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總結>

雲支教活動總結5篇

工作總結 閱讀(2.06W)

優秀的活動總結可以使我們的活動順利開展,活動總結在書寫的過程中,大家肯定要注意條理清楚,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雲支教活動總結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雲支教活動總結5篇

雲支教活動總結篇1

今年暑假,我們一羣有着相似夢想的人結伴而行來到了美麗的淮南鳳臺縣,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穫很多,也增長了不少見識。對於本次的支教隊伍,我真的很榮幸能成爲他們中的一員。對於本次支教的總結,我也只想說三個詞:老師、學生和隊友。

首先,我想說的是關於老師。我們是去支教的,也就是給他們的孩子當老師的。對於老師,我應該說比較瞭解了,畢竟我們也和老師打了十多年的交道了。對於剛去之前,應該說自信滿滿,都是新奇的想法。真的有種想做出點豐功偉績的意思,覺得自己當了十多年的學生後,應該也是有資格做老師的。還有一種想法就是:我做了十多年學生,終於有機會體驗到老師了。自己當學生時,感興趣的可以一併說給他們了,覺得和他們應該不會存在什麼代溝,應該很容易溝通的。並且去之前,也是覺得自己上的課,對於他們來說應該也是有意思的,他們應該會感興趣的。

現實給我上了一課,會是很深刻的一課。一切都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的,我們遇到的很多是我們之前沒有想過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我體驗到了當老師的辛苦。以前做學生時,總覺得自己很辛苦,老師的工作很簡單的,只是在發號施令而已。當角色轉變後,自己才真正理解到了當老師的辛苦。站在講臺,就意味着一責任,一種需要對學生負責的責任。每天的講課也讓我認識到,一直說話真的是會說到嗓子受不了的。除了剛開始的幾天,嗓子都是極其痛苦的。自己上課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聽你說,所以就會盡量的把嗓音提高,因爲你不提高,再加上學生的說話,其他人聽到你說話的可能性不是很高的。以前作爲學生上課時,遇到自己不喜歡上的課,睡覺是很正常的事。但當你站在講臺,自己在辛苦上課時,看到下面有人在睡覺,你會發現這種行爲是你自己極其受不了的。關於老師,我想說的是,當老師真的很辛苦,老師們,你們辛苦了。

其次,我要說的是關於學生。關於學生這個身份,估計要說的就有很多了。第一,要說的是自己的學生。當老師時,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學生。每天的重點就是學生,一切都似乎以他們爲中心。從第一天給他們上課起,就把整個心思放在了他們身上。關心他們上課是否聽的懂,關心他們喜歡上什麼課,關心他們喜歡玩什麼等等,都是每天所想的最多的東西。但有時你會發現真的很難和他們真正的打成一片,有時會迷茫怎麼和他們相處。有時自己會想是不是和他們真的存在代溝?第二,要說的就是關於自己爲學生的了。其實這是

我感觸最大的地方,有時覺得自己是來當老師的,不如說自己是來學習的。因爲在我的大部分時間裏,覺得自己都在學習。以前基本上都是和自家人生活在一起,就算來到大學,和室友之間大部分時間還都是獨立的,這次不同,我們一個團隊真正生活在一起,應該怎麼做,這是我在十幾天中不斷學習着的。沒有當過老師,怎麼去教導學生,這也是自己學的。不怎麼會燒火,做飯,打下手,這也是在學的。不知道怎麼去調研,怎麼去家訪,這也是學的。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之前不會的,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學着來的。我覺得自己一直都在做學生,因爲我覺得每天似乎都能學到很多東西。而且覺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確實學到不少東西。就拿最後一節素質選修課來說,就讓我學到很多關於備課的事情。特別是自己作爲活動參與人,更是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前真的很少有這樣的機會鍛鍊自己。還有溝通能力,這次活動中,基本上社會的很多階層都有過交流,對於以後的和他人交流很有幫助。這次支教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自己的隊友,這麼多天的相處,我想我們之間已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了。剛開始接觸時,你很難完全的認識一個人,但經過二十多天的接觸後,對每個人都是很瞭解了。做到真正瞭解後,也就產生了欣賞之情了。現在覺得我們的團隊裏,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優秀,都值得自己學習。也非常感謝我的隊友這麼多天來對我的照顧,這個支教過程,你們讓我不再孤單。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等等都在我們團隊中體現出來了,我想說,我們的團隊絕對是優秀的團隊,我很自豪成爲其中的一員。

這個支教過程,我每天都過的很充實。雖然有時會覺得累,但收穫的真的很多。體驗到老師的辛苦,不同的學生身份和對我們隊友的友情,是我的支教總結。

雲支教活動總結篇2

大學是一個小社會,步入大學就等於步入半個社會。我們不再是象牙塔裏不能受風吹雨打的花朵,通過社會實踐的磨練,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一筆財富。

