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7篇

教師文案 閱讀(7.94K)

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強調文字表述規範,只有將教案寫得更加生動,才能引發同學們對於課堂的興趣,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小班變了變了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7篇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 感知木耳等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玩泡發實驗。

2、 會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體驗遊戲的快樂。

3、 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初步探究科學的興趣。

4、 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 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木耳、銀耳、茶葉、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發的食品;溫水、透明杯子、盤子。

2、 輕音樂

活動過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看,是什麼?(木耳)每個小朋友一塊木耳,請你們仔細看一看木耳長得什麼樣子?你可以摸一摸、聞一聞(乾乾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結:木耳摸起來乾乾的、硬硬的,問起來還有股香味呢。

(2)請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盤子裏,接下了我們要用木耳變一個魔術。教師將兩塊木耳分別放進兩個透明的杯子中,往一個杯子裏倒入溫水,木耳漸漸變大。師:木耳變成什麼樣了?(變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麼變化呢?請幼兒來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兒說出感受(變軟了)

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幹木耳泡水後會變大,變得溼溼的、軟軟的,這個現象叫泡發。

2、幼兒動手嘗試玩泡發木耳的實驗。

師:下面呢,就請小朋友親自動手來泡發木耳,觀察一下木耳的變化。由於水溫有點熱,出於小朋友的安全考慮,老師來幫助小朋友往杯子裏倒水。幼兒人手一個透明杯子,一塊木耳,將木耳放入杯子中,觀察木耳的變化,並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讓幼兒摸一摸泡發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發後會變軟。

3、遊戲“變變變”,幼兒用肢體動作變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感受其樂趣。

師:小朋友,你們想做小木耳嗎?我們一起來玩“變變變”的遊戲,小木耳們快來老師的身邊吧,看看哪個小朋友學幹木耳學的最像,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體抱得緊緊的真像一顆乾乾硬硬的小木耳。

師:乾乾的小木耳準備洗個熱水澡啦,快跳進水裏,在水裏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變大了啦!這個小朋友把小手小腳都伸展開來好大啊,我們也來把手腳伸開變得大大的吧。這樣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別好吃!

4、遷移生活經驗,瞭解其他可以泡發的食物。

師:除了木耳,你還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裏浸泡後會變大的?幼兒想象

(茶葉、銀耳、胖大海、紫菜、海蔘、粉絲、方便麪等等)

5、幼兒再次進行泡發實驗,體驗探索的樂趣。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食物,咱們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兒觀看食物,並操作將茶葉放到水裏,觀看茶葉的變化,說說自己的發現。品嚐自己親手泡製的茶葉。再依次將紫菜、胖大海等泡發食物放入水中觀察其變化。

小結:茶葉、銀耳、紫菜、木耳等泡發食物在水中浸泡後會由小變大,變軟、變溼。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追求一種“寬鬆、自然、科學、愉快”的活動氛圍,讓孩子在合作中成長,在分享中體驗快樂,在成長中擁有自信。活動基本達到預定的目標,孩子們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很高。如果在這個活動中設計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個現象來重點讓孩子觀察、探討其變化的環節,活動效果會更加突出,並會讓延伸活動更加豐富。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2

設計意圖:

繼《糖不見了》活動課之後,有一天李朝琪問我:“爲什麼老師杯子裏的“黑糖”沒有化掉,而是變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變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爺爺杯子裏的茶葉也是這樣的。”……小班幼兒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還沉浸在溶解的現象中,突然發現老師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沒有溶解反而變大了,他們對此感到很疑惑。結合我的個人子課題《“做中學”模式在小班科學活動中的探究》,考慮到小班幼兒具有直觀思維的特點,我決定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猜測、實驗驗證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對於活動材料的選擇,我事先做過試驗,發現胖大海膨脹需要的時間很長,像花茶之類的膨脹前後變化不夠明顯,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時短、膨脹前後對比效果明顯兩大特點,符合我們的課時需求。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小班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整個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嘗試探索,感知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

2.對膨脹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個。

2.盤子四個(內裝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徵。

1.師:你們看盤子有什麼?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和觸感三方面來感知。

師:請你們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師:摸一摸是什麼感覺的?

