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山西林草事業70年發展綜述

其他文案 閱讀(1.83W)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山西林草事業70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山西林草事業70年發展綜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省林草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草工作在攻堅克難綠化三晉、久久爲功修復生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近年來,林草工作緊緊圍繞“塑造表裏山河生態美好壯麗形象”戰略目標,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全方位築牢生態屏障,精準化實施生態扶貧,努力讓表裏山河“美起來”、政策機制“活起來”、農民羣衆“富起來”,開啓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新篇章。

國土綠化成效顯著

古代的山西是森林茂密之地,但由於歷史和戰亂,到1949年全省僅殘存森林551萬畝,森林覆蓋率爲2.4%。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不懈綠化三晉,持之以恆修復生態,林草事業全面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着眼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山西、促進轉型發展、決勝全面小康大局,出臺了《太行山呂梁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方案》,啓動實施了“兩山”生態修復工程,創新“十大機制”,謀劃“十大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圍繞生態修復機制創新試驗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試驗區、“一圈一帶”生態修復先導區、生態保護修復助推脫貧攻堅先導區“四大定位”,將80%以上造林任務安排到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區、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復區和通道沿線綠化區等生態環境最爲脆弱、治理任務最爲艱鉅、羣衆期待最爲迫切的“四大區域”,全流域佈局,按山系治理,整區域推進。“兩山”工程已經成爲統領全省林草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全省完成通道綠化2.1萬公里,沿線荒山造林88萬畝,建成2個國家森林城市、42個省級林業生態縣,綠化村莊1753個。森林面積4816萬畝,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增加4265萬畝;
森林覆蓋率20.5%,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提高了18.1個百分點。2016年森林生態總價值爲3172.64億元。《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00年-2017年山西的植被生態質量改善在全國最快。

生態產業富民增收

70年來,全省人民依靠林草、發展產業,努力使更多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開闢了羣衆依靠林草產業增收的新渠道。從啓動紅棗、核桃等傳統乾果經濟林產業提質增效,到創新“小灌木大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連翹、沙棘等特色經濟林,都體現出了厚積薄發、興林富民的堅強決心。在大力發展傳統乾果經濟林,努力做強叫響“山西紅棗”“山西核桃”等優質品牌的同時,充分發揮沙棘、連翹等灌木經濟林豐富優勢,鼓勵開展經濟林經營權流轉,推行“企業+合作社+技術服務隊+農戶”模式,通過對低質低效乾果經濟林和野生灌木林經濟改造提升,增加農民收入。傳統經濟林和特色經濟林年產量182.96萬噸,產值達95億元。緊緊圍繞全省打造“黃河之魂、長城博覽、大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編制完成《山西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綱要》,推進文化、旅遊和康養的融合發展,努力讓生態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生態美、百姓富正在成爲羣衆看得見、摸得着的獲得感。

生態扶貧全國樣板

堅持把治理生態、改善環境的過程作爲貧困羣衆增收致富的過程,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走出了“山西路徑”,特別是在推進造林合作社扶貧機制上取得了較大突破,成爲全國生態扶貧的樣板示範。從“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目標的提出,到啓動實施以合作社爲主的生態扶貧“五大項目”,到擴大合作社參與的範圍,推進貧困社員逐步由“平面參與”轉變爲“立體增收”,體現了立足生態、心繫貧困,致力打造實現“生態生計良性互動、增綠增收互促雙贏”的堅強決心。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惠及貧困人口達到52萬左右。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在我省召開現場會,推廣我省生態扶貧經驗。

