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總結>

鄉鎮農業農村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 閱讀(3.3W)

20XX年,我鎮堅持以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穩定,以新農村建設爲突破口,以農業產業化爲重點,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振奮精神,創新思路,克難奮進,狠抓落實,分別在全市創建畜牧大鎮現場會、全市新農村建設暨水稻兩遷害蟲防治現場會、全市秋冬農業開發現場會、全市新農村建設重點項目調度會、全市農田水利暨水產開發現場會等階段性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全鎮農業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農村社會穩定,農民人心安定,村莊鄧**有了較大改善,農民羣衆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鄉鎮農業農村工作總結

一、 農業結構調整卓有成效,主導產業優勢凸現  

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和軸心。一年來,我們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服務宗旨,以市場爲導向,立足生豬、鄉土雞兩項傳統養殖優勢調整農業結構,着眼“五抓”提升傳統農業培育主導產業,做到了規模更大、模式更多、技術更新,特色更鮮,產品更優。一是抓園區建設,壯大養殖規模。我們在鼓勵發展庭院養殖的同時,出臺了《關於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的若干意見》和《關於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的意見》,重點支持規模養殖。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典型示範,採取統一規劃,統一協調養殖建設用地,統一水、電、路配套,分戶建設的模式,積極鼓勵和引導零散養殖戶向園區集中。今年新建生豬養殖小區4個,其中伍家場村佔地50畝,總投資160萬元,規劃20棟一期建設10棟23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5000頭的150模式養豬小區建成投產。許大垸村佔地20畝,總投資60萬元,8棟15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3000頭的零排入微生物發酵牀養殖模式養豬小區建成投產。秦楊生豬養殖園養殖戶丁元林興建的1棟800平方米的零排入微生物發酵牀養殖模式豬舍及東嶽廟村規劃佔地近40畝,建築面積 2000平方米 的零排入微生物發酵牀模式的養豬小區正在建設。截止目前,全鎮生豬養殖專業村達到20個;生豬養殖小區達到28個,其中150模式的養殖小區2個、零排入微生物發酵牀模式的養殖小區已建2個在建3個、常規的養殖小區21個;生豬養殖專業戶發展到3214戶,其中年出欄30至100頭的2349戶,100至200頭的養殖專業戶574戶,200至500頭的221戶,500至1000頭的41戶,1000頭以上的29戶。分別在鄧李灣村、古堤村各新建1個年出籠鄉土雞近5萬隻的養雞小區,伍家場村佔地80畝年出籠鄉土雞近10萬隻的**滷雞廠養雞基地正在建設。全鎮規模養雞戶171戶,其中500至5000只的141戶,5000至10000只的36戶,10000只以上的21戶。全鎮存(出)籠鄉土雞可達140萬隻。新建年出欄肉牛500頭的養牛小區1個。二是抓品種改良,提升產品品質。針對餵養土雜豬市場價格波動大,外購仔豬易感染疫病等不利生豬生產的實際情況,一方面通過對從事專業化規模繁育的養殖戶資金補貼的方式,鼓勵自繁自養,自給自足,有效防止疫病感染,降低養殖風險。全鎮能繁母豬存欄達到了9910頭,對比去年增加3214頭。另一方面培育良種豬專業繁育基地,增強自主育種和供種能力,對從事專業化規模繁育養殖的養殖戶給予補貼,先後建起了秦楊、文廟、伍家場、四合、東嶽廟、橫口等8個生豬良()種繁育基地。同時加強對鎮良種豬配種站建設管理,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提高人工配種的服務能力,逐步淘汰本地的土雜種豬。目前,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了自繁自養,全鎮外購仔豬數量逐漸減少,良種率達到了70%以上。三是抓技術培訓,創新養殖模式,推行標準化養殖。通過印發資料,開展科技下鄉,技術講座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推行新的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按照養殖模式有規範、養殖生產有準則、養殖過程有記錄、養殖投入品有規定、養殖產品有保障、養殖產品流向可追溯“五有一可追朔”的要求推行標準化養殖。全年共舉辦技術講座(培訓)近10場。四是抓疫情防控,保證養殖安全。將鎮獸醫站防檢監督員、防疫員分片包村、包戶、包場、包園,明確責任。每村選配1名專職防疫協管員,協助獸醫防疫部門開展工作。認真做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口蹄疫等重大生豬疫病防控;認真開展免費接種工作;指導和督促專業養殖大戶、規模養殖小區(場)等重點部位開展高溫消毒滅源工作。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畜。同時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對病死豬堅決做到“四不一處理“。即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進行消毒,深埋等。年春秋防疫密度均在98%以上,生豬瘟死率控制在5%以下,羣衆畜產品安全意識得到提高。五是抓環境整治,減少養殖污染。通過建排污箱涵,實行雨污分流、乾溼分離,減少糞污的直接排放和推廣零排放發酵牀養殖模式及配套建設中小型集中(戶用)供氣的沼氣池等辦法,把養殖

