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6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1.67W)

調查報告應具有清晰的結構和邏輯,以使讀者易於理解,調查報告應該以客戶或目標受衆的需求爲導向,提供相關的信息,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6篇,感謝您的參閱。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6篇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篇1

我們對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爲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共發問卷1021份,回收有效問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爲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爲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國中生具有較爲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爲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爲學習的作用是爲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國中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國中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爲,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爲高中中專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爲國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爲國小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爲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爲“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對於這一認識的爭議性,不屬本文討論的範疇。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

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數據,52%的學生認爲“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爲“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於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信息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爲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着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中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國中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國中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其比例隨年級變化,且該心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波動,其波動特點爲:七年級爲69%,八年級爲58%,九年級爲72%。

(二)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國中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國中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國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國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國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爲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我們稱這一現象爲農村教育的世紀迷茫現象。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國中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國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爲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國中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

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國中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爲興奮,因爲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爲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爲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爲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爲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衆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篇2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3月份開始,對我市欽北區中學生的情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中生的情緒心裏有了初步的瞭解。爲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國中生的情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國中生的情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國中生的情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發出700份問卷,收回700份。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三、調查目的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如果中學生能夠積極地調控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有助於青少年以平穩的心態從容面對人生的挑戰。當今社會壓力大,社會環境複雜,家庭不穩定,學習負擔重,中學生的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從各方面調查來看,中學生情緒容易激動不夠穩定。

本調查報告針對農村國中生情緒問題進行研究,試圖瞭解情緒心理產生的原因及發展的規律,以便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更加註重學生的情緒變化,爲關注學生情緒問題的教育者提供一些研究的依據。

四、調查對象

我市北區部分學校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年級學生。

五、調查組成員

組長:趙瓊輝(全面具體負責)

組員:邱峪霄

容麗萍

六、結果與分析:

1.情緒穩定的有160人,佔22.9%。分析表明,這部分中學生性格成熟,能面對現實;通常能以沉着的態度應付現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行動充滿魅力,有勇氣,用維護脫節的精神。

2.情緒基本穩定的有300人,佔42.8%。這部分學生情緒變有變化,但變化不大,能沉着應付現實中出現的一般性問題。然而在大事面前,有時會急躁不安,不免受環境影響。

3.情緒激動的有240人,佔36.3%。這部分學生情緒容易激動,容易產生煩惱;不容易應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阻撓和挫折;容易受環境支配而心神動搖;不能面對現實,常常急躁不安,身心疲乏,甚至失眠等。

七、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

1.家庭環境

家庭不和,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暴力,父母性格不良,家庭經濟困難等,影響學生的情緒。

2.學習壓力

造成學習壓力的因素有考試、成績排名、學習方法等。

3.人際關係

(1)緊張的親子關係。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或放任自流,不願意傾聽孩子的訴說,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和諧。

(2)不良的同學關係。處理不好同學關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學之間容易產生矛盾、摩擦、妒忌、歧視、誤解、猜疑等。

(3)不和諧的師生關係。老師的批評、不公對待、評價不當或對學生不夠理解、不夠真誠等,容易使學生產生不良的情緒。

八、結論

喜、怒、哀、樂構成了我們的七彩人生,在生活中人的情緒是複雜多樣的,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情緒世界同樣是複雜多變、豐富多彩的,我們的情緒無論具有怎樣的特點,始終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強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減弱的作用,關鍵在如何調節和利用。因此,我們每一箇中學生都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努力培養積極的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向積極的方面轉化,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篇3

調查時間:

xxxx年xx月xx日。

調查人數及對象:

八年級年級七班八班各50人

調查目的:

通過對學生學習和心理調查,瞭解學生心理和學習狀況,爲搞好教學服務。

調查情況分析:

1、你現在的學習壓力;過大的百分之十一,過小的百分之八十二,還可以的百分之七。

以上數據表明,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並不大。說明學習心態的調整很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做樂趣,他不會感到學習的壓力。

