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選修22教案6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W)

教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案的正確書寫方式需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選修22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選修22教案6篇

選修22教案篇1

教師寄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學習目標:1、理解父母爲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學會與父母溝通,認同民族文化,繼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提高整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答社會問題的能力。

3、培養愛國情感,努力學習,增強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學習過程

一、知識梳理

1、認識家的作用,簡述爲什麼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

2、影響我們與父母溝通的因素有哪些?我們應怎樣與父母溝通?

3、簡述祖國的可愛之處與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4、簡述民族精神的內涵與意義,怎樣落實愛國行動。

二、合作探究——集思廣益

5、當你與父母發生了矛盾,會如何處理?

6、青少年應如何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三、典型示例

7、某校八年級(1)班召開了一次關於“家”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同學們踊躍發言,各抒己見。甲同學說:“家就是捱罵的地方。”乙同學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兩同學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丁同學說:“家是棵大樹,好乘涼休息。”

⑴對於上述說法你贊同哪一種?爲什麼?

⑵面對與父母的矛盾衝突,你認爲應該如何解決?

四、拓展提升

8、點擊會考(2008德州)

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法國受阻後,針對法國某些媒體的歪曲報道和拙劣表演,旅法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於2008年4月19日在巴黎舉行“支持北京奧運,反對媒體不公”萬人集會。集會上,留法學生李洹不顧一些人的恐嚇,發表了長篇法文演講,既表達了對法國人民的尊重與友好,又抨擊了法國媒體的不實報道,解釋了西藏問題的真相,讓在場的人爲之振奮,法國人聽得震驚和入神。事後,面對記者,他說:“寧可讓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讓祖國受委屈。”

當祖國的榮譽和利益受到損害時,李洹爲什麼要“寧可讓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讓祖國受委屈”?

9、熱點追蹤:

材料一:2009年7月5日,在“-”勢力極力策劃煽動下,極少數不法分子在烏魯木齊市肆意打砸搶燒,給人民羣衆生命財產造成極大損失,嚴重破壞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不管“-”分子如何表演,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是更改不了的,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的勢頭是阻擋不了的!

材料二:《民族團結之歌》:“五十六朵鮮花共栽一個盆,五十六棵翠竹共連一條根。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條心,就能把祖國建設得繁花似錦。五十六窯磚瓦築成一棟房,五十六車礦石煉成一爐鋼。五十六年民族團結一條心,就能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

1、仔細閱讀材料一,你能從烏魯木齊少數不法分子-的暴力行爲中看出他們的險惡用心嗎?

2、在我國,民族團結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3、作爲一箇中學生,應怎樣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六、課堂檢測

1、貧困時,家是一個窩,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有了家,就有了燈光,有了薪火,有了滿屋子的親暱與溫馨。君不見,巴山深處,一家人因爲買不起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舐犢之情,仍無處不在。哪怕窮到去要飯,心中因了家人的牽掛,也就有了回家的想頭,也就有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信念。下列關於“家”,說法正確的是( )

①家,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在這裏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②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

③家,就是我們的住??

④家,是我們溫馨的港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春節到了,瑩瑩的爸爸與媽媽商量回老家過年,去看望年邁的父母。媽媽說:“鄉下條件那麼差,我纔不回去呢!”瑩瑩應該說( )

a、太好了,我纔不願意鄉下住呢

b、我想去鄉下放牛,騎在牛背上的感覺真好

c、媽媽,我贊成你去,因爲尊敬侍奉長輩是法律義務,是無條件的

d、不去也行,就給爺爺奶奶寄點錢吧

3、完成作業後,你便高興地玩起了遊戲,可剛過幾分鐘,爸爸就下班回來了,見你正在玩遊戲,便十分生氣地說:“就知道玩遊戲,複習功課去。”這時,你應該( )①等爸爸情緒平定後主動地和他交流一下 ②不予理睬,繼續玩下去 ③頂撞爸爸,強調自己的理由 ④理解爸爸的要求,體諒爸爸的用心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008年3月5日,--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總是,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分裂勢力企圖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的現狀,破壞臺海和平,是註定要失敗的。這說明( )

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臺灣美麗富饒 ③“--”是分裂國家、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爲④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全體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和神聖職責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08年9月是第五個“中國小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下列能體現偉大民族精神的有( )

①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把自主研製的“嫦娥一號”繞月衛星送入太空 ②我國廣大青藏鐵路建設者克服高原缺氧 ③不辱使命,中國軍事觀察員杜照宇在黎以衝突中爲和平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④邊防軍人李素芝不怕艱苦,勇攀醫學高峯,把愛奉獻給西藏人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6、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境外傳遞,展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感召力。在奧運聖火的輝映下,火炬接力活動成爲全球華人的愛國聚會,也是一次中西方活動成爲全球華人的愛國聚會,也是一交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熊熊燃燒的奧運聖火,一路點燃了海外華人的愛國激qing,也一路激發了國內羣衆的滿腔豪情,這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支撐的結果。這種精神是( )

a、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b、自覺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

c、勤勞、勇敢、堅毅、智慧

d、平等、團結、互助

7、在革命戰爭年代,有“五四精神”、“紅巖精神”、“長征精神”激勵人們捨生忘死;在新中國建設時期,有“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鼓舞人們忘我工作;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又不斷涌現出“奧運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擊暴風雪精神”……不同的時代,我們的民族面臨着不同的任務,也產生了不同的精神支撐。今天,我國正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呼喚着新的民族精神出現。

(1)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激勵人們頑強拼搏的各種精神,這些精神的共同核心是什麼?

(2)我們作爲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民族振興的希望,應當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些精神?

