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全區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

黨建文案 閱讀(1.4W)

全區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

 

全區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文化爲魂,鄉村文化振興爲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的實現提供着文化支撐。近年來,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落實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不足,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取得的進展
  (一)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一是建成區級“兩館”。爭取並投入2000萬元對X圖書館、文化館分別進行改造裝修、購置設施設備,公開招聘文化系統輔助人員24名。同時,按照圖書館總分館制要求,在市局、市圖書館的大力支持下,建設了X鎮、X鄉等4家鄉鎮圖書分館,在X社區、X社區等5家社區設立圖書服務點,配備借還閱覽設備,開通網絡化、數字化文獻資源服務,實現總館、分館和服務點之間“館際互借、通借通還”。二是公共文化陣地提檔升級。通過新建、改建、資源整合等方式加大鄉鎮、村(社區)文化陣地建設。X鎮、X鄉等7個文化站獨立建站、功能齊全,免費向羣衆開放;X鎮文化站正在建設中。支持幫助X鎮文化站就近與社區文化陣地共建共享。全區106個村(社區)已有98個按照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九個一”建設要求進行功能和服務的改造,其餘8個村(社區)因高鐵建設拆遷等原因正在新建。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或自籌資金的形式向基層配發電腦、桌椅,建成標準化鄉鎮、村(社區)電子閱覽室60個。全區鞏固完善農村數字衛星農書屋104個、農村固定電影放映室12個。每年爲鄉鎮、村(社區)圖書閱覽室配發價值10萬元的圖書、光盤。三是完善信息資源設施設備。不斷加大農村信息共享工程覆蓋範圍,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寬帶網絡全覆蓋,無線WiFi網絡服務逐步完善,信息化條件明顯改善。新建小區網絡入戶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逐年提升。投入48萬元爲900戶遠郊住戶辦理了“戶戶通”,並協調市廣電網絡公司做好轄區廣播電視普及維護,羣衆在家上網、看電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四是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每年舉辦4期200人的文化專兼職人員或文藝愛好者技能培訓班,並選派1—2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學習,提升整體隊伍素質水平、增強業務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發展378支業餘羣衆文藝團隊,其中星級羣衆文藝團隊17支,擁有剪紙、刺繡、唱歌、跳舞、編創等技能的文藝人才50多人。組建完善包含1339名志願者的文化志願服務隊伍,作爲文藝人才後備庫。基本健立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人員穩定、一專多能、門類齊全的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一是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週免費開放時間不低於42小時,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或文藝技能培訓。年均舉辦“X”廣場演出20場;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60場;指導基層組織文藝演出、比賽、全民閱讀等活動300多場。每年聯合X京劇院、市文化藝術團及X星級民間文藝團隊在村(社區)、中國小校或慈善機構開展文化服務和文藝演出活動100多場。聯繫市轄電影公司到我區放映電影年均1000多場。全區實現了一村一月放映1場電影、全年觀看3場以上文藝或戲劇演出的目標。二是組織文化志願服務活動。連續3年持續招募註冊文化志願者1300餘人。累計發展星級羣衆文藝團隊17支,其中五星級團隊3支、四星級團隊6支、三星級8支。每年開展文化宣傳、文藝培訓、作品創作、慰問演出、文化扶貧等志願服務活動150多次。文化志願者典型帶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志願氛圍日漸濃厚。三是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挖掘鄉土專家、草根明星,培養草根團隊,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和編創指導活動,不斷生產貼近X區情、羣衆生活的作品。發展9支擁有固定活動場所、成員穩定、具備創作和演出能力的註冊法人文藝團隊,並通過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方式給予扶持。整合區級部門資源策劃實施“文明相伴X”文藝作品創作“八大賽事”,形成了《X》《X》等原創歌曲、書畫、舞蹈、曲藝、攝影、微電影等作品1200多個。四是推進文化旅遊互融共促。結合鄉村休閒旅遊活動,爲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傳統戲劇、美術、技藝、醫藥和民風民俗等搭建平臺,開展宣傳推廣活動。通過“特色旅遊商品評選”活動挖掘推出刺繡、燙刻、剪紙、串珠等一批文化旅遊特色商品。年均舉辦“桃花節”“旅遊嘉年華”“葡萄節”等旅遊節會活動8場,旅遊搭臺、文化唱戲、產品叫座,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問題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一是硬件設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鄉鎮的村級農家書屋存在被擠佔甚至廢棄的現象,書屋內圖書種類不齊、更新緩慢,體育器材損壞後無人維修;二是服務供給“曲高和寡”。