2、你認爲目前的壓力來自於;老師的期望的百分之七,家庭的期望的百分之三十一,自己的期望的百分之五十六。

以上數據表明,孩子的自我期望較高。他們希望自我價值的實現。

3、一般情況下,你會如何緩解自己的壓力,與別人面對面交談的百分之五十二,電話的百分之八,書信的百分之九,網絡的百分之二十九。

以上數據表明,孩子需要交流,特別是獨生子女。他們緩解壓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交流。隨着科技的發展,網絡交流也成爲孩子緩解壓力的主要途徑。

4、如果別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動學習,會的百分之七十九,極少的百分之二十不會的百分之一。

以上數據表明,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很強。學習已經成爲他們生活的第一需要。

5、除了老師指定的作業,你會學習的百分之四十六,體育活動的百分之三十二,上網的百分之七。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篇4

1.研究方法

1.1被試抽樣爲了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這次調查採取了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調查學生中抽取一個班級40名學生(男25,女15)作爲一個隨機大樣本,然後再在其餘的5個班級中每個隨機抽取10名學生(男女各5名)。抽樣羣體年齡分佈在15---16、17這一學齡中期階段(調查學生共248名,抽樣比例爲37.5%)。

1.2實施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並附指導語,被試做完後將答題卷交回主試老師。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爲73%。

1.3調查內容本次調查內容涉及心理適應、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意志品質、情緒、人格等多方面社會問題,各題附設四個答案(有的爲兩個),受試選擇最切合自己的一項作爲答案。調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爲學生個人背景調查;第二個部分爲心理健康分項調查;第三部分爲學生個項問題自由調查。

1.4數據處理本次調查所獲數據採取百分統計法,並由spss 10.0 for windows進行處理分析。

2.調查結果及其具體分析

2.1總體理論界定及評價

根據目前我國學制的具體劃分,國中生大致處於學齡中期(15、---16、17歲),在這個時期,個體將完成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轉變。其間,由於個體生理髮育的超前成熟與心理滯後成熟之間的矛盾,使得這個時期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又充滿着各種心理矛盾和衝突。正如日本大西誠一郎在他的《中學生的心理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處於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問題。”

如不對這些特殊問題及時進行心理保健,就會出現適應不良和心理疾病,這對他們今後的身心健康極爲不利。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齡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處於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二者之間,如果發展順利,則將成功塑造具有學術、做事、詩人的基本能力;如果發展出現障礙,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

對於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朱智賢教授曾概括爲“過渡期,是從兒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過渡的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的時期。”至於這一評價是否符合現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將從下面的具體分析中找尋到答案。

2.2具體分析

2.2.1環境適應適應能力是人的一種綜合心理特徵,是人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目前競爭與挑戰已成爲整個社會的生存運作機制。一個人只有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游刃有餘,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對各種突發事件,並迅速擺脫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能力水平;而適應力差的人,只有慌亂,不知所措,最終因與時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調查顯示,中學生因爲身心條件的限制,在環境適應問題上,不可能做到我們期望的那樣閃電式的“斷乳”,70%的同學表示能慢慢地適應新的環境,只有5%的同學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情緒”。對於新鮮事物,他們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並對其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

2.2.2人際交往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聯繫過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鼓舞人的精神,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會價值感,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形成樂觀的人生價值觀,使個性健康得到保證;反之,不良的人際關係及交往障礙則會影響人的心理的健康發展。隨着交往面的擴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學生有着強烈的瞭解他人和被他人瞭解的慾望,渴望擁有一份平淡而真誠的友情。

資料顯示,除了70%的同學認識到升入高中後知識學習質與量的巨大變化之外,還有21.25%的同學也認同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處理朋友關係上,數據顯示大多數同學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學“能夠虛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場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則上,有85%的同學選擇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見現時代的青少年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民主傾向的社會態度,而這正是後兒童期的發展任務。

