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國小下冊教案8篇

教師文案 閱讀(1.18W)

教師需要通過寫教案,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和問題,以便改進教學方法,詳細的教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國小下冊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下冊教案8篇

國小下冊教案篇1

教材分析

xx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於是很自然地產生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慾望。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爲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灕江的水,靜,清,綠;山峯奇、秀、險的特點。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玩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峯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峯兀立、連綿不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學情分析

本x文章語言優美,層次清晰,是一x指導xx的優秀範例。學生一定會比較喜歡。學習的難度在於詞語的理解,寫法的借鑑,教學中要緊扣這一難點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語言積累的基礎上,學會仿寫。

教法與學法:媒體演示,讀寫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學法: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畫面,走進文字的語言情境來讀悟結合,從讀學寫。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析題引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x課文叫《桂林山水》,(板書:桂林山水)一看到這個“林”字,你就會想到什麼多?(樹多)。那麼,顧名思義,“桂林”是什麼樹多呢?(桂樹多)

桂樹成林,“桂林”這座城市,名字裏似乎都散發着一種芬芳。你們知道它位於哪個省或者是自治區嗎?(廣西壯族自治區)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1、檢查預習:詞語掌握得怎麼樣?

(指名讀兩組詞語,第一組爲地名,第二組爲形容詞,讀後讓學生兩組詞搭配起來學。)

大海波瀾壯闊

西湖水平如鏡

泰山峯巒雄偉

香山紅葉似火

2、理解詞語:“波瀾壯闊”(理解詞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滾,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壯觀,有氣勢。

我們知道有的詞語是極富有情意的,你能讀出這個短語背後的情意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同法理解“峯巒雄偉”

(邊做動作邊說:巒,就是一座挨着一座,連綿起伏的山。)你能讀出它的氣勢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讀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爲什麼這樣分?(第一自然段是總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這樣就理清楚了課文的結構。(邊引領學生xx邊板書)

設計意圖: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教學要求,重點落在理清課文結構上。有意識地請三位學生讀四段課文,一箭雙鵰,既理清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又發現了課文重點,下面過渡到精讀階段也就順理成章。

三、細讀課文,品味文字,積累語言

1、整體把握特點:

文章的重點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這部分,誰能來簡單地概括: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別有什麼特點?(灕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桂林山的特點是:奇、秀、險。)(板書:水:靜、清、綠山:奇、秀、險。)

過渡:作者在寫這x文章的時候大概是有意而爲之,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灕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用得那麼精當,讓我們讀起來清晰、明瞭,甚至可以說過目不忘。我們先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指名一人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灕江的水

(1)、找依據理解“靜”

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教師指xx好這句話)

(2)、找依據理解“清”

作者在談到灕江水清的時候,說“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發散思維:

假設是你站在這灕江的遊船上,你還可以看見什麼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這樣的表達句式來說?(出示: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預設: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小魚在水裏嬉戲、玩耍。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見綠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遊人打招呼。)

現在把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物用一個排比句表達出來?(出示: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導學生結合剛纔的想象說好這個句子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讀表現灕江“綠”的句子。

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理解“無瑕”的意思

觀察,這個“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寶貝有關係。這灕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裏就像一塊寶玉一樣,綠得晶瑩、綠得圓潤。回憶昆明湖的句子。誰能讀出這種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3、欣賞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裏?

(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峯羅列,形態萬千。)

理解詞語:拔地而起、形態萬千

師生對比讀,讀出山的突兀、姿態萬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險)

(指名朗讀描寫“險”的句子,然後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桂林山的特點。)

4、指導集體背誦兩段:抓關鍵詞語,想像畫面

5、抓對比:

作者既然是寫桂林山水,爲什麼第二、第三自然段開頭分別寫大海、西湖等,這是否浪費筆墨呢?(作者是爲了把灕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對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對比,這樣才更能顯出桂林山水的特點。)

xx:作者這樣寫是有目的,是爲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美啊!(板書:對比)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細讀課文,以致熟讀成誦。領悟語言形式與熟讀背誦緊緊結合,並相機提煉記憶方法。作者運用對比才能顯示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笑”。

第二課時

一、回憶桂林山水的特點,背誦二、三自然段。

二、欣賞詩詞與傳說。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賞桂林山水的風光片,驗證作者的文字帶給我們的獨特的美。(播放課件:配樂播放一組圖片,出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節選,學生見到後,自覺有感情地跟着老師朗讀起來:)

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如情似夢灕江的水!