3.小結:黑木耳的顏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顏色是有點白有點黃,看上去像獅子的臉、像花、像珊瑚……它們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過有目的的引導,讓幼兒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瞭解,爲幼兒進行大膽的猜測提供了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

二、通過猜測、實驗,感知膨脹現象。

1.師: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裏,你們猜猜會怎樣?(幼兒猜測並講述)

2.師: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幼兒操作並探索)

(分析: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的猜測會有對有錯,讓他們帶着自己的猜測去實驗,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初步感知膨脹的現象。)

三、對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後的變化,共同討論膨脹現象。

1.師: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幼1:開花了。

幼2:變大了。

師:它們爲什麼會變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師:我們再來摸一摸它們,會是什麼感覺呢?

幼:滑滑的、軟軟的。

3.小結:像黑木耳、白木耳這樣原來乾乾的、硬硬的東西,放在水裏會變大、變軟的,就是膨脹現象。

(分析:通過形態、軟硬程度方面的對比,將幼兒的觀察進行集中,突顯本次活動的重點,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脹的原理。)

四、延伸、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

1.還有什麼東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樣,在水裏會膨脹的?

2.播放課件,當幼兒說出來即出示相應的物品圖片。

3.你們回家後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試一試,然後把你的發現和老師、小朋友說一說。

(分析:這是將幼兒的認知放大、擴寬,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讓幼兒認識、瞭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環節、思路很清晰,我在課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從材料的選擇方面、課件的準備等。活動分四個環節:首先,通過讓幼兒看看、摸摸,在說說中感知、瞭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徵,幼兒的參與熱情很高。接着,讓幼兒猜測,驗證,使得幼兒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木耳在水中變大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然後,通過對比膨脹前後木耳的變化,分析其長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脹現象,總結膨脹的概念。最後一環節又迴歸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找會膨脹的物體,幼兒在前,教師在後,以ppt的方式滲透了更多會膨脹的物體。

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由於出現了兩樣物體同時需要幼兒觀察,所以他們的觀察注意力不能夠全面顧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選擇方面,只選擇一樣白木耳而非兩樣的話,幼兒觀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些。在活動中有的小朋友說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經變大了,可以讓他們參照盤中剩餘的黑白木耳,多對比一下、引導一下,那麼他們就會更加地明瞭。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3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3—4歲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並發現其明顯特徵,而且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設計活動時,我結合小班幼兒“認識靠行動”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在探索中發現”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以“木耳”爲主線貫穿教育活動,通過尋找——觀察——操作——表現——探索,引導幼兒在說說、玩玩、做做中,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木耳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會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泡發的變化過程。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重點】

感知木耳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塑料杯12個、小毛巾12塊、小勺子12把、盤子6個、木耳若干、溫水

【活動流程】

一、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1.通過尋找“寶貝”,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請小朋友拿出來,搖一搖、晃一晃、聽一聽,猜猜裏面是什麼?

2.觀察“寶貝”的外形特徵

(1)請寶寶們仔細看一看這件寶貝是什麼顏色的?

(2)摸一摸什麼感覺?

(3)那這件寶貝到底是什麼呢?

3.木耳自我介紹

小結: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木耳,我的身體黑黑的、乾乾的、硬硬的。我的營養價值可高了!我體內除了含有大量的鐵和維生素k以外,還可以排除人們體內殘留在消化系統的灰塵和雜質呢!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游泳了,小朋友可以把我送入水中嗎?