選修22教案篇2

?春江花月夜》賞析.配樂《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恆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 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 思考,因而成爲永恆的象徵。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 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

而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爲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爲之迷戀、爲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爲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爲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 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爲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 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爲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爲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聽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領悟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師作配樂範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範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播放配樂flash)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爲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 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 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爲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 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 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並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餘下二十句爲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兩層: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爲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 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 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爲一層,寫遊子想家。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 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 實,跳動着,斷續着。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裏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 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爲襯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着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一,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範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

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選修22教案篇3

第二單元教材教法分析:意象、意境(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教材教法分析

選修課與必修課的不同是給學生更大更自由的選擇空間。給老師的挑戰是從更高的層次上給予指導,而不是拘泥於某篇課文。所以備課更應該抓住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訓練方法,訓練目標。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發揮想像,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

一、置身詩境

1)沉浸其中

2)藉助自己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驗

二、緣景明情

1)方法

2)情與景的關係

如何置身詩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忘掉周圍一切 ,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個 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其次要 藉助自己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驗,與詩人取得共鳴,即便如《夢》這種從未經歷過的 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情景,也是藉助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構建的,所以還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去模擬詩人所描繪的奇幻世界。

如何緣景明情。教參上說 ,就是不同詩歌用不同的欣賞方法 。我不太同意,不僅是方法問題,而是情和景的關係問題,其實,這個單元的重點也是情景交融。

(08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

(1)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08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正宮〕塞鴻秋    潯陽即景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1)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2)(5分)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兩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兩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着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答出遠近順序的,給2分;答出白天夜晚順序的,給1分;答出靜動角度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教師準備:

意象和意境------中國詩歌獨有的美

意象是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的融合,是連接情和景的載體,是表現情感和傳達物象之美的媒介。

關於意境,從古至今,有不同的說法。

教參上說所謂意境是指是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意境是境界的一種。下面列舉幾種說法。

現代漢語詞典上說: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出於觀我者,意餘於境;而出於觀物者,境多於意。然非物無以見我,而觀我之時,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指出了“意境”不僅是“意”與“境”的合一,而且“意”與“境”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意境”是達到了“意境兩忘,物我一體”的交融。---王國維

中國抒情詩很發達,從詩經開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傳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通過景物描寫傳達惜別和悵惘之情。開創了“情景交融”的美學傳統。歷來判斷一首抒情詩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爲標準。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國古代抒情詩的精髓。

梅堯臣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寫景和抒情分開。

姜夔說:“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王夫之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

?文心雕龍  物色》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爲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貉Р莩嬤韻,皎月彗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勝多,情貌無遺矣”------情景交融。

“在審美觀照的瞬間佔據並充滿了人的意識的審美形式”

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朱光潛

意境是主觀情趣和意象融合構成的境界。 ---我贊成

舉例: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杜甫:“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姜夔: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表面上意象都是山,在實際上,卻因情趣不同,各是一種境界。可以說,每個人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創造的。

因此,如果把整個單元的意象做一梳理,就會驚奇的發現:每一首詩都有月的意象,但意境卻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既是宇宙中深幻莫測的精靈,又是遊子思婦的相思的寄託, 是人與自然溝通契合的媒介。

?夜歸鹿門歌》中的“鹿門月照開煙樹”,此時的月是隱逸在鹿門山中的月,不帶任何世俗塵滓的月,在孟浩然邁向隱居之地的山間小路上,靜靜地照着。

?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是神界的月,他目睹並幫助李白飛向天姥山。

?登岳陽樓》中的‘乾坤日月浮”,月是自然界宏偉奇麗的景象,是窮困的但具有開闊胸襟的詩人杜甫才能見到的月。其意境十分寬闊宏偉。

?菩薩蠻》中的‘壚邊人似月”則是選取月的美麗溫柔一面來形容美女了。

可以以“月”來貫穿整個單元,通過對“月”的解讀直逼每個詩人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創造的審美境界。正象過常寶《依然舊時明月》中所說的“月映萬川,各有境界”,只有一顆真誠的心靈,才能辯識出春夜欄杆上玲瓏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橫斜中淡雅的暗香,才能從萬卷詩篇中通達人同此心的古今一理。古詩如月,是一聲聲無言的召喚,它召喚着我們的至誠性情,與歌與哭,心有慼慼,參與那些詩歌意義的創造。其實,感悟古人就是感悟自己,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 每當我們面對着浩淼星空中那一輪明月的時候,沉潛在歷史和人心深處的感動,會被再一次激活,我們就重新踏上那條或是逍遙或是淒涼的超越之旅,接受這個優雅的傳統的洗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的,那一輪浸潤過唐宋風流的月,正是我們永恆的精神故鄉。” 也許,期望從繁華的滿城燈火中,清晰地再現出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圖景,本身就是一種癡心妄想吧。但如果語文老師都不再有這種癡心妄想,學生的眼前就更是隻有電腦里人工製作的月亮了。

教學設計

一、賞析示例怎樣用

用好賞析示例,讓學生感到什麼是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它的思維曲線是怎樣的:

1誦讀---2意象---3聯想和想象---4再現畫面---5創造意境---6審美享受

1、誦讀。要想得到美感享受,就必須從誦讀、涵詠開始,自己反覆體會,自然生其氣象。本單元所選詩歌,畫面感很強,要創造豐富多彩的方式朗讀,上週在101中學的古韻今聲古詩誦讀活動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誦讀的積極性,有檢測式、表演式、表演中有古裝扮相,配樂朗誦,情景模擬,相信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必然想象和聯想,必然體會意境,再造意境。我們提倡教師範讀,帶給學生的必然是不同於錄音的活的感受,教師和學生分成小組,學生和學生分成小組,可分成風景製作組、配樂組、朗誦組、解說組,動作組,完成一部情景劇。其實是讓學生從各種角度、各個層面去解讀這首詩。

2、 找意象

怎樣讓學生感到這是張若虛的月,不是李白的月,不是杜甫的月呢?這月下的徘徊、月下的吟唱,月下的仰望、月下的惆悵,是張若虛獨特的心理活動和審美創造。《春》有兩個月亮:宇宙中的月亮,觀照着世間萬物,似精靈在這無邊無際的夜色中神遊,“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此引發第二個月亮:人心中的月亮,“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3、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畫面,創造意境(讀者的二次創造),從而獲得審美享受,抓住作者特點,體會主觀情意。

從意象到意境到情感,聯想和想象是最重要的環節,是置身詩境的不二法門。可以教一些方法,如藉助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驗,如海邊望月的感受,夢遊的體驗等,也有一些我們未曾經歷過的,如李白、李賀所描繪的神仙世界、鬼世界,就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藉助聯想和類比,貫通視覺和聽覺,儘量構想出或虛擬出詩人爲我們所描繪的奇幻的世界。

4、再現畫面。《春》分兩個部分,9個絕句,月生、月照、問月、月待、月思、月移、月華、月落、月沉。前四個絕句,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引發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意境呢?可以讓學生改寫成散文,運用聯想和想象,調動已有的經驗和體會,放音樂或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想,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輪明月隨潮水涌生,彷彿兩個活潑的生命,越來越高,越來越亮,景象壯觀。月光閃耀,江水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霜。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一個優美、恬靜、朦朧、神話般美妙的境界出現了。