水幾重啊,山幾重?

水繞山環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出示課件——象鼻山的圖片)這就是課文中所說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傳說這頭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騎。有一年,玉皇大帝騎着它來到桂林這一帶巡遊。不巧,這頭大象生病了,實在走不動了。玉皇大帝見此就遺棄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當地的百姓積極地爲這頭大象尋醫問藥,沒過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爲了感謝大家對它的關心和愛護,它決定留在這裏和當地的百姓一起耕種,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聽說了,非常生氣,派天兵天將前來捉拿大象。大象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衆,被天兵天將從後背刺人了一把寶劍,從此,就化作一座石頭山屹立在灕江邊上。

如果你喜歡旅遊的話,你會發現很多山水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人們往往藉助這些故事表達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傾訴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蒐集故事,也可以創編故事。這是遊客喜歡的內容,也是培養我們想象力的好機會。

三、拓展研讀,感受文化

過渡:作者乘着小船盪漾在灕江上,欣賞着周遭的風景,想象着那麼多神奇的傳說,怎麼能不感慨,怎麼能不由衷地讚歎呢?讓我們一起來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1、學生有感情地齊讀最後一段)

2、學習“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句話,爲什麼用引號引起來呢?(這是表示引用別人的話。)

xxx:這是一種修辭方法,就叫“引用”。(板書:引用)可是自己寫文章,爲什麼要引用別人的話啊?

(如果別人說的話剛好能夠表達你的感受或者能夠代表你的觀點,就可以引用過來。當然,用引號標註上,也表示對原作者的尊重。)

課文中還能發現這樣的例子嗎?(桂林山水甲天下)

資料:這句話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個叫王正功的人說的。此人相當於我們今天桂林市的市長。當時,有11個舉子要進京趕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爲地方官員設宴爲這些舉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詩,其中就有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說桂林的風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實也是希望這些舉子進京考試能夠考個——天下第一!

課文並沒有說“王正功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說“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們知道都有誰在這樣說嗎?

作者、讀者、遊客……

(出示課件)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杜甫(唐)

千峯環野立,一水抱城流:——劉克莊(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袁枚(清)

閱讀了這樣的詩句,再回到剛纔的問題,你想說什麼?

(詩人也在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夠走進桂林的話,一定別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風景之美,領略它的文化之美。

設計意圖:引用賀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詩句;引用唐、宋、清歷代詩人的詩句。這些名句對已知者是喚醒,未知者是積澱。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來歷,使學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寫以外,還可以引用人們如阿盛讚來側面烘托。

四、作業摘抄課文中優美句段,並背誦全文。

國小下冊教案篇2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各環節的意圖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本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六、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爲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1)指一指:在教室裏找一找哪些物體有面?(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1)認一認: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爲。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介紹老師自己的方法:用小正形去量它們的面積(課件演示)用三角形可以嗎?用圓形可以嗎?

用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可以嗎?師:引出在測量物體的面積時,必須要用統一的面積標準,就是面積單位。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量一量)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 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這個題是針對學生已經建立面積單位大小表象的基礎上設計的,達到及時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二題:請你當小判官:

1、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約是3分米()。

2、教室門的面積大約是2平方米()。

3、物體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難度有所提升,讓學生辨析,使學生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理解更深刻]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國小下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並瞭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準確地判斷出軸對稱圖形,並嘗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經歷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

學情分析

1.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比較容易的接受本節的知識。

2.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軸對稱圖形,並能通過摺疊尋找對稱點,會對所給圖形作出正確地判斷。觀察——操作——歸納——判斷。

3.對稱軸和對稱點的尋找。

重點難點

重點: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2.經歷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難點: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並瞭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準確地判斷出軸對稱圖形,並嘗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遊戲引入

教師活動:

幫暖羊羊找角

觀察圖片找出問題,確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學生活動:

學生參與遊戲,幫暖羊羊找角。

活動2【講授】分類

教師活動:

