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3篇 感人頒獎詞:中國英雄的故事

其他文案 閱讀(7.35K)

“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是一項重要的表彰活動,旨在激勵和鼓舞那些爲社會和他人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背後的動人精神,讓我們重拾信念,並激發我們爲實現更美好社會的願景而努力。

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3篇 感人頒獎詞:中國英雄的故事

第1篇

相信,是那一刻的決定。相濡以沫是半生的深情。平凡的兩個人,在命運面前,卻非凡地勇猛。最長情的告白,已勝卻人間無數。心裏甜,命就不苦。愛若在,廝守就是幸福。

29年前,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新合村村民謝芳勇鬥歹徒,身中數刀致終身殘疾,獲評20xx年12月見義勇爲“中國好人”;受謝芳事蹟感動,鄰村小夥謝海華毅然與她結婚,28年來不離不棄,獲評20xx年9月孝老愛親“中國好人”。謝海華、謝芳夫婦相濡以沫的故事,宛如一段平常的歌,卻溫暖着整座長沙城。

1988年,23歲的謝芳在長沙市井灣子一家小飯店當服務員。2月7日凌晨2點多,睡在簡易鋼絲牀上的謝芳被異常的響聲驚醒,睜眼一看,一團黑影正在牀邊的櫃子裏翻找着什麼。“誰?”謝芳意識到有竊賊入室,當即大喝一聲,翻身躍起,一把揪住竊賊並高聲疾呼:“進賊了!抓賊啊!”慌亂的竊賊拿出自制銼刀,對着謝芳一頓亂戳亂砍,謝芳身中數刀,仍拖住竊賊聲嘶力竭地呼救,店主夫婦聞聲衝出,竊賊當即將刀尖對準了店主夫婦。緊急關頭,謝芳強忍着劇痛打開店門,拼盡全力呼救。附近門店的鄰里趕來將竊賊抓住,而謝芳卻倒在血泊中。

經醫生檢查,謝芳的下巴、胸部、手臂和膝蓋等部位身中9刀。回憶起那次可怕的經歷,謝芳說:“害怕過,但從來都不後悔。”

“我想去看看那個女英雄。”1988年從部隊復員返鄉的謝海華,在報紙上看到謝芳見義勇爲的新聞,萌生了想去看看她的想法。

兩人一見鍾情。儘管謝芳因爲見義勇爲而四肢殘疾,但謝海華毅然於1988年10月將她娶進了門。一年後,兒子出生。

謝芳負傷後患上的肌肉萎縮症在婚後加劇。由於癱瘓在牀多年,謝芳如今只有60多斤。疾病纏身加上藥物副作用,謝芳的脾氣難免急躁。謝海華總是笑臉相迎,還經常開導她:“你放寬心、多堅持,我們以後還要享兒女福呢!”謝芳說:“他總是讓着我,沒跟我吵過架。這些年要是沒有他,我不敢想象能活到今天。”

多年來,爲了湊錢給妻子治病,謝海華向親朋好友借,甚至到信用社去貸款。有人勸他放棄,但謝海華說:“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能放棄治療。”

20xx年12月20日,謝芳被查出患胃類癌住進了長沙市第四醫院,使得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但謝海華總是說:“心不苦,就不覺得辛苦。”

近幾年來,謝芳的身體狀況持續惡化,患上類風溼性關節炎、胃類癌、重度貧血和心臟病等多種疾病。在嶽麓區政府的關心下,謝芳住進了廖月娥敬老院,謝海華跟隨妻子來到敬老院擔任門衛,在雲南打工的兒子謝希龍也回到街道找到了工作。多年來,謝芳每天堅持陪敬老院老人聊天,幫助工作人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爲了奉獻自己的愛心,她還和愛爾眼庫簽署了眼角膜志願捐贈書。

現在,謝海華一家三口主要靠政府低保金維持生活。廖月娥敬老院成立後,因謝海華做事勤勞可靠,村民們爭相推薦他去敬老院做門衛。能工作顧家兩不誤,謝海華感激地接受了這份工作。謝海華除了堅守本職,同時還在敬老院開起了“個人義務理髮室”,免費爲居民理髮,帶領老人晨練散步,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大家。謝芳雖無法動手操勞家務,但對父母公婆的孝敬關心卻從沒減少,經常請謝海華幫忙打電話給長輩,陪他們聊天或者提醒他們注意保暖。

“有愛,就是一個完整的家。”雖然生活清貧,但在兒子謝希龍眼裏,媽媽勇敢堅強,爸爸勤勞擔當,就已經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3篇 感人頒獎詞:中國英雄的故事 第2張

第2篇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先生是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他心繫祖國科教事業,爲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榮獲雲南省道德模範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其家庭被評爲全國最美家庭。

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

“中國飛人,亞洲之光”。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跑出9秒83,以半決賽第一的成績闖入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成爲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決賽場上,蘇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間唯一的黃種人,他再次打開10秒大關,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