只要感受到這個境界,詩人的遐想和疑問探索就順理成章了。學生也會展開聯想,提出千古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讓學生回憶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和體會,這說明了什麼?人類永遠對自然充滿了好奇,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從第五個絕句開始,轉入對人事的描繪,選取了最常見的.主題,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用“月“來烘托,徘徊、朗照、卷不去,拂還來,”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遊子的思歸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結尾句“落月搖情滿江樹”----以景言情,言有盡而意無窮,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在這首詩中體現得最突出。遊子那無着落的離情,伴着殘月之光,灑滿了江邊的樹林------情思搖曳,動人心魄。回味無窮。

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的訓練,通過再現畫面和創造意境,自己已經能初步感受怎麼鑑賞詩歌,

5、創造意境---6審美享受

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討論《春》的意境美及主題。

胡曉明《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

?春》隱藏着一個絕大祕密。表面上看,即月光從思婦心頭流過,由此形成詩歌文本上下兩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繫,形成詩歌意境的渾然一體;從深層結構看,恰恰是表達了人心與自然的大和諧。於是思婦之思念不復來自思婦本身,而是詩人的靈指在宇宙與人心的和絃上彈出的妙響。這不僅僅是“少年式的憧憬”(李澤厚語),更是中國哲學的古老靈魂在盛唐來臨之際煥發出來的年輕的生命光華,這不僅僅是“夢境中晤談”的“宇宙意識”(聞一多語),實際上應是由人類生命情感所滋潤沐浴過的宇宙生命,又由宇宙生命所照亮,昇華了的人類向上的生命。------禮讚生命、禮讚自然,這就是《春》的昭示萬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中國山水詩的蓬勃的靈感氣韻,正從此一主旨中流出。

可讓學生和以前學的的遊子思婦主題、花月舊題進行比較

二、自主賞析部分怎樣教------

可採用對比法、活動法

一、王孟

先比較生平思想,再比較其詩歌。

王孟並稱,自古而然。但深究之,差異顯明:王維空靈澄靜,孟浩然清遠淡寂。王“靜”,孟“清”。王維往往澄懷味象,孟浩然則多感發興怨。

“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文心雕龍體性》),文化教養、生活道路和人文環境等都“陶染”影響情性。王、孟生活道路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藝術素養不同,因此詩的差異就很明顯了:

王維出身書香門第,在晉時還算是名門望族。其父“終汾州司馬”,寡母獨立支撐門戶,家境日衰。王維在兄妹六人中爲最長,十五、六歲時便開始爲家庭分憂,憑着詩、樂天才而遊兩京。十八歲時攜大弟王縉同遊,與歧王李範、薛王李業、寧王李憲都有過密切的交往,王侯們“待之如師友”。唐薛用弱《集異記》記錄歧王向公主引薦王維的故事,可說明王維積極進取的活動能量。(《大明宮詞》還附會王維和公主的愛情關係)

自從他進士及第而“調太樂丞”開始,算是步入仕途了,走上了從政的生活道路。可是,不久便“坐累爲濟州司倉參軍”。王維自開元九年被出濟州,到開元十六年冬由淇上回長安,長時間的遠離政治中心,基本上完成了山水禪寂的人生態度和審美趣尚的轉變,形成了心靈的自足性和精神的自足狀,他在“吾喪我”中找到了自我。其後長安長達二十年的京官生活,一直近在帝座,卻拖朱紱而放性山水,過着亦官亦隱的優裕生活,“已悟寂爲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

孟浩然則不然。孟浩然終身不遇,連一個小小的契機都沒有碰上,布衣始終,在古代著名詩人中是個特例。眼看不惑之年即將到來而依然寂寞于山野,然而,“寂寂何可待”,等到四十歲終於等不及而自己走了出來,心境自然不十分的好。來到長安他四處活動,“朝朝空自歸”的一無所獲,很能讓人想起杜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尷尬來。縱觀孟浩然所走過來的生活道路,連一次小小的開展的機遇都不曾有過,而且,又是在不斷碰壁的境況中走向了絕無一線希望的空返,其心情不可能不爲惘怨和孤憤所籠罩着:“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歲暮歸南山》)“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王士源評價他“動則得真”、“期以放性”,必然不能忘情山水而專注於美,而總要千方百計地“感發”起來,借山水來表達些什麼,使其山水詩成爲其心氣和其所要表現的名理的載體,不可能像王維那麼的潛心和優遊。他不可能像王維那樣的淡泊清靜而進入“山林吾喪我”的狀態,其詩沖淡中深潛着懟怨之心氣。總覺不清淨。

王維母親“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對王維及弟妹影響很大,“兄弟皆篤志奉佛,食不葷,衣不文彩。”王維一生也曾師事禪師,所以其詩帶有禪意。王維自物觀物,多泛物化,而孟浩然以我觀物,多泛我化。

王維有着極高的藝術天分,王維溝通詩和畫、樂,將畫、樂藝術引入詩中,極大地提高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魅力。孟浩然藝術天分大不如王維,蘇軾評雲:“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酒手,而無材料耳。”明人鍾惺《唐詩歸》說:“王、孟並稱,畢竟王妙於孟,王能兼孟,孟不能兼王也。”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也說:“孟浩然、王昌齡、常建五言清逸,風格均與摩詰相近,而篇幅較窘。學問爲之,才力爲之也。”

比較而言,孟浩然的詩歌偏於清峻,偏於冷澀,偏於枯淡。孟浩然太喜歡用“清”字了,其《孟浩然集》中有“清”字近五十例;古人在評孟時已注意到以“清”而傳其神:李白有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贊曰:“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之二)王維喜用“靜”字,王維是靜的極致,孟浩然乃清的至境。

講清楚作者的生活軌跡和思想,再比較孟浩然《夜》和王維《歸嵩山作》詩境有何不同就容易得多了。可以列一下一個表:

夜 歸

背景

作者

意象

意境 清 靜

?夜》選擇江邊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和山寺的僻靜相對照,從世俗生活到隱居生活,兩中人生,兩種心情,恬然自得於孤獨寂寞,表現的是隱逸志趣,凸顯的是灑脫的隱士形象。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四句營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意境。“開”字傳神地寫出了月光映照下的樹木舒展朦朧的姿態,“長”寫出了巖扉鬆徑寂寥的時間之久,傳達了此地的遠離塵世,因爲此地是昔日著名的前輩隱士龐德公的隱居之地,現在我實踐着龐德公的道路,這“幽人”既是龐德公又是自己。那麼從渡頭到鹿門就是從塵世到心靈淨土。詩人把這種獨特的內心體驗,表現在對大自然的感受上,表現的平淡自然,深入淺出,和諧優美。

?歸》是寫王維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首聯寫開始歸途時的安詳閒適的心境。中間四句描寫歸途中的景色。流水有情,飛鳥相與還,自然安閒,但“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就和孟詩不同了,充滿了黯淡淒涼的色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悽清的心境。最後一句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這時感情又趨向沖淡平和。這個中間波折很真實,很生動,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恬淡清新依舊。

共同之處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全詩是渾融完整的整體,恬淡優美。

不同之處是:孟詩多用白描,着磨輕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但不華靡。

二、李白與杜甫

通過這兩首詩意象、意境的不同,看抒情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李詩意象五彩繽紛,紛至沓來,意境迷離倘。杜詩意象明晰,意境壯闊。同是憤激之辭,李白是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一吐爲快,杜甫是如冰河嗚咽,汩汩滔滔,奔涌澎湃。同是寫景,李白的神仙境界神奇瑰麗,迷離倘恍,杜甫的水上世界渾然闊大,厚重深沉。李白的詩才如系不住的奔馬,束不住的白雲,杜甫的詩才如崑山之玉、泰山之石。

1《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遊仙詩

?現代漢語詞典》說,遊仙詩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鑑賞這首詩,可從想像、誇張、浪漫主義手法方面入手。但重點還應放在本單元的重點:意境。

詩一開始借瀛洲的虛無縹緲來襯托現實的天姥山的神奇。進入夢幻之中,對仙境的描述,採用了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天雞鳴唱、熊咆龍吟、雲之君披彩虹爲衣,驅長風爲馬,虎爲之鼓瑟,鸞爲之駕車。神仙盛會開始了。他不但設計了衆多神奇的動物和神仙,還渲染了情景,烘托了氣氛,借月夜清光、鮮花奇石、烏雲密佈、深林戰慄,日月交輝、金臺銀臺,奪目絢麗,通過這些浪漫主義的非凡相象將這些神奇的景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但這首詩不同於一般遊仙詩的是,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縹緲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已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對現實的憤激和不滿使他憤然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於對權貴的抗爭,他唱出了封建社會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那“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消極也掩不住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氣概。反而平添了幾許嫵媚和纏綿,一個立體的詩人站在我們面前,他仰天長嘆,他痛心疾首,他義無返顧的騎鹿而去,留給我們的是望眼欲穿的感嘆。

李白的詩歌恢弘超邁,有吞吐羣星、包蘊日月的氣象。才氣逼人、其氣奇、其氣逸、其氣壯。即使是愁,也是萬古愁,所用色彩多用“白”,所用意象都超出了前人,有新的創造。如月、海、河等都有了新的境界。其意境闊大雄美,其語言流轉自然,汪洋恣肆,音節格律自由,沒有什麼能羈絆他自由的思想。“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登岳陽樓〉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漂泊到湖南的岳陽。三四兩句是千古名句,登樓所見,洞庭湖水劃分了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了一般。極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壯闊、無邊無際。但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條孤舟。從意境來說,三四句寬闊廣大,五六句變得如此狹窄,可以結合第二題,讓學生分析表達的感情。一是,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二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礎,作者愛國愛民的胸襟寬廣,才能與浩瀚壯闊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體,構成宏麗闊大的意境。

和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比較,李白所寫洞庭景色也很闊大,如“川迥洞庭開”,但作者沒有身世飄零之感,而是遇赦後的愉快心情,雁兒高飛,帶走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因此其意境宏麗美好,似真似幻。與《登》的沉鬱悲壯有很大不同。是豪放飄逸。

3李白與杜甫

夢 登

背景

體裁 古體詩 近體詩

意象

意境 神奇 闊大

情感 憤激 沉鬱

風格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三、李白與李賀

積極浪漫主義(神奇瑰麗),消極浪漫主義(神奇怪譎)。

李白與李賀同爲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們的詩風迥然不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想格調不同,李白詩屬於積極的浪漫主義,李賀詩卻是消極的。李白的想象帶有明顯的連貫性、統一性,而李賀的想象卻變幻莫測、跳躍性極強;

二是風格特色不同,李白詩風豪放飄逸,李賀詩風奇崛悽清。

三是語言不同,李白詩歌語言清新自然,明淨華美;李賀的詩歌語言峭奇險怪,

?夢天》 :通過夢遊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派遣個人苦悶。從意象上看,陰沉的天色,陰雨連綿是老兔寒蟾在哭泣,雲銷雨霽,玉輪式的月亮在水汽上碾過,我和仙女在飄散着桂花香的小徑上相遇。回看人世間,滄海桑田,變化之快如走馬,只在彈指一揮間,九州有如九點菸塵,東海就象打翻了一杯水。詩人盡情馳騁想像,看到大地上的時間流逝和景物的渺小,表現了冷眼看世界的態度,寄寓了深沉的感慨。比喻新穎,體現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特色。

李白的神仙帶着豪爽之氣而來,和人一樣熱情,李賀的神仙帶着詭怪之氣而來,讓人不可親近。一飄逸輕靈,一幻化莫測。一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一向往天國,慨嘆人生苦短。一昂揚振奮,一苦悶彷徨,從意境看,李白的詩明朗坦率,充滿陽剛之美,李賀的詩幽深神祕,瀰漫陰柔纖弱。

老兔寒蟾別樣眼光看世界,

銀河天姥一流風采耀詩壇。

李白 李賀

李賀

體裁

意象

意境

風格

四、韋莊與白居易

韋莊 白居易

背景 晚年回憶舊遊 晚年回憶舊遊

意境

優美閒適

歡快中暗含愁緒---還鄉不得 景色美、風物美、女性美

無限懷想---第二故鄉

韋莊(約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詩人、詞人。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韋應物四世孫。廣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長安應舉,適值黃巢起義軍佔領長安,未能脫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陽。後流落江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再試及第,任校書郎。四年奉詔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宣諭。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補闕。天覆元年(公元901年)爲西蜀王建掌書記。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勸王建稱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終於蜀,諡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後人又稱“韋浣花”。詩多憂時傷亂之作,懷古感舊,緣情而發。其詞尤具特色,內容雖不外男女歡愛、離愁別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亂離、思鄉懷舊之感,感情真摯,筆調清新,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間詞人”中的代表作家。