二、木耳實驗、操作感知

1.幼兒動手操作實驗,感知木耳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小木耳、愛游泳,輕輕一放進水中。伸伸腰、點點頭,轉一轉,扭一扭,打個滾兒樂遊遊。小小木耳有變化,小朋友仔細看看它,用你的小手摸摸它,發現木耳有什麼變化?

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幹木耳泡水後會變大,變得溼溼的、軟軟的,這種現象叫作泡發。

三、肢體表現、整理認知

1.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感受其樂趣。

2.教師和幼兒一起隨音樂表演,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

小結:原來,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還可以用這麼多的動作來表演,那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我們來的時候看的那些東西跑哪裏去了?

四、探索發現、生活延伸

1.引導幼兒觀察多種食品泡發現象。

小結:桌子上這些東西可泡發的食品有……不可泡發的食品有……

2.運用已有經驗分辨、討論,幹香菇遇到水會產生泡發現象嗎?

延伸活動:

探索生活中更多可泡發和不可泡發的食品。

反思:

?我會變》該活動目標是感知物體的可變性,體驗變大或變小帶來的快樂,從中體驗想象的樂趣,大膽表達自己變大或變小的願望。

活動過程中我首先出示沒吹氣的氣球讓幼兒說一說氣球如何變大,小朋友們都紛紛回答說用嘴巴吹,接着我又提問那怎麼讓氣球變小呢,都懂得說把手鬆開氣球就變小了。幼兒們從中體驗到氣球的變化也帶來快樂,他們也懂得了物品能變大變小,接着進行經驗提升,讓他們說一說還有哪些物品會變大或變小,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慾望。緊接着出示物品茶葉、被子,讓他們操作探討發現哪些物品可變大可變小。茶葉加入水後變大了。被子怎麼變小,聰明的小朋友們都懂得想辦法說把它疊起來。操作完後讓幼兒們大膽暢想說一說如果自己變大或者變小以後會做什麼事情,表達自己的小願望,從中培養幼兒的大膽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們都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說說自己變大變小想做些什麼,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通過操作基本上大部分幼兒都懂得什麼物品能變大或變小,但提供的物品較少沒有幼兒更充分體驗探索想象,所以課後讓幼兒回家後仔細觀察身邊還有哪些東西是能變大或變小的。孩子的直接經驗較少,出示茶葉還是很多幼兒不懂得是茶葉,經過引導後才懂得這是茶葉。今後多準備生活日常生活用品圖片讓幼兒觀察認識物品從而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4

設計意圖

兒童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本節活動與生活息息相關,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容易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易於操作,使幼兒享受探究過程;探究結果明顯,幼兒能收穫成就感。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嘗試及觀察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難點:對食物泡發前後變化對比的記錄。

活動準備

泡發材料若干(茶葉、木耳、銀耳、海帶絲)、透明杯子10個、實驗記錄表、彩筆、

溫水量杯(內置30—40度溫水)、食品盤4個、銀耳羹、廚房吸水紙、濾水器1個、自制音頻及泡發視頻

記錄表:

活動過程

導入:美食大賽就要開始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都要參加,有幾種食物遇到了困難——ppt音頻(p1):小朋友們好,我們也想參加美食大賽,你們能幫我們變回本來的樣子麼?

展開:

一、泡發求助,開門見山

師:這些食物想要變回本來的樣子去參加美食大賽!小朋友們願意幫忙麼?幼:願意!

師:那怎麼才能幫到你們呢?

ppt音頻(p1):我們想變回本來的模樣。

師:怎麼才能幫助這些食物變回本來的模樣呢?幼:用水泡一泡。

師:小朋友們能做到麼?幼:能!

