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作文

優秀作文 閲讀(1.32W)

當我們讀過一本書籍之後,心中肯定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對我們的未來有着指導性的作用,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作文
《我們仨》讀後感1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敍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敍,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後感2

連續讀完楊絳先生的三部作品,《幹校六記》(1981)、《洗澡》(1992)和《我們仨》(2003),從寫作時間上看,正好相連;從敍事上看,應該是《洗澡》在先,然後是《幹校六記》,《我們仨》則是對過往生活的完整敍述。

書分三部,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準確説只有第三部是對過去生活的敍述,第一第二是楊對丈夫和孩子的思念。

1997年早春,錢媛去世;1998年歲末,錢鍾書去世;2016年5月,楊絳先生去世。他們仨在天堂相聚了。

1935年,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到英國留學。錢生活技能基本等於0,不會做飯也不認識路,在學習瞭如何做牛奶紅茶後,給楊先生做了一輩子的早餐。

一個幸福的家庭必定有他的傳統,哪怕是古怪的,可以讓你儀式般遵循,想起來就覺得温暖。

楊先生很好玩,剪蝦鬚時,蝦一動,把楊先生嚇得扔下剪子逃出廚房。“蝦,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後咱們不吃了吧。”錢鍾書作詩“憂卿煙火薰顏色,欲覓仙人辟穀方”,兩人的生活過得和過家家一樣。

阿圓出生,因為哭聲嘹亮,被護士稱為“MissSingHigh”。錢來幫不上忙,還經常做錯事,向楊先生承認錯誤,什麼東西弄壞了,楊安慰他,“不要緊,我會修”。錢對楊説的——不要緊,深信不疑。

抗戰爆發,楊先生得知媽媽去世,哭個沒完,錢百計勸慰。

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

1938年,憂心國事的二人帶着孩子回到國內。錢受聘到藍田國立師範學院(湖南安化縣藍田鎮)任教,一年後,到上海再見阿圓。孩子已經不認識爸爸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錢在阿圓耳邊説了句話,孩子馬上和他親近起來。只是錢當時説的什麼,楊先生當時沒問,現在又無人可問了。

抗日時期,錢鍾書一家住在上海淪陷區,生活艱難。一次學生送來很多西瓜,阿圓很驚奇。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可憐的鐘書,居然還有女兒為他自豪。

錢鍾書的父親並不欣賞自己的這個大兒子,一直讓兒子“養志”。1948年,錢鍾書爺爺百歲冥壽,大家回鄉,老爺子偶然發現阿圓認識很多字,大感驚奇,認定是“吾家讀書種子也”!

這位老爺子做派和我家老爺子很像啊,來家裏做客的小一輩都被考校過學問,甚至兒媳婦也得背《將進酒》之類的,以致於小朋友們沒人敢來家閒聊做客。

解放後,一家三口進京,接下來開始無休止的政治運動。三反運動——《洗澡》,五七幹校——《幹校六記》,在其他著作中,都有較詳細的描述。

錢恃才傲物,一向不大看得起人,揶揄嘲諷不留面子,在《圍城》中略見一斑。以他的性格,在歷次運動中,沒有被打倒再被踏上一萬隻腳,實在是幸運。

錢在文革時負責將毛的詩詞翻譯成英語,在家撰寫《管錐篇》,楊開始翻譯《堂吉訶德》。我上學時曾翻看過父親的《管錐篇》,看不懂啊,今天才明白,錢創作時故意用文言文寫作,怕紅衞兵不容許啊。

楊很自豪的説,錢的學問是冷門,不用炫耀學問,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在這些運動中,一家三口能夠擠在一起,就已經很幸福了。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受胡喬木的庇護,在三里河寓所,錢度過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楊絳先生用非常意向的筆法,寫了親人離世時的情景。

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葉。

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説,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我説是這麼説,心上卻牽扯得痛。鍾書點頭,卻閉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僅痛惜圓圓,也在可憐我。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還沒到客棧,一陣旋風把我捲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轉,暈眩得閉上眼睛。我睜開眼睛,我正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牀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來懷念我們仨了。

《我們仨》讀後感3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説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説:“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鍾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於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散步遊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説:“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鍾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橫生的“撿石子”遊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麼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裏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説的是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鍾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説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鍾書個性鮮明,他不見蔣,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羣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建國之後經歷多次政治運動,從不後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並説:“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裏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着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