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五篇精選作文

優秀作文 閱讀(10K)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五篇精選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五篇精選作文

“家風家訓”優秀徵文有哪些?“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現在這句話又成了我們這一代教育子女的“名言”。我的侄子、侄女、女兒、兒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為先。一起來看看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五篇精選,歡迎查閱!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1

明代《原李耳載》中講述,大臣王恕的兒子要到外地為官,為防止兒子日後做朝中“碩鼠”,王恕便引其到後宅說,“這裡是藏金藏銀的地方,有一窖金,有一窖銀”。王恕死後,其子對後宅窖子“淘寶”,結果發現“皆空窖也”。至此,方才明白父親的心意。

古人常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錢財儘管有其必要性和物質性,但終究不是惠及後人的傳家寶,多財損志、錢多增過,唯有清正家教、乾淨家風才是讓後人受益的寶貴財富。所以說,兩處空窖表面上一無所有,實則是一種無言之教、無字之書、無聲之力。透過“指窖止貪”,既可以感受到父母愛子的用心良苦,更可以讀出一代名臣甘於清貧、勤儉自律的廉正家風。

鄭板橋曾以“咬完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訓誡兒孫做正直有節、剛毅不阿。郭沫若為其侄媳魏榮芳題詞“莫學芙蓉空有面,應效芬芳發自心”,意在告誡其誠信為人、內外一致。老舍女兒出嫁之際奉上一副對聯,“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願其勤儉持家、身體康健。先賢達人重視家風家教建設,既是育人有方、考慮周全的表現,更多還是言傳身教、崇高品質的折射。

反觀現實,不乏少數黨員幹部己身不正、不能正人,以致家風烏煙瘴氣、帶偏家教節奏。諸如個別貪汙fu敗分子玩權弄事,為家人謀私利、給照顧,為子女前途“跑路拉線”,經不起親友託請“開天窗”,甚至大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把戲等等。如此,招致“一人貪汙,全家被捕”的悲慘命運。說來說去,廉正家風是有源頭的、有方向的、有示範的,而這個起決定性作用的正是黨員幹部這個“家長”。

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自身修養得了病、已經“不正”,如何能成為築牢廉正、乾淨、清爽家風的後盾。劉少奇建議侄女到農村去搞建設,不要想著進城,因農村需要人才;陳雲要求家人以普通勞動者身份生活,不搞特殊化;開國上將蕭克告誡子女,找工作要靠自己不找後門。為何革命先輩能循循善誘,引導家人向陽向上成長,無不是因為做到“立人先立己,達人先達己”的以身作則。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營建廉正家風也須煉成有修養、有格度的“金剛鑽”。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黨員幹部的家風家教是社會風氣的示範,很大程度上又會反射到黨風政風上來。由此,黨員幹部更應重視家風建設,培育好家庭土壤,讓家成為溫馨的、清爽的、綠色的港灣,從自律自覺、自省自修開始,遵規守紀、篤定品質、提升涵養,從而淨化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2

我的奶奶已經是93歲高齡了,她不再矯健行走,可是她坐在椅子上的身姿仍像松柏一樣堅挺,骨子裡仍然是硬朗的。我的奶奶是一名黨齡65年的共產黨員,她為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而自豪,時時刻刻以一名合格黨員自律。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想告訴我的祖國,她有這樣一位女兒言傳身教給後輩子孫上黨課,時時刻刻銘記祖國的恩情,熱愛著祖國。

“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婦女主任,做什麼都要講紀律,要把家顧好。”這是我小的時候奶奶常在我耳邊唸叨的話,她也身體力行做著這樣的一些事。

幹——得一份豐收

奶奶常說“懶人一世窮”,我的奶奶不是懶人,她總是起早貪黑做農活,上山採茶、收玉米、撒菜籽……都是迎著晨曦的第一縷曙光,菜地除草、挑糞施肥、收割秸稈……都是豔陽風雨毫不畏懼,我們家的豬人人誇它長得壯,我們家的茶人人說它香滿溢!上山下田農活樣樣會,家裡市集買賣筆筆精,奶奶賣家養禽畜和出售茶葉米糧成了十幾年前家裡的重要經濟來源,奶奶一個人就撐起了一個家不愁吃不愁穿。

學——得一份先進

奶奶常說“學好不要學壞”,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嘴邊,村那邊的誰誰誰考上了重點大學,村這邊的誰誰誰摘茶手腳利索稱第一,隔壁村誰誰誰小小年紀就把自己的婆婆爺爺照顧得很周到……不論遠近,只要在砍柴、割豬草、背穀子、讀書、考試、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孩子她都知道,然後把細微末節的先進事蹟反反覆覆說給我聽,要求多學習他人之長,善專善長,不要被事情難倒,不要被人瞧不起。同時,奶奶也會用一些民間故事,告戒我們善良之人天眷之,欺善惡人天懲之,要求子孫多行善事,講道德遵法紀。