以“送文化下鄉”爲例,鄉村電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藝演出、講座的內容不對羣衆“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歡迎的原創性、羣衆性、地方性的文藝作品;三是傳統文化明顯衰落。傳統節慶和風俗在我區農村的氛圍與影響力正在逐步減弱,不少區域性非遺項目得不到及時挖掘與整理,很多非遺項目後繼無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部分基層組織和幹部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看成“軟指標”而非“硬任務”,工作主動性不高;二是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級財政投入,我區多數鎮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運行經費捉襟見肘。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撐保障不夠。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中心文化專幹隊伍存在兼職借用情況,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夠。農村嚴重的“空心化”,讓鄉村缺少文化活動創作者和參與者。
  (三)在文化與產業融合方面。一是農旅融合發展不足。政府對鄉村文化產業還缺少專門政策與規劃,現有政策散見於三產融合、鄉村旅遊、鄉村振興等相關文件,農業、文化、旅遊產業在區級層面還是分行業規劃、分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很難做到“結合”。二是特色農產品與文化元素結合不夠。文化元素對鄉村各產業滲透、對企業的支撐都不足。農村傳統手工藝品、土特產的創意、設計、工藝、品牌水平都很初級,鄉村旅遊對鄉土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發展業態單一,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
  三、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目標考覈機制。提高各級單位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把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目標任務細化、量化,並將工作成效作爲年終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二是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將鎮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的運維經費、鄉鎮文化站活動經費、工作經費一併納入各級財政經常性預算,每年爲農村地區非遺項目認定保護、鄉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計劃專項經費。同時通過鄉村自籌、單位幫扶、社會募捐等方式吸納民間資金參與;三是加強經費整合管理。整合鄉鎮的文化、衛生、教育、農業、黨建、綜治、體育等方面的宣傳文化經費,形成統一的宣傳文化經費管理和使用機制,做到文化資金專戶、專賬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創新運行管理思路。一是加強設施配套建設。對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使用效益進行評估,整合添置基層宣傳文化、科學教育等基礎設施,着力抓好鎮村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家風家訓館、村史館等文化陣地建設與優化;二是增強“文化下鄉”精準度。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建立圖書室互通、電子資源共享的區、鎮、村三級文化服務資源共享機制。開展類似“你選書,我買單”、城鄉文化社團的結對幫扶、非遺傳承項目扶持等活動,徵求滿足鄉村羣衆的多樣化需求,實現文化下鄉精準化。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建立穩定的基層專幹隊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有空編及時招錄,將兼職人員儘量調整爲專職,探索臨聘民間文藝人才模式,充實基層文化站專技力量。並將文化專幹培訓納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培訓規劃,切實提高其綜合能力和服務意識。二是建強本地農民文化團體。通過活動開展,發現農民羣衆中的文化骨幹、民間藝人、鄉土藝術家,充分發揮村小師生在文化活動中的特殊作用,確保每個村有1名志願者、1個文化中心戶、1支民間文藝團隊。在此基礎上,每個鄉鎮應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業餘文體團隊,擁有1個具備一定知名度的鄉村文化品牌。三是做好本土優秀人才挖掘。開展利通區文藝人才的摸底、聯繫工作,建立“人才信息庫”。用足用活各級文藝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尤其注重發現年紀輕、高素質、有能力的文藝創作人才。激發本土人才資源活力,壯大人才隊伍,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四)注重文化產業融合。一是加強文化創意結合。深挖某些鄉鎮、村辦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爲“地理標誌產品”賦予深厚文化內涵,讓產自該地的農產品、工藝品變得“背後有故事”。在產品設計、製作包裝過程中植入文化元素,進行品牌營銷創新,形成較高的商業附加值;二是講好鄉村旅遊故事。用鄉村文化創意爲農業和旅遊業賦能,打造鄉村文化樂園。通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講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設有溫度的美麗鄉村,書寫記得住的動人鄉愁,提升我區鄉村旅遊的文化軟實力;三是做好社會資本參與準備。優化農村營商環境,穩定政策預期,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社會資本下鄉的積極性。藉助社會力量完善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庫,擴大我區鄉村文化項目的知名度,打造一批農文旅融合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