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範文5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4W)

在高中新一學期的語文課程開始前,教師都是要準備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的,那麼應該如何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範文5篇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1

一、匯入新課:

1、提起戰爭,同學們想到了哪些詞語?

想到了痛苦、災難、血腥……還有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烈火硝煙、……

“戰爭”給我們的印象是總苦痛的。

2、今天,我們學習小說《荷花澱》,(板書荷花澱)也與戰爭有關。課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那同學們也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讀後的感受,好嗎?

你感受到的是清新,有的同學說是恬靜,還有的同學說是自然,還有和諧

本文與戰爭有關,但同學們卻感受卻是美好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荷花澱》真的被人們稱為“戰爭小說的一曲純美的絕唱”。(板書美)

我們在這節課就來重點賞析文章在哪些方面帶給了我們“純美”的感受。

3、我們來看一下本文的學習目標,你來給大家讀一下吧。

二、研讀文字,品味純美

下面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文字,把文字中能給你“美”的感受的地方找出來細品。五分鐘。

1、披文入情賞美景

好,哪一個同學先來說?

這位同學。

奧,前三個自然段環境描寫感覺特別美,能具體說一下嗎?

你看到了一幅圖畫,什麼畫面,月下女人編席圖。概括的非常好。

這位同學,你也想說?

你感受到了純美的意境

把純美換一個詞?

清新明麗,一般而言,意境的營造離不開意象,那你能說一下作者選取了那些意象嗎?

對,有月亮、葦眉子、雲彩、薄霧,意象也是那麼唯美。

你喜歡這一部分,那你就給大家讀讀吧,其他同學可以試著想象畫面?

他讀的怎麼樣?

節奏感好,聲音很美。的確,我也感覺聲音與畫面很相配。

同學們,我把第一自然段在形式上做了一個小小改動,同學們看一看,讀一讀。

有什麼不一樣?

感覺像讀散文詩。評論家也這樣說,因為孫犁小說散文詩般的語言、朦朧詩般的意境,還稱孫犁的小說是“詩體小說”。

2、沿波討源見真情

荷花澱不僅景美,人也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水生嫂。

誰來結合文字分析一下水生嫂的形象?

好,最後排的這位同學,你來說。

勤勞美麗,從哪裡看出來的,從編席的描寫中看到的,

還有嗎?從大門沒有關,端飯看出體貼丈夫、溫柔多情。用詞十分準確。

誰來補充?

你從他們坐船找丈夫看到水生嫂惦念丈夫,遇見敵人看出她的勇敢,把船划進荷花澱中去,還表現出他們的智慧,很好,這不僅有水生嫂,還有其他女人,只是他們共同的品質。

剛才我們抓住動作細節賞析人物形象之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還有一個突出的手法,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對,就是對話,也就是語言描寫。

我們來看這三句。

“你總是很積極的。”(投影)

從這句話,同學們讀出了什麼?

你讀出了嘲諷,嘲諷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吧“就你積極”,再讀一遍,換一個詞,有點埋怨,對,水生嫂埋怨什麼呢?(太危險了,不和家裡商量)除掉埋怨,我們還讀出了什麼,是肯定和誇讚,由此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義。

第二句,“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

當時出版時句號被改為逗號,孫犁先生不同意,你們看有什麼不同嗎?

對,句號強調的是我不攔你,更能突出水生嫂的深明大義,如果是逗號的話可能更強調家裡的困難了。你對標點理解的都這麼深刻,可見很會賞析文章。

第三句呢,妻子對丈夫的忠貞。

中國有句老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站著死,對,不可跪著生!這就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本色。

同學們將分析整合一下,學總括水生嫂形象

溫柔體貼、勤勞淳樸、勇敢堅貞、深明大義、愛家愛國。

這不僅是水生嫂的品格,也是當時千千萬萬戰地農村婦女的品性,他們像荷花澱裡的荷花,有著純真的的性情,閃耀著純美的人性的光輝。

3、水到渠成識結構

環境、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構成了小說的三要素,我們來看情節,課前讓同學們擬小標題,找一個同學說一下。