七月,在結束了軍訓之後我們實踐隊踏上了前往寧波支教的路,前期準備中,我們選擇走進社區進行募捐活動,在居委會的熱心幫助下,募捐活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成果也是頗爲豐盛的。在短短几天的實踐活動中,汗水淋溼了我們的衣褲,淚水模糊了我們的眼睛。但我們選擇了堅持。我們把關愛的精神帶去了社區,並在社區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美麗的印象。七月,我們走進火熱社會,用汗和淚譜寫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這是愛的奉獻,這是我們的無悔選擇。七月,我們撒播希望,同時擁抱豐收,就如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也給社區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接下來的五天行程便進入了我們的正題。在象山三偉民工子弟國小進行支教活動,我們去的第一天,已有很多小孩子在操場上玩耍嬉戲,見到我們,也如顯得害羞生澀。可小孩畢竟是小孩,在我們的遊戲環節中,輕易地熟絡了起來,既然隔閡已經消失,剩下了便是教書育人的重擔了。

我們實踐隊在早上的課程中安排了英語課和繪畫課,開展動口、動腦、動手三方面,讓學生活躍起來,上課內容也推陳出新,穿插英語歌曲和繪畫塗鴉等趣味項目。下午是課業輔導和素質拓展。充分調動學生,讓他們過的精彩每一天。

離別總是最難捨難分的,在一場包餃子活動和班會過後,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也正式落下了帷幕,心中對孩子卻已有不捨,總有實踐隊員在最後心酸哭泣,甚至與學生圍抱落淚,相互安慰,一聲聲你們什麼時候再來圍繞在耳邊,也許意識永別,但我們希望能留下些什麼,留下有限的知識,留下團隊意識,留下積極向上的精神,留下永不言棄的態度,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

此外我們實踐也有很多困難的地方,包括經費不足,聯繫不完備,準備倉促,組織鬆散,分工混亂,但因爲是第一次,這些也給我們積累了經驗,相信以後會越辦越好的。

大學是一個教育我、培養我、磨練我的聖地,我爲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榮幸。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基地,能將學校學的知識聯繫於社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運用所學知識實踐自我的最好途徑。親身實踐,而不是閉門造車。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飛躍。增強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雲支教活動總結篇3

從四月的立項到7月25日實踐的結束,看似漫長遙遠的三個多月的時間在建築系瘋狂的設計與交圖,以及緊張的期末考試周,以及考試周結束後全身心地、井然有序卻也略帶緊張的準備,以及最後在納雍昆寨中學的實踐中逝去了。這期間,有聯繫上的反反覆覆,有籌備上的辛辛苦苦,有各種碰壁後的垂頭喪氣,有取得各種成就後的欣喜歡樂,有旅途中的顛顛簸簸,有難說出口的心疼心酸,還有最後離別時的不捨與眼淚……

這是一個有着太多故事的過程, 我用我笨拙的筆不能描述不出全部這些故事,只好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我們的實踐:轉變、反覆、準備、走訪、傾聽(心疼)、忙碌、感動。或許這幾個詞並不足以完全把我們這次實踐的輪廓勾勒出來,或許仍然存在某些遺漏,但這些詞已足矣表達出我們的感受。

轉變

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我們最初的想法時,雖不會因爲當時那個想法的幼稚與不成熟而嗤之以鼻,卻也絕對會會心一笑。

最初的最初,我們的確懷着一種自以爲很崇高的心理、很英雄主義的心理立了項——到中國一個最貧困的山區去支教。那個時候,我們的確一心向往着徐本禹式的支教經歷,雖然我們不可能像他那樣在一個山區支教多年,我們僅僅只是一兩週的時間,我們一心只認爲只有那種環境下的支教纔是最有意義的。

但是隨着實踐各方面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備課階段的展開以及最後實實在在的支教經歷,讓我們的想法不斷地發生着轉變。

我不得不承認,在最初的想法裏,我們太自以爲是,只是過分的關注怎樣怎樣的活動、怎樣的環境、怎樣的經歷對於我們纔是最有意義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單方面地考慮自身,而忽略了我們的活動對於承受方的意義、對於社會的意義。

漸漸地,我才明白,實踐的作用,並非是期待我們通過某一次或者某幾次的實踐而實現多大的社會價值,而是讓我們能夠走出大學這座象牙塔的庇護,去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也是瞭解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儘可能的鍛鍊自己,儘可能的提升整個實踐活動的社會價值。

