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名人趣史>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名人趣史 閲讀(2.13W)

1,漢和帝劉肇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漢和帝

東漢第四位皇帝。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漢章帝駕崩,十歲的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當時,竇氏把控朝政,和帝沒有依靠之人,而大將竇憲又出征在外,又怕他興兵作亂,所以暫且隱忍和佈局人事。

竇憲大敗北匈奴後,竇氏更加驕縱,甚至縱容家奴搶劫、強搶人妻。同為九卿的竇氏父子也有了篡位之心,大臣們紛紛以死進諫。見人心已至,和帝遂採取行動。

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漢和帝下詔,衞戍備戰,駐守南宮北宮;關閉城門,將竇氏黨羽,郭璜、郭舉、鄧疊、鄧磊處死。並收回竇憲大將軍印信綬帶,改封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併前往各自封國 。在確認到達後,遂令他們自殺。

這一年,漢和帝十四歲,剪除竇氏的一系列謀劃,都出自這個小孩子之手,組織之嚴密,用人之妥當,是漢朝最早慧的皇帝。掃平竇氏勢力後,和帝開始親政,

政治上,事必躬親,深夜批閲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多次下詔納賢。由於這時期他倚重的大臣,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退出歷史舞台,人才匱乏,於是在宮廷設置了宦官職務,重用鄭眾參與政策制定,也為宦官干政埋下隱患。

經濟上,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恤鰥寡、薄賦斂,告誡官吏反省天災人禍,並下令開墾農田,到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開墾田畝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户籍人口達到五千多萬,還不包括未在冊和被瞞報的。劉肇親政期間,東漢國力達到鼎盛,史稱,永元之隆。

軍事上,漢和帝先後平定數次匈奴和羌人叛亂,先後斬殺單于於除鞬,南單于安國和右温禺犢王,及叛亂者數萬人。永元三年,即公元91年,漢軍出擊北匈奴,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滅亡,漢匈百年戰爭,以漢朝大勝告終。而西逃的北匈奴殘部,把中亞,歐洲攪的天翻地覆,某種意義上,這次戰爭也是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件。平定西域後,漢和帝遂以班超為都護,重設西域都護府。永元六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五十餘國歸附。

外交上,永元九年,甘英奉命出使羅馬帝國。使團從龜茲經中亞西亞諸國,到達今波斯灣西岸。距離羅馬只一步之遙,這次使命雖未完成,但開拓了漢人眼界,增進了對世界的瞭解,也體現了和帝時期開放務實的華夏精神。

最後:公元106年,漢和帝病逝於章德殿,終年27歲,倘若不早逝,之後的皇帝也不會個個幼弱,導致皇權衰落。而以和帝的心智和政策,必然能重新培養匱乏的人才,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隱患,也會得到解決,只是歷史,總是這樣光怪陸離,不免讓人在歎息間徒留遺憾。

2,唐憲宗李純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第2張

唐憲宗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李純登基。他接手的大唐,可謂內憂外患。內部,德宗時期對藩鎮的姑息,導致節度使經常叛亂,而治下牙兵,以下克上,謀殺節度時有發生。另外,部分藩鎮百姓,只知節度不知朝廷,税收不上來,朝廷財政陷入危機。外部,吐蕃回紇虎視眈眈,軍事壓力很大。

憲宗繼位後,以太宗玄宗為榜樣,通讀貞觀開元實錄,開啟了元和中興大幕。

政治上,憲宗加強相權,起用裴度,武元衡,李吉甫為相,招納白居易等憂國憂民的大臣,肅清了朝廷政治風氣,徹底壓制了宦官勢力,同時不設皇后,避免後宮干政。

經濟上,憲宗開源節流,任用裴垍,減輕江淮賦税負擔,又用李絳營田養兵,減少開支。四年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千餘萬斛,歲省二十餘萬緡。元和元年到五年,憲宗又先後委任李巽,李鄘,王播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僅江淮河嶺以南鹽收,每年就達700萬貫。

元和六年,即公元811年,全國大豐收,一斗米只賣三到四錢,在外流民全部回到了家鄉,為平定藩鎮打下經濟基礎。

軍事上,憲宗立志平藩,元和元年,西川劉闢叛亂,憲宗命神策軍討伐,大勝,劉闢被押至長安斬首。元和二年,聽聞劉闢被殺,藩鎮皆懼,請求入長安覲見,鎮海節度李琦不應,憲宗以王鍔為招討使,三路節度討伐,擒李琦後送長安腰斬。憲宗把其財產,用以代替浙西百姓租賦,收穫民心。幾場勝仗增強了憲宗信心,於是把目光轉向了河朔。

元和七年,魏博節度田季安去世,鑑於河朔節度和牙兵的矛盾,憲宗採取離間懷柔策略,數月不任命,不久魏博內亂,掌權的蔣士,被親近朝廷的田興斬殺,憲宗遂任命田興為節度使,對六州百姓免除一年賦税,魏博收復,河朔鐵三角打開了缺口。

