆壓榨。情竇初開時,被不負責任的兵哥哥騙了感情。想要繼續上學時,因母親懷孕而家裏更加捉襟見肘,只能先供弟弟上學……這種種遭遇,都可以讓這個小家庭,讓這個主人公選擇墮落,放棄自我,但主人公一家一直沒有妥協,堅持到最後。

1、打疫苗時遭遇態度惡劣的護士和醫生。護士也是從布魯克林出身的貧困姑娘,曾經有過鴻鵠之志,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上夜校,收到過一些培訓,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嫁個醫生,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來自貧民窟。

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後,永不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落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

2、家裏有幸得到了別人暫時“寄存”的鋼琴,母親想着要給自己的兩個孩子一些音樂培訓,便開始請鋼琴老師。鋼琴老師在教母親的時候,母親讓兩個孩子在一邊旁聽,這樣花一份的錢,三個人都學到了。

3、弗蘭西打疫苗後,胳膊紅腫、潰爛,弗蘭西覺得自己的胳膊要斷掉了,非常害怕。這時候爸爸處理方式很好,他對弗蘭西說“這沒有什麼啊,根本沒有什麼,我打疫苗的時候腫得是你的兩倍,可你看現在我胳膊多結實”,實際上爸爸從來沒打過疫苗。爸爸溫柔的給弗蘭西清洗傷口,一邊洗一邊唱着傻傻的歌。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寬慰。

4、有個未婚先孕的鄰居——喬安娜,周圍的那些婦女對喬安娜的態度是嘲諷、譏笑、謾罵、甚至毆打。

多數女人有個共同點:生孩子吃過大苦。這本該成爲一條紐帶,將她們聯繫到一起,應該讓她們互相關愛,互相保護,對付男人的世界。可是生孩子的痛苦似乎讓她們的心靈和靈魂都縮小了。

5、弗蘭西看着下面的院子,那天堂樹的葉子,過去像一把把小三,在太平梯四面捲曲這,環繞着,襯托着。可是那些家庭主婦抱怨樹的枝條和她們的曬衣繩纏在一起了,於是房東派來兩個人,把樹砍了。可是那書沒有死。在那樹樁上,又發出一顆新樹來。新的樹幹沿着地面長,一直長到沒有曬衣繩的地方,然後又蓬勃地向着天空長起來了。而那顆叫安妮的樹,諾蘭一家一直澆水施肥,卻死了。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父母的精神傳承,弗蘭西的堅強像媽媽,這堅強讓她超越前人,弗蘭西的想象力來自爸爸,她的想象力讓她超越了生存的艱難,讓她擺脫了現狀對自己思想的捆綁。

第5篇

上海市實驗學校中一年級李佳蓓暑假,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由貝蒂?史密斯撰寫的《布魯克

林有棵樹》一書,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小女孩在貧民區長大成才的

過程與經歷。合上最後一頁書,書中文字所帶來的感動如酒後醇香般久久不肯散去,書中的故事還在腦海中浮現……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那是一片寧靜的樂土。弗蘭西?諾蘭就生活在這裏,她家的院子裏有一棵樹,枝上長着尖尖的葉子,有人把它叫做天堂樹,她有一個弟弟,叫尼雷。媽媽偏愛弟弟,爸爸疼愛着她。她們一家生活得很艱苦,媽媽是清潔工,爸爸是打零工的侍者,一日三餐都需要精打細算,不過,再怎麼辛苦,弗蘭西的父母也堅持讓孩子們去上學讀書,經歷過老學校老師勢利的眼光,弗蘭西很喜歡新學校認真、和藹的老師,同時,在生活中還有爸爸優美的歌聲、姨媽各種搞笑的故事、社區圖書館的書籍、和弟弟共同的遊戲,這讓弗蘭西過得很開心、很滿足。但這樣拮据又幸福的生活過了沒幾年,最愛她的父親在聖誕節前去世了,這對於弗蘭西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當媽媽宣佈這個消息時,她麻木地站在那裏,什麼感覺也沒有,堅強的媽媽讓弗蘭西感到了力量。過了幾個月後,弗蘭西的妹妹出生了,弗蘭西家的生活更窘迫了,弗蘭西不得不輟學去打工以補貼家用。第一份工作是花枝工,在工作的時候也是受盡了別人的羞

