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工作經歷>

體現精神的事蹟8篇

工作經歷 閲讀(2.07W)

事蹟的描述可以激發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和熱情,撰寫事蹟材料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語言組織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體現精神的事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體現精神的事蹟8篇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1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種熔融焊接高級技師,全國十大能工巧匠,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技工學校畢業生。在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崗位上,刻苦鑽研,大膽創新,實現技術革新近百項。提出和創造多層快速連續堆焊加機械導熱等多項新工藝方法,攻克運載火箭發動機大噴管焊接難關,高標準地完成多種運載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務。

高鳳林的工作經歷

高鳳林1980年技校畢業分配到發動機製造車間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至今,他熱愛航天、勤奮實踐、立足本崗、刻苦鑽研,在焊接方面懷揣超人的獨特技能,是年輕技術工人中理論與實踐實現最佳結合的典範。在型號生產的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方法等大型攻關項目,特別是在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的研製生產、科技攻關中,他多次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非凡的膽識,嚴謹的推理,嫻熟的技藝攻克難關,並結合自己對焊接過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靈活而又創造性地將所學知識運用於自動化生產、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為國防和航天科技現代化,為型號的更新換代做出了傑出貢獻,給企業帶來巨大效益。

高鳳林的個人貢獻

貢獻1

在長二捆運載火箭研製生產中,高達80多米的全箭振動試驗塔是“長二捆”研製中的關鍵,而塔中用於支撐火箭振動大梁的焊接是關鍵的關鍵,該材料特殊,要求一級焊縫。高鳳林經過反覆試驗,提出了多層快速連續堆焊加機械導熱等一系列保證工藝性能的工藝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動大梁的焊接攻關,保證了振動塔的按時竣工和長二捆火箭的如期試驗,保證了澳星的成功發射,該工程獲得部級項目一等獎。日前,在載人航天工程升級測試中振動大梁焊接質量依然良好,承力從360噸提高到420噸,大梁安然無恙。

為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運載火箭設計的新型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由於使用了新技術新材料給焊接加工帶來諸多難題,尤其在發動機大噴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與超薄材質在複雜結構下的對接焊,多次泄漏,高鳳林經過反覆分析和摸索,終於找出了以高強脈衝焊,配以打眼補焊的最佳工藝措施,攻克了難關。在首台發動機大噴管將被判死刑的關鍵時刻,高鳳林化險為夷,將第一台大噴管推上了試車台,保證了長三甲等型號火箭的研製進度。後連續生產多台,氣密試驗均一次通過,作為主要完成人,該噴管的製造工藝榮獲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長三甲、長三乙已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三號,菲律賓馬部海等大型通訊衞星,並即將成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貢獻2

在國家某重點型號任務研製中,高鳳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難關,保證了我國重點型號武器的順利研製;在國家某特種車的研製中,高鳳林同志充分運用焊接系統控制理論,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組件的生產工藝難關,保證了國防急需,其中後梁和起豎臂分獲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階段成果二等獎。某型號發動機試車多次失敗,頭部生產試驗中斷,生產無法繼續進行,高鳳林同志應邀參加,以氣保護雙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縮焊接等措施終於解決了難關,將試驗壓力由130個壓力提高到180個壓力,滿足了使用要求,試車得以成功。某型號發動機隔板焊接後易出現裂縫、堵塞等缺陷,有時100%返修。針對這種情況,高鳳林大膽提出工藝改進措施,焊出的產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視合格率連續達到100%,該技術獲廠、院科技進步獎,特別是在某型號引射筒的焊接攻關中,在公司總經理的親自授命下大膽改進,突破難關,使有關單位近一年沒有解決的難題得以解決,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質量,僅三天就生產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藝試件,156件產品的生產也只用了一個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證了近一億產值的產品交付。

