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8篇 追尋夢想的終極代價

其他文案 閱讀(1.65W)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描寫了一幫年輕人的愛情、追求和絕望。小說主人公蓋茨比是一個神祕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卻最終落得淒涼的結局。這部小說被譽為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現實問題。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8篇 追尋夢想的終極代價

第1篇

美國作家菲茲傑拉德的傑出作品,此書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措詞最優美的小說。

這還是兒子剛上大學時我給他買的。有一天發現他在朋友圈免費送書,標題言簡意賅:“處理圖書,欲求從速”。其中竟然有我費心為他選的蓋茨比!老媽我忙不迭地回覆“我要我要”,他公事公辦的回覆一個“好”字,那年寒假果真把已經磨損了它帶了回來。但我這一放又是好多年,今年終於翻騰出來去讀。

這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小說之一。他說:“三十多歲的我就發誓在六十歲時一定要自己翻譯這本《了不起的蓋茨比》,並以此為目標,進行著各種練習。這本書就像是擱在我家神龕上,時不時看幾眼,以此度過自己的人生”。可見了此書對村上春樹的重要。

果然,村上春樹做到了。這個小說家為了做好翻譯家,反覆閱讀菲茲傑拉德的原著,做了大量的功課。我愛屋及烏,在眾多的譯本中挑選了他的譯本(國內翻譯鄧若虛)。正如一個好的翻譯家才能更好地詮釋外文原著,經過村上春樹的精益求精,原著更像似渾然天成的、行雲流水般的華美樂章,帶給閱讀者無限美的感受。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初的美國,一群西部的貧苦青年到達東部後開始飛黃騰達。

年輕的蓋茨比出身貧苦,但美國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無時無刻不令他神往,終於有一天他富足到有底氣去追求曾經愛著的黛西。他為此買了豪華別墅,只為了和黛西隔海相望;他的別墅常常杯觥交錯、夜夜笙歌,只為了吸引他心上人的目光。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站在你面前,我們已經相差千萬裡。

時過境遷,人隨境轉,蓋茨比還是那個深情的蓋茨比,他有一種“高貴又平和”的微笑,他有一種“風流儒雅”的氣質;他為人大方真誠,他渾身散發著看透了世事滄桑仍然單純可愛的模樣。他深情而執著,他愛他所愛,無怨無悔。

而黛西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黛西。她貪婪物慾,她虛偽驕恃;她的眼神依然透亮,她的紅脣依然嬌豔,她已攀上了富家成婚,卻依然喜歡四處賣弄風情,但這絲毫阻擋不住蓋茨比愛她的痴心!書的名字起得真好,蓋茨比因此了不起!

故事以蓋茨比為中心,圍繞著黛西夫妻,湯姆夫妻,喬治和尼克等幾個人物的過去和現在娓娓道來,將他們置身在“現實”和“私慾”的極樂社會中不能自拔。如果書中的婚姻是浩瀚的大海,愛情就像是其中層層的浪花,時時拍打著岸邊,說著或真或假的諾言。

我不知道當時美國發生了什麼,但通篇的紙醉金迷和虛榮浮誇能看出這是一個特殊的拜金主義時代。包括了不起的蓋茨比,他的鉅額財產來自何處,他是如何由窮鬼變成了富翁,文中一直沒有詳細交代。人人都在演戲,人人都在挖掘快樂,自私和貪婪,虛偽和謊言……一切無可能的愛恨情仇都變得無所不能。

最終,蓋茨比為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黛西撞死了人,可憐的蓋茨比頂了罪。這樣的結局並不是讀者所需要的。這個人人都喜愛的、一路苦苦追求純粹愛情的“傻瓜”,最後的死都是那般的不值得。然而這還不夠,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沒有就此罷休,蓋茨比的葬禮又一次將人世滄桑滑入寒徹入骨的深淵。

猶記得蓋茨比在世的時候,每天來拜訪者數不勝數。他們免費吃住,恣意歡樂,他死後,葬禮卻無人問津。那個他深愛的黛西他頂罪的黛西,早已跟隨丈夫悄然離去。

“尼克”,這個一直默默關注著蓋茨比的“我”目睹了整個故事所發生的一切,他對蓋茨比的死,無比悲傷又無能為力。他在埋葬了蓋茨比後說出了這樣一段讓人心酸的話:“東部,在我心中如鬼魅一般,它面目全非,超出了我視力可以矯正的範圍,因此,當焚燒枯葉的藍煙飄向天空,當寒風把晾在繩子上的溼衣服吹得僵硬的時候,我決定回家了”。

