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7篇 讀《烏合之眾》:認清群體心理,掌握社會規律

其他文案 閱讀(2.88W)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創作的一部經典著作,對於人類行為、社會心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思考和闡述。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群行為背後的原因和邏輯,瞭解群體心理和行為規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處理社會關係和問題。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7篇 讀《烏合之眾》:認清群體心理,掌握社會規律

第1篇

初次涉及這類書籍,不亞於聽一場高深的講座,必須全神貫注,還要努力把晦澀學術的“鬼話”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人話”。期間數次讀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師講的漢語與外語的區別:漢語表達靈活,具有柔性,適合寫詩;外語句法嚴謹,具有剛性,更適合搞研究、說理。

在這部書中,龐勒先生向我們表達了自己對“群眾”的看法——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透過字裡行間,我彷彿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無奈的眼神注視著這幫“群眾”。他不留餘地的批評群眾,辛辣的指出他們那“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以及盲目狂熱的情感,對群眾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徹。他想用千言萬語點醒夢中人,也許“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銘。

首先,他對群眾的盲從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確,群眾總是以一種服從慾望旺盛的心態去隨大流,欠缺理智又熱情澎湃,他們成了一群僅用脊椎去支配軀殼的人,被用大腦思考的領袖呼來喚去。就像書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熱將軍一聲令下,他的那群政治烏合之眾就會為他的事業犧牲生命。的確,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眾的無意識行為會代替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我們常說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兩種人,墊腳石和絆腳石,如果群眾能依附於他,被他的口號支配,可以省很多勁,最怕的是他們人多勢眾,被某種狂熱的信仰衝昏頭腦時,很難擋住他們聲討的步伐,而政客也會寸步難行。

構成群眾的主體,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為個體時,會自覺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團就變傻,當他們構成群體時,就只有接受與拒絕,沒有思考和推理。人們常說,沒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心悅臣服。但對某群眾的領袖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對此,龐勒解釋道:知道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是這種論證,即群眾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攪在一起,並立刻將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見,群眾並未看清事物的本質,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隻有潛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湧動的暗潮,只有蟄伏在水灘,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對於盲目的群眾來說,卻不是這樣,在他們看來,既然選擇了從眾,就必須為自己的跟隨找一個說服自己的藉口,儘管這個藉口十分牽強,但卻十分有效,能迅速讓他們理智懸置,與大家一樣,做了領袖的墊腳石。融入群體,也要保持個性,才能不隨波逐流。

龐勒在分析構成群體一切信念與意見的基礎因素時,提到了種族、傳統、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對書本教育,提倡實踐經驗。他認為,只有經驗這位人民的好老師,才能證明,必須廢除那些可惡的教科書和可悲的考試,代之以勤肯的勞動,讓那些聽從一切烏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辯者暗示的群眾再次變得冷漠而中立。他說與其在校園裡泛泛而聽,不如早點進入社會鍛鍊,來提高自己辨別事物的能力。從整本書中,可以看出他對群眾的盲從、對法不責眾心懷僥倖,對校園教育的不滿,批評的意味顯而易見,龐勒似乎把所有的群眾都歸結為烏合之眾,把校園教育當做抹殺智慧與靈性的主犯。難道所有的.群眾都是烏合之眾嗎,所有的校園教育都是無用的嗎?