好,中間這位同學,你來說。

能夠抓住主要場景,概括的很好,“送夫抗敵”“探夫遇敵”“助夫殺敵”,情節簡單,沒有驚心動魄,也沒有曲折離奇,水到渠成,自然成文。這也應是本文被稱為純美絕唱的一個方面。

4、疑義相析探主題

同學們注意到沒有,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槍戰環節,三言兩語便被帶過,對此提出批判,還有人說,“抗日戰爭這麼嚴酷,有這麼恬靜優美的環境嗎?人們會這麼恬靜自得嗎?作家這麼寫是詩化戰爭,是違反現實的呢?”你們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小組內討論一下。

一組先來說把。

你們認為我們的祖國本就美好,人民本就純真,所以與現實相符。是支援孫犁先生這樣進行創作的。

三組來說。

這樣更能激發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江山如此多嬌,豈容外敵踐踏。

這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在《孫犁文集》中有這麼一段話,齊讀一下,“看到真善美的極致,我寫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惡的極致,我不願意寫。這些東西,我體驗很深,可以說是鏤心刻骨的,可是我不願意去寫這些東西。我也不願意回憶它。

孫犁就是這樣用他獨特的筆法,構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畫卷,表達了他對美麗的中華河山、中華兒女、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禮讚。

《荷花澱》是當之無愧的“戰爭小說的一首純美絕唱”。

孫犁的創作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著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澱”派。

雖然荷花澱帶給了我們美的感受,但戰爭無疑是殘酷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定當珍惜這美好的生活。

三、佈置作業

還有一篇小說與《荷花澱》並稱現代詩化小說的雙璧,那就是茹誌鵑的《百合花》。課後請閱讀,並完成思考題。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2

學習目標:

1.理解新聞寫作中寄情於敘事的寫法。

2.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提高鑑賞能力。

3.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人說:“過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紀”。約3千萬人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5千多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這些慘絕人寰的殺戮發生在中國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發生在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旁,發生在南京_中,同樣發生在歐洲波蘭南部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正是在奧斯維辛集中營,110萬無辜的猶太人慘遭殺害。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許多民族的命運都和他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今天我們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奧斯維辛,共同見證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感受新聞內容,並思考:作者將主要的筆墨放在哪裡?

預設:

參考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過與感受。

參觀了毒氣室,焚屍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二戰後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卻成了新聞的名作,這是為什麼?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文字的學習。

三、細部揣摩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找出能觸動自己心靈的或者不理解的細節描寫的句子,每個學生寫3—5句。資訊整理:

1.“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2.“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

3.為什麼對於參觀者來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4.那個女孩在微笑。在笑什麼呢?

5.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針對這些問題,請同學們將自己對該細節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發表議論。並讓在座的同學對評論做出一個簡單的評議與總結。

討論探究:二戰後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卻成了新聞的名作,這是為什麼?它和你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麼不一樣?請談談你的看法。

預設:奧斯維辛為什麼沒有新聞?奧斯維辛有什麼?為什麼要寫下這一篇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

明確:記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寫下該文。作者參觀後覺得不應該讓奧斯維辛曾經發生過的慘案成為舊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過文章,作者希望我們牢記災難,銘記歷史。因為忘記苦難就是新的苦難的開始。

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教師總結:細節描寫是耐人尋味的。文章沒有陰森恐怖的鏡頭,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重現了新聞的事實_,但透過細節卻能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嚮往。

四、對比閱讀

教師:法國詩人阿多爾諾寫了一首題為《奧斯維辛之後》的詩。請將它與《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進行比較,說說這首詩與課文在內容上有何共同之處。(詩歌材料略)

明確:啟發學生概括二者內容上的相同之處,即:鞭撻戰爭與罪惡,以史為鑑,珍惜和平與幸福。

五、拓展延伸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一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社會價值又在哪,能不能從這兩個角度思考,幾人合作試寫一段頒獎詞?

