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心理健康的心得體會8篇 "心理健康:護身必備,生活幸福關鍵"

其他文案 閱讀(7.54K)

保持心理健康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會經歷許多挑戰和壓力,但是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克服這些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一些心理健康的心得體會,幫助大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心得體會8篇

第1篇

帶着一份憧憬,一份喜悅,一份期待與責任,我有幸參加了遠程教育的心理健康培訓,對我來說,這次的培訓意義重大,對我今後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幫助。本次培訓我很認真的聽了多位專家的理論課,還有課上與課下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以下就是我在這次培訓活動後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所想。

通過學習,我在思想理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通過本次的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認爲,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鍼氈,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過培訓,自身有了提高。我對心理調適的技能,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對個別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學習,對認識與識別心理異常現象有了認識,而且有了一定的輔導思路。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爲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總之, 這次教師研修培訓,讓我感受着新課程理念的和風,沐浴着新課程改革的陽光,拓展了我的教育視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讓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爲有了真真切切的轉變。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並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提高自身的修養。

心理健康的心得體會8篇

第2篇

有幸聽到福建省xx中心醫院心理治療中心林老師的有關心理健康講座,很受用,下面談談我的體會: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講座上,林老師通過可怕的調查數據,各種殘酷的案例,告訴我們從事教書育人的特殊羣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多麼的重要。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僅影響到教師整體素質,還影響到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給教師帶來超於其他一般職業更大的壓力。因些我們更應該想辦法調節好身體,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做工作,適應社會,生存下去。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教師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全能”。教師要學會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我們可以通過繼續學習不斷地填補自身的知識文化、道德品質素養,以適合社會發展,滿足學生各種各樣的需求,但是,我們不要把自己看成“全能”的,也不要認爲一切高於學生。不是有句話說: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能要求完美。

其次,教師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培養幽默的生活方式。中學教師面臨着課改的壓力,升學的壓力,社會的輿論以及自身的`家庭、生活,必須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樂於奉獻,愛崗愛學生,學生氣我,我不氣,以平等,與平的態度對待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生活上,注意身體,合理飲食,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建立良好社會人際關係;學會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

第3篇

嬰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天生就會模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對寶寶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在與寶寶相處的過程中要重視嬰幼心理的,避免因自身的言行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家庭環境對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寶寶生長髮育的外部環境,可使其充滿幸福、明朗的心理感覺,獲得良好的心靈感受,逐漸變得活潑開朗,勤學好問,積極向上,懂禮貌,講衛生,愛整潔。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孩子的反應遲鈍,行爲放任,自私狹隘,膽小懦弱,不懂禮貌等。因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修養,爲寶寶做好榜樣。

父母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煩惱,也因此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但父母切記不要把這些不良的情緒帶回家。父母在回家前,要把自身的不良情緒處理掉,因爲父母的情緒與寶寶的生長髮育有着密切的關係,不良的情緒對寶寶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寶寶出生後,就開始接受,周圍的一切刺激都在影響及着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塑造了他的心理和性格。那些性情開朗、充滿愉快和睦的父母與情緒緊張、焦慮不安經常吵架的父母,他們撫育的嬰兒完全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環境中,都會影響着寶寶的身心發育。如果父母情緒反覆無常、焦慮不安,寶寶在打罵環境中成長,往往會出現缺乏安全感、膽怯、不合羣的性格。因此,作爲父母首先對寶寶要充滿愛心,要善於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用良好的情緒,濃厚的情感,樂觀大度的性格,互敬和睦的家庭氛圍去感染、去影響寶寶的身心發育,纔有可能使寶寶形成良好性格及健康的心理。

父母在爲寶寶的衣食住行而忙得不亦樂乎時,也要考慮寶寶的情感、心理需要。養育寶寶,除了要在物質上給寶寶良好的條件外,還要在情感上增加與寶寶的互動。父母在寶寶出生後應當儘可能地多與他接觸,多抱抱寶寶,多親親寶寶,與寶寶說說話,以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和感情交流。

當今社會中,很多父母在職場中打拼,常常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他們通常很忙,只能請月嫂、保姆來照顧孩子。但孩子從小缺少父愛、母愛的滋潤,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是非常不好的。

