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高州9個最好玩的地方

排行榜 閱讀(2.35W)

9、仙人洞自然風景

高州9個最好玩的地方

仙人洞自然風景區該風景區位於高州市北部的深鎮鎮境內,地處雲開山脈腹地,最高處海拔1380米,冬暖夏涼,是遠近聞名的"空調村"。自然生態保存良好,負離子含量高(約10萬個/cm3),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

仙人洞自然風景旅遊區是一個森林瀑布集中分佈區。該區除了分佈着大片的杜鵑林、千畝竹海、原始森林和天然瀑布羣,還有珍稀植物禾雀花。這裏的杜鵑林全是野生的,花開時節,漫山紅遍,十分壯麗;千畝竹林一片翠綠,清風搖曳,泛起碧波陣陣,令人心曠神怡;天然瀑布羣不僅密集,有的落差還達到200多米,湍急的瀑布與周圍的奇樹異石、茫茫雲海交相輝映。山上還有一種珍稀的禾雀花,省內僅有從化、新會有記載,它花似小鳥,開在藤蔓上,吊掛成串,串串下垂,猶如萬鳥棲枝,神形兼備,令人歎爲觀止。此外,這裏海拔達1300多米,氣候宜人,即使在炎炎夏日,氣溫也在攝氏25度左右,實爲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同時,該區原始森林密佈,空氣清新,讓你盪滌心塵,洗脫塵囂,是開展森林浴,追求健康的好去處。


10、高涼嶺

從高州城出發,沿石骨河北行20公里,可見一座聳入蒼穹的雄偉大山,海拔242米,這便是風光如畫的高涼嶺。據《高州府志》記載,此山“本名高梁,以羣峯高聳,盛暑如秋,故更名高涼”。古高涼縣、高涼郡亦因此山而得名。它集奇山、怪石、佳果於一嶺,向來是遊覽勝地。嶺上古林遮天蔽日,其間衆多的是紅豆樹(又名相思樹)和栗子樹構成該嶺植物羣落的一大特色。

高涼嶺以它秀麗的風光聞名遐邇。山澗兩旁巨石累累,千奇百怪,又構成該嶺地貌的另一特色。這些奇石之中,以觀音石、試劍石、掛榜石、醉翁石、棋盤石和石船等爲奇中之奇。且看那試劍石,長約三丈,高達丈許,中開一縫,裂口象切割一樣整齊光滑。傳說南朝嶺南巾幗英雄冼夫人當年戎兵於次,爲壯軍威,以劍劈石,石破天驚,遂以試劍爲石名。該嶺半山處有一坪,傳說是當年冼夫人的演兵場。從山腳拾級逶迤而上,石徑如帶如練,兩旁藤蘿牽衣,野花夾道,四面松濤呼呼作響,令人心曠神怡。山腰上,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剎,這便是冼夫人廟。十年浩劫,此廟曾橫遭拆毀,夷爲平地。

高涼嶺石多且怪。有二人下棋的仙奕石,形似母豬的豬·石,欲躍龍門的鯉魚石,引頸啼曉的金雞石。有的石如金牛戲水,雙獅對耍,白鶴飛天。還有石鼓、石船、石池、石牀、石桌等等。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要數試劍石,此石長約三丈,高達丈餘,形似豬腰,中間裂爲兩半,裂縫處整齊如切。當地傳說雲:“冼夫人當年曾戌兵高涼,爲振軍威,以劍劈石,故成此狀。”試劍石因此而得名。

高涼嶺背北向南處,有一片方圓數十畝的綠色-。各種樹木,混雜其間。樹根下,石隙間,有潺潺流水,淙淙作響。昔日的僧人,曾在冼太廟旁截水爲池,並種夏荷,養金龜,名曰“放生池”。如今,此池尚存水清如鏡。-中,四時佳果,摘之不完。其中栗子最引人喜愛,它的果實渾身長刺,收穫時砸開其外殼,取黃色果仁,用以燉雞,味道清香可口,是健身延年之佳品。

8、高州三塔

高州三塔均位於高梁古郡高州市市區內,據《高州史》記載:"環城有三塔,北曰艮塔,東曰文光,西南曰寶光"。艮塔、文光乃清時建造,文光塔又稱文筆塔,相傳高州讀書人多出秀才是因爲有文光塔(筆)、學硯塘(硯、墨)以及筆架山(筆架)這“文房三寶”。寶光塔建於明朝萬曆。塔高65.805米,爲全國第二高塔。塔身雙層,浮圖九級。熠熠閃光,別具特色。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公元1993年由高州政府再次重修,塔貌煥然一新。