韋莊的《菩薩蠻》詞,共有五首,前後呼應,一氣流轉,是在章法結構方面極有次第的一組作品。與其他詞人隨意爲某一曲調填寫許多首歌詞的情形,頗有不同。韋莊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帶,這五首《菩薩蠻》爲韋莊晚年寓蜀回憶舊遊之作。課文節選的是第二首。

因爲你回到那瀰漫着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裏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人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爲什麼讚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了。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端已的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最爲詞中勝境。”這是韋莊詞在藝術方面的真正好處。紆者,曲也;達者,通也。韋莊詞表面顯得直率,其實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達,而內容其實沉鬱,這正是詞中最好的境界。故而況周頤《蕙風詞話》評韋莊詞謂其“尤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花間羣賢,殆鮮其匹。”其“運密入疏,寓濃於淡”二句,與陳廷焯評語之“似直而紆,似達而鬱”的評語,意思頗有相近之處,這都是對韋莊詞之特色深有體會的話。

白居易: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豔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豔、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盪漾,碧波千里,詩人更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豔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爲快。

如果說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麼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爲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彷彿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後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爲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蹟,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爲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五.學生活動設計:

1、 創作關於李白和杜甫的對聯(聯繫生平經歷、作品、意象、藝術手法等)

通過這個活動整理李杜生平,寫小傳,備材料。

如:上聯:(徵下聯)(朝陽區特級教師崔秀琴)

下峨眉上蓮花夢遊天姥 都雲作者癡  我嘆詩仙山水志

學生自創聯:

山月明月峨眉月月下起舞總獨酌

孤舟危舟月夜舟舟中悲秋常作客

開元盛世酌酒花間恣長歌

安史之亂抱病舟上涕泗流

舉杯邀月對影三人自雲酒中仙

吹風拂草月映孤舟惟見世中聖

爲國哭爲民泣 時塑詩中聖

對夢癡對月狂  世造酒中仙

力士脫靴貴妃捧酒天子賓客放逐豈是蓬蒿人

長安叩門草屋受損嚴武幕府流浪總做孤獨客

2、讀余光中〈李白〉,仿寫給李白的詩

3、課外閱讀〈唐詩韻  詩仙李白〉寫一篇〈詩聖杜甫〉或〈詩佛王維〉,整理詩人小傳

三、推薦作品怎樣使用

1、練習拓展

可以選擇自學或者利用學案練習。學生找自己喜歡或熟悉的作家作品進行鑑賞。

1王維與杜甫都已講透,完全放手給學生鑑賞。寫出鑑賞作品,學習〈唐詩鑑賞詞典〉的寫法。或者抓住突出的特點寫一段鑑賞文字。要給例子,如前兩首的鑑賞作品示例,以指導這兩首。

2蘇軾上學期講過。這首詩和背景關係不大。

3《揚州慢》和《長相思》比較生疏,可介紹詞人生平,幫助理解。但也要圍繞“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來做。

2、 專題總結

寫景詩的心靈境界

學了這麼多寫情景交融的詩,應該對這類詩來個總結。

意象總結:月、黃昏

1)“月”中的生命情?

月在中國詩歌中包含着豐富的意蘊,有月下徘徊、月下孤獨的生命漂泊之感,有月下相思、月下懷人的纏綿悱惻之情,悠閒自在、高潔的情懷,有仰望宇宙天人合一的時空永恆之理。

?春江花月夜》

?夜歸鹿門歌》

?登岳陽樓》

?菩薩蠻》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把酒問月》

李白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

“今曉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2)、李白的月亮

據統計,在李白詩集中提到月的詩句不下三百處。“酒缺月無味,景無月不美。”月在李白的點染下變得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論時間有秋月、古月、漢月等,論地點有秦地月、蕭湘月、溪月、湖月等;他把月比作飛天鏡、瑤臺鏡、白玉盤,並形容爲素月、浩月、孤月、朗月、半輪秋等;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他甚至可以去賒月。月亮喚起了李白不盡的詩興和靈感。李白的月亮詩蘊藏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體向人格意志的轉變,使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月亮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3)、黃昏:

夕陽西下、“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爲千古黃昏吟詠之祖,黃昏爲一天中最具安寧、平和之家庭意味的時刻,渴望安寧團圓的安頓身體和心靈的心理需求,使得“黃昏”時的情感最爲強烈。“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爲何“斷腸”,說不清楚,就是一種惶惶然,漂泊無着的黃昏體驗。

?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王維“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姜夔的“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都在增加着這種共同的悲時傷世、漂泊流浪、尋找寄託、渴望安頓心靈的惶然和急迫。所以,孟浩然在找到“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王維在‘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後心靈都找到了棲息處,歸於平靜祥和。

讓學生再找十處不同的黃昏的句子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人行。(《暮過山林》)

烏紗巾上是黃塵,落日荒原更恐人。(《十里》)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其實,杜甫詩中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孤舟、納蘭詞中的“夜深千帳燈”中的“燈”都可歸爲這類意象。讓學生再找十句含“孤舟”“燈”的句子: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瑩。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補充資料:

1、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但描寫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三四句實寫湖,第三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盪。城市瑟縮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腳下。這麼大的湖水是爲了說明自己想渡過卻沒有船隻,於是向垂釣者發出呼籲。作爲干謁詩,有分寸,不失身份,不露寒乞相,不卑不亢,已經是第一等文字,無可挑剔了。但和杜甫的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比起來,就顯得境界窄而氣魄小了。

2、姜夔:

3、納蘭性德:

不作人間富貴花

性德姓納蘭,原名成德,後因避太子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於滿洲正黃旗一個貴族家庭。納蘭氏是滿洲著姓,金代三十一姓之一,通常寫作納喇氏或那拉氏。性德的曾祖金臺什生當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是海西女真葉赫部的領袖,與建州部女真的領袖努爾哈赤彼此爭雄。後來努爾哈赤統一了葉赫,金臺什的後人就成了滿洲的貴族。金臺什的妹妹嫁與努爾哈赤,即太祖高皇后,她的兒子皇太極是太宗文皇帝。納蘭氏世代在清朝都很顯貴。性德十歲那年,父親明珠擔任了內務府總管,總理皇家事務,後來接連升任左都御史,刑、兵、吏各部尚書,保和殿、武英殿大學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師,一時權傾朝野。