範例:《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六、課堂小結: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①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

②前以色列拉賓的和平宣言:

“幾萬個_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

“……我向來相信大多數人是渴求和平而且願意抓住和平機會的。你們今晚聚集在此,證明了這種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傷害民主,我們必須抵制暴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這樣的悲劇屬於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

奧斯維辛是一個尺度:關於時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無法棄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寫的題材毫不涉及戰爭和殺戮,時至今日,也都與奧斯威辛有關。在這裡,奧斯威辛已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雖然屬於過去,卻向未來敞開。

七、作業設計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面板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麼呢?展開你的聯想,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3

【教學目標】

1、瞭解對聯的基本知識以及對聯的發展歷史。

2、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美,嘗試寫作一些簡單的對聯。

3、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把握對聯的特點,如平仄、對仗等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

嘗試擬寫對聯

【教學方法】

賞析法、討論法、合作學習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匯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謎:兩姊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妝;滿面紅光,年年報吉祥!那麼你們猜謎底是什麼呢?確切點說是春聯。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我們對它並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貼對聯,戶戶掛對聯,商場賣對聯,春晚看對聯,但是,我們對對聯又有多少真正的瞭解呢?什麼是對聯?它有什麼基本特點?如何寫作張貼?以及如何嘗試寫作簡單的對聯?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對聯的奇妙世界來探索!

二、整體認知:

(一)對聯的含義:

對聯廣義上屬於詩的範疇,它是書寫或是均、鐫刻並且懸掛於門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是一種最短的文字表達形式,可以說,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好詩。它是用上下兩聯形式相對、內容相關的語句結構而組成的一種漢語言藝術和裝飾藝術,是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練和藝術化的反映。

正所謂對聯是:對地對天,天地有情皆可對;聯古聯今,古今無事不成聯!

(二)對聯的起源:

《宋史·世家·西蜀》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昶以其非公,自命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一般認為,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春聯。而正式提出春聯這個名稱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並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對聯的特點:

1、對仗工整:

對仗是指詞句的對偶,具體要求為:

(1)字數相等。

(2)詞性相同。

(3)結構一致。

(4)內容相關或相反。

2、平仄協調:上聯末尾的一字用仄聲,下聯末尾一字用平聲。即仄起平落。

對聯的書寫和張貼:上下聯豎行書寫,從上到下。張貼時,面對大門,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四)對聯的分類:

1、就上下聯的語義關係,對聯可以分為正對、反對、串對這三類:

(1)正對:亦叫同類對、並列式,就是上下聯的內容基本相同,它們互為關聯,互為補充,說明是一個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和諧的處在統一的意境中。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反對:上下聯的內容相反,或相對稱,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照,使對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深刻的映像。如魯迅先生藉以自勉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亦叫走馬對、流水對,即上下聯意思相承,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來說,上下聯緊相連線。上下聯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2、根據對聯的功用,又可以將對聯分為以下類別:

(1)名勝聯:為裝飾名勝古蹟而題寫的對聯

如:秦皇島市姜女廟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2)喜慶聯:為婚嫁、喬遷以及其他喜慶之事而做的對聯。

如:幸有良辰迎淑女,愧無美酒宴嘉賓。

(3)哀輓聯:為悼念死者而做的對聯。如:人們為前不久去世的錢學森寫的輓聯,學脈播千古,十億後學同心慟;

功業耀九天,九萬星辰失光輝。

(4)諧諷類:這類對聯以詼諧幽默為主題,以教育勸誡為宗旨,運用多種修辭技巧創作的妙趣聯。如中華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年。

(5)文藝類:文學類對聯

(6)集句類:從古今文人的詩詞、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中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兩句。

三、閱讀鑑賞: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先生藉以自勉的詩,那麼在對聯中呢屬於反對,所謂反對,是根據對聯上下聯的語義關係來分類的,即上下聯的內容相反,或相對稱,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照,使楹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史學家陳寅恪出國文文科試題,其中對對子一題出的是“孫行者”、要求對出下聯。其中有語言學家周祖謨的答案為“胡適之”,在當時得了滿分。我們知道胡適先生在五四前後的戲劇性表現,之前提倡白話廢文言,極力否定傳統,抹殺歷史,鼓吹全盤西化,後來又自稱有歷史癖,號召人們整理國故,研究國粹,走向新文學的反面,用其名字來與“孫行者”相對,譏諷戲謔之意不言而喻,而且對仗工整,平仄和諧,無懈可擊。