1、根據軸對稱圖形的表象來給學具袋裏的圖形來分類,並彙報分類的理由。

引出軸對稱圖形。

(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

動手分類將對摺後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分成一類,將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類。彙報發現

活動3【活動】學習軸對稱圖形

2、動手製作一個軸對稱圖。教師示範,邊示範邊說製作方法。引導學生創作一個軸對稱圖形。

(學生操作,製作一個軸對稱圖形。集體展示創造出來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3、摸一摸摺痕看有什麼感覺

引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指導畫對稱軸,教師示範畫的方法,強調易錯點。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並獨立畫出它的對稱軸。

(摸摺痕。選擇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並獨立畫出它的對稱軸,同桌互相檢查糾正不準確的畫法。)

4、在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後,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發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活動4【導入】練一練,“鞏固”對稱

(1)練習1

同學們,老師想考一考你們,引導學生完成書上p68做一做。先明確題目要求,再動手完成

(讀出題目要求,找到題目中兩個具體要求,按照題目要求獨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體彙報。)

(2)練習2

同學們,請你拿出2號學具袋中的圖形,折一折,畫一畫,看看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自己獨立先折一折,再畫一畫,能夠發現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活動5【講授】總結

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不但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還創造了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裝點着我們的生活。

希望同學們長大後能夠創造出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美化我們的生活。

國小下冊教案篇4

一、學前準備

1、複習舊知。

(1)回憶學習了哪些方向。

(2)連一連,找出相對的方向。

前左下東南

北西上右後

(3)提問:誰能說出我們校園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2、導入新課

出示中國地圖,請學生指出北京市所處的位置,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校園示意圖。

(1)描述地圖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把教室內的黑板看作地圖,指出北在什麼位置。

(3)提問:現在我們確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認出其他三個方向?請同學到前面黑板上貼出相應的位置。

(4)用語言描述建築物的具體方位。

(5)提問:如果我們把上方規定爲其他方向行不行?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請你們嘗試着做一做,並說出其他三個方向。

(6)小組交流。

(7)集體反饋。比較各種方式,說一說,怎樣畫最清楚。

2、小結。

通常情況下,地圖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來繪製的,這樣標準統一,簡單清楚。當我們看一幅地圖時,一定先看清所給方向,然後根據所給方向,辨認出其他方向。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嘗試操作:

(1)繪製出自己房間的平面示意圖。

(2)確定圖上的方向。

(3)和同伴交流。

國小下冊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矛盾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寫的是鄉下孩子透過屋頂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聽到的點點滴滴,無盡的遐想豐富了孩子們的想象,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們心靈飛翔的窗戶。表達了孩童時代對大自然奧祕的嚮往與追求。

學情分析

這篇文章文筆生動流暢、情感真摯,內容看似簡單,實則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義深遠。由於寫作時間已久遠,現代兒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引導質疑、情景創設來增加學生的感悟,體會作者對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時藉助語言訓練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學習文中想象的方法,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針對課文難點,運用演化、發掘策略,通過啓發聯想和表情朗讀、自主默讀等閱讀指導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使其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得到心靈的薰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惡霸”等詞語;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課文內容;3.培養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1.學會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2.讓學生通過朗讀領悟作者感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深刻理解作者對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給鄉下孩子們帶來的無盡遐想和無窮快樂。

難點:理解8、9自然段中難懂的句子,體會“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設疑激趣

我們每個人都有快樂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文學大師矛盾

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爲題材寫的一篇散文——天窗。(板書課題並播放投影)

看完這個課題之後,你有什麼疑問?

(問題預設:什麼是天窗?天窗有什麼作用?作者爲什麼要寫天窗?)

看來,同學們心中都有許多疑問,請同學們翻開書本,快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大體內容。(自讀課文時播放相關投影)

(設計意圖:針對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使學生的思維與課文內容產生碰撞,學會質疑方法的同時,產生閱讀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同桌互讀課文,互相糾錯正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初讀和預習情況。

3、彙報、檢查學習情況。

(1)對讀錯的和難理解的字詞,老師及時糾正和點撥。

(2)彙報解決問題的相關情況,通過學習,你都解決了哪些問題呢?(預設學生可能的彙報)

4、學習生字詞,指名學生認讀。重點指導讀準:“藉”在這裏讀“jiè,不要讀成jí;“宙”是翹舌音,讀成zhòu,不讀成zòu.重點理解“慰藉”“惡霸”“宇宙”等詞語。

5、齊讀課文。思考:天窗給鄉下的孩子帶來了什麼?

