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最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報告3篇

黨建文案 閱讀(3.23W)

相信大學生在心理健康中一定都得到了自我成長,那麼是不是都有及時寫好一篇報告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最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最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報告3篇

最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報告1

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麼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爲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爲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爲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爲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爲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爲主,主要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取理論教育的形式,並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着重於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於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爲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鍼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遊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爲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餘,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並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認真複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

爲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後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並不能反映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採用作品分析、行爲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並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最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報告2

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德才兼備,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纔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自傷或傷人現象時有發生,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識普及和心理疏導,更要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建立突發心理問題預警干預機制,有效減少大學生突發心理問題,進一步構建安全和諧的大學校園。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1、工作隊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都交給學生思政輔導員完成。一方面學生輔導員可能並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負責衆多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象多,工作任務重,可能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無法完全及時掌握。此外,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不夠,有些高校有幾千上萬的學生,卻只有一名心理健康專職工作人員,甚至有的高校連一名專職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沒有。無論是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還是突發個案出現時及時有效的處理,相較於國外高校,每兩千名學生就配備一個心理教育專職工作者的情況來說,國內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不健全,遠遠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羣體的需求。

2、預警機制不完善。高校新生入學之初,通常都會進行心理普測。但心理測試結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視,是否及時反饋給相關學院及班級,是否對“特殊”學生予以重點關注,持續追蹤?很多高校這些環節沒有步步落實,那麼心理普測就會流於形式,甚少發揮作用。此外,學生心理問題的日常預警,缺少從寢室到班級再到年級的層層預警模式,一旦出現突發心理問題,容易導致手忙腳亂,事倍功半。

3、宣傳教育不深入。雖然當下心理知識在大學生中有所普及,出現心理問題不再被看成“異類”,但很多宣傳教育仍然浮於表面,如何提升個人心理調適能力,如何判斷典型心理疾病症狀,出現心理問題具體有哪些求助渠道等等,仍然需要對全體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宣傳教育。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警機制

1、全體普查,重點篩查。新生入學之初,全體同學都要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心理普測。通過心理普測篩查出的學生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應該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個別約談、側面瞭解等方式對這些同學的成長背景、家庭情況、個性特徵、精神狀態等方面有一個充分的瞭解,重點篩查出那些確實可能存在心理異常問題的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引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進一步追蹤觀察。同時把重點篩查出的學生情況告知相關班主任、輔導員,做好相關預警工作。

2、四級預警,層層遞進。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預警體制,以“寢室—班級—學院—學校”四級預警體制爲管理手段,及時掌握全體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異常情況。值得指出的是,在這四級預警體制中,“寢室”是最基礎的一級,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是信息來源的核心。因爲在當前大學“走班制”的前提下,上課教室不固定,一個班級的同學,除了上課時間在一起,其他接觸可能並不太多。但學生寢室卻是固定的,寢室室友,每天朝夕相處,相互的瞭解程度會比其他同學好很多。一般大學期間最好的朋友,也會是自己的室友,有什麼心理的小祕密,也會選擇和自己關係好的室友傾訴。因此,學生心理有波動或變化,班級幹部、同班同學不一定感知到,但同寢室室友,大多會有所察覺。所以,抓好“寢室”層面,發揮“室友”的作用,是良好心理預警體制的重中之重。

如何發揮“室友”的作用呢?首先應該消除大家的顧慮——將同學的情況上報老師是一種“打小報告”的行爲,會被其他同學鄙視和嘲笑——予以正確的引導:同學情誼最值得珍惜,應該常懷一顆善良之心。將一些“異常”情況上報老師,並不是“打小報告”的行爲,而是基於幫助同學的考慮。老師也會注意溝通技巧,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知識普及也很重要。比如心理問題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同學,哪些屬於異常行爲或言語,常見的抑鬱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狀是什麼,遇到室友有傾訴的意願應該如何應對等等,都是需要普及的知識。只有牢固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纔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預判。

同時,保持上報渠道暢通,可以建立心理問題“月報”制度。緊急突發情況隨時上報,平時採取“一月一報”的形式:寢室長向班級心理委員彙報,心理委員向班長彙報,班長向分管教師彙報。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異常,對個別同學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診斷。收集到有效信息後,第一時間追蹤處理,視情況考慮約談、醫院診斷、聯繫家長