陳教授自己的對句是“祖沖之”,也不失為優秀之對。

3、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聯傳說是清代學者阮元遊平山堂,寺廟方丈將阮元當做一位普通遊客,只說了一聲“請”,又對下人說“茶”。隨之交談,覺出語不凡,便改了口氣“請坐”,吩咐下人“泡茶”。後來當他知道是大學土阮元時又換成了“請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臨走時,方丈懇求墨寶,阮即出此聯,活脫脫描繪了一個前倨後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語入聯,對仗十分工整,別開生面,確是一副很難得的佳聯。

1、上聯:房價漲.地價漲.油價漲.電價漲.水價漲.糧價漲.肉價漲.蛋價漲.菜價漲.藥價漲.醫費漲.學費漲.稅費漲.罰款漲.婚費漲.隨禮漲.送禮漲.喪費漲.這也漲.那也漲,怎一個漲字了得.漲了還漲;

下聯:上學難.參軍難.就業難.買房難.租房難.擇偶難.結婚難.育兒難.就醫難.養老難.賺錢難.發財難.辦事難.送禮難.加薪難.提升難.告狀難._難.男也難.女也難.看世間難字當頭.難上加難.(橫批:何邪社會)

由此可見,對聯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舊影響很大,人們用傳統的對聯寫作規則真實形象的反映了我們現實的生活。

四、閱讀評價:

從課題來看,應該著重從對聯的奇妙的特徵來講,所以應該多多舉例,通過舉例加深學生對對聯的理解,從而嘗試簡單的對聯寫作。但由於時間問題,舉的例子有限就要求學生課後注意積累。

五、課堂小結:

泱泱中華大地,孕育了多少靈秀人物;滔滔歷史長河,流淌著多少文化遺產。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園裡的一株奇葩,是民族文化裡的一顆珍珠。今天我們學習了對聯的基本知識,欣賞了優秀、有趣的對聯,還嘗試著創作了對聯,體會了對聯的美妙之處。學習對聯知識,能培養我們的概括能力和駕御文字的本領。因此課後同學們可以再利用時間去探究這一中國特殊文學,去感受它獨特無比的魅力。

六、佈置作業:

1、《岳陽樓記》的第三四段具體表現遷客_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端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

2、收集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對聯,瞭解我國各省的特色!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4

[教學目標]

在利用註釋,自讀自解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整合利用相關資料,探究詞中深層內涵,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背景及相關資料的適度整合與恰當運用。

[教學過程]

一、熟讀成誦與整體感知可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

疑難之處,採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方式解決。用多媒體或投影呈現,也可以印發給學生。

二、背景資料呈現,輔助解讀作詞動機與寫景寓意。

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_動日益高漲。_領導了湖南農_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_去廣州主持農_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寫下這首詞。

資訊整合利用輔助:

1.國共合作創造了大好革命形勢,詞中著力描寫“紅”色,富有象徵意義。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火熱的情懷,“萬山紅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詞中寫“競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

2.國共合作,革命應由誰來領導,成為當時的焦點問題。此便是“誰主沉浮”質問的來由與內涵,由此可見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三、活動資料呈現,輔助解讀“崢蝶歲月”的相關內容。

1._在長沙學習、工作期間,常與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橘子洲頭散步、游泳、暢談天下大事。

2.1911~1925年,_在長沙從事的主要革命活動有:

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

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

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譚延闓、趙恆惕等軍閥的活動

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資訊整合利用輔助:

1.呼應“百侶曾遊”。

2.呼應“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等“崢嶸歲月”,也為“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作了詮釋。“萬戶侯”、“中流擊水”沒必要字字落實,但寓意要清晰。

四、小結

背景決定心境,心境決定物象,物象傳遞情意。讀詩詞必須知人論世,利用相關資料去解讀詩境,品悟詩情。這是鑑賞的基本素質。

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同“教學設計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朗誦比賽活動,“我最欣賞”的品味活動,“我們缺什麼”研討活動。