貢獻3

在國家863攻關項目50噸大氫氧發動機系統研製中,高鳳林同志大膽採用新的工藝措施,突破了理論禁區,創造性的運用b值、s值在多種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頭結構中的應用,解決了有關科技人員久攻不下的難關,多次獲獎,為部、院確定的"三轉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貢獻。併為某型號任務國家立項奠定了基礎。不斷地改進工藝措施,不斷地創造新工藝方法,不斷地攻克一個個難關,鍛鍊了高鳳林,他練就出一手卓爾不羣的焊接技藝,積累了系統解決實際焊接問題的經驗與方法。他在型號攻關中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多次在關鍵時刻為型號總師、廠、院領導提供技術依據,使長三乙遙二箭(故障處理方案被劉紀原總經理親率的總公司專家組採納)、某產品得以順利發射,也被傳為佳話。他運用精湛技藝還修復多台長三甲大噴管,多種型號的焊接工藝改進,及長三、長三甲發動機生產工藝的革新,修復蘇製圖154飛機發動機,共計節約或避免經濟損失一千五百多萬元。

貢獻4

在公司民用產品真空爐的生產中,高鳳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藝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節約原材料50%,實現系統批量化生產。僅此一項(節約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來就為國家節約資金400多萬元(該產品也是填補國內空白的項目,已銷往美國、波蘭、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

在承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東北哈汽輪機廠大型機車換熱器生產中,技術人員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難關,高鳳林憑着多年的實踐經驗和反覆摸索,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使壓了生產單位一年多的兩組18台產品順利交付。經試驗換熱率達75%,達到了設計要求,為我國新型節能機車的發展鋪平了道路。鈦合金自行車架焊接是國內一項技術空白,兄弟單位組織技術攻關仍未找到解決辦法。臨時授命的高鳳林經過大量實驗,按期焊出了樣車,振動實驗達20多萬次,大大超過了設計振動2萬次的要求,填補了該技術國內空白(前航天總公司副總經理夏國洪親臨視察並在航天報頭版登載)。

此產品多次參加法國、意大利、德國、美國、中國上海、馬來西亞等自行車博覽會,受到好評,目前該產品已全部銷往歐美、東南亞各國,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協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長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紋管的焊接製造難關,使該項製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在這之前只有美國等國家生產)。

高鳳林個人榮譽

多年來高鳳林同志共攻克難關96項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縫成型第一個完成美國abs焊接取證認可,受到美國船檢官員的稱讚並被首推該試件為工藝評定試件。並多次作為廠、院、北京市焊接教練、集團公司命題組長、參加全國比賽,並取得好成績。著有論文多篇分別發表於《航天製造技術》、《航天產品應用焊接技術》等刊物。

由於貢獻突出,其事蹟多次被收入《中華名人錄》、《當代人才》、《國際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實話實説》、《焦點訪談》等節目。授課260課時以上,帶徒17名。在鑽研業務的同時,高鳳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質,進修本科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他還積極參與黨、團、工會等工作,先後擔任過團支部書記、黨支部青年委員、組織委員、工會分會主席等職,並以自身的表率帶動影響青年團員和廣大職工羣眾。自參加工作以來,安心一線工作,多次謝絕了外界高薪聘請,工作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刻苦鑽研、技術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鳳林以精湛的技術和突出貢獻被破格評聘為國家技師,1997年被評聘為高級技師。

1983年以來,高鳳林同志連年獲得廠、院優秀團員、黨員、新長征突擊手、先進生產者、十佳青年等稱號共二十多項。此外,他還在1986年獲北京市國防工業工會優秀積極分子;1991年獲部青工技術比賽實際第一、理論第二;1995年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獲航天百優"十傑"青年、航天部勞動模範、航天技術能手、中央國家機關“十傑”青年;1997年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十大能工巧匠等稱號、1999年獲中國航天基金獎。