書看完了,我百感交集。善良和醜惡或許就是一瞬間,唯願好人一生平安。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戶,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8篇 追尋夢想的終極代價 第2張

第2篇

很早就聽過這部偉大的作品,只是一直沒機會讀。該書被評價為“名留文學史的傑作”,受到許多著名作家的推崇。比如村上春樹把它視為他人生中遇到的最不可或缺的小說,把翻譯這部小說當成自己人生的一大目標。

我不想從細膩的語言,縝密的情節,背後折射的“美國夢”的誘惑和幻滅等這些角度談這部書,我只想談談主角蓋茨比這個人,談談這個發生在夏天憂傷而悲傷的故事,談談他的了不起和他的悲劇。

他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從一窮二白的窮小子變成人人皆知的大富豪。幾乎每個夜晚他都會在宛如宮殿的家裡舉辦奢華的晚宴,上流社會的貴族從四面八方趕來,享受豐盛的美酒美食,載歌載舞,盡情狂歡。而真正的主人蓋茨比卻很少露面,他只是一個人遠遠地站著,看著他們在自己提供的華麗舞臺上旋轉,眩暈。沒人知道他巨大財富的來源,他聽從各種關於他的猜測流傳,即便很荒謬,甚至是亂七八糟的誣陷也從不解釋。只有他在燈紅酒綠中冷靜旁觀,滴酒不沾。好像,這一切的熱鬧和繁華與自己毫不相干。

開始我也誤以為蓋茨比就是一個庸俗膚淺、鋪張浪費、揮霍無度的有錢人,而且像別人討論的那樣是靠不擇手段暴發的。可是後來,我知道他不是。他的內心永遠保留一塊淨土,裡面住著他的初戀——黛西,不受時間侵襲,美好如初。

誠然,他有虛榮的一面,但他的虛榮源於自卑,而他的自卑是因為深愛。所以他裝腔作勢地說著“old ots”這句口頭禪,想讓別人相信他上過牛津大學。可是他不惜成本地大肆舉辦了五年的晚宴,不單單是想從中獲得上流社會的高貴感,更多的是想獲得認可,想擺脫曾經是窮小子的屈辱,想配得上身份尊貴的黛西。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一個女人,為了找回失去的舊愛。他精心準備好了一切,隔著海岸建造了自己的城堡,每個安靜的夜晚,孤獨地望著遠方黛西家碼頭盡處的那盞綠燈,把他當成苦苦思念的心上人。等待著心愛的人知道自己的苦苦等待回到自己身邊。

可是蓋茨比不知道自己初心不改,可是故事裡的那個姑娘已經變了,時間捲走了她的單純,真誠,和對蓋茨比的愛。留下的只是那具依舊美麗的軀殼。蓋茨比活在自己編織的不可能實現的美夢裡,搭建了華麗的城堡,等著自己的公主回來。最後蓋茨比為了黛西被槍殺,黛西卻和丈夫在度假的路上,連一封電報和一束花的表示都沒有。而蓋茨比那些經常不請自來的“朋友”為了免受牽連,紛紛撇清關係,劃清界限,無一人前來弔唁。生前熱鬧非凡的“城堡”成了無人問津的空房子,多麼巨集大,多麼淒涼。

我很贊成作家宋小君把這本書看作單純美好又殘酷的愛情故事。

他說“它講述一個痴情的男人,為了尋回舊愛,而做出的種種註定沒有結果的努力,最後幾乎是毫無意義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想著不斷向前,卻如同逆水行舟,註定要不停地倒回到過去。

即便是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終究換不回一個結果,但這仍舊不妨礙蓋茨比奮力向前。