辱,第二份工作就是閱讀工,她負責閱讀三個洲的報紙後做上標記,得益於弗蘭西從小的熱愛閱讀,她很快就勝任了這個工作,而且有了不錯的收入,這讓弗蘭西覺得很高興,能讓媽媽不再爲一日三餐而發愁了。在工作的同時,弗蘭西還報了大學的暑假課程,選修了法語入門、基礎化學和復辟期間的戲劇,以圓她的大學夢想。從十歲的懵懵懂懂的小女孩,成長到亭亭玉立、獨立自主、熱愛生活的大姑娘,可不是轉瞬之間的事,更不是僅靠弗蘭西一人的努力便可成功的,讀着讀着,我似乎品味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也許就是小女孩可以如院中的天堂樹一般成長的源動力,而布魯克林這個貧民區,也具有它自己的品質:生生不息、堅韌不拔。家庭的溫暖在弗蘭西成長的過程中,她的父母一直都給予了她莫大的愛和幫助,當父親得知她希望換到另一所學校時,不惜假冒地址,來完成女兒的願望。父親過世時,母親沒有在表面上顯露出極度的悲傷,而是爲了生活和孩子們表現出堅強的毅力,並給了弗蘭西很大的安慰。茜茜姨媽,在弗蘭西的畢業典禮上代已過世的父親獻出了給

女兒的鮮花和祝福,這讓弗蘭西悲喜交加,看着父親的親筆字,感覺着父親濃濃的愛,不由得淚流滿面。正是家庭給予弗蘭西的關懷與呵護,使弗蘭西能面對艱苦的物質生活,而健康幸福的成長,並能以充滿愛心的心態去對待變化萬千的世界。這是弗蘭西最大的財富。

閱讀的益處小時候,弗蘭西就養成了在太平梯、天堂樹下每天閱讀一本從圖書館借來的圖書的習慣。每天晚上臨睡前,媽媽也會堅持爲孩子們讀一頁《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從不間斷。從《聖經》中,弗蘭西學會了如何包容他人,從《莎士比亞全集》中,她讀出了社會百態。書籍給弗蘭西打開了瞭解世界、獲得知識的窗戶,正是從這些閱讀中使得弗蘭西在邁上社會之際就懂得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也使得弗蘭西獲得了旁人羨慕的工作,能使弗蘭西幫助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知識改變命運,讀書讓弗蘭西具備了更多生活的`本領。堅韌的品質在遇到拙折時,弗蘭西永遠都不會哭,她只是想着如何去克服。這得益於媽媽的耳濡目染,媽媽在碰到生活的艱辛時,從來沒有退卻和抱怨,而是憑着堅韌的品質,努力地工作,勤儉地持家,(轉載需註明來源)使得全家能渡過各種難關。弗蘭西也是這樣,雖然不時有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弗蘭西不會去計較,只是一昧地使自己做得更好,她堅韌的毅力值得我們大學學習。每天一本書的考驗,她靠着毅力硬是完成了,這一點讓我自愧不如,正是她這種堅強的品質和堅韌的毅力,才使弗蘭西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獲得了幸福的生活。

家庭給予我們的溫暖和支持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但是閱讀和

堅韌是可以通過我們自己改變的,學習弗蘭西吧,讓這種品質得以在我們的身上生根發芽,這種寶貴的精神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財富,像布魯克林那棵一直生長的天堂樹一樣,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

好書推薦:本書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孩子在種種逆境下,最終得以成材的故事。小弗蘭西在布魯克林,一個貧民區,成長,雖然她很窮,

但是她有書的陪伴,有家庭的支持,有自己獨特的品質。在那兒生長的一棵天堂樹,被房東砍後卻又生機勃勃地朝着天空長着,和小弗蘭西一樣,經歷了種種不順,最終又不畏一切困

難站了起來。本書帶我們走近一個清貧家庭內部,看他們如何與生活上的挫折做鬥爭並最終獲得幸福生活,值得我們這羣身處環境較好的孩子們一看。

貝蒂·史密斯(bettysmith,1896-1972),1896年12月15日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的一個德國移民家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東南城市威廉斯堡長大。史密斯的父母都是德國移民

民的後代。她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媽媽又嫁給了一個愛爾蘭人約翰·基奧。儘管這位作家是因爲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而聞名世界,但她一生的經歷是相當豐富的,她一共創作了超過70部戲劇和4部小說,同時還當過編輯、演員和記者。她的兩部帶有