最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報告3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學習環境的日益複雜多樣,大學生的學習、就業、經濟等壓力增大,由於戀愛受挫,環境不適應,人際關係不協調等原因產生心理障礙甚至走向極端的事件時有發生。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原因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意識模糊、心理紊亂和難以相處,等等。就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現狀看,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強迫、自閉、抑鬱、焦慮、偏執、精神分裂等。上述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於大學生在生活當中遇到問題、產生矛盾的時候所積累的情緒無法得到適當的釋放,不斷的自我壓抑,心理的平衡逐漸失調導致的。

二、開展音樂欣賞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我們目前的任務就是要找到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增強他們心理素質的方法和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音樂欣賞教學經驗和思考,提出通過音樂欣賞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構想。音樂是自我表現和情緒釋放的最佳方式,情緒是能量的聚集和釋放,是對某種體驗及需要發泄的動態反應。衆所周知,情緒必須發泄,只有在自我表現後,情緒才轉人有意識的平靜狀態,這也是健康的需要。音樂恰恰能滿足這個需要,它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可把人帶到意識的深度。音樂的神奇力量能幫助人們顯示和喚起許多未表現的或潛在的意識。音樂欣賞能幫助大學生探索和發現內在的自我,幫助和發展自我瞭解及對他人的瞭解,從而達到心理調節的效果。

三、音樂欣賞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探究

(一)音樂欣賞通過調節情緒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能使人產生喜、怒、哀、樂、憂、思、悲、恐等情緒變化,又能使人瞬間心曠神怡、情志優越。音樂藝術與人的情感活動密切相關。現代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欣賞音樂可以使人的情感強度、情感產生髮展的時間延續得到調節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協調、心境良好。優美的音樂、動人的旋律、輕鬆的節奏、悅耳的和聲、豐富的音色可以使興奮與抑制得到調節,情感強度適中,時間延續適度,精神能量消耗減少,疲倦的身心恢復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趨於平衡等。人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以時間方式展開的運動過程,而音樂也恰恰是在時間中展開的藝術;感情體驗在運動形式上主要表現爲力度的強弱和節奏的張馳,而音樂也恰恰具有這方面的特徵。此外,通過不同樂器所展現的聲音色彩的變化,不同調式、調性的變化也能使人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變化,如:明亮的、憂鬱的、熱情的,等等。因此通過對具有崇高意味的音樂欣賞,培養大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通過對深刻表達各種情感的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就可以幫助他們解憂愁於歡悅,化暴躁爲溫和,使他們的精神獲得平衡,情感得到調節與宣泄。

(二)音樂欣賞通過強化自我意識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許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現實中迷失了自我,對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同周圍的人或物的關係認識的錯誤導致的。通過音樂欣賞,十分有利於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強化。音樂作品本身會傳達出自我意識。藝術品作爲藝術家能動創造的成果,自然會帶有生動的自我意識的印痕。作爲欣賞者,大學生根據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自我”,能感受到大學生對自身及所處的人和世界的看法和態度:熱情、悲觀、寧靜、憤怒、無奈、思念、仇恨、失落,等等。有了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事物關係的客觀深刻的認識,大學生就不容易迷失,更不會時常感到困惑,因此產生心理問題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三)音樂欣賞通過引發自我調整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音樂作品能引發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判斷,促使他們進行自我調整。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能從教師所選擇的經典音樂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生活感悟。當大學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接觸到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時,他們會很自然地反思自己的存在狀態。通過把自己的情感狀態和現實處境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反映的現實環境進行對比,對自我能作出更準確的定位和評價,並有可能嘗試調整自己不適應現實的某些行爲,從而減少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可能性,保證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四、結語

音樂欣賞是一種包含了“積極”欣賞因素在內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欣賞活動,因而課堂音樂欣賞和個人課外獨自欣賞音樂給學生製造的聯想和想象空間有很大區別,具體而言,音樂教師對音樂作品的內容、風格等的選擇應具有針對性、代表性,並藉助一定的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欣賞,這樣,它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更豐富。音樂課堂使學生處在一個集體欣賞環境中,欣賞時注意力更爲集中,更具有目的,因而,此時的聯想和想象更爲專注、傳神;在集體環境下,人們對音樂的不同聯想和想象具有參照性和對比性,能促進和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加強音樂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程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