蓋茨比,這是一個忠貞又天真的人。我始終覺得他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在於能從一個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大富豪。他了不起在對感情的忠誠。儘管後來如此富有,他心裡依舊只住在那個最初的姑娘,在他面前,他依舊那麼笨拙,忐忑,小心翼翼,好像依舊一無所有。有多少人像他一樣,年輕時愛過的人許多年後還念念不忘,一條巷子走到黑,執死不悔。尤其是在這個感情的快餐時代,“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只是彼此心知肚明隨口說說的玩笑話罷了。

也許死亡才是蓋茨比最好的結局,直到最後一刻仍抱著美好的幻想,不明真相。除了尼克和他的老父親沒有人為他傷心。而我感懷他的一片痴情,選擇為他寫一篇微不足道的文章。

第3篇

蓋茨比的愛情內涵是什麼呢?是什麼讓黛西對他產生了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是金錢,金錢把她裝點成了高貴的公主,讓她遠離與貧窮相連的卑微、暗淡、缺乏保障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是蓋茨比在青少年時代十分熟悉的,他是農民的孩子,差不多是從“陰溝裡來的”。和黛西這樣的“公主”在一起使蓋茨比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這表明了他的潛力,他的資本,他要好好的開掘自己,成為一個有錢人,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雖然他和黛西認識時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下級軍官,而且軍服也隨時會被脫掉,前途沒有什麼保證,但是和一個富家小姐相愛的事實,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向前衝的動力,那個“理念”中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並不是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它有了一點現實的支撐。但是,黛西愛他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深,他過於自信了,在沒有了解一個人之前就為她瘋狂。或許我們也不能責怪他,因為愛是非理性的。

小說對黛西的聲音作了多次描寫,那聲音抑揚頓挫,“彷彿每句話都是永遠不會重新演奏的彝族音符。”那聲音叮噹做響,嫵媚動人,歡快明媚。為她傾倒的男人都覺得這聲音難以忘懷。“她的臉龐由於而美麗,臉上有明媚的神采,有兩隻明媚的眼睛,有一張明媚而熱情的嘴”。黛西是一朵光彩奪目的花,永遠開在金碧輝煌的王宮裡。她生氣勃勃,光鮮亮麗,高居於人生的痛苦之上,悠閒、庸懶地擺弄她的手指。這就是她,是小說對她的感性描述,作者沒有多她,對小說裡的任何一個人做傳統的心理分析。除了這樣感性的描寫外,我們對人物的瞭解只能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這種客觀化,外在化的描寫使讀者不易從整體上對人物有一個清晰、完整的把握。在人物的語言和行為背後存在著怎樣的心理動機讀者只能去猜測,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精神特徵,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模糊的。現實逼迫著他們趕快作出一個決定,即使還沒想清楚,實際上他們也想不清楚,因為理性和道德已經崩潰,驅使他們行動的是混亂的慾望——對金錢、虛榮、惟我獨尊的慾望。黛西畢竟是愛過蓋茨比的,但是經過一翻鬥爭後,他還是嫁給了湯姆。愛情的力量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強大,那樣長久。人不可能過久的持續在一種不切實際的熱情裡。黛西不過是愛感情上成熟地比蓋茨比早,因為有太多的男人向她獻殷勤,她對男女之間的激情過於瞭解了,她以男人的本來面目看男人,包括蓋茨比。而蓋茨比用自己的想象“不斷地給黛西添枝加葉”。

他幻想中的黛西與黛西本人的距離就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理想和現實有距離,不是現實的錯,我們不能責怪現實太冷酷、太醜陋,我們不能責怪它沒有我們想象的好。所以,我們也不能責怪黛西遠不如蓋茨比的夢想。黛西另嫁他人,和蓋茨比再度相逢,再度重溫舊夢,和丈夫共同策劃蓋茨比的死亡。她最終的損人利己,最終的背叛,所有這一切,都是必然的。“他們(她和她的丈夫)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雜碎了東西,毀滅了人,然後就退縮到自己的金錢或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麼使他們留在一起的東西之中,讓別人呢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他們是有錢人,有錢而殘忍的人,毀滅別人,保全自己,是他們的行事準則。儘管他們的兩人世界並不和諧,兩個人都有過“小小的胡鬧”,但是他們是同屬一個陣營的夥伴,如果有第三者威脅他們的共同安全時,在片刻的討論後,自然是聯起手來,一致對外。明哲保身,趨利弊害,人之本性也。

沒有一個人應該受到責怪。人們在慾望的枝頭搖搖欲墜,昏昏欲睡。

“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場夢,一種化學的發瘋形式”。

我不知道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是因為他敢於為了一個女人徹底發瘋嗎?