7、潘州公園

潘州公園水陸面積80多畝,是科普教育、文體活動、古典園林三結合的文化康樂場所。

今天的潘州公園是粵西地區著名的公園,處處給人美的感受,昔日這裏卻是一片雜草叢生的野壙爛沼。

1929年春,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師長蔣光鼐,副師長陳維遠,會同縣長黃永臺倡議並指揮該師工兵營官兵在文明門外大塘挖坭築堤,改壙爲湖,築路植樹。爾後,又在湖的南邊築林蔭路通往車仔嶺。1934年,各界集資在湖邊和對面嶺增建涼亭。至此,潘州公園的雛形形成了。

1958年冬,人民政府帶領人民義務勞動20多天,在該園前湖的南面增挖了中湖和後湖,水面面積擴至60畝,並建單孔圓拱橋兩座。同時還在中湖壘起風景小島和半島,在四周堤岸植樹,在林蔭下設置石凳和水泥圓臺。使該園進一步成爲人們遊憩的好去處。

1976年後,政府對該園進行大規模的修整擴建補種花木,增建了亭臺、水榭、曲橋、迴廊、文化櫥窗等,增設遊艇,新建兒童樂園等項目。遊人到此間,花香水秀,詩畫滿廊,曲徑通幽,園林景色美不勝收。

1983年,再進行修整與擴建,增闢兒童遊樂場和花苑,增建九曲橋、逸雅齋、得春亭、分湖亭、望月亭、假山、猴山、龍鳳屏、鳥亭等遊樂設施。公園總面積超過一百畝。


6、潘仙祠

潘仙祠位於高州市區文明路冼太廟東側,爲紀念西晉時代嶺南道教先驅者潘茂名而建。潘茂名,潘州(今高州市)人,永嘉中入山,遇仙翁點化,授其長生不老之法。他按其仙翁指點,採藥煉丹,救苦救難,最後乘坐石船飛昇而去。潘茂名飛昇仙去後,當地羣衆創建有10多座不同風格的紀念建築,以志紀念。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東山的東山寺,潘坡的潘仙亭,筆架山的潘仙亭,城西的仙易亭,觀山的潘仙殿等。潘仙祠是潘茂名綜合型的紀念建築,原爲潘仙亭,始建於明代天啓元年(公元1621)。崇禎十年(公元1637),擴其亭爲潘仙祠。

潘仙祠原爲單進建築。祠前面建有廣福廟。廣福廟前有潘茂名的石船丹竈遺蹟。潘仙祠原與石船丹竈相隔,靈氣不通,而且祠路要從冼太廟左邊進入,又爲冼廟所壓。後來,爲了開通氣脈,便將廣福廟遷走,原廣福廟址歸入潘仙祠,專祀潘仙,以翕聚一邑之靈秀。修建後的潘仙祠,共分三進,總進深47米,面闊9.5米。正殿爲雙層樓閣式建築,中殿和前殿爲擡樑式木構架結構,右側廊廡與冼太廟相通。

潘仙祠前殿外的空曠地上,有潘茂名的石船丹竈遺蹟。在丹竈上部蓋有一亭,稱“煉丹亭”。石船丹竈遺蹟與潘仙祠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羣體。

石船丹竈是潘仙祠中的重要景觀。

停靠在潘坡丹竈旁的那條石船,長八尺五寸,寬四尺。船兩端翹起,中間稍凹。由於常年停靠在野地上,以致石船全身都長滿翠綠色的苔蘚。毛茸茸的苔蘚,包裹着一條神祕的石船,形成一個特殊的奇特景觀,這個景觀稱作“石船蒼蘚”,是過去高州八景之一。

丹竈緊靠石船,它是潘茂名當年採藥煉丹遺蹟。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潘茂名回到高州,隱居於觀山。他每天從東山採到各類中草藥後,便在東山腳下建造了一個煉丹竈,將其煉成各類丹膏丸散。此丹竈由於長年累月地經常使用,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隆起一尺多高的堅硬的燒結層。在燒結層中間,有一個大如盤口洞穴,這便是丹竈口。爲了保護丹竈遺址,於其上方蓋上一亭,稱丹竈亭。傳說如果在丹竈口上塞滿雜物,經一夜後,則會盡消如故。這是一個神祕的遺址,吸引了無數遊人前來觀賞。因此,潘茂名的丹竈遺址也成爲高州八景之一,稱爲“潘坡丹竈”。

“石船蒼蘚”、“潘坡丹竈”與潘仙祠,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建築羣體,是文化旅遊的著名景點之一。明代高州知府孔鏞曾爲石船丹竈景點題詩曰:

共說丹砂可駐顏,仙翁何不久人間?