張志權,現任嘉蔭縣科學技術協會副科級幹部。多年來一直工作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普及戰線上,無論在科委、科技局(北藥辦),還是科協的工作崗位上都恪盡職守、高度負責、腳踏實地、鋭意創新,成為我縣乃至我省科普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科普專業的行家裏手,一直髮揮着引領和榜樣作用,帶動身邊科技工作者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為我縣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擔當有為,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北藥作為一項產業,栽培技術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為解決栽培技術難題,張志權率先創建了“嘉蔭縣烏雲鎮地道藥材科技示範園”。利用示範園區主栽16個品種的地道藥材,探究栽培技術,並通過田間展示,傳播地道藥材栽培技術,助力產業的發展。龍膽草是比較名貴的中藥材,當時龍膽草育苗技術僅掌握在幾位專家手裏,技術封鎖。為突破技術壁壘,張志權潛心研究龍膽草的生物學特性,用兩年的時間攻克了育苗技術,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幾年來,他主持研製的“龍膽草全方式育苗及直播栽培技術”項目和“水飛薊規模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項目,獲得“黑龍江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因他在北藥種植方面的研究與推廣得到上級認可,2014年的8月被命名為“伊春市張志權中藥材種植技能大師工作室”。

二、根植科普一線,恪盡職守,服務大局

他在科普方面樹立大局意識,圍繞縣城經濟發展開展工作。幾年來,圍繞科普創建工作,我縣先後被評為伊春市、黑龍江省、國家科普示範縣。深入開展“科普益民興村(場)計劃”。先後有4個農技協及4人獲得省和國家獎補資金,帶領“講師團”深入四鎮五鄉60多個自然村屯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累計舉辦培訓班260多場(次),推廣實用農業技術700多項(次),培訓達萬人(次),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學素質,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積極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屢獲佳績。嘉蔭縣被評為“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基層賽事優秀基層單位”。

三、立足本職崗位,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拓展為民服務的本領

學無止境。他每天面對農民各種各樣的提問,需答疑解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是不夠的。他善於學習,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廣泛涉足畜牧養殖、家禽養殖、特色養殖、大田栽培、北藥種植、水產養殖、花卉苗木、山野栽培以及小漿果栽培等方面的知識,並總結推廣了“玉米高產綜合技術配套方案”、“大豆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方案”,每年累計推廣近萬畝,百姓當年實現多增收200多萬元。玉米“品”字栽培技術推廣,可以與對照田相比增產20%-50%,又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又一法寶。通過學習與實踐,並傳播,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引領百姓走向依靠科技致富的軌道上來。他的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評價,被評為“全省百名科技傳播優秀工作者”。

工作以來,兢兢業業,不計個人得失,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科技星火帶頭人”、“黑龍江省創新能手”、“伊春市創新能手標兵”、“伊春市第二屆鄉土人才”、“伊春市第七屆青年科技獎”、“嘉蔭縣優秀人才”等榮譽。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2

洪家光始終秉持航發人“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幹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峯。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於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製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後,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的技術進步。憑藉該項技術,他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後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台,先後為行業內外2000餘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為生產骨幹,其中1人獲“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他先後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2020年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洪家光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3

王彬彬,中共黨員,雞西熱力有限公司生產處儀表室副主任,電氣助理工程師、電工技師;2000年12月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2003年到雞西熱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畢業於黑龍江科技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10多年來他一直謹記公司領導的殷切希望,時刻保持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很好的完成了分內的和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從踏進熱力有限公司的大門開始,他就自覺學習專業知識,以書本為老師,閲讀各方面的相關書籍,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基礎;以老同志為師傅,細心觀察他們的實際操作,不斷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以實踐為老師,從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會。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生產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多年來,一直從事儀表自動化控制及公司能源計量工作。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以更好的完成這份他熱愛的工作。2008年是雞西市熱力有限公司發展鋭變的一年,原有的供熱管網由“直供式”改為“間接供熱”,供熱企業的科技水平需要一個質的提高,尤其是電氣自動化控制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少之又少。這正給了一個發揮他能力的平台,他蒐集各類材料書籍,深入熱源廠及各換熱站調研,早已做好了完成這一神聖使命的準備。由於公司資金緊張,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安裝工程一直到8月末才正式開始,40天78座換熱站的工程量,讓供熱領域排頭軍的北京清華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望而退步,關鍵時刻,身為技術員的他帶領着只有10個人的科室團隊挺身而出,40天不分白天黑夜,40天他不分男女老少,40天圓滿的完成了公司交與的艱鉅任務。2009年在北京清華同方的進修班學習時,清華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會議上講話時説“雞西熱力有限公司創造了一個供熱史上的奇蹟!”2009年5月供熱期結束後,通過對整個運行期能源消耗情況的對比和計算,雞西熱網控制系統節能效果顯著,系統運行情況良好。同年該系統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雞西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吸引了省內外各供熱企業來雞西市力有限公司考察參觀。