第4篇

蓋茨比有什麼“了不起”?蓋茨比從年輕時起就一心要追求“一個絢麗得無法形容的宇宙”:實際上長島西卵的傑伊·蓋茨比來自他對自己的柏拉圖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兒子……因此他必須為他的天父效命,獻身於一種博大、庸俗、華而不實的美。

一旦愛上了“黃金女郎”,“他那些無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暫的呼吸就結合在一起了”。她成為他理想的化身,儘管黛西早已移情別戀,儘管他清楚地聽出“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他仍不改初衷,固執地追求重溫舊夢: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並不是由於她本人的過錯,而是由於他的幻夢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投入了這個幻夢,不斷地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因此,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也超越了世俗的男歡女愛的恩怨。為了重溫舊夢,他不惜投身紐約金錢世界的汙泥濁水,但是他對財富本身和花天酒地的生活並無興趣,出汙泥而不染。

為了抱著一個夢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一定透過可怕的樹葉仰視過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同時發覺一朵玫瑰花是多麼醜惡的東西,陽光照在剛剛露頭的小草上又是多麼殘酷。他的靈魂在受難,但是他無怨無悔,從一而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小說敘述者從一開頭就表白從不輕易褒貶人物,卻在和蓋茨比訣別之前理直氣壯地喊道:“他們是一幫混蛋,他們那一大幫子都放在一堆還比不上你。”所以,蓋茨比是“了不起的”。蓋茨比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文明孕育出來的產兒。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元氣未傷的美國進入了歷史上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美國夢”像一個在半空遊蕩的色彩斑斕的大氣球,使一代美國人眼花繚亂,神魂顛倒。菲茨傑拉德說過:“這是美國曆史上最會縱樂、最絢麗的時代,關於這個時代將大有可寫的。”他所大寫特寫的正是這個時代,並且將它命名為“爵士時代”,因此人們往往稱他為“爵士時代”的“編年史家”和“桂冠詩人”。

菲氏並不是一個旁觀的歷史學家,他縱情參與了“爵士時代”的酒食徵逐,他完全溶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栩栩如生地重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氣息和感情節奏。但更重要的是,在沉湎其中的同時,他又能冷眼旁觀,體味“燈火闌珊,灑醒人散”的悵惘,用嚴峻的道德標準衡量一切,用悽婉的筆調抒寫了戰後“迷惘”的一代對於“美國夢”感到幻滅的悲哀。不妨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不僅是“爵士時代”的一曲輓歌,一個與德萊塞的代表作異曲同工的美國的悲劇,也是作家本人“靈魂的黑夜”的投影,“在那裡永遠是凌晨3點鐘。”

小說家以凝鍊而富有濃郁抒情氣息的語言,畫出“爵士時代”一個“美國夢”從鼓樂喧天到夢碎人亡的悲哀,情節、人物、對話、場景、主題等等熔鑄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正如同時代中國小說家沈從文所說,一座希臘小廟,“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

但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寫的不僅是“美國夢”幻滅的悲哀。它也寫了“人類最後的也是最偉大的夢想”的頑強生命力,蓋茨比雖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記。小說是這樣結束的: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樂的未來。它從前逃脫了我們的追求,不過那沒關係——明天我們跑得更快一點,把胳臂伸得更遠一點……總有一天……於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進入過去。菲茨傑拉德“逆流向上的小舟”最後埋葬在馬里蘭州洛克維爾市一座古老的聖瑪利天主教堂的墓園裡。想當初,一個不甘寂寞的金髮少年,夢想憑自己的錦繡才華,營造一座金碧輝煌的地上天堂,享盡人間賞心樂事。曾幾何時,貧病交迫,夢碎酒醒。他身不由己來到這個角落安息,和他的紅粉佳人分享一抔黃土和永恆的寂寞。墓碑前地面一塊碑石上鐫刻的正是這部傑作的最後一句。無獨有偶,一個當代“美國夢”的巨人、電腦大王比爾·蓋茨,也將這一句鐫刻在華盛頓州豪宅圖書室內的頂板上,作為“逆水行舟”的座右銘。