而活動的意義與價值,也並非取決於我們選擇的實踐環境、實踐地點和實踐人羣,而是取決於我們的活動,取決於我們在這次實踐中付出了什麼,給對方帶去了什麼;取決於我們收穫了什麼,而對方又收穫了什麼;取決於我們的活動是否能讓社會上更多人和羣體關注我們的實踐的對象,而不是關注我們。

任何活動的意義都不是在實施之前通過制定目標或者計劃臆斷推測出來的,都是在真正踐行的過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

反覆

這其實是一個很讓人惱火和垂頭喪氣的過程。

四月份立項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確定了我麼實踐地點爲貴州省畢節市**國小,然而同對方聯繫接洽的過程總是讓人“出乎意料”。

本以爲是應該是一件很順利很簡單的事情,只不過給當地校長或者政府打一個電話說明情況徵得他們的同意就可以了,沒想到是那樣的繁瑣。

當我嘗試着和**國小的校長聯繫時,他告訴我大學生支教屬於教育類公益活動需要和鎮的團委和教育部門聯繫,讓他們同意審批,當地收到上面的通告以後才能和我們商量具體事宜。

而當我聯繫到鎮的團委和教育局時,兩個單位有事不約而同地把我再往上面踢——讓我和畢節市的團委和教育部門溝通。

總之,從開始聯繫**國小的校長一直到最終拿到畢節市團委和教育局審批通過的消息一共用了幾乎半個月的時間。

然而當我們在期末考試結束後再次同**國小的校長聯繫時,雖然這時我們已經拿到了從畢節市到該鎮各級的“通關文碟”,他仍然告訴我們兩個字——無效。我們需要和鎮中心校區的負責人聯繫得到中心校點的同意等等。當我們請求這位校長協助我們一起聯繫時,他卻告訴我們聯繫是我們的事情,他幫不上什麼忙。

我們真的很惱火他的這句話。但是我們仍然撥通了中心校區的電話,接下來的事情更令人惱火,每一次我們還沒有把話說完,對方就直接掛掉了電話。

我們最終放棄了**國小,一直有人包括實踐組的前輩、包括家長反對我們到那麼偏僻(注:我沒反對)、那麼沒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去實踐,但是我們認爲只要做好了聯繫工作這些都會得到解決,我們堅持了那麼久,但是當地的不配合以及電話裏對於我們不信任的語氣讓我們做出了改變——最終選擇了納雍,選擇了昆寨。

事後我們和那鎮的一位很熱情的團委工作人員聊天,發現其實事情一開始就並非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順利。

首先是我們的實踐時間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候,孩子們正在放暑假,即使我們意識到這一點而在策劃中表示讓高年級的學生來學校上課,而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家訪,仍然有很多問題我們在當時都沒有考慮到,學生到學校上課,午飯肯定要學校提供,學校從哪裏提供這午餐費呢?另一點,學生暑期的安全本來不屬於學校負責的範圍,而把學生們集中起來以後誰來負責學生們的安全呢?我們自然希望還是校方,可是校方又從哪裏抽出這些人力和財力呢?

那村是貴州最貧困地區的最貧困的一個村,很多我們認爲理所當然可以很容易解決的問題放在那樣的環境中的確十分困難。

而另外一點原因就是那鎮的其他學校之前也曾和大學生的暑期實踐支隊合作過,然而很多支隊給當地留下的印象並不好,也給孩子們帶來一些不好的引導。

當地每做一次這樣的活動,都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對於當地來說),而當地的這些付出換來的卻總是些不盡人意的效果,也難怪田壩鎮最近開始牴觸大學生暑假支教的活動。

準備

6月15日,是的,距離我們預定的出發時間7月16日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了,我們要完全重新開始。時間真的已經很緊張了,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在這一個月中從零開始,做成一個相當棒的支隊。

這次重新開始,我們基於以往支教支隊留下來的經驗、我們自己對於社會與支教的思考、以及其他人給我們的建議,給我們的支隊做了重新定位。畢竟就像大多數支教支隊的出來的結論一樣,暑期實踐短短几天的支教並不能給當地的孩子們教會多少東西。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短短的一週的時間培養起孩子們對於課堂內外某些學科的好奇心與興趣樂趣,我們可以利用這短短的一週的時間在當地的孩子們心理種下一個夢想,我們可以利用這短短的一週的時間傾聽孩子們的心聲。而且暑期實踐並不只是那段短短的一週,之前的繁忙有序的準備和之後緊張高效的整理宣傳都是暑期實踐的一部分。而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活動,能夠讓社會各界人士能夠關注到這樣一羣山裏的樸實純真的孩子,關注他們的夢想;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團體幫助支持那些孩子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爲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撰寫了周密的實踐策劃書;與納雍縣的李踐書記和昆寨中學的老師們進行了充分地交流與溝通,瞭解當地情況;通過我們院的黃鶴老師在微博上宣傳我們的支隊,邀請社會各界人士爲納雍的孩子募捐文體用具、書籍和衣物,關注我們的活動;並與愛心納雍論壇合作,在論壇上開闢出一塊專版,用於我們活動的實時報道。