元和九年,淮西節度去世,其子吳元濟叛亂,淮西關係着河朔山東藩鎮存亡,若被朝廷收復,就會被各個擊破,於是各節度給予淮西軍事援助。這場戰役打了三年,期間,宰相武元衡被李師道暗殺,軍餉又所剩無幾,都未動搖憲宗決心。

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襲蔡州,擒吳元濟。淮西割據三十年後收復,河朔三鎮中的成德,盧龍投降朝廷。元和十三年,憲宗進攻李師道,李師道節節敗退,其部下反叛,擒殺李師道及家眷。至此,憲宗完成了平藩夢想。

元和十五年,憲宗駕崩,享年43歲。死因不明。《舊唐書憲宗本紀》載,皆言陳弘志殺憲宗,史氏諱而不書。《東觀奏記》中,宣宗登基後曾説,小時記得清楚,穆宗和郭氏害怕憲宗不傳位,唆使宦官陳弘志殺憲宗,並不是服食汞丹而亡。

3,後周世宗柴榮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第3張

柴榮

五代後周第二位皇帝。想理解柴榮,就得先了解這段歷史,五代是指,唐末宋初之間,依次佔據中原的五個政權,朱温的後梁,李存勖的後唐,石敬瑭的後晉,劉知遠的後漢,郭威的後周。短短五十年,戰爭頻繁,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吃人屠城者無數,百姓沒有任何喘息,而柴榮就在亂到極點時出現了。

顯德元年,即公元954年,郭威駕崩,因家室皆被前朝殺害,養子柴榮繼位。剛登基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目標。

政治上,他清吏治,修律法,頒行《大周刑統》,對貪污欺民者一律處決。選人才,任用範質、李谷、王溥為相。又矯正科舉弊端,下詔,不問資歷出身,都可應招考試。同時虛心求諫,要求羣臣上書言事,還點名大臣寫了《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軍事上,顯德元年,北漢勾結遼國擾邊,柴榮親征,大軍右翼臨陣脱逃的危險時刻,柴榮冒死出戰,大敗北漢,此戰徹底穩固了柴榮的帝位。但軍事上暴露的問題,也讓柴榮不得不將七十餘名將士斬首,着手改革軍隊,制定精兵戰略,裁撤老弱,招民間壯士,同時注重騎兵培養,提高軍隊戰鬥力。顯德二年,柴榮派向訓、王景徵後蜀,周軍得四州。

顯德二年十一月到四年,柴榮三徵南唐,消滅南唐水軍主力數萬人,收復江淮,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去帝號。這次南征,震懾了南方,為北伐掃除了後患。

顯德六年,柴榮北伐,步騎數萬直入遼國。幽燕沿路守將不敵,均舉城投降。僅四十二天,被石敬瑭出賣的幽雲十六州,就收復三州,柴榮準備乘勝取幽州,卻突患疾病,只得回師。

經濟上,柴榮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文化上,編修周太祖及後梁、後唐末帝實錄,至次年撰成《周太祖實錄》。又編寫《大周通禮》、《大周正樂》 ,搜佚書,雕古籍,一改五代文化凋敝現象,禮樂詩書再次興盛。

柴榮在位六年,制定了先徵後蜀南唐,穩定大後方,借南方供應北上伐遼,滅遼後再平南方的大戰略,當時遼皇昏庸,矛盾尖鋭,幽雲唾手可得,而南方孱弱,如果實現,必是再造漢唐之功。

然而,這位五代第一明君,卻在三十九歲去世。他的三個十年目標,也停留在第六年。但他給宋朝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文化興盛,經濟富足,軍事上尚有二十萬戰馬和數十萬精兵,可惜的是,被宋太宗趙光義敗了個精光,也徹底改變了華夏曆史走向,實在是令人扼腕捶胸。

4,明孝宗朱佑樘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第4張

明孝宗

第四位,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

説起明朝皇帝,多是喜好木工,鬥蟋蟀等看似問題很大的印象,這有賴於史學界戲謔的態度,而這顯然不利於歷史認知。

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1487年,明憲宗駕崩。朱祐樘繼位。明憲宗留下的局面並不樂觀。

內部起義不斷,官僚體系臃腫,行政效率差,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問題,導致國庫虧空。外部,韃靼,小王子、毛裏孩等不斷擾境。

明孝宗上台後,

政治上,清除佞臣,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鬚拍馬的官員一律撤換,罷免以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其他被罷免者達一百多人。同時起用王恕、馬文升,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賢臣,併為于謙建祠。

在官員考核上,為防止徇私,改革京察,外察和大計制度,肅清了舞弊現象。為提高行政效率,規定,普通事務處理不得超過兩天;多部門不能超過十天;重大事務不能超過十五天。

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明孝宗開設文華殿議政,向羣臣諮詢治國之道。上下紛紛上言,馬文升上書時政十五事,包括選賢能、禁貪污、正刑獄、廣儲積、恤士人、節費用、整武備等, 為弘治中興打下基礎。