石船蘚合年年在,丹竈雲封日日閒。

亭宇已成新歲月,乾坤猶自舊江山。

我來欲間長生訣,遼鶴何時海上還?

5、長坡舊城

舊城又名古電白郡遺址,位於高州市北25公里處的長坡鎮舊城村,始建於南朝梁代大通(530),廢於明代成化四年(1648),其間經歷近千年。

據《高州府志》記載:“樑大通中,既置高州,又析海昌置電白郡”,隋“開皇九年(589),省電白、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其郡、縣治均於舊城。唐貞觀二十三年(650),高州治從高涼移治良德;大曆十一年(776),高州治又從良德移治電白,從此,舊城從縣、郡治升至爲州治。元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爲高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爲高州府,府治從舊城遷治茂名城。明成化四年(1468),電白縣治從舊城遷治神電衛,舊城降爲堡,又稱電白堡。從此,舊城結束它爲歷代州、郡、縣治的歷史,成爲茂名縣轄下的一個鄉。

舊城北靠寶鴨山,南臨石骨河,中爲廣闊的平原盆地,周邊有環山圍繞,進可攻,退可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舊城佈局分爲內城和外城兩重,似呈正方形,外城邊長400餘米,內城邊長200

餘米。內外兩城之間,有一條防城壕溝環繞,溝寬30―100多米。在城牆中間,於東、南、西、北四面各開城門一個,門口寬10米,城牆用黃泥逐層築制,層高10釐米,土層厚度5.5米。在夯土層外邊,用青磚迭築加固。內城牆厚度爲25米,外城牆厚度爲28米。在城牆四角及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上方,分別建築有衛樓一座,成爲較有規模和設施完善的古城。

歷代對舊城都進行修緝加固,明清尤甚。據《高州府志》記載:“永樂七年,指揮俞林,·以磚,計六百四十步,周圍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爲東西南北四門上各爲樓。上段樓四十,角樓四窩,鋪三十有二,”萬曆三年,又“於四城之外建敵樓十二座,以拒敵,開四孔以通烏銃。”萬曆七年,又把城牆“增高三尺,城面馬路,裝爲陽橋,三尺五寸。”

清代順治九年,“建明樓,每城一面,一十二座。”十四年,“重修城垣,四腳易磚以石,東西明樓重新鼎建。城池周圍一千一百六十四丈,寬三丈,深一丈七尺。”天啓年間,“因城環,重修復浚濠。池之深闊,倍於舊。”這樣,由於舊城佔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並經過歷代的頻加修緝,使舊城從一個行政古城變成了軍事要地。

舊城內外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地上保存的古建築有冼太廟一座,馮寶公祠一座和古井兩口。冼太廟爲紀念冼夫人而建,馮寶公祠爲紀念冼夫人丈夫馮寶而建。這兩座廟宇均始建於隋,明清時代重修。古井的井口甚窄,井底遺留有古代汲水用的陶質容器。

陳倉米是舊城地下埋藏量最多的文物之一。據《高州府志》載:舊城“土人掘地,往往得窖,窖中有米,堅如石,煎湯服之,可治瘟疫。傳爲冼太陳倉米。”陳倉米集中分佈在舊城冼太廟前面池塘的西南側,散佈於約750平方米的地下,離表土1.3米,厚度爲30―100釐米。米粒呈黑色,似炭狀,出土時搓之即碎,經水煲煮後堅硬如石。煮後水清,帶有泥味,據說有藥用價值。陳倉米清末期間被發現,至今已陸續被挖取1800多斤。

舊城地下出土的文物類型很多,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又有建築構件,還有用於軍事器械裝擺的特種文物。如石雕插座較爲奇特,此器物上部有插孔,頸部有雙層覆蓮紋,下身呈八角形,腳部大於身部,雕飾雲紋。這是唐代用於武器架的石插座。瑞獸門砧是建築構件之一,用於安裝門檻的石構件。此器物呈怪獸頭,往前伸出。頸部較長,呈稍彎狀,上半有鰭條凸起,後部有橫槽及圓孔,用於安放門檻及門板。

伴隨各類文物出土的還有數量較多的城牆磚。城磚體形較大,磚身往往刻有文字,如“高州”、“長見太平年”等吉祥語或工匠姓名。

在城外北部的寶鴨山及南部的山坡上,因水土流失及建築施工等原因,暴露出大量的陶瓷器物,年代從漢以來均有出土,其中以隋唐的爲最多。這些文物,爲研究廣東的南部地區古代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依據。