?韓非子·五蠹》一篇曾說:“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實則是專有所指。儒分為腐儒和王儒,俠也有凶俠和義俠。腐儒一味追求聖人治天下,輕視律法疏導,反而擾亂國家統治,凶俠以劍謀私慾,做盡傷天害理之事,同樣威脅江山社稷。韓非所批評的,正是腐儒和凶俠,王儒與義俠才是定國安邦的所在。孟子曰:“雖萬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俠者。”至於群眾,亦有智慧之眾與烏合之眾之分。顯然,龐勒眼中的群體,是無理智的,喪失了自我意識,變成群體中的一個沒有思想的有機體組成部分,這些自然是烏合之眾。那該如何去點化這些烏合之眾呢,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領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莊子在《論劍》中曾說:“以勇武為鋒,清廉為鄂,賢良為脊,忠聖為鋏,為諸侯之劍。”領袖的質量決定著群眾的質量,能夠集萬眾之智的人,必定是揮得起諸侯之劍的領袖。群眾的智慧並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領袖的狂熱給湮沒了,如果有一個清明的領袖懇切教導群眾激發深處的思考與推理,那麼群眾也不會那麼偏執且殘暴了。構成群眾時,他們的水平與質量低下,很大程度來源於對事情本身的無知,對事情不能透徹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裡糊塗的跟隨,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並不能填補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將其填滿,然後狂熱的出發和鬥爭,就算做錯,也能因法不責眾而逃避罪責。能端正這種群眾心理的,必須是一位清明的領袖,充分的宣傳與講解,讓群眾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透徹的、清醒的,理智的選擇是跟隨還是拒絕。

關於教育,龐勒對應試教育大加鞭撻,但在他的論述中,彷彿看到了他對所有校園學習的不屑。他認為,封閉在校園的人,就像身處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麼小,但我認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葉,便可知曉整個秋天,唯有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群。龐勒太注重社會經驗的力量,卻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們繼續成長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們必須為教育納稅,以此為高尚的思考與推理提供助援,來確保步入社會的我們不是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

在書中,他一點也不認可群眾的表現,我認為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任何的文學創作都有社會性。19世紀—20世紀的歐洲,風雲際會,動盪變幻,起義、戰爭、階級、改革、革命……這些充滿立場與狂熱的字眼集中在這個時代的歐洲,這些都需要流血和犧牲,平民在無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場的選擇,如此,充血的雙眼,猙獰的面孔,激動偏執的情緒在群眾中蔓延,人們又怎能不喪失理智呢?

龐勒用學術又嚴謹的語言編寫了《烏合之眾》這本書,原本是需要細細研究的,但自己確實未能心領神會,僅以此篇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7篇 讀《烏合之眾》:認清群體心理,掌握社會規律 第2張

第2篇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而勒龐這本書正是分析了三個和尚所代表的“群體”表現。

?烏合之眾》法文原名為《psychologie foules》(《群體心理學》),中文翻譯很妙——烏合之眾。因為在勒龐的對群體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讚美之詞。他所研究的群體——智商低、輕信、極端、情緒化。而且他還用了類犯罪群體(我自創的詞,例如某年3月群眾砸搶家樂福,或新疆地區的各種群眾事件)、議會、選民、陪審團等特殊團體來分類分析。

作者全書研究的都是異質化群體,正是令我失望的點,本是抱著學習營銷社會群體的心理去的。因為之前對於這本書有太多的讚譽,口口相傳,等到我認真看後,發現由於作者年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涉及領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說對於當今微博上的各種民眾事件或政治觀點看得更透徹。營銷的啟發卻沒想象中那麼好。

關於營銷的啟發,大概就覺得應該製造一些氛圍去影響群眾(圍觀)。比如大家排隊買東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產品上造成消費者很多的感覺。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勒龐認為,無論是受過教育的選民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其投票結果不會有太大影響。(陪審團群體也成立)。這讓我想起之前聽劉瑜老師《民主的細節》講座時,也涉及到民眾素質與投票結果正相關的擔憂。如果有勒龐的理論作為支撐,那麼這就不存在了吧。

關於演講方面,勒龐也提到了,在演講中,演講人的名望比很重要。這讓我腦海裡總是浮現出新東方各種講座,老師們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聽著會不會也與老師先塑造好的名望有關。