第5篇

蓋茨比的感情是什麼呢是什麼讓黛西對他產生了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是金錢,金錢把她裝點成了高貴的公主,讓她遠離與貧窮相連的卑微、暗淡、缺乏保障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是蓋茨比在青少年時代十分熟悉的,他是農民的孩子,差不多是從“陰溝裡來的”。和黛西這樣的“公主”在一齊使蓋茨比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這證明了他的潛力,他的資本,他要好好的開掘自我,成為一個有錢人,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雖然他和黛西認識時可是是個微不足道的下級軍官,並且軍服也隨時會被脫掉,前途沒有什麼保證,可是和一個富家小姐相愛的事實,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向前衝的動力,那個“理念”中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並不是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它有了一點現實的支撐。可是,黛西愛他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深,他過於自信了,在沒有了解一個人之前就為她瘋狂。或許我們也不能責怪他,因為愛是非理性的。

小說對黛西的聲音作了多次描述,那聲音抑揚頓挫,“彷彿每句話都是永遠不會重新演奏的彝族音符。”那聲音叮噹做響,嫵媚動人,歡快明媚。為她傾倒的男人都覺得這聲音難以忘懷。“她的臉龐由於而美麗,臉上有明媚的神采,有兩隻明媚的眼睛,有一張明媚而熱情的嘴”。黛西是一朵光彩奪目的花,永遠開在金碧輝煌的王宮裡。她生氣勃勃,光鮮亮麗,高居於人生的痛苦之上,悠閒、庸懶地擺弄她的手指。這就是她,是小說對她的感性描述,作者沒有多她,對小說裡的任何一個人做傳統的心理分析。除了這樣感性的描述外,我們對人物的瞭解只能經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這種客觀化,外在化的描述使讀者不易從整體上對人物有一個清晰、完整的把握。在人物的語言和行為背後存在著怎樣的心理動機讀者只能去猜測,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精神特徵,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模糊的。現實逼迫著他們趕快作出一個決定,即使還沒想清楚,實際上他們也想不清楚,因為理性和道德已經崩潰,驅使他們行動的是混亂的慾望——對金錢、虛榮、惟我獨尊的慾望。黛西畢竟是愛過蓋茨比的,可是經過一翻鬥爭後,他還是嫁給了湯姆。感情的力量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強大,那樣長久。人不可能過久的持續在一種不切實際的熱情裡。黛西

可是是愛感情上成熟地比蓋茨比早,因為有太多的男人向她獻殷勤,她對男女之間的活力過於瞭解了,她以男人的本來面目看男人,包括蓋茨比。而蓋茨比用自我的想象“不斷地給黛西添枝加葉”。

他幻想中的黛西與黛西本人的距離就是他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夢想和現實有距離,不是現實的錯,我們不能責怪現實太冷酷、太醜陋,我們不能責怪它沒有我們想象的好。所以,我們也不能責怪黛西遠不如蓋茨比的夢想。黛西另嫁他人,和蓋茨比再度相逢,再度重溫舊夢,和丈夫共同策劃蓋茨比的死亡。她最終的損人利己,最終的背叛,所有這一切,都是必然的。“他們(她和她的丈夫)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雜碎了東西,毀滅了人,然後就退縮到自我的金錢或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麼使他們留在一齊的東西之中,讓別人呢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他們是有錢人,有錢而殘忍的人,毀滅別人,保全自我,是他們的行事準則。儘管他們的兩人世界並不和諧,兩個人都有過“小小的胡鬧”,可是他們是同屬一個陣營的夥伴,如果有第三者威脅他們的共同安全時,在片刻的討論後,自然是聯起手來,一致對外。明哲保身,趨利弊害,人之本性也。

沒有一個人應當受到責怪。人們在慾望的枝頭搖搖欲墜,昏昏欲睡。

“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場夢,一種化學的發瘋形式 ”。

第6篇

幻想的生命力過於旺盛,這種想象超越了本身,超越了一切。蓋茨比用創造的活力不斷投入這場夢幻中,不斷的給它添色增彩。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點綴著它。

