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6篇

心得體會 閱讀(1.63W)

讀後感可以是對作品中的人物命運的感慨,對故事走向的預測,等等,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對書中作者的崇敬和尊重,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普唐詩盛的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6篇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篇1

起初,唐詩帶給我的印象是單調、乏味的。後來,閱讀了《唐詩三百首》,我對唐詩又產生了新的印象。

唐詩是多彩的。

唐詩,是綠色的。它既是“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嫩綠。嫩得青翠,嫩得可愛;又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淡綠。淡雅的顏色若隱若現。它們不像墨綠有深沉的顏色牽引住人們的眼球,只是靠著一點點淡淡的綠色博得人們的青睞……

唐詩,是紅色的。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淡紅,像泛起了紅暈的少女的臉頰;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深紅,紅得燦爛,紅得似火。

唐詩,是白色的。是那“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潔白,白得純潔,白得無暇。令人陶醉。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白。不是那種純潔的白;不是那種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縷縷皎潔的白。白得悲慘,白得寂寥,白得淒涼。

唐詩,不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獨憐幽草澗邊生”的荒野之景。描繪了荒山野嶺的獨特環境。令人對野草萌生愛憐之心。

與上句相比,我更喜歡、更覺得杜牧的《江南春》更為精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現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春雨景。黃鶯動聽的歌聲加上鮮嫩的綠葉與紅花,江南城裡到處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緩緩飄動。南朝建造的巨集偉寺廟,不知有多少樓閣沐浴在濛濛細雨中。這美麗的春雨圖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們的心。

唐詩,是多彩與精彩的!《唐詩三百首》一定會讓你對唐詩有很大的瞭解!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篇2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浪花沖刷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文化,唐詩卻如磐石般沉澱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收集了唐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每每誦讀,都加深了我對詩歌、對古人、對歷史的感悟。

讀詩要有三品,品色、品溫、品韻。讀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我們一起先看顏色:綠的酒,紅的火爐,黑的天,白的雪,四種顏色呈現在眼前,能說不美嗎?再看溫度:酒本來是冷的,卻被火爐加熱了,雖說天快下雪,卻讓人感到一股暖意。最後看韻律:新酒上的泡沫像綠色的小螞蟻,小火爐上的火苗也在跳動,靜中有動,整首詩彷彿有了生命。

唐詩的美還在於它的精。現代文章、詩歌的篇幅較長,文字比較華麗、飽滿。古詩則不同,雖然大都只有二十多字,可是字字珠璣,所以讀詩要細。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好詩,“潛入夜”“細無聲”六個字讓人感覺到春雨的君子風格,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儒者風範。

為什麼這麼精簡的文字卻能深入人心呢?那是因為古人的詩也是源於生活,讀詩也就是讀生活,詩裡有人生、有道理。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惜時;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進取;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相思;有“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別;有“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的重逢;有“江流石不轉,遺恨失東吳”的惋惜……

唐詩的美無以言表,它不是簡單的文字,它是讀詩人的心跳與呼吸,也是讀詩人行走的步伐。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篇3

閱讀點亮智慧,書香潤澤心靈。在紛繁浮躁的世界裡,以書為友真是一大幸事。看到手機朋友圈都在晒最近讀過的一本書,想想自己最近讀了什麼書呢?首先浮現在眼前的是床頭櫃上那本常讀常新的《唐詩三百首》。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千年以來,傳頌不已。它不僅是文學藝術,也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朵奇葩,始終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它的魅力體現在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史,詩中有魂。

有人會質疑,從小到大,學了那麼多唐詩,也沒覺得有多大的用啊。蘅塘退士曾經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比如:當你看到贛江的美景時,你只會說我的天好美啊,而別人張口道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有點弱。當你看到一位美女時你又是一句我的天好美啊,別人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瞬間把你比下去了。當你看到滿池塘的荷花時你還是一句我的天好美啊,別人卻道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弱爆了。高雅的品味,優雅的表達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件十分誘惑的事情。現代社會充斥著粗糙的言語,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眼睛昏暗,心靈疲憊,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在唐詩的美妙港灣中漱漱口,洗洗眼,清清心。

有時候,我們已記不清被鋼筋水泥製造的大籠子束縛多久了,因為沒時間、沒精力、沒動力等等原因好久沒有去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魅力了,可以說是久在樊籠裡,難得返自然。這時候翻開《唐詩三百首》,和李白一起同遊廬山瀑布,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壯闊。和王摩詰一起去欣賞感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異域風情。和劉禹錫一起遊覽領會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美麗動人。或許你會說,這些我都未親眼所見,但是這就是唐詩的魅力所在,它會叩開你的心門,讓你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到最絢麗的色彩和最溫情的感動,真是美哉!

有時候,因為時間、空間、距離等因素,我們不得不和友人、親人、愛人分離,思念之情難以排遣。這時候翻開《唐詩三百首》,我們感動於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中的友情。感動於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的親情。感動於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的愛情。感動之餘,我們也從古人身上學習了排遣情感的正確開啟方式,真是幸哉!

有時候,人生難免碰上挫折,遇到瓶頸,慘遭滑鐵盧。有人會感覺彷彿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甚至會陷入無比的惆悵和迷茫之中。這時候翻開《唐詩三百首》,我們從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憧憬美好未來。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發現自我價值。從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體悟堅持魅力。從中我們重拾信心,堅定方向,重新出發,奮力前行,終將收穫勝利,也會在未來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真是妙哉!