2.2.3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又稱自我,是指人們在自己意識中覺察到自己的那個心理過程或意識過程。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來越完善,自我調節的系統越來越發展,青少年從而開始注重分析自己的個性,關心自己個性的優缺點,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圍環境的認可和尊重,並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係,走向社會。調查顯示,國中生在自我意識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同一性危機,即理性的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相符所引發的心理衝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個多夢的羣體,他們對自己、對未來都作了理想化的設計,但現實中又由於自身的身心特點、成長任務、獨立狀況、問題解決的行爲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備,又常讓他們感到挫折、失敗的威脅,從而引發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導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認識問題上,65%的同學認爲很清晰,29.4%的同學認爲較模糊。

2.2.4意志品質意志是人們爲達到既定目標,自覺地去克服困難,不斷地調節個人行動的一種心理過程。意志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重要條件,是其心理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鍥而不捨、兢兢業業,始終如一地敬業奮鬥,就能建功立業;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難有較大作爲的。中學生正處於人生髮展關鍵期,意志品質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這具體表現在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韌性等品質方面。

這次調查,顯示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的認識及發展比較理想。比如,“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65%的同學選擇了“果斷抉擇”;“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你會。這些都顯示了國中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及自控能力。

2.2.5情緒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情感作爲人的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心理衛生和社會實踐中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情緒。大量的事實所證明:當個體長期處於過強不良情緒狀態時,可干擾和分散注意力,影響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形成思維僵滯,記憶力下降。由於心理狀態不佳,意識範圍狹窄,心理反應過於敏感或遲鈍,勢必會降低學習、工作效率,影響正當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

當前,我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偏重:過多的課業負擔、激烈的考試競爭、家長老師的殷切期望等都無形的給學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閘門。他們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緒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與師長進行心靈的交流,而外加的壓力又迫使他們假扮“成熟”、順從。難怪38.75%的同學感到“焦慮太多”;35%的同學感到“孤寂”,當這一切得不到解決的時候,他們也只選擇“靜坐”(56.25%)、“發怒”(33.75%),而少有人(3.75%)選擇適當的移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2.6人格心理學上的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的事物時所顯示的異於別人的性格。中學生由於知識學習的增強,知識面的擴大,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逐漸趨於成熟,他們能夠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等深層次問題。

3.存在問題及結論

根據本次調查所獲資料分析的結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以下特點:

3.1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交織着複雜的矛盾關係,如:

3.1.1學生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存在不適應,環境適應力較差。

3.1.2自我意識的增強與行爲自控能力、行爲解決能力之間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與內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閉。

3.2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質發展的同時,行爲上顯得有些稚嫩,常出現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現象。

3.3中學生生理的超前成熟與心理髮展相對滯後使得他們把握不清友情、愛情之間的分別。據平時諮詢與訪談掌握的資料,許多異性同學間的友情正是在同學、教師、家長的“責怪”與“教導”中發生質變的。這無疑警醒了我們平時的教育方式。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篇5

隨着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近幾年來各大高校大學生殺人、自殺的案件不斷髮生,壓力已不單單存在工作人士當中,大學生心理壓力也在逐漸加大。那麼爲什麼大學生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是什麼引發什麼其心理問題?

爲了充分認識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資料信息統計,對大學生心理狀況做了全面的分析調查,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調查報告請登錄進行查看和諮詢。

一、大學生心理現狀

1、高年級的心理狀況優於低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對陌生的環境還較爲迷茫,遇到挫折的時候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嚴重的後果就易導致心理不健康;

2、非獨生子女心理狀況更好:非獨生子女從小與年齡相仿的人相處較多,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強;

3、城市學生心理狀況較好:城市生長的學生競爭意識強,承受壓力的能力也較強,非城市的學生遇到壓力容易產生反抗意識;

