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勵志>勵志美句>

祝福端午節的句子

勵志美句 閱讀(1.62W)


祝福端午節的句子

端午節想你是最快樂的事;見你是最開心的事;愛你是我永遠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過,騙你是剛剛發生的事。端午節快樂!

落日餘輝,映着彩霞,迎着微風,向着天際。絲絲柔柔的微風,傳去了節日的祝辭,飄向遠方的你,願你度過這美好的一切,祝你端午節快樂。

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都跟你說沒事了,你還看!就是祝你端午節快樂!

盼你伸出雙手,接受我盈盈的祝福;在你未來的日子裏,讓幸福之花開放得燦爛芬芳。在端午節的日子裏,寄一份祝福給你,願你擁有真心的快
樂與喜悅!
收到這條短信,你就是“糉”經理;閱讀,你就是“糉”督;保存,你就是“糉”管;轉發,你就是“糉”工;刪除,你就是“糉”裁。“糉”之,端午快樂!

葦葉片片展清香,節到端午倍思量!鶯歌燕舞五月天,短信請來福運降!祝願:日子有如紅棗紅,紅紅火火樂融融;財運就像粒粒米,包包紮扎全歸你。

我是棕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裏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記得給我發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端午快樂!

雲想衣裳花想容,貓想耗子雞想蟲,牛想牧場鵝想草,兔想蘿蔔猴想桃,鷹想藍天鳥想巢,狗想骨頭豬想槽,你想糉子我送你,同時送你一短信:祝端午快樂!

【賽龍舟八大勝地】
  1、龍勝地之一:湖南汨羅:汩羅江龍舟競渡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項活動。相傳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含恨懷沙自沉於汩羅江,人們便把這一天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見《荊楚歲時記》、《續齊諧記》)。每逢競渡時節,參賽者們點着香燭擡着龍舟頭到屈子祠祭祀後,龍舟才被披紅下水,在一聲炮響中,衆舟爭先競渡,岸上成千上萬觀衆爲之搖旗吶喊、助威加油,其飛舟競渡之壯觀,令人爲之振奮。
  2、龍舟勝地之二:武漢漢江:漢江龍舟競渡是爲了追思屈原而設。相傳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於漢江之濱,“乘鄂渚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因而漢江地區很早就有“午日龍舟鬧江市,楚俗相傳吊屈原子”的民俗。其精采歡騰的場面有清代詩人範鍺《夢江南》詞可以爲證:“空江闊,競渡吊沉湘。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晝鼓曳長風,看奪錦標強。”
  3、龍舟勝地之三:湖北秭歸:屈原故鄉龍舟競渡從長江南岸開始到北岸屈原廟結束,象徵着把汩羅江愛國詩人屈原英魂迎歸故里。
  4、龍舟勝地之四:浙江杭州:錢塘江龍舟競渡習俗歷史悠久,在《杭州府志》中就有“每逢五月端午,各至江湖上以至觀競渡,龍舟至數十艘,岸上人蟻”的記載,此項活動是爲了憑弔遙祭吳國大將伍子胥而設的。據《曹娥碑》記載: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吳國大將伍子胥反對越國求和,遭太宰誣陷,被吳王夫差賜劍自盡,棄屍於錢塘江,從此此江常起怒潮,逢五月五日,潮勢更大,撲向越國境內,其女曹娥駕舟迎潮,拜見父親,後遂成錢塘龍舟競渡習俗。
  5、龍舟勝地之五:四川萬縣:在長江萬縣地區的龍舟競渡亦是爲紀念屈原而設的。其龍舟尖底狹長,大的可容七八十人,競賽者身着衣服顏色與龍舟顏色渾然一體,執令旗者站在舟頭,領呼號子,還有鑼鼓助威,一鼓一漿,飛掠水面,競渡終點以奪旗或搶鴨子告捷,熱鬧非凡,別開生面。
  6、龍舟勝地之六:貴州黔東南:貴州黔東南清水江一帶苗族百姓每逢農曆5月16日至18日,有開展龍舟競渡的習俗活動。龍舟是由一艘母舟和兩艘子舟組成,分青龍、赤龍、黃龍三種。龍頭用兩米多長的柳木雕刻而成,並裝有一對龍角,龍舟製作精巧,栩栩如生,突出了苗家的藝術特色。參賽者爲苗族水手,身着短衣,頭戴鳳尾斗笠,腰繫繡花帶,一手握船漿,一聲令下,衆舟齊發,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岸上水上組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7、龍舟勝地之七:雲南洱海:居住在雲南洱海附近的白族百姓,在每年農曆7月23日至8月23日之間,流行龍舟競渡的習俗。相傳南昭時期,洱海出一蟒蛇,吞食人畜,義士段赤誠身攜十二把鋼刀,下洱海爲民除害,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誠在蟒蛇腹中拼命打滾,用鋼刀猛刺,終於殺死了巨解,自己也因此獻出了生命。人們聞訊紛紛駕舟下洱海四處撈救,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習俗。其龍舟系用大型木船裝飾而成,分爲黃龍、黑龍兩種,每艘龍舟載水手60人,競渡時,岸上的鑼鼓聲、鞭炮聲、觀衆的助威吶喊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支雄壯的龍舟競渡交響樂。
  8、龍舟勝地之八:雲南德宏:據《唐書•中宗紀》載:雲南傣族英雄巖紅窩秉性剛直,專爲窮人打抱不平,因不滿強權專制,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而死。德宏州地區傣族百姓爲祭祀他,於每年五月五日那天,划龍舟遊弋龍川江上,以示與英雄巖紅窩在一起的立場,後遂成爲傣族羣衆龍舟競渡的習俗。
  菖蒲節,古人認爲“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爲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爲“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爲“角黍”的糉子,因爲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爲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糉子是以黍爲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糉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糉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糉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爲幹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糉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
  就口味而言,糉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糉子以甜味爲主,南方的糉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糉子大約可分爲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糉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糉,餡心以小棗、果脯爲主;第三種是豆沙糉,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糉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爲“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糉子,米質香軟,分爲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糉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糉以棗泥或豆沙爲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糉子尤其,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糉、雞肉糉、豆沙糉、鮮肉糉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糉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麪、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糉。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麪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爲饋贈的禮品。 流行於甘
  廣東的中山蘆兜糉,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糉子分鹼糉、肉糉和豆糉。鹼糉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爲可口。肉糉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糉最爲出名。豆糉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