自信源於實力,實力在於學習。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結出了累累果實。2016年,儀表室在人員少,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在站點內,哪兒裏苦、哪兒裏累、哪裏髒哪兒裏就一定有他的身影,為新來的大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幹中學,逐步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在工作中的積累和學習,王彬彬同志在業務上有了飛躍的進步,已經成為儀表室業務骨幹,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完成了紅星公司下屬所有換熱站補水恆壓控制櫃的安裝、配線、調試工作。完成了新華分公司plc改造和調試工作,實現了補水和循環泵的自動化控制。完成了十多個新建換熱站的設備安裝和調試。完成了全公司一百多個換熱機組和首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設備維護。由於電氣設備老舊,損壞嚴重,隨之出現了補水問題,因為不是變頻補水,補水泵啟動頻繁,造成補水泵損壞嚴重,而且容易造成用户存氣的問題,經過兩個月的努力,終於調試成功。他和他的團隊在短短了兩個月時間把全網在線的160多座換熱站能實現了自動化恆壓補水,減輕了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得到了一線人工的一致好評。並且他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總結的經驗傳授給新的同志,讓新同志能在很短的時間熟悉業務,並積極參與到工作中。

進入冬季運行時,他擔負起全公司一百多個換熱站的網絡通信和七個首站維護的任務,由於換熱站電氣設備老,為避免發生供熱故障,無論是多晚,無論是節假日,他從來沒有休息時間,二十年裏他沒有休過一個年假,總是第一時間趕現場,處理故障,由於電廠出口貿易計量設備都在井裏,每次他都是第一個穿上笨重的水叉下井,在封閉的空間內,空氣裏散發着下水的臭聞,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從來沒有怨言,因為他心裏有一種信念“要做就要做的最好”。同時他更懂得,他所代表的是熱力公司的形象,他心中關心的是百姓家裏的温暖。

工作是一種修行,在修煉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披荊斬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則,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學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們搞技術,就要走在別人的前面去,停滯不前,就是落後!”唯有精才能稱為匠。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4

馬德明,循化縣羣眾稱 “哈三”。於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縣清水鄉大寺古村。他是羣眾眼中的技能大師,技術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對農機具的鑽研、維修製造,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示了草根企業家鍥而不捨,艱苦奮鬥的創業風範。

目前馬德明創立的青海哈三工貿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佔地6畝,員工約60人,從事農機具的研發、生產、推廣、銷售、技能培訓等。主要加工製造穀物脱粒機系列、小型割曬機、卧式鍋爐系列、雙層面高效節能熱循環採暖爐、家用小型核桃剝皮機、玉米蠶豆兩用脱粒機、粉碎機等產品。在短時間內鑄就了品牌,贏得了市場,多年來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精緻精細、執着專一。馬德明説“他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義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説起自己的這一路,馬德明一掃臉上的靦腆,開始滔滔不絕——頭頂似火驕陽,有時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來都顧不上喝一口水;滾燙的鐵水不時會濺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貼身衣服被焊花燙出大大小小的洞……,這些事蹟從馬德明的口中説出來,顯得異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實,做事要認真,我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我父親的教育,在我印象當中,我父親是全村二百來户近1500人中唯一會駕駛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機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馬德明説,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放棄了繼續上學。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將村民的播種機,脱粒機、噴霧器等各種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並瞭解到當時很多用具並不適用於西部山區實際需求,想為我們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需求。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貧窮,馬德明就去出門賺錢。