師:那我們就就把這些食物請上來吧!(出示四種食物實物)

二、自選食材,開始泡發

師:大家認識這些食物分別是什麼嗎?(茶葉、木耳、銀耳、海帶)師:你想幫助哪種食物就來領走它吧!(請幼兒自主選取食物)

師:你選的食物現在是什麼樣子的?請小朋友將食物現在的樣子畫在記錄表的方形框裏。(乾巴巴的、硬硬的、粗糙的、小小的)

師:現在呢,桌子上準備好了溫水,我們就要泡發食物啦!(協助幼兒倒入溫水,提醒幼兒一手端一手託,輕拿輕放在桌子中間)

師:你的食物有變化了嗎?(在動、在翻來翻去、像在喝水)

師:小朋友們猜一猜,等他泡發完會不會變樣?(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原來的樣子)

三、泡發間隙,瞭解緣由

師:我們來問一下這些食物吧!能讓我們看看你們本來的樣子麼?

ppt音頻(p2):當然可以,這些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

師:哇!小朋友們有什麼想說的?或想問的麼?(怎麼會變得這麼不一樣呢?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爲什麼變成現在這樣?)

ppt音頻(p3):(木耳)我來說我來說,我本來是長在樹幹上的,就像這樣,爲了方便保存、不容易壞掉,農民把我們採摘下來後,就通過風乾、曬乾把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紛紛說:我們也是、我們也是,風乾曬乾後方便儲存、不會壞掉)師:原來是這樣啊!小朋友們明白了嗎?(明白了)

ppt音頻:(木耳)對了,我還有神奇的泡發小視頻給你們看吶!(師幼欣賞泡發視頻)

四、集體舞蹈,助力泡發

師:我們一起來跳個食物泡發舞給它們加油吧!(圍着桌子站成一圈,“木耳”雙手叉腰向前邁兩步,“加油”雙手從胸前合十到舉過頭頂打開,“海帶加油”“茶葉加油”“銀耳加油”動作相同)

集體舞跳完第一遍後,查看食物泡發情況;第二遍跳舞助力,再次查看食物泡發情況;第三遍跳舞助力,再次查看食物泡發情況;

五、揭祕泡發成果

師:我們的食物已經泡發十分鐘了,我的食物變了,你們的呢?(我的也變了)師: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食物經過10分鐘的泡發變成了什麼樣子?(教師幫小朋友將水濾掉)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食物泡發後有哪些變化?(軟軟的、溼溼的、滑滑的、變大了)師:請大家把食物們現在的樣子畫在記錄表的圓形框裏。

師問:我們來問一下食物們,我們的泡發成功麼?不知道有沒有幫上你們?

ppt音頻:泡發成功!多虧有你們的幫助,我們可以去參加美食大賽嘍!

師:感謝小朋友們熱心幫忙!銀耳泡發後熬製的銀耳羹請大家一起來品嚐!(請幼兒品嚐準備好的銀耳羹)

結束: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可泡發的食物,小朋友們知道還有哪些麼?

活動總結

探究效果較好,活動的完成度也較高,尤其“集體舞蹈、助力泡發”的環節將整節活動推向高潮,最後的探究結果也點燃了孩子們的興奮點。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5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活動設計時我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我考慮到對小班幼兒來說趣味性尤其重要,用各種遊戲活動和趣味性的語言,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木耳等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玩泡發實驗。

2、在活動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精神。

【活動準備】

透明杯幼兒人手一個;盛有熱水的水壺若干,;木耳、銀耳、紫菜;小盆

【活動過程】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看,是什麼?(乾和溼木耳),分別問名字請你們仔細看一看乾溼木耳長得什麼樣子?你可以摸一摸、聞一聞(乾乾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溼溼的、軟軟的,)小結:幹木耳摸起來乾乾的、硬硬的,問起來還有股香味呢。溼木耳溼溼的、軟軟的。

2、提問:這兩塊木耳原來是一樣大的木耳,可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使其中一個變的大了,到底發什麼了什麼哪?(木耳泡水變大),老師現在驗證到底是不是泡水後變大的,木耳現在需要一定的時間,老師今天帶來了其他一些和木耳一樣的食物(銀耳、紫菜、腐竹、木耳),小朋友們自己選擇一種試一試他們是不是泡水變大的。分三組,每組4人