糞污轉化爲沼氣,爲周圍羣衆提供清潔能源,實現養殖持續發展。  

二、 農業生產經營成效明顯,綜合生產能力提高  

我們積極開展科技三下鄉等活動,送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給農民,努力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一是認真做好科普宣傳。在科技普及上實行“三改三擴”,即改過去只培訓條線村幹部,擴大到村組幹部及農戶代
表;改過去集中培訓,擴大到基層培訓,改單一培訓擴大到多項培訓。據統計,今年共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15期,培訓人員達2800多人次,鎮農辦、農技中心、獸醫站等部門針對季節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適時印製發放《農情簡報》18期、《稻飛蝨防治門神》16000份、《生豬藍耳病防治緊急通知》近6000份,經過努力全鎮農業科技普及率達80%。二是加強農業科學指導。鎮農業專班堅持深入溝渠、田頭、農戶,精心組織指導,面對面、手把手督促指導抗旱排澇、病蟲防治和畜禽疫病防治。今年,水稻兩遷害蟲是歷史未見,我們把防治兩遷害蟲作爲重大戰役來打,採取及時發放宣傳資料,張貼防治指南15000份,**電視全天字幕滾動播放防治意見等辦法加強宣傳;及時測報,統一部暑,統一施藥時間,統一施藥配方,統一施藥方法,併成立了五個機防隊,對重點部位嚴防死守;針對水稻兩蟲兩病防治特點,堅持鎮、村、組三級日測報制和鎮、片、村三級幹部包村包片負責制,根據測報情況先後組織實施了水稻稻飛蝨、紋枯病、稻縱卷葉螟防治現場15次,採取及時測報,統一部署,統一施藥時間,統一施藥配方,統一施藥方法,併成立了五個機防隊,對重點部位嚴防死守,近三個月的防治期間早出晚歸沒有節假日,有效抑制了病蟲害的危害發生,全鎮35000畝中稻沒有因兩遷害蟲發生而出現一處穿頂倒杆現象,糧食生產大災之年大獲豐收。三是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切實抓好糧油棉林等常規農業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普及工作,提高產出效益。水稻以兩優培九爲主,推廣綿2優838,協優5968。在韓場、小橋口、楊場、南洪、別灣、橫堤拐、邊湖等村形成 1萬畝的優質稻示範基地,並與糧貿公司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真正做到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入;棉鄧**重點推廣鄂雜棉 5號、8號、湘雜棉2號、3號。在古垸、橫堤拐、四合、邊湖、紫荊、東嶽廟等村形成1萬畝優質抗蟲棉示範基地;以伍家場8組爲中心,輻射周邊村組,形成1000畝的麥椒棉、瓜椒棉、油瓜稻示範基地;油菜重點推廣中油雜2號、4號、華雜6號、8號等雙低油菜品種,古堤、文廟、珠璣寺等集鎮周邊的村推廣油菜一種兩收技術。全鎮水稻實行優質化,在樑城、四合、古垸、韓場、伍家場等村推廣鴨稻共育高產高效示範田1000畝,中稻旱育保姆輕簡栽培示範田100畝,購買機械插秧機12臺,中稻直播示範田2000畝,共對10個村170份土樣進行了化驗檢測,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田近2萬畝。  