20多年來,他沒少吃苦頭,但也並未放棄,一路披荊斬棘,摸索,鑽研,開始他的製造之路。1994年帶着幾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縣城環城路一間簡易的鋪面裏電焊及農機修理鋪。當時,縣內手扶拖拉機除了耕種莊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掙錢。手扶拖拉機成了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種地拉運不可或缺的重要機械。因此,在出發前修理或保養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機是拖拉機手們的最大心願。很多客户都找他搗鼓。他們説是馬德明修理收拾過的拖拉機從出門到回來的幾個月裏從來不出任何故障。就這樣,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曉了。

馬德明深刻體會農民之苦,盡他所能為農民排憂解難,解決“疑難雜症”。相比種田,收穫時更辛苦,因天氣多變,搶收稻麥,缺少勞動力,不能及時進行脱粒入倉,這成為百姓的一大煩惱,西部山區稻麥成熟週期長、麥稈長,脱粒季節氣候已變涼,當時市場中的脱粒機是根據內地環境而設計製造,用於這邊明顯不太理想,麥稈多、喂入稻麥時滾筒很容易纏草,而無法從機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選效果很低、村民保養意識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於是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決、排除機器故障,為民解憂。在此期間,總結出當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種適合西北山區可移動和維修方便及精選工作效率高的、能夠較理想地解決實際需求的多用脱粒機。於是,他找一台報廢了的脱粒機,用2年時間,不斷拆卸、組裝、摸索、改進、試用、創新,最終設計製造出一種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機,此機子不管稻麥怎樣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進行脱粒,不出現滾筒纏草現象,能真正解決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問題。

產品創造成功後,很多百姓開始找他訂購脱粒機,但因缺乏廠房、設備和技術隊伍,供不應求,收到100多台訂單,他找幾個人自己在當年麥子收穫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機的製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贊聲不斷。萬事開頭難,這30多台機子對我來説很難得,創作過程更是艱難,不停地想、看、拆、裝、磨……親力親為,力求“完美”,卻也覺得不滿意。馬德明覺得當時要想解決百姓的脱粒問題及需求,最重要的還是缺乏一定的技術,於是他又踏上尋求技術的道路,找大企業無償工作,在期間,通過自己的努力,短時間內企業管理人員看到他的優勢能力,將重要工作交予他,並獲得一定報酬,同時,也使他收穫頗多,學會了操作車牀、銑牀、刨牀等機器,並瞭解了企業管理和運行模式。因馬德明工作踏實認真,工作能力強,很快被祁連縣農機修造廠負責人聘請,並擔任技術指導。在期間,不斷的充實自己的技能,並學習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

兩年後,他帶着積累的資金和經驗,在循化縣城郊區買了六百多個平方的地皮,蓋了簡易車間,想辦起自己的農機研發和生產廠地,卻因資金、設備等因素,無法滿足老百姓缺乏先進產品的需求。於是,他再次出門找企業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開發設計穀物揚場風扇。在此過程中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看到的都是馬德明在車間工作搗鼓的身影,他對這份事業的熱衷已無法形容。

3年後回到家鄉循化縣,辦起了“循化縣農機修造廠”,製造銷售他製造的新型精選脱粒機、鍋爐等。從嚴格選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組裝、打磨、噴漆、檢測、到出廠,每一關都親力親為,直到每一個細節都毫無問題才出售。他研發的多用脱粒機可以脱粒小麥、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麥、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歡迎,也解決了稻麥收穫時,搶收搶打、糧食及時入倉等問題。在短時間內得到羣眾的歡迎,還不斷地銷往省內外,產品供不應求,規模也越來越大。