令我們印象很深的就是每天中午物資的領取,愛心人士會將物資寄送到我們學校,幾乎每天中午,快遞公司都會給我打電話通知我們去取快遞,我們就將物資從二號樓搬到專教的“物資集中存放處”。又一次我們剛運完一次物資,就又接到一個電話,又有物資送來。

我們募捐得到的所有物資,從始至終,包括寄件人、物品種類、數量、去向,都有者詳細的記錄。這些物資中“最麻煩”的應該是我們從清華大學電機系計算機實驗室爭取來的十臺被淘汰的電腦了。從組裝、檢查、卸保護卡、重裝系統、清潔,一直到交給快遞公司,我們四五個隊員全權負責,雖然在一間又悶又熱的房間裏泡了一整天,但每項工作我們都做得一絲不苟,十分細緻。

最終我們募捐到的物資除了15臺電腦(後來又從清華控股那裏募捐到5臺)外,其他物資估計價值在一萬元左右(包括大量的書籍,文具,體育用品,衣物)。(所有物資在我們到達昆寨後都陸續運抵昆寨中學,我們按照計劃對這些物資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分配詳情見簡報)但是我們清楚,物資的籌集並不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衡量我們活動成功失敗的真正關鍵的部分是我們在當地支教的效果。所以,在準備階段,在做完策劃以及大體安排之後,我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課程內容選擇與設計和備課中。

我們大家經過兩輪的頭腦風暴,篩選出19個活動和課程,安排到一週的時間內,每天都有新鮮的活動和課程。 而這19個活動和課程都是孩子們平時接觸不到或極少接觸的內容,而這些活動以及課程的內容,又以夢想和興趣爲引導——例如勵志電影放映課,音樂賞析課,趣味地理課,趣味美術課,辯論基礎課,趣味數學課,團隊訓練營,“大聲說出我的夢”演講比賽等。

之後我們把這些課程和活動分配給各個支隊隊員,開始進行備課。我們的備課要求很高,把關十分嚴格,因爲我們希望給孩子們展示的是成功的、歡樂的、另類的課堂。我們每個人的備課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根據我們自己編寫的課程提綱把課程目標、課程時間分配以及課程講義完整的構思出來,並形成電子格式;第二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備課內容,形成自己的講課思路,組織講課語言,並準備試講;第三階段,試講。前兩個階段,大家備課的電子文檔都會通過郵件發送給所有人審閱,提供修改建議;第三個階段,大家坐在講臺下面聽主講人完整的把一堂一個小時的課講下來,並對主講人的語速、語言以及舉例提出修改建議,並指出可能出現的冷場的環節。最後大家再對自己的課程進行調整。其實我們來到當地之後,在瞭解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之後,對很多課程內容又相應的調整,有的課程內容甚至做了更換——比如瀟瀟的課本劇,冬姐的趣味數學課。

除此之外,我們還自行設計印製了許多印刷品,如三款紀念書籤,人手一本的營員手冊,課程反饋表,紀念冊等等。

其實準備階段,是一個十分忙碌的階段,又是我們支隊迅速成長的階段,從零到有了這麼多的成果,從一開始的沒有頭緒到後來的井然有序,我們已經爲出發做好了準備。

走訪

7月18日我們在昆寨中學的學生宿舍住下,休整了一個晚上之後,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開始了我們的走訪。雖然因爲時間的有限、以及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李踐書記在安排走訪路線時,並沒有涉及特別邊遠的地方,只安排了幾個距離昆寨鄉較近的村子作爲考察點,而且李踐書記十分坦誠的告訴我們,最邊遠的那幾個村子同樣也是最困難的幾個村子,根本沒有能讓車開進村子的道路,進村子只能是人走山路。因此我們走訪的幾個村子應該算不上是特別困難的村子。但即便是如此,這些村子裏的國小的情況已經足以令人心酸和擔憂了。

雖然是暑假期間,學校沒有老師和學生。但是很多學校都談不上對外是否開放,因爲很多國小都是臨道路而建(或者通村的公路,或者是山上的小路),沒有圍牆,“教學樓”甚至不能稱之爲教學樓,因爲它們只是一層的低矮磚房,甚至是土坯房、甚至是穿鬥式的木屋。磚房和土坯房的窗戶有很多都沒有玻璃,只是釘上了些木板,而木屋的牆壁因爲木板銜接的不好有很多漏封。因此雖然學校並不開放,我們仍能透過窗戶、牆上的窟窿、木板的接縫、門縫窗縫看到教室的內部,看到教學條件的不容樂觀。