暖——得一份幸福

奶奶常說“待人接物不要冷冰冰”,家裡有個老規矩,迎來送往必有禮,無論親朋生人來訪家中,要懂老幼尊卑,客來一杯熱茶、一張熱毛巾、一句熱情問候,客去要送出門外挽留祝福。家裡還有一個老規矩,要把飯菜熱在灶臺上,每當爺爺幹活回來晚了,我們放學回家晚了,去灶臺上揭開鍋蓋子,總會有熱氣騰騰的飯菜,滿滿的幸福感撲面而來。一直記得有奶奶的地方就有溫暖,哪怕是寒冬裡的手腳、哪怕是在外受委屈後回家的心。

舍——得一份祥和

奶奶常說“腳一伸米都拿不起半升”,告誡我們不要與人爭物,本分做人做事。奶奶捨得嘴裡的美食,出門帶回家的好糖果她總會在進門的時候盡數掏給我,她時時記著家人的喜好,就像我很喜歡吃月餅,她會把月餅給我封存到我放假回家,哪怕已經過了保質期。奶奶捨得享受好政策的機會,不願給組織添麻煩,在申報貧困戶的時候,村裡的幹部幾次登門徵求我父親的意願,在滿足貧困戶評選條件情況下是否願意申報享受貧困戶政策,我父親堅決拒絕了,他說,奶奶不會同意,雖然現在生活艱難,但這只是暫時的,我們作為共產黨員不能不求上進,不能去給黨組織和國家找麻煩。

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好則國家繁榮昌盛。回顧二十多年來與奶奶在一起的時光,值此我才幡然醒悟,“要把家顧好”是奶奶給我們後世子孫立的家訓、樹的家風,也是奶奶用二十多年的時間給我上的黨課的精神要義所在,質樸而又真實,生動而又意義非凡。而今年邁的奶奶再不能給我講黨課,可是她給我上的黨課足以讓我受益終身。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3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這樣說。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也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心理目標,在4、5歲的時候就會逐步形成,從而指導我們的一生。一個人身上所展現出的好作風,離不開好家風的滋養。

從縣委書記焦裕祿召開的家庭會議,起草《幹部十不準》,到普通村民孫銀聰伺候癱瘓在床的兒媳,用年邁的身軀撐起風雨飄搖的家庭;從維吾爾族退休工人艾買爾?依提一家兩代人守護著烈士陵園,到王生延、王雙延兩兄弟不顧個人安危,挽救198條性命。縱觀這些在平凡的工作中幹出不平凡事的人,都是一代又一代所傳下來的優良家風。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的這短短16個字,從爺爺讀給父親聽,再到父親讀給我聽。家裡一代又一代傳承著要懂得生活節儉,遠離奢華,不可懶惰的家訓。

在爺爺的衣櫃裡,放著一件洗得發白的深藍色中山裝,仔細一看,上面還有幾處明顯的補丁。但就是這麼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已經陪伴爺爺40多年了。小時候看見爺爺穿這件衣服時,都會問爺爺,這麼破的衣服,為什麼不趕緊扔掉?爺爺笑著說:“那年頭物資匱乏,一年也買不了新衣服,一件衣服穿幾年很正常,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或許是有感情了,就是捨不得扔。”聽了爺爺話,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在一次打掃房間的時候,無意中在父親的抽屜裡看到了幾年前父親生日時,我送給他的皮帶,那褪皮的皮帶已經有幾處裂口,彷彿稍微一用力就會折斷。那是我送父親唯一的一條皮帶,也是父親僅有的一條皮帶,那被時間沖刷的褪皮,就像父親長滿老繭的雙手,勤勞地支撐起這個家。我問父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再買一條新的皮帶也好。父親回答說:“傻孩子,你還記得你爺爺那件有6塊補丁的中山裝嗎,有三塊是我看著你奶奶在油燈下補上的,小時候我們就圍在你奶奶周圍,看著她補衣服,聽著你爺爺講老一輩革命家過雪山草地的故事。從那時候起,勤儉就在我心裡紮下了根。”聽完父親的話,我的眼睛溼潤了,生活條件變了,可勤儉的精神不變。正如李商隱的詩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小至個人,中至家庭,大至國家,勤儉是繁榮昌盛的根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長大,在工作中絲毫不敢懈怠,努力學習最新的護理知識,既怕被時代淘汰,又怕病人沒有得到最好的護理。我揹著幾年前的包,穿著再簡單不過的白T恤遊走在大街小巷。任憑別人怎麼說,只有我內心懂得那中山裝和皮帶所代表的精神價值。如果說CHANEL小姐在幾十年前說過:“流行稍縱即逝,但風格永存。”那麼勤儉就是我永恆不變的風格,那是一代又一代所流傳下來的良好家風。