馬德明深刻體會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進屋都搶坐在爐子邊,才能感受到熱度。他想到要改造爐具,因為我們高原氣候冬季長達6-8個月且寒冷耗煤,於是他不斷地思索和研究,根據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於2010年研發出雙層爐面熱循環取暖爐,產品功能理想,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國家科技成果證書,該產品比傳統燃料節約30%-50%燃料,室內温度比傳統爐提高1-2倍,使火焰在雙層爐面內強制循環,提高了室內温度和熱量面積,吸入煙筒的火焰和灰塵降低70-80%,技術先進,購買的客户絡繹不絕。根據本地實際,少數民族喪事喜事和餐飲都離不開燒水鍋爐,他從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鍋爐,市場上燒水鍋爐也都是傳統的立式鍋爐,不便移動、燒水時間長,致使爐內水變渾濁、耗燃料、煙筒排放火焰和灰塵太多,污染環境、爐內水垢很難清理等,根據這些不足因素,他就開始研究和設計,設計出一種新型可移動卧式鍋爐。傳統立式鍋爐燒開200斤水需1-1.5小時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馬德明開發的卧式鍋爐燒開200斤水需要20-25分鐘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氣灰塵和火焰降低60-70%,並將排放到煙筒內的火焰再次利用起來可燒水,大大改善了傳統鍋爐中所存在的問題,易清理水垢、節能環保、便於移動,該鍋爐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不放棄努力成為馬德明的任務,在現有的基礎上爭取再爭取更是他的職責。為了擴大市場,他將研發的產品推廣到外州縣,親自操作機器、手把手教農户正確使用,並讓農户先試用,試用待滿意後才付款。他生產的產品年年供不應求,收到羣眾好評。並且各類產品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報》《青海農民報》《青海科技報》等。羣眾搶購產品,稱讚不斷,笑顏連連……馬德明説:“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羣眾滿意我的產品,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馬德明生產的脱粒機於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哈三”品牌先後獲“循化縣好商標”、“海東市知名商標”、“青海省著名商標”等;近幾年來,企業先後被各相關部門評定為“年度文明誠信私營企業”、“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省級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科普示範基地”、“循化縣先進基層工會”、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班組”、“青海省科技型企業”、“全省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創業獎”、“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誠信經營示範單位”等。2012年中共海東地委、海東行政公署評為“海東地區就業創業先進個人”;2015年獲“青海省科學技術成果證書”。2016年,本廠名稱變更為“青海省哈三工貿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創業”有着太多的心酸歷程,不斷鑽研,不斷髮明,不斷試驗,親自與農户進行產品試驗,親自用本廠脱粒機脱粒,親自用本廠小型收割機收割,做實驗,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終達到最完善效果。

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卻憑藉自身的努力幹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業。從十幾歲在村裏維修家電、手扶拖拉機,到縣城電焊鋪,到第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廠,再到國家發明專利獲得者,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從一名普通農民成長為一名技能大師,他的成功,源自於對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實、認真、熱愛”。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5

張志華:熱處理技術專家,公司勞動模範,在他身上,閃耀着“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光芒。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技術水平

合理的熱處理工藝離不開大量的試驗分析和反覆驗證。為了提高產品熱處理性能,公司採購了全新的先進設備。新設備投入使用後,張志華積極紮根現場,閲讀近700頁的全英文説明書,一一吃透了新設備結構、加工參數及操作規範,同時利用工作之餘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整理細化,用於指導技術人員編程和一線職工操作。截止目前,該設備已儲存80餘個工藝程序,凝結了近350次的工藝試驗成果。“勇於拼搏、不畏艱難”是張志華的標籤。“張志華一流的技術源於他的決心和對事業的熱愛與忠誠,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熱處理二線班長劉銀波説。

艱苦奮鬥,持續突破技術瓶頸

作為熱表處理中心“鑄心”新長征黨員突擊隊隊長,張志華始終保持迎難而上的優良作風,近兩年來,他先後主持、參與攻關項目數十項,保障了公司科研產品的順利交付。“有張志華在,任何問題都能被解決,我們很放心。”變速箱公司線切割老師傅王凌説。

張志華鋭意進取,創新改善,堅持跟蹤關鍵產品的生產過程。在生產現場,經常會發現他與操作者不斷交流討論,優化工裝夾具和工藝規程,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產品質量。“張志華的創新基於操作者使用的方便與安全。”楊沅武師傅這樣稱讚張志華。

