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

其他文案 閱讀(2.26W)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

端午吃糉子,有多種意義,大多數人傾向於這是爲紀念我國大詩人屈原的。端午前一兩天,古城常州家家戶戶以箬葉包糯米糉,有火腿、赤豆、蠶豆瓣、純米糉等各色。以下是本站爲大家整理的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一

漢族民間風時風俗。流行於杭州等地。農曆五月,杭州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須吃雄黃酒(以雄黃和燒酒調和,削菖蒲根加入,飲少許)、黃魚、黃瓜、鹹甲鴨蛋黃以及用黃豆飯裹的糉子,稱爲“吃五黃”。

在江南人的傳統中,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

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爲中醫理論認爲,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節習俗

常州端午節的習俗還真不少,這一年一度的佳節,常州人家裏可熱鬧了,不僅家家戶戶要包糉子、掛菖蒲,孩子們還要穿上五毒衣,寺廟的僧人也會向周邊的人家贈送鍾馗像。“酒入雄黃糉子裹,白雲古渡賽龍舟”,老常州們的端午節,最有特色的風俗應該當屬划龍舟了。常州古稱“六龍城”五月初五白雲溪上划龍舟…

習俗一:吃端午糉

端午吃糉子,有多種意義,大多數人傾向於這是爲紀念我國大詩人屈原的。端午前一兩天,古城常州家家戶戶以箬葉包糯米糉,有火腿、赤豆、蠶豆瓣、純米糉等各色。節日晨起,先以糉供祀祖先,然後蘸糖而食。多數人家還在煮糉子時將鹹鴨蛋、雞蛋一鍋共煮,吃時蛋品味更香鮮,有的人家將糉子贈送親友。

習俗二:龍舟競渡

龍船長丈餘,以木製龍頭龍尾,塗上油漆彩繪,數十人穿一色衣褲,手持划槳,撥水向前,或數舟並列,比賽到達終點先後。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間,常州白雲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龍舟競渡,歡度端午最熱鬧之地。東門有大小青龍,南門有金龍、白龍,北門有白龍等等,六龍齊飛,標誌着六龍古城盡歡騰。

習俗三:昌艾去邪

舊時俗稱五月爲毒月、惡月、忌月,於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掛於門楣。菖蒲有濃香味,可入藥,名爲“水劍”,與藥用價值很高的艾枝紮成一把插掛門框邊上,好似一把利劍,以資辟邪。午時取“煮糉水”與菖蒲、艾葉煎都成湯,用其根莖蘸着遍灑居室,口唸“大蟲踏煞,小蟲藥煞,手裏有藥,握把撒撒”,在農耕社會,這是清毒殺蟲之舉,作爲民間的防疫活動,現在此舉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習俗四:穿五毒衣

逢年過節,兒童少年最快活。端午這天,早晨起來,就有一個用綵線結成的網絡,放個鴨蛋,掛上頸上,四處炫耀,極爲高興。中午穿上印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的薑黃色衣褲,額上蘸雄黃酒寫的“王”字,以取健如獅虎之兆。午後則隨着奶奶或母親到田頭上採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糉子水鍋裏煎,給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瘡癤,安全度夏。

習俗五:掛鐘馗像

老常州的民間,端午節還有懸掛鍾馗像的習俗。常州老前輩於端午節掛鐘馗像,象徵驅除鬼祟、保平安。現在連畫鍾馗的人也很少了。

習俗六:“張端陽”

“張端陽”要在端陽前進行。第一次上門“張端陽”,要準備好鹹鴨蛋(或皮蛋)、枇杷、紅糖、綠豆糕、菸酒等,物品雖不多,但事事如意、樣樣有情。女兒女婿即便已婚,在端陽節也要回家“張丈人”的,一般來說,新女婿送禮的分量比老女婿要重。老常州的規矩,每年端陽、八月半、春節,女婿要張丈母孃。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二

彝族:“都陽節”

端午節是彝族的都陽節,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日。

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裏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爲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

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糉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傣族:糉包節

糉包節是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每年夏曆五月初五日舉行。

節日裏,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糉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糉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是昭通市苗族傳統節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節日活動的時間也不同。白苗的花山節在每年正月七年級至十五之間。花苗的花山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

節日到來之前,花山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杆,稱爲花杆。花山場上,舉行武術、鬥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或是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三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說這個節日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當時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國愛民投河自盡了,當地的人們爲了不讓河裏的魚毀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動手包起了棕子,再把糉子丟進河裏讓那些魚來吃糉子,而不損害屈原的身體。因此人們爲了紀念這一天都會包美味的糉子,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舉行糉子比賽……

端午節這天,按照我們這裏的習俗就是殺雞、包糉子、拜神。這天早上,我們全家人都早早起來開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糉子了。奶奶是包糉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請奶奶到他們家幫忙包糉子呢,做完後,自然也會送幾個給奶奶。而我呢,可是最喜歡吃糉子的,一見到糉子就忍不住嘴饞起來。於是,我丟下手邊的糉葉,吃起美味的糉子。這個瘦肉拌小蔥餡的糉子是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不一會兒就解決了好幾個糉子了。“嘻嘻……”大家都捂着嘴巴笑了起來,我不知所措地難爲情起來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們爲什麼都要在偷笑我呢?終於有個人肯要告訴我原因了:“看你這個大花貓,吃得滿臉都是。”說着把紙巾給我,我一擦,結果紙巾上全是米飯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

終於把糉子做好了,這個時候已是中午了,我們趕緊拿上雞和自己包的糉子去拜神。只見奶奶和媽媽雙手合上,跪着,嘴裏還在嘰哩咕嚕地說一大堆話,說完以後便燒起了紙錢,然後回家吃糉子去了。

這一天,我過得非常開心,因爲既有美味棕子吃,還可以聽到古老的傳說故事——包棕子的來源。

端午傳說及習俗素材四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了。糉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爲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糉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裏,慢火煮一下午。糉子煮好後,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糉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製成1釐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爲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