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赤峯12個最值得去的寺廟

排行榜 閱讀(1.78W)

12、萬佛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赤峯12個最值得去的寺廟

萬佛寺,位於赤峯市松山區大夫營子鄉,是集佛教、道教及民間崇拜於一體的寺廟,萬佛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80年),現存歷史廟宇30餘間,壁畫20餘平方米,具有一定的人文參考價值。逢農曆四月十八、六月十三、九月初九等廟會期間遊人接踵而至進行廟會朝拜活動。

11、佛祖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佛祖寺文化旅遊景區項目位於赤峯市敖漢旗四道灣子鎮白斯朗營子村,地處著名的“小河沿文化”命名地。佛祖寺現已建成大雄寶殿,大殿高23米、建築面積1496平方米,爲典型的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築;爲了突出大雄寶殿的中心地位,整個建築採用了中國皇家建築的琉璃瓦蓋頂,鎏金寶頂。大雄寶殿由60根巨型立柱舉架,前廊爲10根雕龍立柱支撐,龍頭昂首,氣若凌空之勢,其建築規格爲中國北方佛寺之最;大殿內除了供奉着釋迦牟尼如來佛祖、藥師佛、阿彌陀佛及十八羅漢外,還供奉有海島觀音、善財龍女等銅質塑像。其中三大佛像高皆爲8.08米、單體重8噸的大型銅鑄塑像,堪稱北方佛殿內銅質佛像之最。

10、寶峯禪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寶峯禪寺位於赤峯市紅山區,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寺院建設工程總面積約1.18萬平方米,硬化面積1.2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0.5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約7000萬。其中主要建設項目:山門、天王殿、放生池、三聖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鼓二樓、停車場等。寶峯禪寺每年陽曆五月一日至五月七日舉辦大型廟會(拜梁皇寶懺)每月七年級十五下午一點舉辦三時繫念法會。

9、康寧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康寧寺原名丁寧寺,是康區著名的黃教寺廟之一,歷經苯波、呷舉兩派。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活佛派德莫活佛來巴塘仿照拉薩哲蚌寺洛色林修建,命名“噶丹彭德林寺”。鼎盛時期有僧侶1800人,活佛8名。康寧寺是巴塘縣重點寺廟,現有僧人320名,格西3名,活佛2名,一名旅居丹麥,居納活佛爲寺廟主持。公元1566年,木氏土司逐漸向西北方向擴展勢力,佔據了巴塘,並派大臣噶倫伯土駐紮巴塘,噶倫伯土在大巴河與小巴河的交匯處修了一座宮寨。土司還將這尊釋迦牟尼佛像轉贈給巴塘扎塔寺,以護佑巴塘地區的吉祥安寧,這樣,這尊佛像在扎塔寺佛殿內安坐了70餘年。

8、靈悅寺

靈悅寺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錦山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爲取得神靈保佑,諸事吉祥,起名靈悅寺。佔地四十餘畝,建有經堂佛殿100餘間,興盛時住廟喇嘛達500餘人,是大型寺院之一。靈悅寺建築風格與中原相仿,門殿3間爲山門,通道兩側立有泥塑佛像四尊,鍾、鼓二樓各列兩旁,前殿之後建有嘛呢亭,嘛呢亭內設有“轉經”,輪壁刻有“·嘛呢叭咪哞”梵文六字真言。大殿宏偉壯觀,內有大小佛像百餘尊。

7、赤峯清真北大寺

赤峯清真北大寺位於舊赤峯街西橫街與頭道街交匯處,現新華路北段與頭道街交匯,建於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八年(1743年)開始改造,乾隆十二年(1747年)完工,仿照當時奉天清真南大寺的風格建造(現瀋陽清真南寺),極具中式古典建築風格,歷經270餘年風吹雨打經久不衰,保留了原本的古樸風格與穆斯林特色。2013年五月,赤峯清真北大寺被定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寶善寺

寶善寺是國家第六批清朝文物保護單位。寶善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拉奇如德蘇木駐地達蘭花,蒙名爲巴拉奇如德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年即1665年,原址在西拉木侖河北岸,賜漢名寶善寺,後於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遷至今址。該寺由大小八座殿堂組成,其中蘇克沁殿大經堂規模宏偉,別具一格。香火鼎盛時有喇嘛八百餘人,廟內活佛已轉世六代。寶善寺,隨州市曾都區淅河鎮一小廟。目前寶善寺仍在繼續建設中,誠祈各大護法、居士、廣大善信人士發心隨喜,啓建福慧資糧成就三寶功德;望社會各界賢達人士共發喜舍心,廣種福田。

5、福會寺

福會寺位於喀喇沁旗錦山鎮西南王爺府鎮大廟村。赤茅一級公路可直達景區。西距北京地323公里,承德111公里,東距錦山20公里。距赤峯67公里。福會寺是喀喇沁親王府景區中著名人文旅遊景點。福會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後幾經重修,於1997年開光使用,恢復了主要佛事活動。2001年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會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全盛時期住寺喇嘛曾達450多人,原爲喀喇沁王的召廟,是清代喀喇沁旗大喇嘛寺廟之一。2001年被列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泉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龍泉寺位於內蒙古喀喇沁旗錦山鎮西北三公里,海拔1200米的獅子崖下。寺西15米處有古井一眼,古稱“龍泉”,常年泉水不枯,“龍泉寺”便由此而得名。1986年龍泉寺被列爲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門居前院牆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頂,四檐角翹起. 。東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龜跌石碑一座,東爲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鬆州獅子崖龍泉寺住持慈光普濟大師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記敘“延釣四年安西咸寧張智然大師見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於塵世相隔’,於是‘去除瓦礫,剪剔荊榛。

3、薈福寺

俗稱東大廟,在巴林右旗大板鎮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榮憲公主主持興建,初名巴爾斯(虎)廟,後改名薈福寺。今仍保持原有規模,有大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及後東側室等,以後殿最爲完整,面闊、進深各5間,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像壁畫俱存。殿前側建有覆鉢式塔2座,高4.5米。此廟落成後不久,爲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廟北營建行宮1座,帝曾於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宮舊址尚存。

2、梵宗寺

梵宗寺位於赤峯市翁牛特旗烏丹鎮西北4公里處,是該旗目前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古建築羣。整個建築羣由山門(天王殿)、正殿、東西配殿、後殿(丈八佛殿)、關帝殿、經卷殿等組成,現存115間,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1985年,此寺列爲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色綺麗、環境清幽的梵宗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隨地勢高低而形成階梯式院落。整體佈局莊嚴肅穆,氣勢超俗,南半部明朗開闊,北半部嚴整緊湊。

1、法輪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法輪寺原爲喀喇沁中旗王府札薩克家族家廟,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大城子鎮政府西院。 原系元臣濟拉瑪之後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廟。爲清代較著名的十大黃教寺廟之一。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公佈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輪寺佔地2.2萬平方米,原有14幢主建築,8幢輔助建築。法輪寺最前面是一座長30米、寬20米的月臺、月臺兩側豎立旗杆。月臺後緊接天王殿,天王殿建在方形石臺基之上,單檐懸山三開間,內供四大天王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