88歲,長津湖戰役倖存者,曾榮獲“時代楷模”“人民楷模”稱號。

14歲參軍,先後10次負傷,3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所在連隊當時與敵軍在零下30多度的惡劣天氣裏血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僅有他一人生還,但他身負重傷,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後,被截去四肢,沒了左眼,右眼視力僅剩0.3。新中國成立後,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療養院的優厚待遇回鄉,用25年時間帶領鄉親治山治水,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於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並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陳貝兒,40歲,香港出生,在傳媒行業工作近 20年。2022年初,無線電視策劃製作12集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赴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寧夏、海南等六個省(區)實地拍攝採訪。

在歷時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中,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跨越14個曾經處於深度貧困的地區,“沉浸式”體驗當地居民生活,節目體現了國家扶貧工作爲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拉近了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注入了更強信心和動力。

86歲,塔吉克族,從事高原醫學研究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榮獲“71勳章”。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藏族羣衆上萬人。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如今80多歲的吳天一院士仍然堅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護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半歲時,江夢南因用藥物失聰,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從小到大,憑藉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爲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按照計劃,江夢南將於明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她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已故科學家(享年96歲),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被追授爲“時代楷模”。

彭士祿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他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爲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這是剛剛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帶回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1時59分,嫦娥五號帶着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人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2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條印記。

第3篇

程開甲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出生於江蘇吳江。祖父程敬齋,父親程侍彤,母親董雲峯。祖輩早年從徽州到江蘇吳江的盛澤經商,祖父去世後家境敗落。

1937年,程開甲高中畢業,同時被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錄取。由於浙江大學給予程開甲的是對個別優秀考生的公費生獎勵,於是程開甲最終選擇了浙江大學。程開甲在浙江大學受教於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蘇步青等學界一流的老師。

1941年,程開甲畢業留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助教,並開始鑽研相對論和基本粒子。

1946年8月,在李約瑟博士的推薦下,他懷着一腔報國熱血,開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成爲著名物理學大師波恩教授的學生。在此期間,程開甲主要從事超導電性理論的研究,與導師共同提出了超導電的雙帶模型。1948年秋,程開甲獲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趣事。1948年,在蘇黎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玻恩合寫了一篇論文遞交給大會。會議召開時,玻恩因故不能出席,於是由程開甲宣讀論文。不料程開甲與師兄海森堡就學術觀點展開了激烈爭論,程開甲時而用英語,時而用德語,與這位193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展開舌戰。擔任裁判的大會主席泡利最後也只得風趣地說:“你們師兄弟吵架,爲什麼玻恩不來?這個裁判我當不了,還是讓玻恩來裁定吧。”

玻恩聽到此事很高興,跟程開甲講起自己與愛因斯坦長時間針鋒相對的爭論。玻恩說,愛因斯坦是一個“離經叛道”者,因而才能

程開甲彼時所處的時代,日本侵華,大好河山被日本鐵蹄踐踏。在浙大求學時,浙江大學爲了躲避日軍的炮火,四年的大學生涯中換了7個地方,被稱爲“流亡的大學”。這份悲憤和苦楚,程開甲至今仍刻骨銘心。

到英國留學後,國家貧困落後受欺負,身爲一箇中國人,在國外也備受歧視,但只能暗自承受。他明白,這個世界只有拳頭硬的人才能理直氣壯的說話,出生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連尊嚴都不配擁有。

“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蘇格蘭出差,看電影新聞片時,看到關於‘紫石英’號事件的報道。看到中國人毅然向入侵的英國軍艦開炮,並將其擊傷,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氣’的感覺。看完電影走在大街上,腰桿也挺得直直的。中國過去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但現在開始變了。就是從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這是60多年後程開甲老人的講述。在他的記憶裏,每一個細節都清晰無比。對於他而言,這是一輩子都不會磨滅的回憶。

1950年8月,程開甲婉拒導師玻恩的挽留,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和研究條件,購買了所需的書籍,整理好行裝,回到浙江大學物理系。

回國後最初的十年,是日子平靜的十年。他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在南京大學物理系,程開甲協助施士元教授,出版了國內第一本固體物理教材《固體物理學》,對我國固體物理的教學與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程開甲就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接任副所長,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隊伍。從此,他消失了。就如同所有消失的“兩彈元勳”科學家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堵在了西北荒無人跡的荒漠上,從此消失20餘年。

程開甲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一直生活在覈試驗基地,爲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在錢三強的具體指導下,程開甲設計的中國第一個具有創造性和準確性的核試驗方案,確保了首次核試驗任務的圓滿完成。程開甲成功地設計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平洞、豎井和增強型原子彈在內的幾十次試驗。程開甲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與鄧稼先和錢學森等人不同,除了科學家的身份之外,程開甲還是一個軍人,人們稱他爲“核司令”。

面對核武器事業這一戰略工程,程開甲十分注重培養人、帶隊伍。他要求科研和參試人員不要只做錦上添花的事,要丟掉“洋柺杖”,打破權威束縛,獨立研究、創新攻關。經過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和試驗,試驗隊伍中先後成長出10位院士,許多科研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起來,國防強起來。”正是懷着這赤子之心,程開甲兩易專業方向,奉獻大漠20多年,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

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於無聲處起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