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教學110讀後感推薦5篇

教師文案 閲讀(1.91W)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寫讀後感是記錄我們讀書後感受的最直接方式,我們寫讀後感是為了提升個人的內在修養,也是記錄閲讀感受的最好方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教學110讀後感推薦5篇,供大家參考。

教學110讀後感推薦5篇

教學110讀後感篇1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着閲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彷彿自己置身於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説着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敍述,讓我清楚為什麼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着我們,為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後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着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110讀後感篇2

心理學對於我來説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説它熟悉,因為在上學時就已經接觸過這門學科,而且感覺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説它陌生,雖然一直在用,但又覺得掌握的不透徹。暑假中再次重温了《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讓我再次體會到特級教師張新華的教學魅力。張興華,著名特級教師。他長期從事國小教學實踐,並在實踐中進行數學教學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於兒童學習心理的數學教學流派。

曾經,有人認為,國小的數學嘛,應該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也沒有多大的科學道理可依,真正進行了數學教學之後我才發現,數學教學並不如他人想象中那麼簡單,而真正要教好數學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閲讀了張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學與國小數學教學》,現在我真正地感到“國小數學教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其中有太多的專業知識值得我們學習、鑽研,有時覺得很簡單的事物越是值得我們去研究!

這本書張老師從《知識的形成和習慣》、《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與培養》、《智能的發展》、《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培養》六個方面進行闡述,每一章節張老師都結合了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案例,細緻分析了國小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並對如何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讀後收穫良多。

劉墉先生在《中國學生的通病》一文裏面提到:中國學生“好奇但不愛發問”“有問題往往拿去問同學,卻不去問老師,因為他們怕自己的問題幼稚,惹得同學笑話;又怕問的東西簡單,顯得自己淺薄;還怕問得太多,讓人覺得愛表現”。想想説得還很有道理,學生比較喜歡“老師發問他思考”。在高年級,甚至有個別學生喜歡“別人發問,別人思考,別人回答,我聽聽”的情況。那這些學生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喜歡被別人牽着走。在《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中,張老師説“發現問題更重要”。因為對“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推動實施實施教育起着積極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問題的提出是求知者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儲蓄,主動地、新穎的、獨特的、個性感知的展示。美國衡量教育標準之一: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有問題”。若把老師問住就算成功。布魯納認為:“學習者不應是新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學生從會發現問題到發現有質量的問題是一個逐步前行的過程,是需要進行長期指導,反覆訓練的。

1、提供發現問題的示範。

學生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教師善於提認知水平高的問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發現的問題質量也較高。因此,教師要言傳身教,不僅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的發現問題做出示範。長此以往,在教師的薰陶下,學生潛移默化,發現的問題自然不會表面化、膚淺化。

2、要發現得有價值。

問題的發現要“準”、要“精”。對認真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不需要提問,要鼓勵學生對一些查閲資料也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多提問。在學生髮現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不僅要及時的表揚,還要讓學生將發現問題的過程與其他同學分享,讓更多是學生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3、教師要起到好的指導作用。

學生髮現的問題可能在表述上不夠準確,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夠精準。此時,教師要進行適時地點撥,指導學生把握關鍵。在學生閃爍思維火花,卻是“霧裏看花”時,教師的啟發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積極引導,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應用於課堂教學,為促進課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務。

書好似讀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書中談到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值得我們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覆不斷的閲讀,細細體會,用理論聯繫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更多地理解兒童,走近兒童,走進兒童的心理。

教學110讀後感篇3

開學初,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名師教學機智》一書,讀後,頗受啟發。

同樣是教師,同樣站在三尺講台上,面對同樣的孩子,為什麼教學效果相去甚遠?難道僅僅是個人能力的差異嗎?那麼個人能力大小又是怎樣形成的?全是遺傳基因的功過嗎?

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讀完這本書後,終於找到了答案。名師之所以為名師,決定因素取決於他們勤奮好學、博覽羣書,刻苦鑽研、勇於探索,直面挑戰、敢於創新,還有對學生強烈的責任心,博大的愛心等等,當這一切綜合到一名教師身上的時候,他離名師就不遠了。

縱觀本書中提到的名師,沒有哪一位不是廣泛涉獵,博覽羣書,知識淵博,學富五車。所以講課時才能觸類旁通,左右逢源,講的全面、完整、透徹,包含的知識容量巨大,觀點鮮明,感情充沛,別説是學生聽了增長見聞、耳目一新,就是一般老師聽了,也感覺與眾不同,受益匪淺。而他們對學生的充分了解、理解更是一般教師無法相比的,因而他們能夠順勢引導學生,靈巧的駕馭課堂,輕鬆的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別人極力迴避的問題到了他們那裏,就變成了課堂生成中最精彩的部分。

作為一名教師,基本上是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好乾也是幹,不好乾也得幹,為什麼不好好幹呢?桃李滿天下,英才遍九州,難道不是我們為人師者最崇高的願望嗎?如果有了熱切的願望,再加上辛勤的汗水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我們離名師都不遠了。為祖國培育棟樑之才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多好啊!我們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努力!