4、性格開朗的學生心理素質好於內向學生:性格開朗的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較爲積極,面對困難能夠自我調節;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1、交際困難因素:通過調查顯示,交際問題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大學比高中的人際範圍更廣,大學校需要交往的範圍也更廣,有些想試着跟別人交往,卻交往失敗,導致性格孤僻少言少語,有些是因爲從小的教育導致其自私,在集體環境中充分暴露,導致自閉偏執等心理狀況;

2、依賴網絡:部分大學生沉迷網絡,現實中交際出現問題於是在網絡中尋找,久而久之更加不願意跟人交往,產生自我封閉,影響人正常的認知,還有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3、角色轉換適應不來:有些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身邊的同學換了,學習的環境換了,學習的模式也換了,無法去適應,進而導致成績與預期的差距太大,心理造成落差和恐懼感,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只會變得更加自卑抑鬱;

4、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大學學習沒有高中的高強度,但是自我學習能力要很強,有的學生學習方法不當,或者各類考證帶來的壓力,使之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緊張,久而久之易出現焦慮甚至精神分裂;

5、情感因素:很多大學生不能正視戀愛問題,一旦失敗就易導致其心理變異,走向極端;

6、就業壓力因素:社會競爭的加劇及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導致合適的工作越來越難找,這也造成了大學生精神負擔加重;

三、解決建議

1、學習並掌握心理學知識:可通過自學、講座等途徑,學習並掌握好心理知識,有益於大學生從理論上正確理解和認識自身所出現的心理問題;

2、豐富業餘生活:加入感興趣的.校園業餘社團,豐富生活和身心健康發展,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不但可以正確認識自我,加強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鍛鍊社會適應能力和增強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學會自我調節:合理使用自我調節的各種方法,合理宣泄、目標取代等辦法,調節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保持和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4、正確認識困難和挫折:人生總是會有大小不同的坎坷,沒有人的人生是順風順水的,一個健康的人就是要能夠在挫折中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

大學生只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適應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好的處理現在和將來的各種問題,這樣,社會才能穩步健康的發展。

高中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篇6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採取隨機分層整羣抽樣的方法,選擇xx縣近郊的5所中學,其中高中一所,職高一所,國中三所,隨機選取每個學校每個年段的班級各一個,合計15個班級共69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七年級學生108人,八年級學生121人,九年級學生169人,高一學生119人,高二學生113人,高三學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實際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爲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於7分的問卷35份,實得有效問卷664份,有效率爲回收總卷數95.0。

2、調查工具:採用華東師範大學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適用於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mht共有100個題項,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該測驗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每個題項後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

8個內容量表得分累積起來,就是總得分。分量表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焦慮範圍廣不廣;而總得分則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

該測驗以整個量表在65分以上,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作爲指標來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了65分,說明該生的總焦慮水平較高,範圍較廣,有情緒困擾和行爲問題。

8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標準分達到8分以上時,表明該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到需有針對性地輔導程度。

3、調查方法:本調查以班級爲單位、由班主任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的初步結果

1、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一般,具有正常的焦慮水平。從表一可以看出,被調查的664名中學生其總焦慮傾向標準平均分爲38.40,處於中等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即8種焦慮傾向標準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屬於低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分以上,屬於高焦慮水平;35分到65分之間的,屬於中等焦慮水平),另外,在各個內容量表的得分上,學習焦慮得分最高(m=8.02),處在異常焦慮水平(焦慮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下,屬於焦慮正常,超過8分,屬於異常焦慮)。

這說明漢族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懼感要強於畲族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爲畲族學生的樣本不足所引起的無差異的假象,這個有待今後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三、調查結果分析

1、xx縣中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目前xx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一般,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41處於低焦慮水平,而有56.93處於中等焦慮水平,而有1.66處於異常焦慮狀態,由此可見xx縣中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於存在中等焦慮傾向的學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十分需要通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幫助,若焦慮異常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此外,對於處於異常焦慮傾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是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羣體,總體焦慮傾向較強、焦慮範圍較廣,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進行心理治療,這部分學生不容忽視。

2、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總體不如男生,這個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以及總量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於男生。