作為一位堅守在醫療衛生一線的普通醫護人員,深知全面實現基本醫療時間緊,任務重。但我沒被擊垮的,就是那優良的家風,陪伴著我一個又一個日夜奮戰的日子。康德說,人類最震撼的秉性,就在於為他人而工作,為後代而犧牲。而我的秉性就是把每一滴汗水灑在我所熱愛的醫療衛生崗位上,為它付出一生。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4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繼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家風是什麼?我覺得家風就是一個家庭做人的準則,家風對家庭的影響極其重要。還記得曾經看過一本書,裡面提到關於家風對家庭影響的兩個鮮明對比,美國的愛德華和朱克兩個家庭: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勤奮好學、為人低調,做事嚴謹,為子女樹立良好風帆。傳至八代,他的子孫中有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大學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還有一位副總統,一位大使,20多位議員。而朱克呢,他卻是一個十足的酒鬼、賭徒,畢生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只會打架。他的子孫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60多人犯過詐騙、盜竊罪,7個是殺人犯,總之,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由此可以看出,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也就會有什麼樣的事業成就。

小時候在爺爺家發生的一件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爺爺的鄰居孫伯伯家,打算拆了原先的瓦房蓋成樓房,兩家房子中間有一小塊空地,孫伯伯就想把這塊空地爭取過來,以增加住房面積。可爺爺家認為,孫伯伯家的房子在爺爺家的南邊,兩家的房子離得太近,若是他們再蓋上高樓,爺爺家這邊的陽光就會被完全擋住了,將給今後的生活造成不便,況且,那“巴掌大”的地方也不能讓總面積增加多少。兩家人就這樣各執己見,誰都不肯讓步,一時間讓原本和睦的鄰里關係陷入了僵局。爺爺沉思了幾天後,竟然同意了,家裡所有人都不理解,不明白爺爺為什麼會妥協,而爺爺卻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太爺爺曾講給他的故事:古代有一名官員叫張英,一天,他收到家書,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回信道:“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讓了三尺,最後變成了六尺巷,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歷史竟如此相似。當孫伯伯家知道爺爺同意他們佔用那塊地後,他們家的舉動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建房時,他們不僅沒有超出原有的宅基地,反而向南挪了一尺,爺爺知道後也頗為感動,兩家人最終和好如初。

六尺巷的故事被人廣為傳頌,是因為人們敬佩張英的胸襟氣度,他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的時候,沒有利用手中權勢壓服對方,而是以高遠的眼光,開闊的心態勸說家人主動退讓,也讓後人懂得了,謙讓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美德。而這次的“宅基地風波”,也正是因為爺爺的胸懷,感動了孫伯伯和他的家人,對方也以“將心比心”的方式回饋,這件事才化干戈為玉帛。

好的家風,不僅對家族傳承和後世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蓋房子,如果沒有好的原材料,後面無論怎樣做都無法蓋出結實的房子。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如果參與建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好的家風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擁有健全的人格,那麼社會整體的精神文明風貌就會有很大的改善,國家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就會變得輕鬆許多。

對我們新時期的法院幹警來說,家風更是砥礪品行、幹事創業不可或缺的精神指標。好的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讓人銘刻在心、受益終生!
 

2020關於“家風家訓”的主題徵文5

我特別愛我的父親,他不苟言談、心思細膩、歷史軍事知識豐富、熱愛影視作品、喜歡收藏鐘錶、特別寵我,對我們兄弟姊妹幾個特別嚴格。父親看上去不太隨和,哥哥姐姐弟弟都怕他,他性格有點內向、看上去很嚴肅。但他又是一位可愛的老人、一個普通平凡的父親、一個了不起的父親。他離開我兩年多了,每每回憶,內心還是充滿感激和思念。

年輕時,在他的家族中,兄妹幾個讀書都特別厲害。父親中專畢業後在楚雄的一平浪煤礦工作了好多年,下過礦井、搞過無線電修理、做過人事勞資工作。受家庭條件限制,錯過了到雲大物理系繼續深造的機會,是典型的“理工男”。後來到煤炭系統在馬龍的一個學校當老師,學校搬曲靖建校之初,他是主要建設者之一,作為始建者,他也被列入《學校志》中。他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多年,負責過學校(後升格為學院)的後勤、老幹部管理工作,直到他退休。