生活上,明孝宗力求節儉,僅太監、宮女等就減少大半,宮廷開支也只有成化朝的五成。孝宗還停止各類奢靡活動。屢次下詔,禁止魚肉百姓;多次減免税收。成化朝頻繁的農民起義,到弘治朝幾乎消失。

軍事上,整頓武備,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經略哈密。修繕長城抵禦蒙古。弘治七年,頒佈《僉民壯法》,規定各州縣要徵發民兵,由官府訓練,戰時補充到軍隊。為明朝中後期大規模募兵準備了充足兵源,後來幾個戰鬥力強大的募兵部隊,都是以“民壯”為單位。

經濟上,明孝宗推行實徵冊制,改革開中法。實徵冊制,堵上了漏洞,國家收入大大增加;而開中法是明初舊制,商人在邊境屯田,給國家輸入糧食,就可換取食鹽貿易資格,即“鹽引”。

改革後,商人再拿糧食換鹽引,可按照比價繳納白銀。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了利潤,僅就開中法這一項,弘治朝每年的收益就是永樂朝的八倍。

而在弘治八年,全國水利工程竣工後,賦税米麥合計增至二千八百八十四萬石,這個數字已接近洪武朝歲入,人口也從弘治元年的911萬户增至弘治十七年的1100萬户。

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病逝,享年36歲。在其治政後期,也出現河套哈密失守,文官勢力坐大,寵信宦官等問題。

但對於明君的評價,要秉持褒貶統一的態度,歷史上明君很多,也有各種問題,為何只對明朝諸多非議?樓主非明粉,只想説,歷史不是極端走向極端的鐘擺,而是在兼容幷蓄中瞭解其實質,一味的追捧或打壓,只會把真實歷史埋沒於偏執的狂歡之中,喪失了歷史和人本該有的複雜和精彩。

5,前秦宣昭帝苻堅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第5張

苻堅

第五位,前秦宣昭帝苻堅,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三位國君。

苻堅自小就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晉書》記載,八歲時就要祖父請老師,這在常人看沒什麼,但十六國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期,百年亂世,禮崩樂壞,崇尚武力,其祖父苻洪甚至説,我們是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耶?在這種大背景下,苻堅的行為就顯得十分異類。

公元357年,前秦皇帝苻生被殺,推舉苻堅稱帝,苻堅自認功業不足,自降帝號為天王。

苻堅即位時,國家混亂,加上苻生殘暴,各種災難頻發,百姓苦不堪言。

政治上,苻堅整頓吏治,自上而下的清理了個遍,甚至包括皇室宗親。同時提拔寒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猛。禮治上,為培養人才,同時扭轉氐族重武輕文的觀念,苻堅廣修學宮,招募大儒,並強制公卿以下的子孫讀書。同時規定,百石以上官吏,必須學通一經,才成一藝,否則一律罷官。前秦很快出現勸業競學,養廉知恥的風氣。

經濟上,公元358年,前秦大旱,苻堅下令減少自己膳食,撤銷歌樂,後宮改換布衣,文武百官減少俸祿。同時下令開發礦產林木漁業,並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為解決易旱問題,徵調豪富童僕三萬人,鑿山起堤,疏通溝渠。後來再遭旱災,苻堅又下令暫緩徭役。

幾年後,前秦便安定清平。史載,長安到各州都修了通道驛亭,遊人商販十分方便。百姓有歌謠曰:“長安大街,楊槐葱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

軍事上,苻堅在王猛的輔助下,先後滅前燕,佔仇池,攻前涼,取代國,平西域,統一了北方。在戰爭中,很少出現屠城舉動,尤其對保存了數百萬漢人和漢文化的前涼,苻堅採取大軍逼降的策略。苻堅的仁義,和“混六合為家,視夷狄為赤子”的豪言壯語,也體現了一代聖王的格局。

但是,歷史給了他機會,卻沒給支撐這一切的基礎。氐族人口基數太少,無法形成支撐政權的貴族官僚集團。而十六國亂世,又打亂了世家基礎,加上胡漢隔閡,還需時間潤滑,這些豪強無法提供幫助。苻堅只能提拔王猛這類寒門。在歷史進程面前,他也註定是個悲情君主。

公元383年,苻堅不聽王猛遺囑,領百萬大軍進攻東晉,被8萬晉軍擊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導致前秦分崩離析,之前被苻堅善意收留的流亡之犬,姚萇,慕容垂等紛紛反叛,苻堅也被姚萇反覆侮辱後絞死,享年48歲。

前秦百姓聽聞,皆哭聲不絕。很多人對苻堅的印象多是,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而回望遙遠的亂世,苻堅作為氐族政權統治者,一掃五胡兇殘氣息,帶着華夏聖王的信仰,讓百年離亂的百姓有了幾十年的安定,自己卻身死國滅,葬於陝西彬縣的小山村,唏噓之餘徒留感慨,飲盡千古帝王事,只留明月在關中。真是成也仁義,敗也仁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