性德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與政治氣氛中長大。他自幼聰穎,好學深思,十八歲就中了舉人,十九歲會試中式,三年後應殿試,中二甲七名進士。他這次殿試考得很出色,入對殿廷,數千言立就,條對剴切,書法遒逸,考官大臣無不驚歎。康熙皇帝滿心歡喜,特意把他留在身邊,授乾清門三等侍衛(正五品),後又升爲二等侍衛(正四品)、一等侍衛(正三品)。挑選八旗貴族的精幹子弟充當侍衛,考察他們的才能,培養他們對君主的感情,然後委以重任,這是清代皇帝發現和訓練棟樑之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性德的父親明珠就是由侍衛起家的,性德的弟弟揆敘也是初任侍衛,後至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性德以進士出身而授侍衛,在他面前展開的實在是一條通往尊顯的光明大道。

但性德卻是個醉心風雅、酷愛生活而薄於功名的人。他雖然門閥崇隆,但卻性情恬淡,“閉門掃軌,蕭然若寒素”(徐乾學:《納蘭君墓誌銘》)。那些奔走權門希風望澤者接踵而來,他卻不喜會客,自在幽靜處彈琴賦詩。他晝夜窮研經學,在他的座師一代名儒徐乾學的指導下,輯印了一千八百多卷的《通志堂經解》。他喜歡書法,善詩,尤愛詞學,曾自選唐五代以來諸名家詞,又依洪武韻改並連屬編成《詞韻正略》一書(已佚)。他填的詞清新秀雋,自然超逸,都下競相傳寫。他結交了嚴繩孫、顧貞觀、秦鬆齡、陳維崧、姜宸英這樣一批失意於時的海內名士,經常在龍華僧舍、花間草堂、淥水亭等處,詠月吟花,縱論文史、摩挲書畫。對他這樣一個放達不拘的人來說,入侍禁庭無異是進了牢籠。他的擬古詩第三十九首雲:我本落拓人,無爲自拘束。倜儻寄天地,樊籠非所欲。嗟哉華亭鶴,榮名反以辱!他羨慕野鶴朝飲碧泉暮宿滄江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現在,他要在這森嚴枯寂的宮院中度過一個個晨昏,要在那皇帝出巡的行列裏緊隨馬隊和旌旗,“動止類循牆”(《野鶴吟贈友》),“耳目有拘繫”(《和友人飲酒》之二),不能多說一句話,不能多走一步路。儘管康熙皇帝對他格外垂青,先後賜給他金牌、衣物等很多東西,巡幸各地及登東嶽、幸闕里、省江南,處處都叫他隨侍。朝中人人羨慕,以爲貴近臣中沒一個能比得上他。然而性德“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韓i:《納蘭君神道碑銘》),他渴望的是美好的人生。他的詞中寫道: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爲誰春!(《畫堂春》)他嚮往與友人團聚、與情人廝守,抱怨美好的事總難圓滿。照這般親人難親,老天爺呀,那你的大好春光還爲誰而設呢?也許有人說他沒有壯志雄圖,沒有男兒氣象。他有自己的觀念: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採桑子塞上詠雪花》)他羨慕冷處輕模樣,只因它不是熱鬧場中富貴花。他想擺脫浮名,然而不能:“學得海鷗無事,閒飛閒宿”一身卻總被“浮名束”。他嗟怨無止息的巡幸將他與情人遙隔萬里,抱恨爲了君王事耗盡了寶貴年華,失去了真正生活的光輝:長飄泊,多愁多病心情惡。心情惡,模糊一片,強分哀樂。擬將歡笑排離索,鏡中無奈顏非昨。顏非昨,才華向淺,因何福薄!(《憶秦娥》)這種“令人愴神寒骨不可久居”的詞境,正是他的熱烈追求受到冷酷現實的摧折以後悲涼心境的自然反映。

性德多情而篤於友誼。他和妻子盧氏感情極好。盧氏夭亡,他悲痛欲絕,時時夢中相見。一次他夢見妻子淡裝素服,執着他的手,哽咽着講了許多話,臨行送他兩句詩:“銜恨願爲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他醒來悲傷不已,作《沁園春》一首: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自那番摧折,無衫不淚,幾年恩愛,有夢何妨。最苦啼鵑,頻催別鴿,贏得更闌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飈一轉,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信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堪傷。欲結綢繆,翻驚漂泊,兩處鴛鴦各自涼。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入愁鄉。哀感悽切,聲淚俱隨,令人不能卒讀。

關於納蘭的評論

顧貞觀:“容若詞一種悽婉處令人不忍卒讀。”

王國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鄭振鐸:“納蘭詞纏綿清婉,爲當代冠。”

4、推薦書目:

?棲息在詩意中--王維小傳》(林繼中)

?縱橫論王維》(王志清)

?蘇東坡傳》 (林語堂)

?杜甫傳》(馮至)

?西風獨自涼 (清初詞人--納蘭容若傳)(作者:樸月)

?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詞的情意寫真》(作者:安意如)

五、學生活動設計:

一、我的研究專題

推薦研究題目

①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

② 王維詩歌中的“禪趣”

③ 蘇軾的曠達

④ 杜甫小傳

⑤ 李白與杜甫

⑥ 姜夔的婉約

⑦ 我所知道的納蘭

⑧ 納蘭詞的美

⑨ 論“溫韋”“花間詞派”的含蓄婉約

⑩ 憂患意識與儒學傳統

二、分小組結成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準備好論文答辯會

操作程序:

1、提供研究報告

2、成立答辯委員會

3、設計答辯程序

(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的自主招生比例要逐漸加大到50%,這正是語文教學大顯身手的時間。做好答辯可以應對面試,做好研究性學習可以應對筆試,做好課外閱讀可以應對閱讀和寫作。)

三、對聯徵集

教師可設計關於這些作者的上聯,通過徵下聯來複習綜合知識,一舉多得。

四、古詩創作

培養創新思維

五、大學聯考連接

六、單元總結:

1我對置身詩境的體會是 :

2我對緣景明情的體會是:

3我所讀到的自然景色有:、花、月、樹、江、湖、船、白鷺、黃鸝、海鷗、細草、沙鷗、野桃、溪柳、薺麥、紅藥、二十四橋------

時間:春、夏、秋、冬、夜、

地點:長江、洞庭湖、山海關、揚州、杭州、成都、藍田、江南、襄陽

4我的詩:練習寫古詩,是鑑賞詩歌的最佳途徑。創作的過程就是學習鑑賞的過程。只要寫一首好詩,鑑賞就能提高一個大檔次。要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題目。北京自然景色的詩,一方面增添詩歌感受,一方面補充風土人情,增加文化含量。

如:詠紅葉(香山)、詠竹(紫竹院)、詠櫻花(玉淵潭)、詠荷花(頤和園)

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揚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攝全詩。

王昌齡詩中的“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爲念,寄情山 水的曠達之情。

?註釋〗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爲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 :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裏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

(3)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悽切。

(4)子規:即杜鵑鳥。

(5)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 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條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 東部。

(7)隨風:一作“隨君”。

(8)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 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爲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 過夜郎縣。這裏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 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着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5分)

?參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着重描寫的是逍遙閒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範詩寫的木芙蓉孤苦 、心酸,處境淒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閒適之士的豪邁與大 度的形象,後者是在悽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 禿鷹之死教材教法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題(第二十課)

★ 寒假十課心得體會

★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第二十章

★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第二十二章

★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第二十五章

★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第二十七章

★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對現代園林的啓示

★ 淺談作文指導課教法收穫

★ 教材培訓

文檔爲doc格式

選修22教案篇4

第一次寫讀後感,希望各位朋友幫助修正

當我翻開書,就有一種神聖感,我覺得我是在探索名人生平的事蹟,而書中的字字句句都顯現出主人公的個性,比如一些事情的解決方案,可能是我們現處困境的良藥。

富蘭克林,少年時家庭並不富裕,對於他此時的環境,只是歸功於運氣和上帝的庇護,還有那小小的名氣,老年時他希望自己的兒孫能瞭解瞭解他的生平事蹟。

富蘭克林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小鎮,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家族,對於很早信教的他們,接受此時的新教令他們堅決反對,但在那種一句話都能害死人的情況下,他們只得表面上屈服了。他們悄悄地將聖經放在小巧的機關下,爲了能時常讀誦,還必須有一個小孩在門口放風,當教會的傳令官來了,把機關一放,人人一副嚴肅,恭謹的模樣。【這一段小插曲,讓我明白對於一些信教的人,通常我們應該從他們的信仰入手,舊世紀的人們讓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教的瘋狂,更何況我們這些新世紀的人呢?】

十歲那一年,富蘭克林被父親領回家,從此只是閒餘時幫父親看看店,跑跑腿。可他不滿意這樣的生活,一心想去海上闖蕩一番,但父親的反對只得讓它石沉大海。但富蘭克林沒有從此消停,而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玩,因爲居住在水邊,他們熟識水性,老早就學會了游泳,划船,也常常坐着獨木舟去“航行”。【我們從這可以看出富蘭克林只是個人,也有過歡樂的童年,也有過幼稚的夢想,也有過許多的小夥伴。我們學習名人,而不是模仿他的一生,若是如此,我們只能得到第二個富蘭克林,而不是第一位某某某。模仿的人生,並不真實】

選修22教案篇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確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這裏主要是提高學生整合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加深對文化相關問題的理解。

培養同學們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情感,爲將來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新課

如果說第六課第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從動態角度跨越千年,展現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激勵青年學生再創新輝煌,那麼本框則主要從靜態視角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

視頻展示:滿江《中華頌》,請學生認真欣賞歌曲,搶答裏面涉及了多少中華文化?

(二)第二環節:活動探究(三個活動,探究三目內容)推進新課

設置現場招聘會:招收國際高級旅遊顧問若干名

條件——大學本科及以上文憑,身心健康,無不良嗜好,責任心上進心強。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無上限。

過三關斬六將:第一關:眼力———鑑寶

第二關:腦力———才思敏捷

第三關:實戰演練(共50分)

第一關:眼力———鑑寶

活動要求:應聘小組合作探究對應號碼的“珍寶”,然後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對此寶物名稱、特點和價值的瞭解情況。要求簡明扼要,發言時間不超過一分鐘。(總分40分)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爲明朝萬曆年間的吳承恩,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爲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書中孫悟空這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西遊記》不僅內容極其豐富,故事情節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爲重要的是,《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京劇又稱京戲,在臺灣又稱平劇、國劇,與豫劇、越劇同爲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起源於徽劇、漢劇、崑曲、秦腔(梆子)四個地方的劇種,並於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互相影響,逐漸融合發展而成;早期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爲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緻的進一步分工;京劇臉譜有講究,紅臉代表忠勇;黑臉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爲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代表兇惡;金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劇內容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鬥爭。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被公認爲是我國的國粹。

中國早在11世紀北宋慶曆間(1041-1048)由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它作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爲世界科學技術史寫上了光輝的一頁。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著作的,被譽爲“東方醫學巨典”,是我國醫藥寶庫,以論藥材爲主,《本草綱目》也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實用性極強。該書還注重整體性,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爲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不愧是中國古代中醫科學方面的集大成者。

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已掌握了較多這方面的實例,所以可放手交給他們,教師只需注意引導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爲重點,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顯示國外學者的一些評價,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關:腦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學習中,學生分別蒐集吳越文化、滇黔文化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因爲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視野不是很廣,如果缺乏前期準備,會導致該部分的教學出現空洞、抽象的問題。課堂上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觀看兩組文化,展示視頻。回答以下兩個問題(每問5分,共10分)

1、各小組分別推舉成員比較兩組文化的特點

2、分析導致文化呈現區域性特點的原因

得出結論: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同時,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關:實戰演練(共50分)

假設現在有一批外國貴賓想重點了解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關於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民族音樂舞蹈藝術以及特色民族節日習俗這四個方面的信息,請你爲他們現場介紹。

要求:請各應聘小組合作探究相應主題,小組代表現場介紹,介紹時間不超過兩分鐘。

多媒體繼續展示石窟藝術、民族文學等,學生在感受少數民族文化成就的過程中不難得出結論:各民族文化都爲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由此進入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該目的落腳點。

接下來,集體智慧,學生思考:區域文化之間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差別,卻能和諧共處於中華文化之中,這說明了什麼?當然,該問題在此處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釋,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可。這樣,繼上一框題講述“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後,爲最終徹底解決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鋪墊。

