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5篇

心得體會 閲讀(1.6W)

當讀完甚是喜愛的《美的歷程》這本書後,那麼是時候來寫一篇讀後感了。並且都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5篇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

知道李澤厚先生是在一場主題為“建築的未來”的研討會上,印象十分深刻。一位聚落研究的學者在談到“對待新舊事物的態度”這個問題時曾説,“新的文明應當在樸素的基礎上生成,是一種對內心的期待,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文化傳承。我們應當從視覺上拋棄過去,從基因上喚起過去,並用現代的方式去重構。”

之後他就提到了李澤厚先生和他的《美的歷程》。的確,這本書中所寫的和老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一脈相承。一代美學大師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現了從洪荒時代直至清末中華民族美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圖騰、禮器逐漸發展到文字、繪畫直至後來的文學領域,一種美的意識與形態貫穿始終。讀罷此書,感慨良多,書中的每個句子都想抄下來,強烈地感到身上的某種基因正在被親切的喚醒。在我看過的所有書中,自認為可以推薦給身邊所有人閲讀的並不多,但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絕對是其中一本。我們需要的一種關乎我們民族的內在的美的召喚與精神從未止息過,即使是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的今天。

那麼美到底是什麼?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這本書裏李澤厚先生給讀者展示了其中一種——對於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儘管在整個人類文明浩浩蕩蕩的發展歷程中,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去尋找一種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藝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可以肯定,只要人類是發展的,物質文明是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最終(而不是直接)決定於經濟生活的前進,那麼這其中總有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在通過層層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好比如此久遠、早成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麼直到今天仍然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呢?原因就在於積澱在這些作品中的情理結構與今天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有相呼應的關係,藝術作品的永恆性藴藏着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祕密,也就是所謂的“人性”。這裏摘錄一段我非常喜歡的原文,“人性不應該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滿足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説,它是積澱了理性的感性,積澱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澱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積澱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如此,美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作是人性積澱的過程。至此,這本書的線索十分清晰了,作者意在通過中國古典文藝這樣“有意味的形式”分析為我們得到一種美的客觀規律。

以時間為序,這本書一共有十章。從蠻荒歲月中的“龍飛鳳舞”,歷經殷商“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進而發展到“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和北魏時期的“佛陀世容”,直至“盛唐之音”與“韻外之志”,再到後來的“宋元山水意境”與“明清文藝思潮”。內容包羅萬象,彩陶盆、青銅器、雕塑、書法、山水畫、詩詞、小説……雖然薄薄的一本小書,但信息量着實不少,每一章都可以再展開成一部長篇鉅著。篇幅原因,在這裏挑四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時間節點,作為“起、承、轉、合”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2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真是一部開闊志趣的好書。

哲學家馮友蘭誇讚它是部大書(應該説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本書從原古時代史前文化開始,縱橫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直至明清,作者帶領我們對中國古典文藝開展了一次鳥瞰式的美的巡禮。其中內容深厚而簡約,充滿哲思之光,語言精煉優美,使人一唱三歎,流連忘返。

讀《美的歷程》,彷彿在登臨一座風景奇秀的高山,滿眼的絕勝風景,氣喘吁吁並吸收昇華着,令人心曠神怡,大獲裨益。常常是讀着畫着,不知不覺就把一頁書畫滿了。

本書從藝術和政治、經濟等社會發展各部件的聯繫出發,對各個不同時代獨特的美的元素,進行了鳥瞰式的觀花,從龍飛鳳舞的原始圖騰,到青銅饕餮;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從佛陀世容的虛幻頌歌,到盛唐的杜詩顏字韓文;從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藝思潮……你會不知不覺中彷彿走進了一座宏大的藝術博物館: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説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歎作者的宏大構圖,哲理辯思,豔羨作者的深厚積澱,高屋建瓴。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

本學期,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書中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讀者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全書共十個章節,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説和戲曲的興起。書中李澤厚先生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線的藝術”美,細細品味唐詩的丰神情韻少年才氣和宋詞的筋骨思理、思慮深沉,聆聽李白那飄逸而瑰麗的浪漫文學交響詩,深度解析杜詩顏字韓文中的“破舊”與“立新”,體味宋代藝術追求上的空靈、含蓄、平淡與自然之美……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中國美學的着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與韻律。強調的更多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非對立面的排斥與衝突。

書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貝爾提出的,他認為視覺藝術的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正如宗白華《中國書法中美學思想》提到,“至其針垂韭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偽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李澤厚先生的筆下所經歷的一次“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古典文藝和各個時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其中體味古蹟斑斑的美。不僅領略了書法藝術的靈動,也感受了建築的巨大空間感受漫遊,還有宋代瓷器藝術中講求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古,還有繪畫中的“氣韻生動”,形似與神似、寫實與詩意的矛盾與融合統一,以及明清文藝思潮中市民文藝背後的近代資本主義萌芽。

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説:“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4

暑假要求閲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着封面,並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於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滿了神祕感。在還未打開書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

馮友蘭説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麼都是,而它又什麼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為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説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後,合上書,似乎什麼都沒讀,內心深處又似乎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裏湧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於是繼續打開書,隨着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躍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的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築,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於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於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所有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展現的永遠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5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説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認為唐詩就是唐代才出現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為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峯,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容形式上臻於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徵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繫。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裏所説,“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於中國美學史的發展裏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閲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並不像西方藝術發展一樣斷斷續續,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