(讀後交流、品味文章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設計意圖: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來感悟課文,既有利於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又有利於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品味和體驗,給足了學生自讀、感悟的餘地。)

三、佈置作業,巧設懸念

1、熟讀課文,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2、思考:作者寫天窗僅僅是因爲天窗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和慰藉嗎?

還有什麼更深刻的含義呢?

國小下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字、詞典自主識字,讀準“見”在文中的讀音,理解“從”、“遇”、“雲”、“歲” 等詞的意思,積累古文中表示“說”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藉助譯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體會“餘日勤讀”的意思。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藉助註釋和字、詞典以及譯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體會“餘日勤讀”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1、 板書課題、齊讀。

2、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詞的?

3、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題目。看看課文,誰知道這篇課文選自於哪?

4、董遇是三國時期魏國有名的大學者,可謂學富五車。這段古文寫的是他勸人勤學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 範讀全文。認真聽我讀課文。

2、自瀆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導難讀句;

三、再讀懂意思

1、 課文讀通了。能否藉助註釋,根據譯文內容,一句一句對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雲:說。古文中表示說的字還有哪些?

(2)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言:說 見:現。出現,明白

(3)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苦於沒有時間幹什麼?

(4)遇言“當以三餘。” “當以三餘。”幹什麼?

(5)或問“三餘”之意。 或:有的人。回顧“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中“或”的含義,進行比較。

(6)遇言“冬者歲之餘,夜這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日:一天。時:時令 歲:年。還有哪些詞或者詩句中“歲“有年的意思?歲月、年年歲歲花相似、守歲 句意解釋:古時候下雨就沒法下田地幹活,所以也是空餘時間。冬天,不種莊稼也有時間讀書,晚上在家沒有現代的娛樂活動,有多餘時間讀書了。

3、 看了註釋,讀了譯文,瞭解了古文,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 誰能連起來說說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讀明道理

1、 讀通了古文,瞭解了意思,再認真讀讀這段古文,邊讀邊想:關於“勤讀”,你知道了 些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

2、 交流。老師點撥。

(1)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得次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簡單 地讀一、兩遍。書讀得次數多,這就是“勤讀”啊!

(2) 苦渴無日——不要總是“苦渴無日”,要善於擠時間讀書。

(3) 冬者歲之餘,夜者這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這裏的 “冬者、夜者、陰雨者”就是董遇說的“三餘”。這些剩下的時間用來幹什麼?(古時候,人們趁農閒的時間,一天中休息的時間來讀書。)閒時讀書,這也是“勤讀”啊! 董遇建議我們用“三餘”來讀書,而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是利用“三上”來寫課文。他們“勤讀”“勤寫” 出示:餘平生所作課文,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 讀句、理解、簡單講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餘”,歐陽修有“三上”,同學們想想,你有沒有“一餘”“多餘”可以用來 看書呢?

2、小結:學了這篇課文後,希望你們不要以“苦渴無日”爲藉口不讀書,而要借用你的“餘 日”或者片刻之時來讀書。同時書需要反覆閱讀,才能理解。這也需要你善於擠時間來讀啊!這就是“勤讀”,也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3、在古人勤讀的名言中結束本課。 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陳壽(三國志的作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國小下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課文理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等詞語意思。學習寫隨感的方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蒐集材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做事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好品質。

重點:理解“滴水穿石”現象給人什麼樣的啓示。

難點:學習寫作方法(受一件事物啓發而悟出一定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石塊、水瓶(做滴水穿石的實驗用)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導入

教師做滴水擊石的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水滴不停的滴落,結果會怎樣?你從這個實驗能聯想到什麼?

二、 新課

(一)自主探究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說說課文哪分寫的是實在的自然現象?哪部分是爲說明道理而例舉的事例?哪部分是作者的感受和要說明的道理?