經過前面的鋪墊,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難度已有所降低,學生可以嘗試展開深入探究,但爲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仍需教師適當加以點撥。過程如下:

1、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分組交流:歷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說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

2、從現代找出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開放心態和中華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這樣可增添幾分時代氣息,更好地服務於當下實踐。

3、在雙向互動中,引導學生在知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將以上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

課後小結

本課教學內容,理論性不是太強,難度不大,主要要說明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教學環節在設計上鼓勵學生列舉事例分析說明了中華文化的這一特徵,並且設計了探究環節,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引導和總結。避免過分注重形式而忽視內涵。本節課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關鍵在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發揮程度,所以課前要組織學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獲取、解讀、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一種學習觀念的轉變,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課後習題

課堂訓練:

1.古老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下了內容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有

①我國的園林藝術在世界上無與倫比②我國的文學藝術歷史輝煌悠久、內容豐富絢爛、風格鮮明獨特③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描繪了魏、蜀、吳三國大約半個世紀的紛爭和興衰過程④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前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前列的原因是

a.中華文化獨樹一幟,博大精深b.封建統治者在科技發展上身先士卒

c.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d.我國勞動人民具有熱愛科學的優良傳統

3.下列能夠體現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國的蠶絲織物爲當時的歐洲人所鍾愛,帶來了“絲綢之路”的長期繁榮②中國的瓷器名揚四海,在中世紀的西方比黃金還貴③中國的農學著作發表之早、數量之多爲世界之最④中國醫學自成一家,爲世界矚目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水鄉文化,流動性和開放性強,“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邊陲山寨文化特徵,內斂性強,“山性使人塞”。回答4~5題。

4.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異性的表現有

①吳越文化開放,滇黔文化內斂②吳越文化精緻淡雅,滇黔文化熱情奔放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樣性④吳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水鄉文化,滇黔文化具有邊陲山寨文化特徵。這說明

a.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c.中華文化是各地區文化的鬆散集合d.我國各地區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參考答案:acdaa

選修22教案篇6

(一) 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框由“智力成果受法律保護”“ 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兩目構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智力成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勇於發明創造,依法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智力成果權。可以說:本課的教學內容在八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 本課的三維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鼓勵學生學會創新,積極創造智力成果,爲祖國、社會做貢獻;同時

增強學生尊重權利與法律的意識,不僅學會積極維權,更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能力目標:增強學生依法維護自我智力成果的能力,並在智力成果權的問題上幫助學生

提高基本的首先判斷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等,能夠負責地做出選擇。

知識目標:瞭解智力成果的含義、表現及意義,瞭解智力成果權的內涵及屬地老嫗,知道未成年人依法享有智力成果權及依法維權的途徑。

(三) 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智力成果的重要意義,及依法維護智力成果權。

教學難點:在智力成果權的問題上幫助學生提高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

等,能夠負責地做出選擇。

第三部分: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導學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等等。

學法:情境導入、分組討論、作品展示等。

第四部分:說學情分析

知識和智慧是無形的財產。隨着社會的進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人們的智力

成果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對此瞭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購買了盜版光盤、抄襲了他人的作品,卻理直氣壯。通過教育激發起發明創造的熱情,使其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依法維護自己的智力成果權。

第五部分:說教學過程

我在本課設計了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葉聖陶先生說:“入境始於親”爲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更好地體現本學科---時代感強的特點,在新課導入中,我利用上海世博會通榆的闖關東年畫進行導入。

幻燈片放映通榆闖關東年畫

師:2010年5月的上海世博會,奉獻一場世界科技與文化盛宴,呈現給世界一份精彩,一份感動!而我們通榆也爲世博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縣的闖關東年畫亮相上海世博會,爲世博增添亮麗的一筆,闖關東年畫與農民種地所獲得的成果相比有什麼特點?

生:

師:農民種地屬於體力勞動,收穫的果實是有形的財產而闖關東年畫是腦力勞動,是知識和智慧的結晶,屬於無形的財產,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七課第三框題《無形的財產》(板書)

設計意圖:因爲聯繫時代熱點是本學科的教學脈搏,通過通榆的闖關東年畫亮相上海世博會進行導入,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學生明瞭小小紙也能創造價值,由此引出課題《無形的財產》。

第二板塊: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一、智力成果受法律保護

1、智力成果的含義

活動一:創新大賽——快樂思維

將學生分組展開思維的翅膀,使白紙增值

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了解知識和智慧是無形的財產,進一步瞭解智力成果的含義。

2、法律保護智力成果的意義

活動二:思維暢想——視野暢想

(1) 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智力成果

(2) 幻燈片播放世博會倫敦零碳館,由學生談談這些成果對世界會有什麼影響?

(3) 教師介紹“2010年世博會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隨着世博會的召開也在全國展開。

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了解法律保護智力成果的意義,進一步瞭解智力成果權的含義。

一、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

1、 未成年人依法享有智力成果權

活動三:開拓思維——暢所欲??

幻燈片展示“娃娃剪紙迎奧運”活動中少兒獲獎作品

請同學們探討,他們是否擁有智力成果權?

幻燈片出示案例分析進一步讓學生明確未成年人也擁有智力成果權,當智力成果權受到侵害時怎麼辦?

2、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

活動四:海寶欣賞——七嘴八舌

幻燈片播放“民間海寶”與“山寨海寶”圖片,分析其不同的命運,引發學生討論自己買不買盜版。

(由幾名學生出演小品,分別飾演“民間海寶”和“山寨海寶”,以人物形象來闡述他們自身的命運。)

第三板塊:梳理提煉情感昇華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是思品課教學的特點,爲了明瞭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的知識,並具體到生活和學習中的運用,我設計由學生主動參與的兩個小活動“思維擴展——課堂演練” “學習書籤——學有所得”。最後通過教師自編的打油詩“智力成果腦力創,知識智慧價值高。鼓勵創新人人誇,瞭解權益做的好。

我們也有成果權,互相奔走相通告。法律武器來維護,尊重他人好創造。”將本節課的內容穿插到一起,從而結束了本課也使本課達到了昇華。

第六部分:效果預設

通過設計這節課,感覺條理清晰事例新穎,但感覺效果不會太好,因爲學生對世博方面的高科技畢竟知道的少一些,所以也許參與的相對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