淡泊名利,奉獻航空強國事業

沒有豪言壯語,張志華身上永遠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堅定。十八年來,他披荊斬棘、艱苦奮鬥,不言苦、不言累,將自己的全部青春熱血傾灑於祖國的航發事業,多少次的咬牙負重前行,都是為了航空發動機的轟鳴聲響徹雲霄。矢志航發,樸實無華,這就是公司勞模張志華的真實寫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堅守,向我們詮釋了中傳人動力強軍、科技報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勞模風采!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6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30餘年一直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藥面整形工作,該工序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生產過程中最危險的工序之一,被喻為是“雕刻火藥”。多年來,他承擔的戰略導彈、戰術導彈、載人航天、固體運載等國家重大專項武器裝備生產,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準操作,工藝要求0.5毫米的整形誤差,他卻始終控制在0.2毫米內。在重點型號研製生產中,他經常被指定為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險、高精度、進度緊等嚴苛的生產條件下,經他整形的產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從無超差。

多年來,除帶領班組完成日常科研生產任務外,他先後數十次參與發動機缺陷修補型號攻關,並創新實現了真空灌漿、加壓注射等修補工藝。在某重點戰略導彈發動機脱粘原因分析中,他憑藉紮實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氣,鑽入發動機腔、精準定位並對缺陷部位完成挖藥、修補,修補後的發動機最終成功試車,保障了國家重點戰略導彈研製計劃順利進行,為國家挽回數百萬元的損失。為查明某重點研製型號發動機缺陷原因,需要使用金屬鑽頭從藥柱表面打孔以取得預定樣塊,取樣部位距金屬殼體僅5mm,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鑽頭與殼體摩擦引起燃燒爆炸,作為主操作的他,一次成功、安全精準取出預定樣塊,順利找到病灶,成功攻克型號研製的“攔路虎”。

為解決手工面對面操作帶來的安全隱患,徐立平帶領班組開展機械整形技術攻關,推動實現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內的20餘種發動機遠距離數控整形,填補了國內行業技術空白。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7

餘忠杭,圓柱齒輪製造中心車工,中共黨員,集勞動模範、先進個人、質量標兵、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於一身。

紮根崗位,勤奮好學

在幾台碩大的新型數控車旁,一台卧式普通車牀顯得毫不起眼,餘忠杭卻把它當成自己的驕傲:“儘管數控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但是一些特種零件還是需要更靈活的普車才能完成加工,普車對手上功夫的要求也比數控車高出很多。”帶着這一份自豪,餘忠杭時刻要求自己精進技術,提升水平,用自己這台被時光打磨得熠熠生輝的普車攻克那些數控車解決不了的難題。

不過,餘忠杭並沒有只守着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相反,他努力把自己錘鍊成一個“多面手”,打造成一顆“螺絲釘”,隨時準備向中心最需要他的地方出擊。在熟練掌握車工技能的基礎上,他又先後取得了鉗工、蝸桿磨、動平衡等工種的操作證,在有需要時及時彌補中心人員空缺,協助突破瓶頸工序。現在,他還在繼續學習新工種的操作技能,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成長與收穫。

兢兢業業,以身作則

在統一的工裝之上,餘忠杭時刻警記在胸前別上黨徽,他用這枚閃閃的黨徽提醒自己,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影響帶動身邊人齊頭並進、勇毅前行。他時刻保持着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在質量問題上,餘忠杭精益求精、實現了全年零件加工零超差、零報廢。面對生產任務,餘忠杭更是主動攬責,不怕苦,不畏難。

去年11月,某型號動平衡工序安排十分緊張。餘忠杭投入到這場生產攻關戰鬥中。他説,只要工作需要,就竭盡全力做到最好。在他的感染之下,大家一起行動,最終成功在凌晨兩三點順利完成了任務。當大家走出生產中心時,天空中已經掛滿了繁星。餘忠杭説,那一天的星空格外美麗。