教學110讀後感篇4

第一次拿起這本書,很自然地大概翻閲一遍,第一反應是,這內容對於我這個剛大學畢業的新老師有點“深奧”了。書的封面設計簡單純粹,特別是副標題——《漫步教師心靈》,“漫步”兩個字,着實吸引了我。後來去了解一下。帕克·j·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級顧問。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本書的副標題英文名稱是exploring the land scape of teacherslife,直譯就是探索一個教師生命中的內部風景,吳國珍等翻譯為漫步教師心靈。我有些明白了,顧名思義,本書主要是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

於是我又瀏覽了目錄,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認知於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學習於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帕克·帕爾默在序裏的最後一段話是:我們所有關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來幫助人們認識到,教和學識人類所有追求中最崇高、最迫切需要的!世界的未來依賴於這樣的教師和學習者——他們願意向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我們的內心世界敞開心扉,想着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寶貴潛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潛在價值,向着我們多災多難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來,敞開心扉。這一段話,我才是他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和期望吧。

帕爾默在導言裏提出教師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實現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統一和諧。他説:“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我知識。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我只會在我經受不了檢驗的生命的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的、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義上,遙遠地、視其為疏離於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樣看待學科,就像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他説:“方法固然重要,然而,無論我們做什麼,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直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鍵,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

帕爾默談恐懼文化,真是深入骨髓。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活,突然覺得恐懼無處不在:老師的恐懼、學生的恐懼,很我時候教育之所以不能順利推進,原因皆在於我們對恐懼的逃避。其實恐懼也可心是健康的,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去消除恐懼,許多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這種真正能夠使得人們對真正的學習有所感悟、有所觸動的恐懼是一種健康的恐懼,這種恐懼能提高教育,而且我們必須找到激勵它的方法。但是我們首先必須對付那種使得我們自我封閉、無動於衷的恐懼,這種恐懼會割斷我們跟人密切聯繫的能力,會破壞我們教與學的能力。”

在“教學於共同體中”和“學習於共同體中”這兩章中,帕爾默認為教學並不等同於技巧,優質教學的後盾是共同體或聯繫性原理。要讓學生參與到真正的共同體中,課堂不就以老師為中心也不就以學生為中心,而就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關注於一件偉大事物,主體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是以這樣的事實為特徵的:在第三事物真實地存在,且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以至於它能令教師和學生都要為他們所説和所做的負責。”

“一定要把課程設計成這樣:讓學生全神貫注於互動中而非填鴨,克服總想把信息灌給學生的傾向,讓他們直接面對主體、彼此和自己;一定給學生閲讀一些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但要留出學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間,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這個優點,我一定熟讀所教領域的文獻;我一定要創設一些讓他們去探究未知的領域的練習,以及證明他們已經學會了多少內容的作業;我一定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同時也有時間掌握計劃中必須學會的事實。”

“世界上沒有優質教學的公式,而且專家的指導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成長,我們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從同事那裏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教育是最複雜的人的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師的真心真我,學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師心靈之陽光,教師也迫切需要透過學生的生命完滿自我,重振敞開心靈的教學勇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教學的勇氣》恰好是引領教師進行心靈之旅的導航圖,幫助教師找回“失落的心靈”的導師。我會努力像帕爾默所期望的那樣,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學生敞開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靈之師”!

教學110讀後感篇5

我們數學組這個學期一直在共讀這本書——《國小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説在了我的心上,那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都是我們身邊的故事,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是多麼需要一本指導我們教學的書啊。

本書是以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故事為載體,闡述了數學的核心概念與基本技能有哪些、怎麼教?國小階段能夠滲透的數學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麼教?學生研究的切入點是什麼?怎樣研究學生?每個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題、細節,還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詮釋。它們都是真實的,都是對當前國小數學教學的本質思考。

書中的一個案例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這是一節第一冊減法的課。在理解了例題,並得到“5-2=3”之後,教師請學生自己動手“創作”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意外的“生成”事件。一個小女孩介紹:“我本來有5個水果,送給同桌2個,問我還剩幾個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對:“怎麼還是5-2=3,重複了,不能寫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氣:“我沒重複,老師的是汽車,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於汽車。”小男孩仍反駁:“反正你的算式是5-2=3,還説不重複。”於是全班很疑惑。

面對這樣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師會簡單的以一句“是同一個算式,我們就不寫在黑板上了”來結束學生的疑問。但我們認真想想,減法的本質是什麼?減法是解決一類問題的一個模型。

因此這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你們還能想一個事情,也用5-2=3來表示嗎?”“為什麼有的事情是發生在停車場裏,有的事情發生在教師裏,而且有的説是摘花,有的説是鉛筆,完全都不一樣的事,卻能都用5-2=3來表示?”孩子們終於發現了“雖然事件是不一樣的,但他們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學生能有如此的感悟,這是教學最成功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説:教師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成”,關鍵在於教師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總之,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孩子與課堂快樂地一起飛翔是我們教育界永恆的話題。我希望在這本書的引導下我的課堂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