自傳性質的小說——同時也是她最出色的兩本作品——是《布魯

克林有棵樹》以及《快樂的早晨》 。1943年她的第一本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爲她的生活帶來了戲劇性改變。雖然她否認小說

裏的主人公是真實的人物,但人們依然對小說的種種細節津津樂道。同時,突如其來的巨大的榮譽和公衆的讚賞讓她的創作陷入了表面的停滯狀態,她有十年的時間都投入到布魯克林有棵樹》 《的後期工作中,包括1945年的電影劇本、後期的廣播劇甚至包括1951年的音樂劇。然而史密斯的創作並沒有真的停下來,1948年她發表了另一本小說《明天會更好》但反響遠不如第一本那麼大。,1963年,史密斯的最後一部自傳體小說《快樂的早晨》出版,描寫她早年在密歇根和喬治的生活,雖然沒有達到《布魯克林有棵

樹》那樣的成就,但依然非常受歡迎。1965年,導演理查德將其

改編成電影。史密斯1972年去世,她一生贏得了包括洛克菲勒獎學金和劇作家獎在內的多項榮譽,給世人留下了一部沒有完成的自傳,以及作爲一個優秀劇作家和小說家的名聲。

第6篇

昨晚,居然看到凌晨,好久沒這樣看書了,《布魯克林有棵樹》,真的是本好書。今天,趁着“菲特”肆虐,放假一天,於是,一邊享受着涼爽,一邊走進布魯克林,一種久違的寧靜與感動!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是一本講述成長的書,講述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貴。在貧窮、飢餓、寒冷、輕鄙中。不低頭,不屈服,保持尊嚴,種下天堂樹。

貧窮,沒有人希望自己貧窮,但貧窮不是一無事處。在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非常堅強、堅韌,特別是弗蘭西,她的堅強超她的外婆,她的母親,她的姨媽,她的堅強,讓她超越困難,實現家族夢。以致後來,弗蘭西和尼雷談到他們的妹妹不用再吃苦時,竟然說:“可憐的.勞瑞。”因爲她體會不到苦中的那份甜和樂趣。

貧窮,還賦予人類另一種財富————善良和愛。貧弱的弗蘭西飽嘗了大人們爲生計奔波的艱辛:撿垃圾、賣垃圾、購物、儲錢。但弗蘭西的處境改善後,到糖果店,默默地做好事,給某個貧窮的孩子一次幸運的摸大獎的機會。小說寫到,人們對待自己貧困的背景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拉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無疑,弗蘭西就是後一種。

貧窮中“羅姆利家族”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外祖母沒有讀過書,母親國小畢業,弗蘭西16歲上大學去。艾薇姨媽要讓她的三個孩子,擁有三個文憑;茜茜姨媽在孩子出生時已經給孩子買教育基金。即使貧窮到上頓接不上下頓,弗蘭西、尼雷卻擁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弗蘭西出生時,她的母親凱蒂告訴她的外祖母,她不希望她的孩子以後像她一樣辛苦。

她的外祖母建議她的母親凱蒂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每晚都讀,直到他們自己能看懂爲止,多麼了不起,多麼偉大,在充斥嘲笑、骯髒、破爛的布魯克林!水泥地裏,香椿樹(天堂樹)也能萌芽。於是星期天下午,弗蘭西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裏,她在這裏看着書,做着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脫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她得了a,她的作文在校刊裏發表。她每星期都去圖書館借書,想把圖書館的書從a到z,看過遍。最後一次,她去圖書館還書,圖書管理員和往常一樣:她依然連頭擡都沒有擡一下。但天堂樹還是鬱鬱蔥蔥地成長起來了。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都能萌芽,成長。在你我的心中種一棵天堂樹吧。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支撐。有一天,你會驀然發現,你的身邊有許多天堂樹,你也是其中一棵――鬱鬱蔥蔥。

第7篇

如果從文學史的第一章看起,你會輕而易舉地得出一個結論:文學就是爲做感動文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後來文學改弦易轍,一門心思地想着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然而德國移民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力作《布魯克林有棵樹》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做着感動的文章。

作者貝蒂·史密斯是20世紀早期的德裔移民後代,史密斯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因爲家境貧寒,她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艱辛,十四歲便輟學去幫助母親維持家庭生計。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中,小說主人公的生活,正是基於她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的。