第4篇

心理教育課不同於一般文化課,它的授課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課內容、方式、語言等等都與一般的文化課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涉及的知識領域是十分廣泛的。今天在聽了三位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也讓我做爲一名班主任深刻的瞭解到,開展這門課對與我們孩子的未來起着致關性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三位老師利用課前短短几分鐘的互動交流,緩解了學生上課的緊張情緒,創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課堂和心理氛圍。在課堂上,通過老師不斷的引導,調動和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古寨國小老師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心的形式畫在一張白紙上,學生通過不同色彩的搭配,展現了自己當時的心理變化有多種情緒,這個教學過程充分的讓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很多。宋老師的《我挨批評了》中把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小故事運用短片的.形式記錄下來,並展現到課堂上,學生通過錄象交談自己的想法,最後讓學生敢於把自己的錯誤說出來,調節了孩子的心理過程。劉老師的《掌聲響起來》中通過三次掌聲的設計,發掘了孩子們的內在淺能,充分的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最後在評課中我們互相暢談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學校開展的重要性,讓我感觸頗深。我們班主任要上好每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必須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讓它源於實踐,用於實踐。我自己總結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面對從未真正接觸過心理方面知識的學生,我在第一堂課裏以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爲內容。從夢到星座,從“肢體語言”到“從衆”,引起了學生對心理世界的好奇,進而講述提高心理素質的好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等,同時說明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後要涉及的內容。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和重視,闡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和目的,並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也爲以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點在於活動中的體驗,絕不能爲了活動而活動,活動應該有主題,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應該堅持一個核心,並圍繞這個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學習和體驗到對自己的終生髮展有價值的核心觀念

心理健康教育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獲得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程度。學生總是非常關注他人在同一問題上的表現,喜歡聆聽他人的“故事”。

(1)心靈感悟: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同學們同齡人的“故事”。試圖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別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並相信這些問題可以解決,進而學習和掌握方法。其實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在審視自己。

(2)自我開放:如果心理教師能在適當和必要的時候,作真誠的自我剖析、自我開放,學生也會減輕自我防衛心理,真實地表達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過作爲一名心理教師,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終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自我開放應該有一定的原則和限度。

(3)角色扮演:心理劇的創設,其初衷是讓角色扮演者體會其中的情境衝突,在衝突中宣泄自己、發現自己、改變自己。這大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主體參與性,使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及時地運用課堂所學去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成長。

今後,我要繼續加強對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科學可行的實施辦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人生觀,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發展。

學生時代是一個人的朝陽年代,若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獲得成功,失敗和挫折是難以避免的。如何教育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正確的面對成功和失敗,是我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們班主任應該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以積極的行動來彌補我們在這一薄弱環節的不足之處。

第5篇

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着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於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這次能夠參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學習。我感到非常的榮幸。

經歷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內容的學習。經過一天的學習,使自己提高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現對這次心理健康學習談一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是人的各種行爲的準則,是個體進行的社會活動思想基礎”。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就不難看出認知對於人的心理的影響。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爲,人是自主的,可以對自己未來進行選擇。正是因爲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嘗試消除種種條件的限制,去發展自我,實現自我,提高生命的質量。

再進一步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展開之前,我們不妨接受中國古人的一個經典的論斷:“人之初,性本善”。這也許能解釋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對於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這種源自人類自身最深層次的追求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基本動力。把古人的這種普適的哲學的'觀點放在今天的心理學上面來講就是: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即自我實現)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壞和毀滅的。

心理是腦的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而不是過去人們所普遍認爲的“心臟是心理的器官”。但對於更多的認識目前我們大多還只停留在一個描述性的階段。大腦是一個如此複雜而精準的構造,以至於現在的科學還不能完全瞭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細節。腦機能定位嘗試瞭解大腦的不同區域對不同心理活動產生及發展的分工情況......

第6篇

在暑假期間,我有幸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參加了由鄭州教育局、聯合中州大學,北師大珠海分校舉行的爲期十天的“鄭州市中國小骨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培訓。從第一天報到拿到課程安排,每天的講座安排得滿滿的,我想:要坐整整十天,肯定會厭倦的,然而,在這短短的十天之中,不僅有講座、活動體驗,更有中州大學爲我們舉行的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每個人在結束時,都有戀戀不捨的感覺,更是覺得這次培訓收穫滿滿,幸福滿滿。

這次培訓有不僅由國內、香港的知名心理學家,還有國外知名的心理專家。講座的內容沒有圍繞教師這個職業進行,而是從音樂、舞蹈、家庭等不同的方面講了和我們的人生、工作相關的內容。

每一位老師的講座都十分精彩,李慶安教授的《儒家心理資產與學生教育》李教授首先向師生們展示了儒家心理資產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人的七種關鍵需要“明、語、功、勞、友、政、變”,李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將這七種關鍵需要結合心理資產一一予以解釋,並講解了如何發揮這些需要和心理資產的力量的原理,對同學們更好的挖掘自身潛力、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啓示意義。他現場演示了快速記憶法,用以說明“變”在提高記憶效率中的.應用,引發了現場師生的轟動,並通過心理測試對現場一位同學的人格特點做出了準確的推論。李教授還告訴我們:小孩從一年級開始要陪他讀,從四年級開始,家長不在扮演老師的角色,要做回家長;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把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混爲一談,只有知道孩子的問題出在哪兒,我們才能爲孩子解決問題。