舊城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爲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觀山寺羣

觀山寺羣位於高州市之西的觀山上,觀山東臨鑑江,南對南宮嶺,山青水秀,風景迷人。明代以來,這裏先後建起了觀山寺、玉泉寺、呂仙殿、潘仙殿、報德祠等寺廟建築羣。民國期間,又開闢了中山公園,建有中山亭、若·亭、茂植亭、詠風亭、襟江亭、曠怡亭和斷碑亭等建築,使觀山增添了不少色彩。在這些建築羣體的各個不同地方,分別樹有各種碑記,其中有詩碑、記事碑、記功碑、捐題碑以及各個名家題詞手跡碑記等。在山上的斷崖處,還有摩崖石刻,這些建築羣體和石刻羣體,結構有序,典雅大方,頗有風韻。

觀山寺羣中,最有特色的要數觀山寺、玉泉寺等,但由於歷遭嚴重破壞。目前尚存的只有玉泉寺、呂祖殿、潘仙殿、報德祠,其餘的建築被破壞拆除。但山光水色,景貌依然。

觀山寺羣是以道教爲主體的宗教羣體建築。在中國歷史上,林林總總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名目繁多,結構複雜。代表着相應宗教信仰的宗教建築也遍佈各地,其中佛教和道教尤爲突出。觀山寺羣是屬於道教的羣體建築。包括潘仙殿、觀山寺、玉泉寺等。

道教是我國的宗教之一,東漢張道俊所創。入道者需交出五斗米,故又稱“五斗米道”。道教奉老子爲教祖,盛行於南北朝。道教的神靈衆多,天神、地祗、人鬼都受到奉祀。主要有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類。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靈,其中三清是三位最高的尊神――玉清、上清、太清;其次是四位天帝――玉皇、北極、勾陳、后土;再次是天上的日、月、星神;最後是四方之神――青龍、朱雀、玄武、白虎。俗神是流傳於民間而爲道教所奉祀的神祗,類別很多,都是直接或間接與人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的,如雷公、雨神、風神、山神;爲人們敬仰的英雄關帝、文化神文昌;保護財產安全的門神、竈神、城隍、土地;滿足人們健康和富足的藥王、財神等。神仙是道教的理想目標,是經過-司道而神通廣大和長生不老的神人、仙人,如漢族的祖神黃帝,八百長壽的彭祖,王母娘娘,八仙等,都是重要的神仙。

宗教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並且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從人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到風俗人情、節日禁忌、日常生活,都會感受它的影響和作用。與人們在遊覽寺廟宮觀、風景名勝,欣賞雕塑、閱讀碑文等活動時,都會遇到有關宗教的題材,描述和表現。人們只有深刻理解宗教所表現的理念,才能真正把握有關審視和欣賞對象的意蘊、情趣、從而提高審視和欣賞水準,取得高層次的取獲。觀山寺羣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南宮庵羣

南宮庵羣位於高州市城南關的南宮嶺上,座落於城南的南宮嶺,與城西的觀山隔江相望,遙相呼應,而且都是宗教羣體建築,使用功能相同,只不過是南宮嶺與觀山相比,面積稍小,高度稍低而矣。因此,人們又把南宮嶺稱作“小觀山”。

南宮嶺上的宗教羣體建築爲佛教建築。佛教是世界之大宗教之一,相傳爲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紀北天竺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後在亞洲廣泛流傳,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佛教具有龐大的神鬼體系,佛、菩薩、羅漢、天神是佛教諸神的四種基本類別。佛學認爲,佛是指對人生和宇宙的真實的覺悟者,是佛教的最高尊神,最常見的有觀世教主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等。菩薩是能悟佛道、發願普渡衆生的候補佛,常見的有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等,合稱四大菩薩。其中觀音又有白衣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水月觀音、四臂觀音、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等,最受人們的喜愛。羅漢是滅除煩惱、超越生死而進入涅磐果位的解脫者,其中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之說。天神是佛的護衛神,如四大天王、天龍八部等都是0神。鬼、地獄也是佛教學說的重要方面。地獄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阿鼻地獄、八炎火地獄等。管理地獄又有王,如十殿閻王等。