教室低矮而且狹小,很多教室都只是四米見方的,是差不多我們教室的四分之一那麼大;黑板是在白牆上或者木板上刷的黑色樹漆做成的,效果並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教室都四處漏風。

在偏坡村,我們見到了一所只有兩個房間的國小,一間是辦公室,一間是教室。這裏就是偏坡國小,這隻有一個老師,他一個人負責者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教學,而這三個年級的學生就坐在同一個教室裏一起上課。

當然,這裏也有一些條件不錯的學校,例如治溝國小、我們的實踐地點昆寨中學以及建新河國小。在這三個學校,教學樓不再是平房,而且有圍牆將學校同四周隔開,配有室外的水泥乒乓球檯和籃球常教室也規範的多,寬敞明亮。其中昆寨中學設有圖書室、多媒體室、物理實驗室、化學試驗室、生物試驗室等(但這些教室的利用率都偏低)。可是也不能忘記,我們所見到的,還都不是條件最艱苦的學校。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到一些學校進行觀察,還和當地的村民以及孩子進行交流。我們發現這的孩子麼真的很用功很好學,在巖上村,我們看到一本記着密密麻麻、仔仔細細的筆記的課本,它的主人就是當地的一個叫做秀的小姑娘。

而在千秋村,我們有了解到這樣一種情況。千秋村可以說得上是納雍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了,以經果林種植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然而當地的教育卻不樂觀。千秋村並沒有自己的國小,孩子們要到建新河國小讀書;而家長們的文化水平並不好,老師們的教學水平據家長的反映也不是很好,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很好的指導,在家得不到家長的有利輔導,因此孩子們的成績都較差,二三十分的成績十分普遍。孩子們多數只上完國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回家務農,而正在讀國中的孩子,家中每學期雖只需交180元錢的費用就可以保證孩子就讀,但對於一些家庭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負擔。雖然當地已經不再認爲讀書沒用,但對於孩子們上學讀書,很多家長的觀點就是能識字算數就可以了,以後做事不至於吃虧……

走訪過程中得到的這些情況不能不令人心酸……

忙碌

在昆寨的那幾天真的是忙碌的幾天,甚至都可以和建築系的交圖周相媲美了。

我們的實踐活動原計劃只招收80名營員,分六、七、八三個年級,每個年級有一個班主任,兩隻三名助教。可是7月19日開營之後,每天都會有孩子想參加我們的活動,到第二天下午的時候已經有130人了。而這130個孩子中,有大部分是住校生。考慮到這些情況,一方面我們立刻加印我們的活動材料,包括課程講義、營員手冊、畢業證書和紀念冊等,一方面爲了給住校的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活動,延長了每天的活動時間,除了原定的白天的活動和課程,早晨增加了半小時的英語晨讀,中午開設了一個半小時的圖書閱覽,晚上從七點鐘開始,準備了四間活動室,分別是自習室,電影放映室,圖書閱覽室,聊天室,有時還會再騰出一間教室和教孩子們畫畫、做沙畫等等。

這樣一來,每天早上六點半左右,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起牀、洗漱,然後去打印室準備這一天要用到的材料——比如課堂講義、反饋表等等;去廣播室調試設備,廣播這一天的相關活動的通知(例如:“通知通知,今天下午7點將在二樓電影放映室播放《功夫熊貓》,今天下午7點將在二樓電影放映室播放《功夫熊貓》,請大家按時觀看,請大家按時觀看……”),七點半的時候還要帶着孩子們開始上英語晨讀。

白天是我們給孩子們準備的一整天的精品課程,主講人負責講課,其他的隊員就做助教,爲主講人準備投影儀、分發講義、維持課堂秩序(其實孩子們都特別聽話)等等,或者在辦公室裏整理孩子們的信息、批改作業、查找課程資料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備課。

晚上,在自習室、圖書室、電影放映室、聊天室都會有一名隊員負責維持秩序,應對以下突發情況,其餘的隊員則爲第二天的課程做準備或者同孩子們聊天談心、做遊戲。

而每天晚上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活動結束以後,等到孩子們都回到自己的寢室,熄了燈準備休息的時候,我們就在我們的男生寢室開始每晚九點半的例會,一方面簡單總結今天一天的成果,一方面提出在當天活動中發現的問題、討論並確定解決辦法,一方面佈置第二天的活動安排。看似簡單的流程,很多時候都要我們花上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完成。