權江紅老師的講座《在舞動中發現最真的自己》更是使我印象深刻。上午是活動體驗課權老師先讓我們根據音樂隨意的舞動,後挑一人做自己喜歡的動作其他人跟着學,以此類推, 隨着音樂的律動,我們從拘謹到放開,每一個人沉浸在舞動之中忘記自己是一個大人,忘記自己根本不會跳舞。當大家放鬆後,活動正式開始,第一階段“絲巾之舞”,一個人是主人,一個人是絲巾,首先隨着音樂絲巾在主人的帶動下舞動,接着 分別讓主人和絲巾分別講講自己的感受。 第二階段“感受孩子內心”,讓一個人扮演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扮演孩子,從不會說話的孩子到能離開父母獨自玩耍的兒童,讓家長體會孩子的需要,增加親子間的互動。第三階段“自我成長”,活動後讓每個人畫出自己的內心,寫下自己的感受。最後伴着動感的音樂節拍,同學們盡興舞動身體、盡情釋放自己,本次舞動青春工作坊活動也順利落下帷幕。下午的講座,權老師也讓我們真正瞭解了什麼是舞動治療,她還根據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告訴我們:只要不是無理取鬧,哭也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同樣生氣、憤怒等情緒,都可以通過任何動作來表示,這就是舞動的魅力。

與之相同效果的還有音樂治療,在活動中樑曉瑩讓我們體驗了四種音樂治療方法,從聆聽音樂,二次創造、即興、創作四個環節中,我發現音樂治療不需要你有多專業的音樂水準,你只需要喜歡音樂,音樂就會帶給你不可思議的體驗。

張麗老師的講座從一句話開始: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命運。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下午我們欣賞了影片《當幸福來敲門》,從影片中感受積極心理學,張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長大以後都會變成他自己的內部語言,所以我們要慎言。

美國教授larry老師的《hero day》中告訴我們:對於世界來講,你只是一個老師,對於你的學生來說,你就是他們的英雄。larry老師通過五個故事告訴我們怎樣運用敘事領導力來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陳俊雄教授的沙維婭成長模式則告訴我們孩子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家庭的影響,父母所承受的教育方式有可能影射到孩子的身上。

周紹輝則講出了作爲老師所避諱講的“中國小心理與性健康”。他說:中國小性教育的原則是講在不講中,但要讓孩子瞭解自己,保護自己,避免傷害。

第7篇

心理健康的指標是無心理疾病,即有幸福感和積極的心態。“幸福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當現實無法改變的時候改變自己的心態”。

我想:決定幸福的健康心態應該是陽光般的吧。陽光普照大地,溫暖每一個人,也是寬容平等的'。教師的心態也要像陽光那樣,是平常的、達觀的、寬容的、積極向上的。我們只有擁有這樣的健康心態,才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教師要有一顆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種冷靜、客觀、理智的心態。如果教師缺少平常心,就會對學生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細心、冷靜和理智。就比如我們經營一個班級,總是希望班級樣樣都好,不知不覺地用尖子生的標準來要求全班學生,這樣一來不僅教師累、學生累,而且做老師的越累,學生反而越是反感,教師不禁會陷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溝”的困惑,學生也會越來越失去學習的信心,怎麼談得上幸福快樂呢?這一點又與前面劉老師介紹的優化一般心理素質的方法相吻合——“將‘應該’變成‘希望’”。我們可以希望班級各個學生都品學兼優,但要用平常心去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

第8篇

聽了楊老師的專題講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活動,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經過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的收穫很大。不僅學習了許多專業的心理知識,以前很多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我真正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爲,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爲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爲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着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講座法、認識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爲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在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中,我一方面通過心理輔導室兼職心理教師的個別諮詢輔導,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個別談心與輔導。通過學校開通的心理諮詢箱,打通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通道,及時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切記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體健康!重視我們自己的心理,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都能保持開闊的心境,良好的心態!

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幾點心得:

社會日新月異的.急速發展和變革,各種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學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於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髮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國小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國小生很少易發生心理行爲偏差。近年來,國小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爲,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於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才,更不是害羣之馬,因此,我們全校上下形成共識:要下足功夫,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全他們的人格,爲21世紀培養合格的人才。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我們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開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課,抓好心理疏導的教育;語文課,以教材中大量的優秀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體會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中研究重點是觀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則要求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之敢於表現自我,增強學生羣體交往意識,發展能力和個性;音樂、美術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給人以美的薰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爲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着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