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職場規章制度>

教學管理細則

職場規章制度 閱讀(7.61K)


一、科學設置課程

教學管理細則

1.有序安排教育教學工作,不隨意停課,不利用學習時間組織學生搞與學習無關的活動。

①嚴格按照規定開足開齊各類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

②我校的校本課程爲:國學教育(經典誦讀、古琴、太極拳、書法)

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全校性的經典背誦比賽及相關測試

2.上好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①教師配備:我校體育、美術、音樂教師均爲專職教師,由相關專業畢業。

②各相關教師認真備課、上課,如遇連續陰雨天則上好室內理論課(體育)。不得隨意變動課時。

③學生上體育課穿着要符合運動要求,不穿牛仔褲、皮鞋、不戴手套、帽子,不戴手錶,不帶鑰匙、鋼筆、圓珠筆等硬物,以防造成傷害。

④確保每位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主要活動內容有:站樁、太極拳、跳遠、跳繩、踢毽等)

3.學校隆重召開慶“六·一”、“迎元旦”文藝聯歡會,每學期至少進行一次古琴、書法、太極拳觀摩活動,讓學生展示自我,豐富課餘生活。

二、改進教學方式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快樂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1.認真學習力行《弟子規》,引導、調控師生心態,探索最佳教學模式,讓學生得到最快、最好、最大的發展。

2.瞭解學生個性品質差異。介於小班優勢,教師除熟悉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等非智力因素,從而爲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3.通過週末德育作業和“家長學堂”,改善家庭教育環境。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合作性,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每節課的課堂上至少有15分鐘以上的學生練習時間。

5.對中途轉入的學生,經校方與家長協商後,將給予一定時間的適應性教育。

三、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1.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不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不增加周活動總量。

2.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8小時。

3.控制學生作業總量。各學科、各班級的作業做到整體統一、分步進行。各班主任與課任老師協商,總體調控,並對每週的作業量及其完成情況進行記載。

4.不利用假期、雙休日進行集體補課。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有償家教行爲。

5.嚴格控制考試次數。語文、數學每學期只進行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其他學科則不進行考試。

6.加強學生用書管理。嚴格執行上級有關規定,做到“一教一輔”,不統一組織購買規定之外的學生用書,不向學生推薦各類教輔材料和專題教育讀本。

7.嚴格控制知識競賽項目。學校不組織學生參加未經省教育廳批准的各種知識競賽活動,不進行各類培訓班、提優班、競賽輔導班等。

四、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制度

1.評價學生,立足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實行發展評定報告制度。考試成績不再作爲衡量教育教學工作的唯一標準,還包括以下兩種評定:

① “學習態度”評定;②進步程度評定

優 秀

良 好

及 格

不及格

學習態度

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性,學習勤奮刻苦、認真

學習目的性較明確,平時能完成各科作業、學習較認真

學習較被動,有拖拉作業現象

對學習失去信心,經常抄襲作業,學習態度不端正

進步程度

成績上升明顯

力行《弟子規》

成績有所上升基本

成績下滑

《發展評定報告》中的各項成績及其評定,是學生一個學期的努力成果;教師給學生評定時一定要做到:慎重、規範、公正。能真實反映學生的情況,如實向家長彙報。

五、健全教研製度

(一)集體研究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思想;探索有效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覈評價、支撐條件等,逐步完善和整合本校課程體系。

2.根據本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資源狀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靈活安排的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現狀;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團隊精神、人際交往、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提升學生的社會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

3.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培訓,給予教師參與開發課程的機會,改變教師只是既定課程執行者的角色,改變教師僅僅把課程當作教科書或科目的觀念,形成一種開放、民主、科學的課程意識。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4.在保證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培訓目標與現有的課程和資源,獨立或合作開發滿足學校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形成、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國學教育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爲基地、學校自主決定、教師及有關人員廣泛參與、家長和行政管理人員指導下合作探索、共享開發成果的一種應用性課程研究活動。

1.本校的校本課程爲國學教育,即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包括經典誦讀、古琴、太極拳和書法。從其文化內涵出發,校本課程開發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人爲本原則。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活動應當認真考慮學生與老師、尤其是學生的需要、興趣與經驗,一切從他們的成長、發展出發。

2)比例均衡原則。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保證學校各類課程都佔有一定比例,充分發揮它們對學生髮展的不同作用。

3)課程研製、實施、評價一體化的原則。校本課程開發應使課程的研製、實施、評價一體化。在注重課程實施的同時,通過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效果的評價,反思課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實施的科學性,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4)調查、研究、實驗相結合的原則。要對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現狀、社區的條件進行深入地調查,把這些調查結果作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同時,要把整個開發過程視爲一種科學研究的過程,以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5)資源共享、整合資源的原則。校本課程開發應儘可能地利用或開發現有的校內外課程資源。

2.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還可以與科研人員、專家合作。必要時,學生、家長及社會有關人員都可參與校本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