[教學過程]

一、朗誦比賽活動

預課:要求每個同學反覆誦讀課文,讀得音準語暢。

學課:分組交流,人人有誦讀展示機會,互相帶動。先行分組齊誦,培育團隊意識,提高整體能力。老師評點,評出優勝組,予以鼓勵。後行個人誦讀,每組推選的,全組幫助設計停頓、重音、表情等,集體評出個人,予以表揚。

二、“我最欣賞”的品味活動

要求:選出你欣賞的某個詞、某一句、某幾句,說明為什麼,寫成書面稿。相同的不可重複,突出“我認為”。基本同意的,可以補充;不同意的,提倡爭鳴。教師在互動中做好指導與協調,確保活動有序有質有效。

形式:課前釋出,自薦主持,課堂以對話形式展開。教師全程監控。課後可由課代表彙總個人發言張貼在牆報“學習欄”內,繼續品評。

備要:參見“教學設計一”中“重點品悟”相關點及其鑑賞思路,重在思路對,不求刻板照對現有結論;教師相機點撥,適時調控。

三、“我們缺什麼”研討活動

要求:人教版、蘇教版不約而同將《沁園春·長沙》作為高一語文第一課,顯然有所期許。我們正處於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年齡,與_他們那個時代的革命青年相比,我們究竟缺什麼?請在整體理解把握詞作內容的基礎上,談自己的體會。理解有困難的,教師及時扶助。

形式:可用現場討論形式,先分組讓每個同學有發言機會,後由各組推薦者全班展示,教師欣賞、引導、調劑。可用隨筆形式,將自己的想法以書面表達出來,教師評點展示,促進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備考:當今青年不乏理想與執著追求,但通常定位在個人發展上,缺少當年革命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與歷史使命感、責任感;當今青年圖穩求安,優柔寡斷,缺少當年革命青年英勇無畏的豪壯果敢;當今青年談吐作文,少剛性多柔性,缺少當年革命青年深遠而雄奇的思想氣魄,急需補鈣。從成長來看,少年大志,一生大為;少年無大志,一生難作為。_等老一輩革命家後來的豐功偉業,正是基於他們年輕時的壯志激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_數百年。”當今時代同樣需要“中流擊水”、中流砥柱型的英豪,知識青年更應敢為人先立大志、成英豪,從進入高一開始早起步,踏實奮進,漸強漸升,以不辜負時代的重託,民族的期盼。

【相關連結】

1.《沁園春》詞牌

沁園:東漢明帝沁水公主的園林,後為外戚竇憲所奪(見《後漢書》)。相傳《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114字。上篇13句,四平韻;下篇12句,五平韻。

2.“揮斥”的化用

《莊子·天子方》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_“揮斥方遒”巧妙化用於其中“自由奔放”的意蘊,用以形容新時代的青年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奔放的胸懷。

3.古詩詞的語序變動

古典詩詞受格律的制約,常破句(改變原有句序)重組。如《沁園春·長沙》起始“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正常句序當為: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望)北去湘江(流水)。因為詞作押ou韻,故將“橘子洲頭”後置作韻腳;為使前後音韻諧和,前兩句也隨之倒置,於是形成作品中的語序。古詩詞語序的變動和省略,雖然破壞了一般的語法規律,卻增強了美的韻律和特有的情趣,只是要學會品悟。

4.物性與情志的暗諧

在傳統文化中,景物本身的特質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散發著情的資訊,即景語皆情語。如鬆、菊、梅、竹、蘭等,多用來表達高潔情操;沙漠、古道、落日、寒風、冷雨等,多用於傳遞孤獨惆愁;楊柳、舟船、長亭、關山等,多用作揮寫離別之苦;高山、奔流、上天、人海等,多用於歌詠豪情壯志;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以抒發閒情逸致。如此等等,要有意識地積累,文化底蘊豐厚了,古詩詞鑑賞的底子就厚了。如“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所以,是因為“楊柳”(寓有離別)、“曉月”(寓有淒寒)、“殘月”(寓有孤獨)營造了“傷離別”的濃濃情意。