幻想著的黛西,臉龐哀怨可人,卻又靚麗照人,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和一張鮮豔熱情的嘴,可是在她的聲音裡有一種特殊的活力,使一切愛慕過的男人都難以忘懷。飽滿的額頭,完美的身形,炯炯有神的雙目挑釁著他的每一言一語,略帶沙啞的嗓音,他聽在耳裡甜在心裡。六月的風,緩緩地吹過我的眼,故事都留在心中,烙在腦裡。

再熾熱的火焰,再飽滿的想象力,都比不上一個人孤獨的內心積聚起的情思。有時,我們愛著的只是幻想中那個她,用盡自我渾身解數努力營造出一個完美無瑕堪稱神級的物件,而往往這種形象都是短暫的不可深究的,像泡沫一吹就散。

多少人在同情著蓋茨比一生都忠誠愛著黛西,可憐的是黛西愛的僅有自我,就連最終的葬禮都不屑一顧的忽略,她享受著的只是蓋茨比無盡的愛慕和調情說愛時的無限曖昧。在與蓋茨比相會中時時有意挑逗,蓋茨比昏昏然聽她隨意擺佈,並且天真地以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願的結局。然而真正的杯具卻在此時悄悄啟幕。她早已不是舊日的黛西,她可是將她倆的暖昧關係,當做一種刺激。

黛西在心緒煩亂的狀態下開車,偏偏撞死了丈夫的情婦。蓋茨比為保護黛茜,承擔了開車職責,而黛西卻早已打定主意拋棄蓋茨比。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蓋茨比最終徹底成為了犧牲品,至死都沒有發現黛西臉上嘲弄的微笑。她自私無情,對財富的熱愛勝過對感情的追求,為保護自我,她能夠改弦易轍,決不陷入感情的困擾和義務當中。冷酷無情、追求奢侈與財富是黛茜的悲哀,無疑也就是那些華而不實追求軀殼“美國夢”階級人民的悲??

蓋茨比的杯具在於他把一切都獻給了自我編織的美麗夢想,而黛西作為他夢想的化身,卻只徒有美麗的軀殼。儘管他清楚地聽出“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卻仍不改初衷,固執地追求重溫舊夢。

蓋茨比葬禮,黛西和她丈夫此時卻早已在歐洲旅行的路上。不了之情最終有了了結。我不能說年少輕狂時分的黛西沒有動過真心,而我只能相信眼前這個被世俗惡化被社會同化的女人離相愛二字所差甚遠,不配成為蓋茨比心心念念牽掛無數個日夜的愛人

他撒著彌天大謊,經過不正當的方式致富,努力營造著黃金的宮殿和熱鬧的聚會。在英國牛津受的教育,謊稱家裡祖祖輩輩都在那裡受教育多年。迂腐,循規蹈矩,過於謹慎,然而他致富的目的卻如此浪漫單純,甚至舉辦盛大的聚會,也僅僅是為了同樣單純的目的:吸引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可是,即使他嘴裡跑著火車,我也能原諒他,正因為混雜在自私自利、汙濁不堪的人群中,蓋茨比的純情、浪漫愈顯得無比高貴、脫俗。

如果—種夢想,有的只是對物質的追求以及對成為“大人物”的渴望,卻缺乏對為什麼要擁有財富和擁有了財富後究竟應當怎樣生存這樣一些具有人類終極意義的問題的思考,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也必定是短視和沒有延續力的夢想。任何一個想實現自我美國夢的人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都受到三種消費觀的深刻影響消費來縱情享樂;用消費來炫耀自我的地位和財富;用消費不擇手段到達自我的目的。

但這三種消費觀念會選成嚴重的後果,構成三大矛盾:1.自身的矛盾。實現美國夢需要有精神和智力支援,但享樂主義只重物質,不重精神,使人失去了發展的動力;2.個體與個體的矛盾。即需要別人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卻又得不到;3.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個人的美國夢的實現而要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在腐蝕了的社會又得不到。這三大矛盾嚴重地阻礙了個人的成功,甚至阻礙著整個社會的提高。