幼兒動手泡發食物,進一步感知驗證。(注意:水很熱注意安全,水不用很滿,要注意觀察食物的變化)

過程中讓老師出示自己驗證的木耳泡發的變化(變大了、變胖了),然後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泡的食物發什麼了什麼變化。

小結:像木耳、銀耳這種泡水後變大的食物叫做泡發食物。

3、剛剛我們實驗了幾種常見的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胖大海、海蔘、乾魚翅等等)。

師;恩,小朋友們說了很多,老師這裏也有一些不常見的泡發食物的圖片,我們來一起看一下有誰吧!

4、幼兒再次進行泡發實驗,體驗探索的樂趣。

師:小朋友,還有一些我們愛吃的食品也是可以泡發了之後吃的,比如小饅頭,你比較想泡什麼吃哪?(方便麪、餅乾、等)

5、好吃的東西要和別人分享,現在我們帶着這些好吃的去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吧!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體驗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樂趣。

2、願意動手泡發食品。

3、能夠按順序泡發食品並認真觀察。

活動準備

1、ppt圖片。

2、幼兒每人人手一份木耳、銀耳、茶葉,溫水,透明玻璃杯,攪拌棒。

活動重點

願意動手泡發食品。

活動難點

能夠按順序泡發食品並認真觀察。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發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幾種特殊的食物,它們會在我們眼皮底下長大,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吧!(出示圖片)有木耳、銀耳、茶葉。

2、師:那小朋友們知道它們被水泡過與現在沒被水泡過有什麼不一樣嗎?等會我們就來做個小實驗。

3師:我們來對比一下泡過的木耳與沒泡過的木耳有什麼不一樣?(泡過的大、新鮮)

二、生活經驗聯想

師: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幼兒自由表達)

教師小結:有面條、大米、方便麪等。

三、幼兒動手泡發食品

1、幼兒分組嘗試泡發食品,選擇木耳、銀耳、茶葉等。

2、引導幼兒觀察食品泡發過程中的變化,可以進行攪拌,幫助其泡發。

四、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說一說自己發現了什麼?食品有什麼變化呢?(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教師小結:食品經過泡發變大了,更新鮮了。把杯子裏面的水分吸收了,水變少了。

活動延伸:

進行遊戲——變了變了,請幼兒假扮木耳、銀耳、茶葉,教師講述泡發食品的過程,幼兒變換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進行“攪拌”,幼兒翩翩起舞。

小班變了變了教案篇7

活動設計意圖:

小班的孩子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尤其是食物。食物的變化過程更是他們的興趣所致。通過觀察發現物體形態變化的過程,孩子們不斷收穫驚喜和快樂。在大大小小的這個環節中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他們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得出來。爲解決這一問題我設計了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實驗,讓孩子感受小變大的過程,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活動準備:

1、木耳 塑料盒

2、鐵觀音茶葉,菊花,胖大海,小玉米粒及這四種物品的圖片,小筐子,透明玻璃杯

3、電餅鐺 課件

活動過程:

1、用誇張形象的語言肯定孩子們有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從而引發幼兒興趣。請幼兒觀察木耳,和生活中見到的有何不同?並通過看、摸的形式說出他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表揚讓孩子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能夠更加認真的配合老師的教學,孩子在老師的肯定下會更加註意看,注意觀察。而這時老師適時的拿出木耳這一生活中的常見食品,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對這一物品有了總體的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來用簡單的語言說出木耳的特徵。

2、引導、猜測

這些木耳能吃麼?他們長得和媽媽做的飯菜裏一樣麼?一個個又瘦又小怎麼辦?怎麼讓它變大?媽媽是怎樣把它變成食品的?引出猜測。

設計意圖:孩子對木耳有了基本的瞭解,再聯繫實際,讓孩子說出平時吃的是不是一樣,聯繫到生活中來,讓孩子通過回憶或猜測來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選取一種方式---泡發,做實驗,讓幼兒進行對比觀察。