唐詩,不僅僅是詩,更是一種精神。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歷久彌新,作為我們的國粹,需要我們去傳承,感悟,慢慢地我們會知道詩的審美,瞭解詩的節奏,生長出詩心,活出詩意。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篇4

我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典詩歌猶如燦爛群星,以其獨具的魅力一向傳承下來。而唐詩無疑是這浩瀚星空中一顆璀璨奪目、閃射異彩的超級明星。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唐詩,有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寫的《詠鵝》生動的描述鵝的情態,給人一種高潔傲岸的感受。還有李白寫的《靜夜思》一個人孤獨的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並且攜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讓人感受那種孤獨意象在詩人心中與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這些短小的唐詩給我的心靈一種獨特的震撼。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本書《唐詩三百首》

讓我感覺唐詩猶如浩瀚無涯的汪洋大海,若想暢遊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選其精華,匯為一編,使一般人能據一斑而窺全豹,此書當之無愧。

對於怎樣去學習唐詩,我的感觸是隻作欣賞,而不作具體評價,因為唐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詩歌,它所紮根的歷史時代,社會關係,人物心裡都與現代有著本質性的區別,我們在此刻的環境中很難體會到唐詩的韻味,而我們自身發展的條件也很難對唐詩做出很好的解釋,只能從表層去揭露,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不用去學習唐詩,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唐詩的時候能夠注意到意境的開拓,自我去尋找創作一種意境,倘若你沒有見過鵝,別人讓你去體會詩中鵝的神態,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作為國小老師,就更就應用事實說話,比如透過多媒體與圖片等等,讓同學們有一個巨集觀的概念,這就是一種形象思維的立體感覺。

有的人總會說:我們學習唐詩,又很少用,還不如不去學習,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唐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我們學習唐詩的目的首先在於學習,然後就是學以致用,變成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精神。我們要提倡從各個角度去研究唐詩,而不是單一的在學術方面,我們從唐詩中提煉有用的東西,例如你能夠在筆記本封頁上做一個有關於唐詩的圖片,然後去銷售,用唐詩文化能夠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我們的思想要更廣闊,這就是所謂的回憶一落地,變成生產力。

以有涯之身,學而無涯。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篇5

聽爸爸說,古詩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古代中國有名的詩人寫的很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我們一個國家可以很好的文化歷史遺產,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好好學習背誦掌握。

媽媽告訴我,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背誦古詩,三歲就能背誦30多首,雖然不知道意思,但聽幾遍就能跟著一首大概。 我還記得“紅豆生於南,春發幾許。”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鵝,鵝,向天空歌唱。” 當時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現在讀古詩,一邊看原文,一邊讀翻譯,理解詩歌的意思,還覺得古人與眾不同,用這麼幾句話,表達了這麼豐富的意思和一些美麗的圖畫。 知道古詩的意思,我更喜歡背誦古詩。 有時候你可以想象一些照片。 如“荒煙直,長河落日圓。” 我能想到沙漠的遼闊和美麗。如“荷葉後天無限綠,映荷花別樣紅。” 它讓我想起了我參觀西湖時看到的美麗景色。 朗誦,爸爸甚至告訴我這個暑假要帶我去泰山,感受山頂的美景。 我太高興了。根據我父親的要求,我將每天背誦一首詩不會,而將古詩評論。我哥哥每天都聽我背誦。他甚至背誦了一些古詩。他不僅能背誦常見的簡單古詩,如《鵝頌》、《春曉》 ,而且還能背誦一些不太常見的詩,如《送哥哥》、《眾人皆雁不飛》、《知了》、《遠方,不受秋風吹》等,有的甚至比我的背還快,最願意背《馬高垂柳處》.最煩人的是,當我爸爸問我的時候,他也抓回來了,甚至讓我回去了,我說他2,他哭了。我必須這麼做。爸爸讓他背下來的,現在他會唱20首歌了。我父親笑著說,朗誦詩歌是額外的獎勵,我小時候喜歡聽別人讚美我。

詩歌在簡單的話可以顯示一幅美麗的圖畫,或表達某種情感作家,真的像父親說,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背詩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也影響了弟弟,我越來越喜歡背古詩。

普唐詩盛的讀後感篇6

大家都知道:“熟讀當時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熟讀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後本也讀過一些,現年近四十,重讀唐詩,不禁別有一番感慨。

三百首唐詩,流傳千古,藝術上當然是奇妙無比的了。但與作者的身世對照,卻讓人唏噓不已: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仕途不順,晚年辭官歸隱,有點甚至窮苦潦倒一生。

於是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唐代建功立業的政治家、軍事家數不勝數,怎麼他們就沒有佳作傳世?反之,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天才橫溢的大詩人,卻空有建功立業之心,而一生坎坷,毫無功業可言呢?大詩人無功業,政治家無佳作,難道這是偶然的嗎?

其實細細想來,也很正常。政治講究務實,鄧小平三起三落,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個“忍”字。而藝術超凡脫俗,講究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成天交際應酬,縱橫捭闔,又哪來藝術的靈感呢?所以縱使有才,當了大官,忙於政務,也少有佳作問世了。這於是才有了江郎才盡的說法。當然極少數人除外,如曹操,毛澤東。

於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三百六十行,對人的天賦、氣質、知識、才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在教育培養的時候,也就要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比如現在動不動就要求國小生背唐詩,背經典,好像恨不得人人都能背熟四書五經似的。但是,國小生長大了都去當詩人、都去當學者、都去當隱士嗎?顯然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教育這個東西,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窩蜂。以前批判傳統文化時,恨不得一腳踢倒在地,還要踏上一隻腳,非要全盤西化不可。現在又要誦讀經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讓學生把汗牛充棟的古書都要吃進肚子裡去似的。其實,即使背得再多,也不大可能超過明清的儒生,因為人傢什麼都不管,一天專門背古書嘛。但是范進和孔乙己不是已經成了反面教材了嗎?可見,不問青紅皁白的一味誦經也非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