三、 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一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一方面全面實施村莊清潔工程。以規範農村垃圾管理爲突破口,大力整治村莊環境,着力改善人居環境,改變人們濫潑亂倒、亂堆亂放、亂拉亂掛的陳規陋習,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質量,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制定出臺了《**鎮村莊清潔工程實施辦法》,沿主路、主溝、集市和灣組每5-10戶修建乾溼垃圾池1口,全鎮修建乾溼垃圾池806口,落實垃圾填埋場34處,配套垃圾清運車33輛及清掃保潔工具,配備垃圾清運員35人,做到村級責任目標明確,清潔員績酬掛鉤,目前各村“三亂”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建設生態家園。全鎮新建戶型沼氣池650口,三改配套458戶,沼氣投入使用595戶;建秦楊180立方、楊嶺100立方的中型沼氣工程兩處,68戶羣衆受益;建村級能源服務部6個,配備管理員6名,爲沼氣用戶維修病池54口,更換脫硫劑523包,更換濾水壺214個,維修竈具316臺(套),實現了網點全覆蓋;以“三改一建”、“三清一綠”“三規一提”爲主要內容,投入資金50餘萬元高標準建設了閔臺、秦楊、文廟三個生態家園示範樣板村。二是基礎設施加快改善。完成了伍家場單村水廠的後續工作,做到了管網分佈均勻合()理,水廠房屋裝修一新,供水設施增容到位,管理體制健全合理;啓動了劉臺村單村水廠建設,截止目前,廠區建設和管網鋪設全部完工,部分村民已經吃上了衛生、安全的自來水;改造和完善了胡家拐、楊越兩村的水廠廠區形象建設;完善了珠璣中心水廠建設工程,珠璣寺村、樑城村羣衆已受益,閔臺村併網工程已啓動,年底前保證通水,當年可解決三個村近6000多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村級公路管理鎮成立了村級公路管護工作領導小組,配備了專門的辦公室和必要的辦公設施。在全鎮範圍內選調了14人成立村級公路管護隊伍。安排了5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通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同時制定了通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明確了日常養護的具體工作目標,制定了公路養護考覈制度,解決了養護人員責任心不強的問題,設置了養護責任牌,公榜了養護人員界定責任路段,做到了有路必養。三是農田水利建設再上新臺階。繼續推行以溝渠林權換溝渠疏挖機制,去冬今春按照優化設計,尊重民意,突出重點,確保質量的原則對機耕溝、中排溝、窯河溝、解放溝、慶豐一渠、肖東溝、榨灣二四溝、共和溝等9條溝渠進行了疏挖,施工長度達到 34.1公里 ,完成土方16.53萬方,緩解了農田排灌不暢的問題,今年秋工農田水利建設任務已完成3處,長度 13.1公里 ,完成土方7.17萬方,投入資金44.8萬餘元,其中疏挖溝渠2處:①紅旗溝,長度 3.5公里 ,完成土方1.75萬方,投入資金7萬元;②綱要溝,長度 3.4公里 ,完成土方1.7萬方,投入資金6.8萬元,路網升級1處:友誼路,長度 6.2公里 ,完成土方3.72萬方,投入資金31萬餘元。完成了剅閘維修47處,泵站維修2處;完成了58條溝渠 116公里 的清障除雜(除水鄧**生等)工作;完成了王灘、深江閘前後的清淤工作;完成了幹堤查加,防汛器材準備任務,備石子磚渣520方,編織袋11050條,在後段的冬春工建設中,還將對友誼溝和新通北河進行疏挖。四是狠抓植樹造林工作。全鎮全年共栽植各類樹木26.1萬株,其中綠色通道、綠色家園示範灣組栽植香樟、廣玉蘭、桂鄧**等綠化樹3.5萬株,農田林網、溝路渠片林新栽植意楊11萬株,灣子林及其它適地補植意場11.6萬株,在大力開展綠化造林的同時,並注重林權流轉,通過簽訂合同,強化責任,使林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林權流轉達到100%。五是全面開展“以查治滅防”爲主的血防工作。爲確保疫區羣衆身體健康,有效控制血吸蟲病流行,我們從實際出發,把握工作重點,緊扣易感地帶,注重高危人羣,分層次、按步驟、開展查、治、滅、防工作,全面完成了本年度工作任務,使鎮血防工作達到了疫情控制標準。共查螺20XX畝,佔任務的106%,查出11個村34處有螺面積624.94畝,本年度未查出陽性螺點。在查螺的基礎上,本着“三先滅”原則(陽性螺點,易感地帶,高危人羣地帶)、分層次、分步驟滅螺34處,藥處滅螺面積624.94畝,佔任務的100%。全鎮有6273人接受檢查,佔任務的101%,其中血檢陽性290人,290人全部做了糞檢,佔100%,糞檢陽性54例,病人感染率1.16%,病人治療率達100%,擴大化療3098人次,佔任務的109%,晚血病人5人全部得到救治,佔任務的100%,檢查耕牛658頭,佔任務的100%,治療和擴大化療350頭,佔任務的100%,以機代牛15頭,佔100%。六是農村建房管理規範。搶抓今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時機對全鎮居民區按集中居住原則進行重新規劃,規範建房審批程序,做到先批後建,村民在改建、新建房屋時,按照統一規劃放線(由城建、土管統一放正層屋線,正負零,由能源管理站統一放沼氣池、廚房、廁所、豬圈位置線),統一施工圖紙(由城建提供正屋圖紙,由能源管理站提供建池、建廚、建廁、建圈圖紙)建設新居。七是嚴格執行農村政策。認真貫徹實施《湖北省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條例》,嚴格規範農民負擔的預算、公示、初審、再公示、最後覈定的程序,確保農村政策監督卡按規定到戶,加強對大型水利,以資抵勞和通村公路集資的管理,嚴格報批手續,完善監測體系,成立了農民負擔監督領導小組,財所工作人員包村對農民負擔進行監管,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對農村財務和農民負擔實行雙重監管。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鎮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於艱難的爬坡過坎階段,“三農”工作還面臨着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方面是發展現代農業受到衆多因素的制約。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土地難流轉,經營規模難擴大。農民貸款難以滿足生產發展需要,新農村建設資金十分短缺。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生物風險加大,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農民穩定轉移就業和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不能適應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要求,加上外來農民工的有力競爭,使農民轉移就業難度加大。同時受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雙過剩的影響,農產品和勞動力價格提升困難,給農民持續增收帶來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