當然這七天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小插曲。

幾乎天天中午和傍晚的時候,都會有住校的孩子想要出學校,回家拿衣服、或者買東西或者去醫院看病拿藥,我們擔心孩子們的安全,雖然他們走山路比我們要強的多,所以每次都會有一個隊員隨行。

有一個孩子在第三天的時候生病了,上午去醫院拿了藥,到了晚休的時候,依然很嚴重,我們有兩名隊員(穎和嶺)就一直照顧着她,外面正下暴雨,還是陪着孩子一同去了醫院,直到夜裏很晚才把孩子安頓好;之後又有一個孩子犯了胃病,爲了不耽誤其他孩子的休息,又方便照顧,穎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宿舍裏,讓孩子睡了她的牀,自己和茜擠了一晚。

而當天晚上,因爲下雨,我們幾名隊員還做起了維修匠,得知孩子們住的寢室窗戶沒有玻璃後立馬拿着牀單、塑料袋、釘子錘子補窗戶。

那天晚上大家弄完這些再加上開會,一直忙到一點多才睡。

而在昆寨的最後一個晚上,和孩子們結束聯歡之後,我們沒有回寢,而是直接洗洗涮涮,然後重新回到了辦公室,準備最後一天結營儀式和告別會上要用的材料、製作各班的視頻短片、爲孩子們寫留言。我們不想應付任何一個讓我們留言的孩子,而我們每個年級的班主任和助教通過這一週時間的上課、活動和聊天,對自己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着瞭解、有着感情,所以,我們把自己心中對孩子們最殷切的希望寫到了他們的留言簿上,我們有一個隊員給其中一個孩子寫了一頁半a4紙的密密麻麻的留言。這些工作我們一直做到凌晨三四點鐘。

七天很忙碌,但是我們都覺得——值!

傾聽、見證

在昆寨中學,我們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嚮導,我們還是孩子們的傾聽者和見證者,孩子們把我們當成他們的知心的哥哥姐姐,向我們聊起他們的生活。這些雖都不祕密,而我們在傾聽、見證之後才成爲知情人。

我不知道怎樣把這些事情串起來,只能一件一件的敘述。

這裏雖然是南方,但因爲是山區,氣候卻並不熱,南方的作物種植的並不多,而是在較緩的山坡上闢成梯田種玉米,還有的孩子家中開墾一片山坡種果林。然而今年春天的冰雹毀掉了所有的這一批莊稼和果實。玉米大幅度減產,收成連往年的一半都不到,有一個孩子家中種植桃林,偌大的一片桃林今年夏天只收了七隻桃子。

從那天晚上我們隊員照顧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漸漸的開始瞭解到這樣一種情況,這裏的孩子有一些身體不舒服的,雖然她們一直在堅持着,說着沒事。她們不去縣裏的醫院做檢查,即使檢查出來了結果,可能也不會去治療。因爲對於山裏的家庭來說,檢查一次的花銷太大了,當然,治療的花銷肯定更是遠遠超過簡單的一次檢查。

很多孩子家離學校很遠,每天要起得很早,冬天甚至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打着手電筒,走三個小時的山路來學校上課;晚上仍然是從天亮走到天黑。山路是那麼的險,曾陪着一個孩子回家取衣物,從學校到她家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中間很多地方都是右手崖壁左手陡坡。多麼希望這些離家遠的孩子能夠都住在宿舍裏,每天用不着花六個小時的時間走那讓人提心吊膽的山路。

還有一些問題少年,這不僅僅是昆寨、納雍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存在的問題,真的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很想重新去做一個單純、追求上進的學生,然而學校老師和家長總是不能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即使這樣的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卻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支持,反而依舊是一系列的責罵和警告,給孩子們的信任甚至還不及一個陌生人多。當孩子們想要做出改變,而周圍卻全都是懷疑時,我們是否會讓孩子退卻?

有多少孩子打掃過食堂衛生?有多少孩子清理過學校粉刷後滴在地面上的油漆?這些事情好像聽起來並不歸孩子們負責,而在昆寨,確確實實是孩子們再做這些工作。每天飯點一結束,就會有孩子們端起厚重的大鐵盆放到水池裏,接上水,用洗潔精清洗盛菜用的飯盆還有碗筷,當把所有的飯盆碗筷洗好並歸置整齊後,還要清理殘留在食堂餐桌和地面上的剩菜剩飯、擦桌掃地。當粉刷工匠把教學樓粉刷過之後,在地面上留下斑駁的油漆,也是孩子們拿着小刻刀、小鏟子一點一點的仔細清理。在那裏的時候,我們和他們一起,但是也許回來之後我們就再也不會接觸這些事情。他們都是勤勞的孩子。