南宮嶺上的庵羣建築,包羅了佛教中的基本體系,奉祀着佛教中所信仰的基本神祗,既可爲研究佛教的分佈與流傳提供依據,又可爲旅遊者提供渡假消閒、訪古、尋幽的理想場所。

2、冼太廟

位於高州城區人民路。據記載,該廟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明、清兩代曾先後重修。整座廟宇建築面積達800餘平方米,磚木結構,紅牆綠瓦,斗拱飛檐,運用彩繪、堆塑、雕刻等藝術形式進行裝飾,顯得精緻而華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貌。主體建築分前殿、中殿、正殿三進。正殿爲穿鬥式樑架結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廟的頂脊有灰塑雙龍戲珠等飾物。廟內《冼夫人記》碑、《恭謁冼夫人廟書》碑等碑刻保存完好。

廟中有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晚清駐美國、古巴、祕魯三國大使陳蘭彬和工部左侍郎楊頤等人爲該廟撰寫的楹聯等,以及多幅明清珍貴石碑記等。它們與一批當代書畫家墨寶,多幅精緻木刻、石刻,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文化

冼太夫人是公元六世紀時的嶺南百越族女首領,一生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功績卓著,被周總理稱爲“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更被民間尊稱爲“嶺南聖母”,在廣東、海南、東南亞等地有廣泛影響。後人爲紀念冼太夫人而在各地興建了許多冼太廟,僅在茂名地區就超過200座,其中尤以高州冼太廟爲最大、最有影響力。

該廟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全廟分前殿、中殿、正殿和馮公廟四部分。殿內冼太夫人雕像、石刻、碑刻等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殿現在已成爲信徒購買香紙的小攤。中殿兩旁邊牆上,保存着完整的碑14方,計10000多字,書法形式有:篆、楷、隸、行、宋等五種。這些碑文如實地記載冼夫人的生平及其歷史功績,既是研究冼夫人的實物資料,又是書法藝術珍品。在衆多碑刻中,有一長1.1米、高0.7米的詩碑,刻着清嘉慶年間6屬10位-歌頌冼夫人功績的詩。

在正殿明間內,雕有冼夫人座像。在冼夫人座像兩旁站立的是冼夫人的兩個貼身侍衛,一個叫木蘭,替冼夫人執掌寶劍;另一個叫曹娥,爲冼夫人保管帥印。中間端坐於龍椅的是冼夫人雕像。後面的座像是固定在廟宇殿堂內的;前面的小像是行宮像,即在出巡時,可擡着-。其中固定在廟宇殿堂內的座像設計得很有科學性。此像在按動機關後,自行站立,自行坐下,自行縮手,方便信徒爲她更換衣裳。這種雕像設計,由於難度大,科學性強,因此僅在高州冼太廟內纔有這種設計。

廟後殿是馮公廟。馮公即冼夫人的丈夫馮寶,南朝時任高涼太守,畢生支持冼夫人成就大業,被隋文帝追封爲廣州總管、譙國公。馮公廟內設馮寶夫婦座像,羣衆稱之爲和合神。青年男女一旦遇到難解的煩惱事情時,都喜歡到馮冼座像前細語傾訴,以求馮冼的幫助。

1、高州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廣東高州市集賢街高力士宅後花園內中殿,始建於唐代,閣爲木質結構,高約8尺,寬1丈多。閣額、圓柱繪刻彩色圖案,鑲嵌着金薄,玲瓏剔透,熠熠生輝,莊嚴肅穆。閣內置有銅鑄千手觀音一尊,觀音兩側有銅鑄侍從兩尊,皆由高力士在京聘請名匠用黃銅鑄造送回寺閣供奉。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靈惠寺與觀音閣重修時,寺閣修飾一新,邑舉人楊奇珍根據過去觀音閣的奇趣故事,撰寫了《觀音閣碑》,鑲嵌於靈惠寺內。靈惠寺與觀音閣始建唐代,爲高州四大名寺(靈惠寺、發祥寺、觀山寺、觀瀾寺)之一,也是粵西地區古代名寺之一。歷來香火鼎盛。後觀音閣內有一銅鑄侍從像被盜,盜者還在寺之牆壁上用木炭題上一首打油詩:“佛是西方佛,銅是東土銅。請佛暫回西方去,且救弟子一時窮。”演繹了一出奇趣佚聞。爾後,人們以一尊木雕侍從像代替銅鑄侍從像。據清光緒《茂名縣誌》載:“閣中有一觀音像,二侍者像俱銅鑄,相傳爲高力士置。後失去右旁侍者像,再後以木像補之。”靈惠寺與觀音閣於1977年,因高州人民醫院擴建門診大樓及職工宿舍才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