當然,這本書確實是本不錯的書。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有著仍然不過時的見解。弱弱說句,這本書是本好書,以後某某事件在微博裡傳得沸沸揚揚時,你可以引用幾句早已準備好的句子,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第3篇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卻精緻、深刻而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群體時別樣的心態。作品本身的學術性,加之譯本與原著的差距,讀起來還是有一點小困難的。讀罷關於群體的一般特徵,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採取行動,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在個人聚整合群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隻能稱之為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群體。只有當聚整合群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群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似乎有些玄幻的滋味,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複雜多變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個人融入群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群人都做了,於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八榮八恥觀的提出就很好的利用了這一群體心理的特徵,提倡好的道德,摒棄不好的惡性,從而引導社會群體走向和諧社會。

心理群體最驚人的特點在於,一旦構成群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時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說:“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 前不久的“搶鹽風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xx年3月15日,因為日本核電站洩漏事故,有謠言稱日本核輻射會汙染海水導致以後生產的鹽都無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一時間引起一些市民瘋狂搶購食鹽,一些不法經銷商乘機哄抬價格,牟取暴利,群眾反映強烈。類似的笑話還有很多,非典時期的搶購食醋、板藍根、八四消毒液等的回憶想必也歷歷在目吧。毛主席說過:“團結就是力量。”也許有著詩人豪情的他也忽略了一點,團結形成的群體更容易忽略智力因素,讓人陷入無意識狀態,此時團結產生的力量有可能會幫倒忙吧。

書中在分析心理群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群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洩本能的慾望;群體間有著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惡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群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群體在我心裡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群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消一句悅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群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xx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的群體更容易忽略智力因素,讓人陷入無意識狀態,此時團結產生的力量有可能會幫倒忙吧。

書中在分析心理群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群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洩本能的慾望;群體間有著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惡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群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群體在我心裡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群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消一句悅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群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xx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於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誇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群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充滿激情和變化的年代,能夠見證這樣一段獨具特色的歷史,但我由衷地希望它快點過去。

第4篇

在廣袤的人類社會探索發展史中,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社族人群思想創新及思維進步的創新及對社會、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則是通過細緻描述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通過分析及揭示,探索大眾廣義心理認知及心理認同。從而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此書的研讀和內容的自我理解,讓我體會並認識到上到國家治理、社會管理,下到企業經營,團隊管理,無外乎是大眾及人群之間的.合作、認知和自我約束,而大眾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層面對此認知的一個探究紐帶,從而開啟對大眾思維和組織行為學的領悟與思考,通過研究大眾心理,從而探究群體行為內在的思維邏輯及心理特點,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各種社會群體行為現象發生的本質原因和組織團隊中行為動機,更科學的瞭解群體心態,是一本群體心理行為學的研究鉅作。

第5篇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於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後基於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著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群體特徵來統籌全書: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群體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建的,因此群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群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群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群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群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複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群體特徵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路這個群體,就像是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閒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後網路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路公關都能成為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路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路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後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願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第6篇

這兩天在家閒來無事翻了幾頁《浮生六記》,讀到“浪遊記快”這一章時突然看到這段話,簡直就是《烏合之眾》中觀點的古代版:“佃人皆散處如列星,一呼俱集,稱業戶曰“產主”,唯唯聽命,樸誠可愛。而激之非義,則野橫過於狼虎;幸一言公平,率然拜服。風雨晦明,恍同太古。”

其中對散如列星的群眾評價為:唯唯聽命、樸誠可愛。如同勒龐所講:“群體對觀念要麼全盤接受,要麼徹底拒絕,產生的情緒只能是狂暴且極端的。”在沈復的口中便是:如果你說的.公平,那麼他們“率然拜服”;如果你說的不對,那麼“野橫過於狼虎”。

最終連總結都是一致的:勒龐認為:“無意識的動機幾乎完全支配著群體的行為,群體在這個方面與原始人極為相像。”沈復則更簡單:“風雨晦明,恍同太古。”

勒龐是1894年以後寫下的《烏合之眾》;沈復是1808年左右寫的《浮生六記》,只差了幾十年……與勒龐不同的是,沈復既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僅是一介文人,覺悟就這麼高了……感嘆一下。

第7篇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烏合之眾》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的命運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來?否之,歷史上胸有成竹的預言家、路旁拿著《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們是否都是信口雌黃的江湖騙子?

