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追求理解教學設計心得體會共2篇 享——我的教學設計之路

其他文案 閱讀(2.26W)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如何設計更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探討筆者在教學設計中的心得體會,與讀者共享。

追求理解教學設計心得體會共2篇 享——我的教學設計之路

第1篇

本學期拜讀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這本書提出了“逆向設計”的概念和方法,以避開學校教學設計中的兩大誤區-聚焦活動的教學和聚焦灌輸的教學。前者沒有明確學習體驗如何幫助學習者達到學習目標;後者缺少明確的大概念來引導教學,缺乏爲確保學習效果而進行設計的過程。

本書認爲教師在考慮如何開展教與學活動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哪些證據表明學習達到目的;必須首先關注期望,然後纔有可能產生適合教學行爲;認爲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爲始”,從學習結果開始逆向思考。

我們是培養學生用表現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導者,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告知學生的講解者。

2、如何能達到逆向設計?(與“翻轉課堂”有相似之處)

在確定教學目標後,可以思考以下的問題:什麼可以用來證明學習目標的達成?達到這些目標的證據是什麼樣的?教與學所指向的、構成評估的表現行爲是什麼樣的?

在課堂教學中,悄悄走向一名學生,問他以下問題:你在做什麼?你爲什麼這麼做?它會幫助你做什麼?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麼關係?你如何證明自己已經掌握了相應的知識?

階段1:學生應該知道什麼?理解什麼?能夠做什麼?什麼內容值得理解?什麼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階段2:我們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結果?哪些證據能夠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階段3:如果學生要有效開展學習並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根據表觀性目標,我們需要哪些內容,指導學生做什麼,以及如何用適當的方法開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

綜上所述,逆向設計會使預期結果,關鍵表現以及教與學體驗之間產生更大的一致性,從面使學生有更好的表現-而這,正是設計的目的所在。

追求理解教學設計心得體會共2篇 享——我的教學設計之路 第2張

第2篇

導讀:讀書筆記《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之理解的含義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本書作者將“理解”作爲教學設計的目標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們如何思維》對理解的認識:“理解是學習者探求事實的意義的結果”。“事實”是知識,是知道;“理解”是“意義”或“探求意義”,是思維,最終形成“結果”這樣的思想。作者在比較“知道”和“理解”時候,對“理解”提出瞭如下的理解:事實的意義,提供事實關聯和意義的理論(證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論(證僞),有關程度和複雜性(理論間的關係),知識和知識的來由(明辨),對知識的具體使用研究(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括號內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對“理解”賦予的豐富和高級的意義。

作者認爲,理解作爲一種有意義的推斷,需要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美國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從杜威的《我們如何思維》,到保羅的《批判性思維工具》,都把思維訓練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這一點對我們的核心素養來說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國內一直堅持批判性思維訓練教育的有上海的餘黨緒老師和董毓教授。他們不遺餘力的爲批判性思維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餘黨緒老師的思辨讀寫,讀

後感.將批判性思維和讀寫訓練結合,提倡整本書的思辨閱讀,已經蔚然成風。福建師大的孫紹振教授在文學文本解讀領域運用批判性思維解讀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鉅著《語文:表現與存在》對當下普遍的“議論文三要素”和大學聯考僞文體進行了批判性的解構和重構,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作者還認爲“理解具有可遷移性”。沒有理解,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的遷移,更不能對新體驗產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們既有創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過具體知識的表象而對知識形成和應用的內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國傳統哲學對終極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大道至簡。在紛繁複雜的知識背後存在一個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達到“理解具有可遷移性”的目標。

作者特意提出了“學生的誤解以及我們的感悟”。誤解不是無知。它是指在一個新情況下用貌似合理但並非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我們已經明白,誤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學價值。誤解是將隱含的歧途顯性化,誤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誤解不僅僅需要糾正錯誤,它更重要的價值是一種嘗試,教師不但不能抑制這種嘗試,而且還要鼓勵,並參與共同試誤,進而啓發探索。歪打正着,因誤生奇,“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誤解之於生成,價值正在此處。作者: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