大膽創新,鋭意進取

雖然普車更加靈活、適應性更強,但數控車牀的生產效率和穩定性遠高於普車。因此,餘忠杭一直致力於工序的改善,將普車工序數字化,把需要大量技術和經驗積累才能處理完成的工序簡單化、普及化,以此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在完成的大量改善項目中,某零件空刀槽加工工序改善帶給了他滿當當的成就感。

某零件加工需要在零件內部深處角落刻出兩個空刀槽,操作空間小、刀具難以標準化,此前先用普車車出刀具再進行加工,耗時長,刀具通用性差,一次加工合格率也低。餘忠杭主動請纓,解決空刀槽加工難題。在一年多時間裏,他自己購買刀具,動手改造,進行試驗,終於研製出以“長條狀刀身+刀頭”為結構的新刀具,該刀具可以輕鬆深入零件內部進行操作,還可以靈活更換刀頭適應不同加工要求,最為重要的是,新刀具可以應用到數控車上。利用新刀具加工,該工序合格率從93%提高至100%,生產週期由3至4天縮短為1天,從高難度工序變成了人人都可操作的簡單工序。“我在這項改善裏投入多,想法多,改善的效果也好。如今,這項改善不僅解決了中心多個複雜圖號的加工問題,更是在全公司推廣開來。每當看到我的改善成功解決生產難題,助力科研生產任務完成,我就覺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餘忠杭的話語裏溢滿了自豪。

獨具慧眼,不拘一格

餘忠杭能幹、肯幹、實幹,但並不只會“蠻幹”,他經常將日常生活的細節與工作的細節結合起來,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工作“小妙招”。

磨齒班對薄壁零件進行加工時,常常產生加工振紋,造成產品加工粗糙度不合格。當大家對這一問題一籌莫展之時,餘忠杭從銅鑼中獲取了靈感:如果對鑼增加配重,鑼就振動不起來,怎麼敲都敲不響。於是,餘忠杭提出了“在零件上增加環形配重”這一方案,並自告奮勇親手加工配重塊,在一段時間的試驗後,加工振紋這一“頑疾”果然手到病除。

中心打磨零件使用的研磨輪一旦磨損就必須更換,但其實長期與零件接觸、磨損嚴重的部位只佔輪體的五分之一。餘忠杭從裁紙刀上得到啟發,他將磨損部分車去,剩下的完好部分還能繼續使用,這一舉措將研磨輪的使用壽命延長了五倍,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生產成本。

餘忠杭説:“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從點滴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定能把事情做好。”熱愛、用心、創新,正是在崗位上的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突破,才鑄就了“勞動模範”這張金字招牌,更鑄就了“餘忠杭”這個比金子還要擲地有聲的大名。這個名字正昭示着餘忠杭取得的一切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我,忠於航發!”

體現精神的事蹟篇8

劉麗始終把“我為祖國獻石油,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為己任,堅守在生產一線,苦練本領。她專注於解決生產難題,研發各類成果200餘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33項、國家專利及知識產權軟著41項。她研製的“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使操作時間縮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壽命延長6倍,在60000多口油井應用,年節約維修工時10萬小時、節電2.4億多度。她研發的“螺桿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多產油60000多噸。

劉麗工作室成立於2011年8月,擁有35個工種、11個分會537名成員。10年來,實施訂單式培訓、體驗式五步階梯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累計培訓技能15000多人次,65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135人被評為技術能手。工作室探索實踐“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範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模式,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餘件,創效1.2億元。

作為中石油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協會主任,劉麗帶領中石油專家團隊行程17萬公里,走遍石油、煉化、石化生產現場,以“擇優百項創新成果、開展百次技術服務、精選百個難題攻關、優選百名培訓專家、培養百名人才接續”的“五個百”工程為引領,組織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跨地區技術服務等活動,攻克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級生產難題1000餘項,取得國家專利704項,技術技能成果獲獎2081項,為油氣勘探領域技術技能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