在看勒龐的《烏合之眾》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在研究無意識的領域下,想必勒龐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們都關注了無意識、潛意識對個人群體以甚至於歷史、文明的影響。在我閱讀《烏合之眾》的過程裡,我似乎能看到歷史的車輪在群體一雙雙手的推動下滾動。在短時間內,這個圓形的車輪似乎是原地迴圈;而勒龐則預料了這個車輪即將在時間的作用下為我們留下的車轍。文明與歷史的發展軌跡尚況且可以被社會學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由此推之,我們個人的命運又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勒龐的《烏合之眾》先後幫我徹底摧毀了我關於“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看法。在生活裡,我們的小小過失,無意說錯的一句話都是我們潛意識跳躍進意識層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燈上床睡覺的夢境都是本我與超我鬥爭權衡的產物。在勒龐的學說中,個體的無意識造就了集體的無意識,他在《烏合之眾》中說:“可見的社會現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無意識機制的結果,而這一機制通常超過了我們的分析範圍。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喻為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換句話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他們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維來推測他們的命運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勒龐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間接因素(即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種直接因素(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以及理性)為我們粗略的推演了一個可以套用在幾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在群體具有衝動、易受暗示、誇張、專橫的共性特點之外,不同民族的群體仍然具有不同於共性外的特性。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命運,決定了在當今世界的實力排序。勒龐在書中一再強調“種族”的概念,說:“民族主要受其種族的稟性支配,也就是說,是受著某些品質的遺傳殘餘的支配,而所謂稟性,正是這些稟性的總和。種族和我們日常之需的枷鎖,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祕主因”。總之,每個民族的特性正是決定他們走向的定海神針,無論他們在最初的選擇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離經叛道,最後的選擇都會歸於他們民族的稟性,或許這些正是那些預言家鑿鑿讖語的奧祕所在。

勒龐所生活的法國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都試圖在擺脫幾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歷史慣性。然而,俗話說:“船大難掉頭”,二者的結果都不樂觀。即使在有著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國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出現在1789年,歷經發表《人權宣言》,確立君主立憲制,之後拿破崙、路易十八又反反覆覆掌握權力恢復君主專制,共和制與帝制之間的交鋒終於結束在1878年,此時距革命開始已經接過過去百年了。勒龐說,“這些觀念的出現並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於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果時,是時間為它們做好了準備。如想了解它們的起源,就必須回顧既往。它們既是歷史的兒女,又是未來的母親,然而也永遠是時間的奴隸。”除了歐洲的法國,處於東亞的中國仍以實際的歷史過往驗證了這個觀點。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在擺脫帝制的過程顯得那般的不易,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失敗,在嘗試了資本主義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封建制的種族和封建思想的傳統觀點再加上並不長的時間,便註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反覆與舊民族主義革命的失敗。封建制是我們群體的過往,它是歷史的兒女,也是我們的未來的母親,更是我們思維的毒瘤,唯一能解決它的,便是時間,“時間是唯一的真正創造者,也是唯一的偉大毀滅者”。正像口述史學家唐德剛所論述1840年以來的革命一樣,“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筆者試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也要歷時兩百年。”形成維持一種思想上千年,同樣需要上百年才能將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個民族的命運時,不僅要看它的過往,還需要看它的思想。勒龐在書中用中國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於牢固,它便不會發生變化,於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但我卻不認同勒龐的這個觀點。即使中華民族因歷史過於悠長的原因而趨於保守,但它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群體——我不認同你,但我並不排斥你,這樣多少都可以在一點一滴中改進。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趨於保守的國度除了阿拉伯地區已經少之又少。日本、韓國等歷史包袱較小的國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們在學習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國雖然有著較重的歷史包袱,但作為思想極其燦爛的國度,“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自古有之,從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內部開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改變,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中國思想的多源性與包容性。