記得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擠出特別少的工資,為我們訂閱了《奧祕》和《大眾電影》。在那個年代,可是太稀缺的精神食糧了。老家因遷墳,母親鼓勵父親寫家譜,位於家鄉縣城南麓鳳凰山鳳凰窩方圓百里地,他硬生生紮下來,在那呆了兩個多月,對祖上追溯到清朝時期的先輩的情況一一整理。幾易其稿後,我們看到了完整的家譜資料,更感悟深厚的家風傳承。

對歷史的回顧,激起了我們對家鄉的熱愛。這些年來,只要不是出差在外地,我都陪著兩位老人到家鄉祭祖。“記得住鄉愁”,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迴歸。

記得年少時我到昆求學,開學前幾天,父親一改往日的嚴肅,特別的絮叨,一會兒看行李物品收夠了沒、一會兒檢查我的小裝備。到校後,父親專門到學校看我,帶我吃大餐——“烤鴨”。後來我往家打電話,父親嚴肅地對我說:“沒啥事少打電話,學業要緊”,為此我好委屈,還向母親“告了一狀”,說父親不疼我、不懂愛。

父親一生淡泊名利,為人實誠坦然,不爭功、不出頭、坦坦蕩蕩。他的座右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時候,像吐槽又像撒嬌似的,我總是和父親母親抱怨自己的工作生活,父親淡淡地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很“淡定”。受痛風等慢性疾病困擾,他不太喜歡熱鬧、聚會,甚至到自己孩子家吃頓飯都一一拒絕。前幾年,他帶小孫子和小外孫時,精神很是矍鑠,孫子沒有放學,他不會提前吃飯,製作木質的小手槍、小玩具逗孫兒喜歡時,他看上去話很多,就像個孩子。

小小鐘表“博物館”、一個木質的水煙筒,是父親的最愛。說起到舊貨市場淘來的收藏品——什麼上海的老牌子“三五牌”鐘錶、梅花表,瑞士的各類表時,眼神異常清澈,掌握的物理學知識、原理,使他特別喜好鑽研動力、機械等領域的知識。好些年前,他也試著養過寵物,是那種個頭特別小、特別機靈的“小鹿犬”,也養過能唱歌的畫眉鳥。一種叫“紅玫瑰”的磨刀石,是父親買給我廚房用的,並手把手教我使用。在此之前,我可不知道什麼磨刀石還有取名叫“紅玫瑰”的,2015年端午節,我請父親到我家吃餃子,左說右說他才來,飯一吃好,就到廚房幫我磨刀,呵呵,把所有的刀具都磨得亮堂堂的。2016年父親生病了,住院期間,我每天下班後去陪他說話,父親很溫柔,我給他剪腳趾甲,給他擦背,和他聊天,雙手摸摸他的臉頰,親親他佈滿皺紋、衰老的額頭,就像我小時候,他親我的臉頰一樣。出院恢復期,父親腰又扭傷了,很疼,臀部面板長了褥瘡,脾氣有點大,小心給他換藥,他很“聽話”。我知道,父親怕自己累贅別人,他是那種特別怕給家人、給別人、給組織添麻煩的人。

有一年,老幹支部活動他請假沒有參加,過了一段時間,學院組織老年朋友們參加運動會,身體雖然恢復了,但他也沒有參加,母親和老年朋友都來動員,他發火了。我問父親,您真不去參加運動會嗎?您不是喜歡打門球嗎?爸說,支部活動我生病請假,有獎品的運動會我去參加了,你讓別人咋看我?原來如此!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初心。

記得我十五六歲時,有一次在家裡和父親大吵了一架,我認為他“家長制”“太嚴厲”,印象裡是一邊哭一邊“控訴”。昆明讀書放假回來,父親拿出我寫回家的信,我一看懵了,凡是看不清的、字跡潦草的,都被他一一批註在旁邊,父親和風細雨地對我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家長制。”我的臉紅了。

要說父親嚴肅、古董、較真,那是常態;要說父親的細膩、溫柔、孝順,可真真讓我們汗顏。10多年前,我外婆患小腦萎縮症,意識不清,在我家住了好多年直到去世。外婆生病的那些年,因為大小便失禁,一會兒要晒太陽、一會要換被單、一會要吃東西,都是父親親自主動照料、從無怨言。老太太也只聽父親的,雖然糊里糊塗,但還能隨時清清楚楚地呼喊父親的名字!

作為孩子的我們和父母的緣分、關係,可能也有親疏遠近。我們常常是,遇到不快了,回家一通“竹筒倒豆子”,說完走人,留給他們的,常常是擔心煩惱和“一夜無眠”。而父親身上淡泊名利、踏實認真的思想觀點、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都深深在我們身上打上烙印,這份最樸素的做人道理,讓我深深懂得,珍惜當下、不忘初心,才能使我們的未來不至於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