物性與情志的暗諧始於《詩經》,屈原作《離_》加以光大,廣借奇花、異果、香草、佳木、峨冠、博帶、長劍、美女等等,寄託自己高潔美好的情志;而雜木、泥淖、陰雲、_雨、烏鵲等,則成為憎惡、鞭撻汙濁、黑暗勢力的外託之物。古詩中的佩劍、舞劍絕非習武善戰,而是借劍明志(屈原、李白、辛棄疾詩中均寫到)。古詩中雄關、長城、滄海、大江、長風等物,多與豪情壯志相諧;南山、幽居、禪寺等物,多與隱逸情懷相連。這些已成為解讀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常識。

2022年高中語文教學計劃5

一、匯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首關於“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瞭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海》、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託物言志、觀物反思,藉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係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創作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為“詩聖”。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後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於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裡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於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裡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鬱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

3、①自由讀②指名讀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讓大家藉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在我找一位同學試著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於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髮;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字

1、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鬱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心淒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巨集大的氣勢。

4、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為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認為此詩頸聯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苦恨:從詩句的對仗關係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為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盪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詩聖”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_________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後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操勝券(quàn)

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後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D.協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A點撥:B“悴”應為“瘁”C“繁”應為“煩”D“協”應為“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裡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4、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並不孤獨。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二詞能否刪去?為什麼?不能。因為這兩個詞擴大了詩的意境,有了它們,後面的“蕭蕭”和“滾滾”才有附著點,才能更顯出秋之悲涼廣曠。點撥:詞語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語境裡,與整體聯絡起來才能凸顯其作用。謝謝大家,授課完畢!

杜甫《登高》審美藝術賞析《登高》是杜甫於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心極為苦悶與憂愁。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著思鄉寄情之意,表達志向之感。《漢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說,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可以說,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其審美藝術特點如下:首先,情隨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詩歌中,情隨境生是常見的手法。情隨境生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種物境,突有所悟,情緒滿懷,於是,詩人藉著對物境(“境”即孕育詩人心中的主觀情感和外物景的統一)描寫,把自己現實的情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意與境和諧統一的一種表現手法。正如朱熹說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這其中的“情”往往是極為深沉的、甚至表現出凝重感,也許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這首詩歌來說,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詩人面對這樣的境象,後四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就由此而生,抒寫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頸聯中“萬里”和“百年”從時空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又從白髮日多,因病無法喝酒,最後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運用情隨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詩歌具有較強的形象感,使詩歌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而且詩人觸境生情,憂國傷時之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仗工整,境界開闊對仗是指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對仗手法的運用不但便於展開空間描寫,便於空間跳躍,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給人在視聽覺上以整齊美、勻稱美,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表達效果。就杜甫這首《登高》來看,從首聯到尾聯全詩都對仗,而且顯得流暢自然,所以後人推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兩句相對,“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十分工整,而且還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東側,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態的。這樣,短短兩句,不但形象生動、自然和諧,而且審美意境開闊,更增加了詩句的情感的審美張力。

再次,言簡意豐,意蘊深刻我們都知道,古代詩人特別注重“煉字”和“煉句”,做到“言簡義豐”,即洗煉而內涵豐富。這樣,使詩歌語言達到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在富於動態中,實現以少勝多的要求。所以,“言簡義豐”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之一,也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在《登高》這首詩中,可以說每一句都表現出言簡義豐的特點。就千古傳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來說,宋人羅大經說這兩句具有八層意思。其大意是說,“萬里”,離家之遠,“悲秋”言秋天讓人感到悲涼;“作客”點出了羈旅之愁,“常作客”說明了半生飄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纏身;“登臺”登高遠眺,表示思鄉情懷,“獨登臺”表示孤獨的境遇。上下兩句一共才十四個字,就蘊含著八層意義,如果再從整體上看,也許意義更為豐富,意蘊更為深刻,足見這首詩歌”言簡義豐”的特點,也可以看出杜甫詩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