我們是誰?我們那麼複雜,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關心我是誰,影響構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運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龐的觀點,我們首先是一個種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徵下,伴隨著遺傳對此的日益穩固,以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文明、制度、藝術和信念,形成種族給我們的稟性,這些就是構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與歷史打下的印記。除此之外,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早年的創傷經歷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時間的發展歷程等諸多因素形成了我們的個性。無論是共性還是個性,他們都很大程度的隱藏在意識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話、個人睡夢中的種種意象都是本我的體現,它被文明,被超我壓制,但它更接近我們自己。要推算個人的命運,不能再分析那個平日“偽裝”的自己,同樣要深入本我、深入潛意識中去發現規律,探尋我們的稟性。

勒龐恐懼革命,擔心革命只是“換湯不換藥”,然而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仍然是延續在當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進的,革命帶來的新思想的碰撞為法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我認為這恰好是推算個人命運那把無比重要的鑰匙。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勒龐也說,“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我們無法同他們作戰”。開放性的人格,敢於擺脫傳統對自己影響的人,他的命運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個具有內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群體一樣,“有著堅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們對一切傳統的迷戀與崇敬是絕對的,他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的新事物,有著根深蒂固的無意識恐懼”,很明顯,這種人甚至這種民族的命運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運軌跡的。

翻來覆去讀《烏合之眾》,此點是最讓我浮想聯翩的。種族、傳統對我們的影響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給予以我們每個民族以個性,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的侷限性。作為個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區裡沉淪,不讓侷限的思想在我們頭腦裡形成“暴政”,這讓我有點驚慌。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思維有一個源頭,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即使我們被種族、被傳統的稟性賦予一身,面對複雜多面的形勢我們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維海洋裡尋找出合適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國輪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變則通,通則久”的來說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維可以不停的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與方向,我相信,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運是不可計算的,能夠計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變的思想——他就在那裡,哪怕過十年之後回來看依然如此。勒龐說:“真正的歷史大動盪,並不是那些以其巨集大而暴烈的場面而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所以思維的開放性同樣深切地影響著國運,最近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繼高鐵醜聞後再次曝出造假醜聞,“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們的質疑。二戰後本欣欣向榮充滿朝氣的日本在不斷的老齡化的趨勢下創新乏力,年輕人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下不思進取,國運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預想得到的了。

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去哪裡尋找多樣的思維,不停的更新自己頭腦裡的資料庫呢?我想,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而且論調“陳舊”——唯有讀書。書籍是思維的活水,不停的衝擊著我們的頭層,說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們頭腦裡哪根不為人知的經脈呢!其實除了書籍以外,良性利用網路同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然而現實是我們難以徹底掌控網路在生活中的度,弊大於利,索性不談。

最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勒龐既然在全書如此強調有組織的群體擁有著如此強大的力量,為何不與力量與友,何至於本能的站在這股力量的對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羅伯特·墨頓所說的那樣:“一流的頭腦即使犯下錯誤,也會給人帶來收穫”,在勒龐自身的斷言、重複、傳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群體具有的種種特性,即使很大部分與我們平時的看法衝突,但讀後會心一笑不得感嘆似乎的確如此。從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開始,再到人人見罵的“猴子”達爾文,歷史欣欣然走到勒龐面前,他再次撕下我們的常識,為我們揭示了群體生活的狀態。“日心說”並沒有因為那場大火而銷聲匿跡,勒龐也沒有因為武斷的定論而消失在歷史,不談論對錯,每一場追尋真理的行動都是一場思維革命,指出我們內心潛意識的“大實話”必然不會“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縱然當世人不接受,其後人都會以一種預設的態度讚揚。而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群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