依法保護嚴守紅線

全省依法治林、保護生態,有效確保了森林資源的安全,特別是在立法保護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林業和草原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從出臺封山禁牧辦法實施條例、制定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到規範省級公益林界定辦法,劃定並嚴守涉林生態紅線,都體現着依法治林、依法保護的理念。全省5600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得到依法保護。林火視頻監控系統廣泛應用實現音頻視頻實時傳輸,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和防治減災三大體系初步建成。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發展,穩步推進林草事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在國有林場改革上取得了較大突破,解決了國有林場做先導、全省林草上水平的問題。從“三減三增三加強”措施落地見效,到保護生態、保障民生的“雙目標”機制運行,體現了堅定走好現代林區、美麗林區道路的執着信念。通過改革,實現了林場瘦身、財政減壓、管理高效的目標。特別是省直林局108個國有林場實現了由弱到強、由疲到興的歷史蛻變。在推進生態修復保護、創新國土綠化機制上取得了較大突破,開創了以機制創新推動三晉大地綠化美化的新篇章。從依靠廣大農民投義務工和積累工,到建立了以工補林、以煤換林、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到探索開發式、購買式、置換式等造林綠化新機制,體現出了勇於創新、積極探索、敢爲人先的實踐精神。全省先後涌現出太原市開發式造林、大寧縣購買式造林、黑茶林局合作式造林等典型示範,形成了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良好氛圍。

注重經營提升效益

堅持強化經營、注重質量,森林質量提升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在退化林分改造上有了較大突破,初步解決了修復單層低效林、建設復層混交林的問題。從20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的“小老楊”純林改造,到依託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項目,推進中近熟林可持續經營和中幼林撫育,開展灌木林改造,到中德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示範林場建設,體現出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總結探索出的“小老楊”純林改造退化林修復模式,正在使晉西北楊樹林局600多萬畝退化林,成爲具有多樹種混交的沙區生態穩定系統,爲全國退化林改造提供了樣板經驗,作出了積極貢獻。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

70年來,堅持科學態度,講求科學方法,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全省累計攻關完成林業科技成果325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建成油松、落葉松等樹種的優良無性系種子園和母樹林,審定認定215個國家級和省級林木良種。在晉北晉西北風沙區,全面推行鍼闊混交、喬灌搭配、灌草結合的生態修復方式,加快建設以樟子鬆、檸條、沙棘爲主的防風固沙體系;
在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採取山水田林湖相互配套、綜合治理的辦法,推動林路、林水、林苗、林田一體化發展;
在太行山區,大力推行徑流整地、石片保墒、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技術;
在採煤沉陷區,實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
在鹽鹼灘塗,採用挖溝排鹼、客土抗鹼、打井洗鹼等辦法;
在乾果經濟林發展區域,全面推廣紅棗搭雨棚防裂果、核桃綜合豐產、仁用杏抗晚霜等技術,實現了科學造林、集約造林、高效造林,促進了林業提質增效升級。

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堅持依法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有效地維護了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特別是在優化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上取得了突破。從出臺《山西省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辦法》,開展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到歷山混溝原始森林科考,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堅持按照“多橋樑多隧道、少挖土少墊方”原則,嚴格審批審覈佔用林地項目,體現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目前,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269處。

林草投資多元多樣

70年來,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林草投資逐步實現多元化多渠道融資,特別是在投融資機制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建立財政資金、金融股資金、社會資金融合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從組建成立林業投資管理集團公司,到成立林業產業公司、森林康養公司、林草科技服務中心和林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啓動林草ppp項目,都體現了整合財政資金,發揮市場作用,撬動社會和金融資本參與投資的思路和理念。目前,全省通過ppp項目已在財政部入庫,初步融資89億元,用於推動退耕還林、生態扶貧、提質增效等項目實施。

精神力量馳而不息

70年來,全省人民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典型。右玉縣幹部羣衆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如今的“塞上綠洲”,右玉精神成爲推進國土綠化、改善生態環境的不竭動力。全省在植樹種草和生態建設中,處處閃爍着艱苦奮鬥、持之以恆、苦幹實幹、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和感人精神,以黃土高原的黃色和煤炭工業的黑色爲主色調的山西開始換上綠色新裝,美麗的“塞上綠洲”詮釋了久久爲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幹石山造林的突破詮釋了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太行精神,貧困羣衆致富的喜悅詮釋了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呂梁精神。踏上新徵程,奮進新時代。我省林草事業要把“塑造表裏山河生態美好壯麗形象”作爲執着追求,堅持以創新促增綠,按照“綠化彩化財化”同步推進的思路,砥礪前行、奮發有爲,用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果展現綠化山西、美麗山西的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