1941年,史密斯開始了小說的創作,兩年後,《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這部小說的節奏平順舒緩,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平淡到毫不出奇,但正是這些簡單、毫不花哨的文字卻常常潤溼你的眼角。每當你茶餘飯後拾起它,讀上幾章,總會有一些些感動的心流注入你的心湖,盪漾起一圈圈漣漪。

這正是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書,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爲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它寫了弗蘭西一家子的故事。一個感人的大故事裏鑲嵌着無數的小故事,而所有這些故事都圍繞着一個詞:感動。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裏,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主人公弗蘭西出生在布魯克林一個窮苦的家庭,爸爸約翰尼是個酗酒的歌手,偶爾打些零工補貼家用,而媽媽凱蒂是個清潔工。

弗蘭西還有一個弟弟叫尼雷,小時候的弗蘭西經常和尼雷一起在大街上撿垃圾補貼家用,日子儘管過的拮据,但一家人的收入還是能夠勉強度日。

對於弗蘭西來說,在窮苦中生存是艱難的,更是令人羞愧的。只有知識才能使她忘掉生活的窮困,成爲改變窮困的工具。

她的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受益於她的外祖母,老祖母雖然沒有文化,連字都不識,卻建議弗蘭西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講述民間故事和童話,好讓孩子雖然處於困境當中,也不至於沉淪。弗蘭西姐弟在物質上幾乎一無所有,卻意外地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個想法是個巨大的安慰。就這樣,她拿着一本書,守着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着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境界。她就這樣看着書,與世界和諧共處着,心裏頭快樂着。閱讀的樂趣,就在於字裏行間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共鳴。學習優異的她想讀高中然後讀大學,擺脫這個布魯克林窮姑娘的身份。

但是由於生活拮据,她和弟弟尼雷不可能同時繼續學業,所以母親凱蒂狠心讓弗蘭西放棄了學業,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尼雷。但是這並不是老套的重男輕女橋段,凱蒂告訴弗蘭西,你比尼雷更要強,尼雷如果現在不學習,以後也不會重返學校了,但是你不一樣,你無論在怎樣的境地中你都會繼續學習的。事實證明,凱蒂是對的。放棄了學業的弗蘭西在工作之餘自學大學課程,最終被一所大學錄取,成爲了家族中第一位考上了大學的人。

“寒門難出貴子”,這或許是既定的事實,但是作爲平凡人的我們,還是願意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那給了人們奮鬥的希望。就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所說:“希望可以讓人自由。希望,是生存的根本。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也許生活必不能事事公平,不能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即使在清貧的歲月,也不能失去對幸福美好的嚮往,那些擺脫平庸的夢總能編制我們簡單的生活,爲我們簡單的時光點綴希望。不能說我們總要多熱愛生活,但總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和珍惜的心。

“讓我生命中的每個小時、每一分鐘都過得充充實實吧。讓我喜、讓我憂、讓我冷、讓我暖。衣衫襤褸也好,光鮮也好。讓我真誠也好,狡詐也好。誠實也好,說謊也好。無論如何,讓我的每一分鐘都充實、幸福。當我睡覺的時候,也讓我一直做着夢,不讓我虛度人生的每一分鐘。”

?紐約時報》評論,如果錯過了《布魯克林有棵樹》,你將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體驗,有的人是苦難中的一棵樹,他們長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卻向着陽光默默生長,直到有一天他們會突破縫隙的桎梏,終長成了參天大樹。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弗蘭西就是是這樣一棵長在苦難中的大樹。

小說結尾處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除夕夜弗蘭西和弟弟在屋頂上聊天,他們聊到死去的父親,聊到了小時候撿垃圾的生活。兩人感慨妹妹勞瑞會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卻不會像兩人撿垃圾時那般快樂。當苦盡甘來之時,回首過去,我們發現那些曾經裝飾了我們生活的夢想,竟都成爲了現實。那些命中註定和無法逃脫的苦難、恥辱,都化爲我們的過去,也鑄成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我看過很多關於成長的小說,比如《綠山牆的安妮》、《聽見顏色的女孩》等,但沒有哪一本像《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樣同時帶給我感動和激勵。弗蘭西的故事現實得殘酷,但又像童話一樣感人至深,充滿希望。

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我很欣慰讀到《布魯克林有棵樹》。“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