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對自己的期望,失敗的歸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男女生對成敗歸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將自己的成敗歸因於運氣,而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運氣;而男性則更多的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於任務艱難。

這種歸因導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顯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有決定的影響。而且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個弱者的形象,學習成績不好認爲是性別差異造成的,認爲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而沒有從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別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對婦女的歧視都嚴重地挫傷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制約着女生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於女生性意識的萌生比男生約早一年的時間,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現得更早,更明顯,他們變得易害羞、難爲情,而且青春期的發育早於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對勝利的變化和月經的來臨有一種神祕感和恐懼感,所以常處於焦慮不安中,有時莫名其妙的緊張,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尤爲突出,於是產生了對人焦慮。

男生在孤獨傾向和衝動傾向上的得分要高於女生,但是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這個可能與男生的性格有關,人們在教育過程中賦予男生的形象是生來就剛強,爲此在感情上不輕易外露自己,長此以往心中苦悶無處訴說,產生孤獨感,而女生較男生更喜歡找人傾訴,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衝動傾向方面,可能與男生更多地表現出攻擊、多動和違紀等外向行爲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輔導在當前顯得尤爲重要。

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九年級年級在各個年級中問題最多,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這主要因爲,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的高峯期,在生理上,他們已基本上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國中三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某些觀點或看法很深刻。

基於以上兩方面的發展原因,九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漸形成並有着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設計,但由於對自我形象過度敏感,他們過於着重別人對自己的外在評價和成敗得失的評價,以至於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責等。 同時,九年級學生面臨會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遭遇的學習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機,使得個體的心理狀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衡性,這將直接影響學生成就動機模式的確立,並由此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影響個體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發展。

4、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知,總體上,雲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於其他幾個學校較好。這個可能是因爲xx中學和其他幾個學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調查的漢族和畲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差異,漢族學生要高於畲族學生。這個可能是由於當前的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護型的,使他們缺乏性格上的各種鍛鍊,依賴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所以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幫助就感到不安和沒有着落。

恐怖傾向的產生大多與家庭的過分保護有直接關係。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學校和家庭,也包括社會環境。

就學校因素來說,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升學率仍然是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只顧考試課程而隨意增加超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數教師自身人格偏異及不健康的教學行爲,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就家庭因素來說,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過高。他們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主觀地給孩子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把孩子奉爲“上帝”,使孩子擁有無限的權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就社會來說,功利主義的主導性傾向和大衆傳媒的消極因素,使青少年處於一種無所適從和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要面臨升學、就業、交友、休閒等各種生活壓力,特別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發展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導致產生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不協調。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在衝動、自責、過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其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對學習、對考試的一種焦慮反應,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困擾,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根據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改善和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實效,爲此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長要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教育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發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剝奪、童年的經歷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體驗。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歲)得到適應最佳教育將會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制力的訓練,要抓住這一時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開發或優良品德的早期薰陶。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家長只有設法使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同時在實現期望過程中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期望進行調整,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

應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較好地運用符合子女身心發展實際的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2、讓子女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子女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育人方法。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說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育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持之以恆,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從中得到鍛鍊,並幫助子女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3、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環境的優化不僅應體現在爲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氣氛;還應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對於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爲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指出表揚的效果優於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

爲了幫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糾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爲和品德,可以適當採取不損害孩子身心爲比標準的懲罰。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子女,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用簡單的手腕來應付,是無濟於事的。”爲此,家長應瞭解有關教育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機械地按照預設的一套模式向學生強行灌輸,使學生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這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抹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

應將中學生由升學爲中心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素質爲核心的教育軌道上來,它有助於中國小教育走出狂熱追逐高分、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誤區,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痼疾,把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爲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才能在教育內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採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諮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並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八年級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並將這種教育有計劃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爲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爲、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爲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餘時間參加業餘活動,有利於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鍊,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

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積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於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鍊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衝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禦行爲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脫“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

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於緊張學習階段的高三、九年級年級學生尤爲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複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