而他們在學校,每年只有在十一月份之後纔會有熱水供應,那天一個孩子生病,衝感冒沖劑用的都是直接從食堂水龍頭那打來的涼水。而其幾乎每個宿舍的窗玻璃都不完整,夏天還好,晴天還好,而到了雨天和冬天的時候孩子們可怎麼辦?見識過了昆寨的雨,是那麼的猛烈;還沒見識過昆寨的冬天,但是聽孩子說,整個冬天會一直覆蓋着雪,很冷。

聽到這些看到這些,其實真的很讓人心疼。而昆寨,在周圍的這些村子中可以算是條件比較好的了,那麼巖上、偏坡、陡坡那些地方又會怎麼樣呢?那些我們都未曾到過的村子又會怎麼樣呢?

感動

感動,並不是刻意去尋求,而是那麼自然而然的、不經意間的就被孩子們感動了,不曾忘記,也不會忘記。

當我們在食堂一邊聊着天一邊吃着午飯,孩子們會端着飯盆冷不丁的從我們身後冒出來,在我們察覺之前給我們往碗裏添滿滿一瓢米飯,雖是孩子們的惡作劇,卻抑制不住的讓人感到溫馨……

當孩子們知道我們將要離開的時候,依舊認認真真在課堂上聽着課,卻在課下的時候偷偷地遞給我們一張折了好幾折的紙條;還有那羣低年級的孩子們,頂着大中午的太陽去草叢裏爲我們每個人尋找四葉草、給我們編花環和手鍊、把我們從校園的各個地方“押”到辦公室與他們合影……

當我們和孩子們在最後一個晚上舉行聯歡會時,本想搞成一個歡歡喜喜結束,卻被一羣孩子唱了一首《祝你一路順風》……

當我們最後一天給孩子們播放我們熬夜做出來的視頻短片,雖然我們在最後一幀上寫下:“請留住你們燦爛的笑臉,讓我們帶走這個夏天最美好的回憶”,可是大家依舊溼潤了雙眼……

當我們離開了昆寨,就開始一直收到孩子們發來的短信或者打來的電話:“……哥哥/姐姐,你們到哪了?一路順風……”,“……哥哥/姐姐,你們明年還會來麼……”,“……哥哥/姐姐,我們想你們了……”。離開昆寨後的每天,我們每個人都會收到孩子們的問候……

在昆寨的日子裏,我們用真心對待這羣淳樸熱情而又開朗向上的孩子們,我們並不清楚我們是怎樣一種心態,但我們在那裏的時候,總是想盡量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因爲他們是那麼的讓人喜愛,而且他們從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

其實最讓我們欣慰和感動的是到活動的最後,大部分孩子都初步樹立起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大學夢。從開營第一天我們統計的孩子們個人信息(包括理想)到最後孩子們給我們的留言,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孩子們在理想上的變化,仍然充滿着孩子氣的浪漫幻想,但更加堅定也更加明確。這是我們來這裏最想做的——給孩子們種下一個夢想,最終,我們完成了。

實踐結束了,但這又是另一種開始,是我們的一個開始,我們從當面的引導轉變爲在孩子們身後默默地鼓勵與支持;更是孩子們一個開始,孩子們將開始他們追逐自己夢想的旅途……

這就是我們的實踐

雲支教活動總結篇4

時光如白駒過隙,眨眼間十五天的支教活動就要結束了。回首這十五天,一件件事情還歷歷在目。記得剛來到這所學校,我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殘破的座椅、綠的發了黴的牆壁、沒有任何體育設施的操場,這一切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貧窮。家在學校附近的小孩子跑來,用羞澀而又新奇的眼神看着我們,我們心裏升起一種莫名的情緒,是感動,也是責任。

正式開始上課後,我們盡己所能,開設了各種各樣的新式學科。教詩歌,是爲了培養孩子們對文學的熱愛;教音樂,是爲了陶冶孩子們的情操;教美術手工,是爲了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教歷史,是爲了讓孩子們感受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博大精深;教百科,是爲了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教書法,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中國文化;教安全救護,是爲了讓孩子們更好的保護自己;教英語日語,是爲了讓孩子們與世界接軌。坦白地說,我們來的時候並不敢確信我們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因爲社會上確實存在種種反支教論調。然而,經過這麼多天的教學,這麼多天的朝夕相處,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由最初的50多個學生增加到70多個,我們明白了,只要真真切切的付出,孩子們就會有收穫。