(二)合作學習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1、2自然段圍繞滴水爲什麼能夠穿石?這一問題圈畫有關詞句。

(2)組織交流閱讀感受

①指名回答:滴水爲什麼能穿石?結合學生回答,出示文字

a “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有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水滴鍥而不捨,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爲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b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所以能把石塊滴穿。”

②讓學生朗讀這兩端文字,說說那個詞語最吸引你?讓你感受了什麼?(結合學生回答點擊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鍥而不捨,日雕月琢,接連不斷”等詞語的意思。

③小水滴不管外面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總是對着一個目標,滴啊、滴啊永不停歇,這就叫“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出示滴水石穿的動畫,讓我們懷着敬佩的感情再讀這兩段話,引導學生體會滴水穿石的精神)。

④看這小小的水滴,多麼令人佩服,作者看到這一現象會聯想到什麼呢?全班齊讀。讓學生變換句子的說法。指導讀好反問句。

1、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讀3自然段,明確作者舉了那些人的例子?(出示第三自然段中例舉名人事例的文字),三人中有古代的,有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永一個詞就是——古今中外。

(2)選擇三個事例中你最敬佩的人的事例來讀出你的敬佩之情,再說說哪些詞語最能體現他們“滴水穿石”的精神。(結合學生回答,點擊詞語“堅持不懈”“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閒過”並說說怎樣理解詞語的含義)。

(3)小結: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些偉大的人物他們的成功經驗真是值得我們總結一下(出示文字:你看,古今中外所有……)

(4)學生自己練讀文字,和小組同學說說自己的理解體會的再指名讀說說對“滴水穿石精神”和“滴水頑石”的理解?

(5)小組比賽讀第三自然段

3、學習第四自然段

作者從正面例舉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來說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其實文中還有一個反面的例證,我們來看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第四自然段,說說這一節寫了什麼?例舉了一個什麼事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學生交流:明確,從正反兩方面例證,增強課文說服力。

(2)說說作者受到了怎樣的啓示?結合學生回答出示:目標專一而不 ,持之以恆而不 ,就一定能夠 。

(3)指導學生朗讀並背誦這句話。

三、鞏固延伸

1、讀了這篇課文,你領悟了什麼道理,作者在說明道理的方法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2、你還知道哪些能說明滴水穿石精神的事例?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利用讀書,上網等渠道蒐集能證明滴水穿石道理的事例。

國小下冊教案篇8

?美術奇異的樹》

教學目的:

1、初步學習想象畫的繪畫形式,進行塗色練習。

2、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自我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想象畫的繪畫形式,進行塗色練習。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放大範圖若干張。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啓發談話:本課以"奇異的樹"爲題,就是要求大家別出心裁,不受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樹的造型形態的束縛,運用想象力去創造一裸生活中未必有的,獨特的心中之樹。(板書課題)

2、讀畫:自然界中的樹品種繁多,但它們都具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由樹幹和樹冠組成的。樹的主幹比較粗,而且都是上細下祖,從主幹中分出的枝幹就比較細,而且越分越細,成爲枝條。枝條上長葉子,許許多多的葉子就構成了樹冠。知道了這個規律,畫樹就不難了。

奇異的樹應該具有與自然界中的樹類似的樹幹和樹冠,否則它就不是一棵"樹",而是其他別的什麼了。但奇異的樹還應該與自然界中的樹有所不同,這就是它的奇異之處了。例如課本中的《水果樹》,一棵樹中竟長出不同的水果來,有香蕉、糯子、石榴、菠蘿、蘋果、梨等,很奇特,也十分有趣。教材中還選用了數張學生作品,每張都有自己的奇異之處。《五彩樹》中畫了一棵能長出五顏六色,不同形狀樹葉的奇異的樹。《基因樹》一幅更是神奇,用轉基因工程培育出來的樹,有着各種各樣的功能,它除生長各種不同的水果外,還可以長玩具,放音樂,甚至長出長辮子,就像一個小女孩似的,穿上花裙子,跳着長繩玩呢。

三、作畫步驟:

(1)先劃出樹的基本形。

(2)添畫出樹上的東西,還有四周的環境和背景。

(3)將整幅圖塗上鮮豔美麗的顏色。看看誰的畫奇,誰畫得最漂亮。

四、巡迴輔導。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完成本課作業。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