第7篇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它是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作品,整個故事以作家尼克的的視覺來鋪展開來,尼克從中西部來到紐約學做債券生意,在西卵村租房子,恰好所租房子旁邊就是這本書的主角傑伊·蓋茨比的豪華宅第,後來,尼克和蓋茨比相識了。尼克對蓋茨比充滿好奇,通過探究知道了蓋茨比原名叫詹姆斯·卡茲本,是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從小就夢想出人頭地成為大人物,通過他的努力,終於步步高昇,後來才改名字為傑伊·蓋茨比,在軍訓營裡任中尉時,愛上了大家閨秀黛茜·費。可是當他戴著軍功勳章在戰爭結束後從海外歸來時,黛茜已嫁他人,蓋茨比後來艱苦創業,成為了百萬富翁,並在長島西端買下了一幢豪華別墅,與住在東端的黛茜夫婦隔海灣相望。為了挽回失去的愛情,引起黛茜的注意,蓋茨比在家裡面舉行宴會,每晚燈火通明,眾多的賓客飲酒縱樂。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再次見到黛茜,當再次重逢時,蓋茨比還沉浸在往日的舊夢中,被夢想矇蔽雙眼的他沒能看清黛茜的虛假,後來一次意外,黛茜在心緒煩亂中開車撞死了自己丈夫的情人,而黛茜的丈夫布坎南卻把事故嫁禍於蓋茨比,蓋茨比為了保護黛茜,主動承擔起所有責任,儘管如此,黛茜還是決定拋棄蓋茨比,黛茜丈夫編造謊言,慫恿自己已死情人的丈夫威爾遜槍殺了蓋茨比,蓋茨比在家裡游泳池被害,成為徹底的犧牲品。在蓋茨比的葬禮上,黛茜沒來送葬,冷酷無情選擇了遠離,一句話都沒有留下,對於蓋茨比的死,她沒有丁點愧疚,而本書的敘述者尼克也是因此看透了上層社會有錢人的冷酷殘忍和居心險惡,果斷離開了紐約,回到了自己中西部的故鄉。

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故事不復雜,但是有很多地方觸動著我。比如蓋茨比對黛茜的痴情。蓋茨比做的所一切都是為了黛茜,府邸的奢華宴會為了黛茜,再次見到黛茜時那種無處安放的緊張不寧感,後面為了黛茜寧願犧牲自己保全她,而黛茜對他卻是虛情假意,他卻他始終都相信著黛茜,蓋茨比至始至終心中都帶著希望,離開的時候都在等著黛茜打電話過來,而最終都沒有等來黛茜的電話就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事實上,他不知道的是,黛茜壓根兒都不會打電話過來。

本書敘述者尼克對蓋茨比的肯定和同情,最後一次尼克告別蓋茨比時說了一句話:他們是一幫渾蛋,他們那幫人加起來都比不上你。這句話也是尼克給過蓋茨比唯一的讚美,他也慶幸自己對他說了這句話,至少,蓋茨比離開至少是活在希望中的,他也從未後悔自己所做。讀者讀到這一句話,也想到蓋茨比至少得到了點安慰。而更加觸動尼克的是在蓋茨比死後,所有人都急於撇清和蓋茨比的關係,不認識,沒有收到電報,詆譭蓋茨比的人不計其數,尼克只能形單影隻地站在蓋茨比這一邊,最後的葬禮只有尼克,蓋茨比的父親和牧師幾人,之後無盡的等待沒有任何一個人來除了蓋茨比死前三個月的一個晚上驚歎蓋茨比家圖書室的貓頭鷹眼男人,那些以前成群結隊去蓋茨比家參加宴會的人一個人都沒來,悲涼的結尾,最後的最後留給尼克的記憶是:蓋茨比已經太遙遠了,黛茜沒有發來電報,也沒有來送花,黛茜夫婦搞砸了事情,毀了人,還毫無負罪感地退回到自己的錢堆中去,退回到麻木不仁或者任何能將他們維繫在一起的東西中去,讓別人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之後,東部在尼克心中如鬼魅一般,面目全非,超出了視力可以矯正的範圍。故事的最後,看透了所有的尼克還是決定回西部的家了。

本書的結尾留下了這樣一句引人深思的話: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退回到過去。

推薦看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忠實於原著,值得一看。裡面蓋茨比是著名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也就是《泰坦尼克號》的男主傑克,小李子的顏足以俘獲人心,所飾演的蓋茨比眼中至始至終都有著光芒。

第8篇

?了不起的蓋茨比》小說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描寫了20年代販酒暴發戶蓋茨比所追求的美國夢的幻滅,揭示了美國社會的悲劇.翻開首頁,一開頭就吸引了我: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條件.