用下午的時間,我們進行了三次家訪活動。通過家訪,我們瞭解了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很多孩子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留下年幼的他們和年邁的老人;而有的即使父母在家,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務農,家庭的貧困可想而知。我們進行家訪,一方面是想更好地瞭解孩子,另一方面是想社會能夠給予他們多一點的幫助。在家訪過程中,一個學生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陡峭的懸崖上的一戶殘破的小房子,那是她的家,她每天都要走很遠的險峻的山路來上學。經過商議,我們決定讓她中午留下來與我們一起吃飯,還有跟她同行的兩個小夥伴。她說她好開心,這是她第一次能夠與老師一起吃飯。我們內心很是酸楚,對於他們的生存環境,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擺脫祖祖輩輩貧困的命運。

在支教活動的倒數第二天,我們開展了一次趣味運動會。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地玩耍,充分釋放着兒童的天性,也感染着我們每一個支教老師。在運動會進行期間,由於擔心學生的安全,在校長的提議下,我們取消了部分項目,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快樂地運動。

學生們知道離別的日子快要到了,紛紛給我們送來自己折的千紙鶴、愛心,還有真摯的信。稚嫩的話語表達着自己對老師的不捨,感動着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我們也有千萬個不捨,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到來的意義是讓你們努力學習,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美,而我們再見面也不會太遙遠。

雲支教活動總結篇5

下鄉十天,感悟頗多收穫頗豐,畢竟是一直以來都沒經歷過的生活,在這次活動中,我覺得我付出了也得到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燦爛笑容此刻仍記憶猶新,我們帶給他們陪伴與知識,他們給我們快樂與思考。

上課第一天,第一節便是我的課,我有點緊張,但是更多的是期待,因爲我想看見他們的面孔,聽見他們的喊聲。意料之中,孩子們很熱情,即使是一節簡單的手工課,他們也聽得很認真,課堂活躍度很高,我臨時提的幾個簡單問題他們都很積極地回答。作爲一名小老師,那課堂氛圍可是讓我們都有點小滿足。天真、熱情便是我對他們的第一印象。記得中午放學時,一位小女孩主動跟我道別,臉上淺笑的梨渦和揮動的小手真的是甜到我心裏。

課間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間,也是我們最哭笑不得的時候。孩子們會很主動地拖着我們各位小老師出去課室玩耍,會問你各種奇葩難答的問題比如他們會非常關心我們的情感生活,會做出讓你瘋狂尖叫的舉動比如把你背起來轉圈轉個不停。這裏的孩子真的與城裏的孩子有很大區別呢,或許是因爲貧窮缺乏高科技產品,這裏的孩子大部分都不認生易混熟很熱情精力旺盛,不像城裏孩子羞答答的或者整天埋頭各種高科技娛樂產品。但是,從這些溝通中,我也發現這裏的孩子對男女正常交往之事小小有着偏見,他們基本上是不跟異性玩耍,看見我們隊員男女私下聊天也會悄悄地取消討論他們,總給我們的隊員配對。我們用我們大方得體的行動告訴孩子們男女之間是可以正常聊天玩耍的,跟異性有正常的溝通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也希望他們能理解和改正思想。

衆多孩子裏,有些孩子總是特別突出,男孩子裏有個叫健鵬的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印象是他頭上那染黃的毛髮,小小年紀就染髮給我壞孩子的感覺。接下來的幾天,他的行爲也的確認證了我心裏的想法。他在安靜的課堂上用手機大聲播放音樂,在其他孩子表演唱歌時大聲亂嚷,在我們跟其他孩子玩耍時用拖鞋打那個孩子,在我們睡覺時試圖把可怕的生物扔進我們的蚊帳。我雖然理解他的行爲,他是想討得我們的注意與關心,但是我還是皺着眉頭小小討厭這一切。直到離別的前一天,他又踩着他那酷炫的自行車來我們住的地方搗亂,在我逗一個妹妹時,他出其不意地打了我一巴掌,其實力道沒有多大,但是我也嚇住了,當時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地讓他給我道歉,他沉默了一會,默默地伸出手說讓我打回去。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孩子其實並不壞,還有點可愛。我沒有打回去,只是笑了一下。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衆人離去各自忙活的時候,健鵬又過來了,他輕聲問我,剛纔疼嗎,我說,打的時候挺疼的現在不疼了。他一臉認真的跟我說,對不起。望着他的清澈透亮的眼眸,我算是第一次認識了這個男孩,其實他也是這個年紀的孩子,他的眼神裏滿滿都是歉意,我真切感受到了。我笑着說,下次不要這樣就好了。他又舉起他的小手輕輕揉了兩下我的臉頰,說,不痛了。孩子雖調皮,但心地仍是善良,能明辨是非,知錯能改,我覺得他也是個好孩子,只是有時候的行爲不得當而已。

下鄉遇到的事情很多,所思所想也很多,不能一一記錄,只能銘刻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