把木耳放進杯子,並用熱水浸泡。待一會後將泡好的木耳撈出,請幼兒通過看摸的方式說出泡之前之後的區別。(一句帶過營養)

設計意圖:在猜測的基礎上選擇孩子們說出的方法來試驗,孩子對於這個實驗會更有興趣,從而觀察的也會更認真。在木耳泡發的過程中孩子們會聚精會神的觀察它的每一點變化。泡發好之後拿出幹木耳和泡發好的木耳,通過對比及幼兒的看摸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到泡發前後的區別,知道泡發的物品會變大,符合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

4、講解可泡發食物

其實我們平時吃的很多食品都是泡發之後纔可以吃的(ppt銀耳、紫菜等) 是不是所有的東西加水之後都會很快就變了呢?

設計意圖:在木耳泡發前後對比的基礎上,孩子們對食品經過泡發由小變大這一有趣現象有了基本的瞭解,老師再給孩子ppt來看到更多的食品的泡發圖片,讓孩子瞭解這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最後老師講解它們的營養價值,讓孩子知道這些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好處,對於某些挑食的幼兒會起到糾正作用。

5、幼兒做實驗,並用卡片做記錄

老師這裏還有很多東西,請你選自己喜歡的放在杯子裏,請老師加上水我們來觀察一下。強調安全問題,輕拿輕放,並讓小朋友稍微遠離。(將胖大海,菊花,鐵觀音,玉米放在塑料盒中,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放在玻璃杯中,老師在加水時請幼兒退後一步,防止幼兒燙傷。並帶好紙巾溼巾以防幼兒將水碰到灑出。)

如果是會變的請你把它的卡片放在小筐子裏,沒變的不要動了。

設計意圖:對於泡發食品孩子們已經有了基本概念,而它們是怎麼做成的,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泡到水裏就變大了呢?這時候讓孩子動手來進行操作,更滿足了孩子們的探究慾望,同時它們對自己動手的物品觀察也會更仔細。在孩子觀察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記錄。小班孩子能力有限,讓他們用寫畫的方式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困難,老師改變以往這種方式,讓孩子來選取卡片,把變化的放在小筐中。

6、科學解析

拿出幼兒的觀察記錄,講解:誰變化了,變化前後有什麼區別,這些物品的功效。

科學解析:老師拿出幼兒的觀察記錄來和幼兒一起看ppt,驗證幼兒的實驗結果,而且幼兒在觀看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結果正確會產生一種自豪感,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會讓幼兒對科學探究產生興趣。

7、詢問探究

拿出幼兒放玉米的試驗杯,做爆米花。

設計意圖:幼兒觀察後會發現玉米在泡後沒有明顯的變化,那是不是它就沒有辦法變化了呢?

玉米有沒有變化?你有什麼辦法讓他變一變嗎?

設計意圖:幼兒試着猜想各種會讓玉米變化的方法,孩子們的是天馬行空的,他會想到各種各樣的方式,老師在這裏對孩子們要給予更多的肯定。

老師有一個好辦法能讓它變的不一樣。老師要變魔法了,小朋友們看好了。(做爆米花)獎勵孩子認真,積極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在做爆米花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對這裏面會有什麼,會變成什麼充滿好奇,爆出玉米花後孩子們會陷在興奮漩渦中,覺得很神奇。同時他們也會增長經驗,知道有的東西可以通過加溫來讓它變化。

活動延伸:

我們看了那麼多東西經過加水,加溫變的和以前不一樣了,下課後請小朋友們也找一找,看還有什麼東西通過這樣會變化呢?

設計意圖:孩子們知道了讓物品變化的方式,那是不是隻有這些可以用這種方式變呢,還有什麼會變呢,孩子會在生活中那個拿出物品進行嘗試,將對生活,對自然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