這樣的開始給我一個感覺,這本書是教人做人的.順著那一行行字型,深入下去,發現不僅僅如此.

我,也就是尼克,闖入了揮金如土的大富翁蓋茨比隱祕的世界,驚訝地發現,他內心惟一的牽絆竟是河對岸那盞小小的綠燈---燈影婆娑.尼克從中西部來到了東部,從事證券業.他的鄰居蓋茨比出生貧苦,年輕時是軍人,愛上了富家女黛西,因身分地位懸殊,不久黛西嫁給了富家子湯姆,21歲就聲名顯赫的橄欖球名星.

蓋茨比戰爭結束後通過非法買賣,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在黛西家對岸建造了別墅,他每個星期都請很多富人到別墅狂歡,以顯示他的富有和人際.他天天舉行宴會吸引黛西.和黛西恢復了情人的關係.

黛西的丈夫湯姆也有個情人叫茉特爾,在一次聚會後,黛西駕著蓋茨比的車撞死了茉特爾.茉特爾的丈夫以為是蓋茨比撞的,潛入蓋茨比的別墅區,稱蓋茨比在游泳池裡游泳時開槍打死了他,然後自殺.

在蓋茨比的葬禮上,過去的座上客一個也沒有來,葬禮十分淒涼、黯淡.此時,黛西夫婦悄然離開了這座城市.不久,尼克也因不能適應這兒的一切而離開了東部.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富人之間的虛榮與矯情;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荒誕,一代寵兒的墮落,一個變質的愛情,一個人生的悲劇.

尼克這樣評述蓋茨比:蓋茨比對我是個例外--這個蓋茨比代表著一切讓我嗤之以鼻的事物.如果說個性是一系列顯著的表現,那他也有某些突出的東西,某種對生活前景的高度靈敏,彷彿可以將他與那些可記錄萬里外地震強度的精密儀器相提並論.

這種靈敏與那種優柔寡斷的敏感毫無共同之處,後者在富於創造性氣質的幌子下變得堂而皇之,而前者是一種永遠懷有希望的非凡天賦,那是一種富有浪漫色彩的敏捷,我在其他人身上從來沒有發現過,而且將來也不大可能再發現這種品質了.

不錯,結果證明蓋茨比是對的;對於人們一時的悲哀和短暫的歡樂,我暫時失去了興趣,吸引了我的是吞噬蓋茨比的那種東西,是在他夢想幻滅後尾隨而來的汙泥濁水般的塵埃.

小說最動人的地方是情感的描寫;對消逝的時光一種無可挽回的感傷;對蓋茨比怪異的羅蔓蒂剋意志,以及黛西、湯姆對愛情和地位的世俗;尼克的道德觀和生活中無可適從的感觸.

書中這樣描述:我想到外面去,在柔和的暮色中向東朝公園走過去,但每次我起身告辭,都被捲入一陣吵鬧刺耳的爭執中,結果就彷彿有繩子把我拉回到椅子上.然而我們這排黃澄澄的窗戶高踞在城市的上空,一定給暮色蒼茫的街道上一位偶爾觀望的過客增添了一點人生的祕密,同時我也可以看到他,一面在仰望一面在尋思.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對人生的千變萬化既感到陶醉,同時又感到厭惡.

讀了兩遍,《了不起的蓋茨比》,文筆細膩、優美.看後感覺非同一般,其語言的魅力和故事的主題思想,都是一流的.怪不得村上春樹如此推崇.這確實是一本難得的經典之作.看似一般的婚外情,卻反映了那個時代富人的空虛、虛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和變質的愛情,終將導致悲慘的結局.悲劇小說盡寫到如此優雅,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川端康成的《雪國》有這樣的美感.感覺這本書的文字功夫超過村上春樹,這樣的比喻不一定恰當,村上春樹畢竟也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但我依然想說了不起的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創作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部頗有文學價值的著作,讀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