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二情人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閲讀(7.84K)

所謂讀後感是我們看完書之後記錄我們內心的感受的文章,為了讓自己能夠寫出深刻的讀後感,我們就必須認真推敲作者想表達的深刻含義,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二情人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二情人讀後感7篇

二情人讀後感篇1

頂多兩三天的時間,我就看完了《兒子與情人》這本書,寫的不錯。看完之後就發現自己睡不着了。躺了一會兒,覺得與其睡不着幹躺着還不如起來做點事情。嗯。趁着還記得到底是什麼情節,趕緊寫下我的讀後感吧。

這本書相對於《查泰來夫人的情人》而言,描寫性愛的情節要少得多,更多的是單純地敍事。小説從莫雷爾夫婦的相識講起,講到了他們之間後來矛盾不斷的婚姻,講到了莫雷爾夫人的大兒子威廉的生活和最後他的死,講到了二兒子保羅的成長經歷和他與母親特殊的感情。保羅算是書中的主角吧,畢竟書的後半部分全部圍繞他展開。他有一個很愛他的女朋友,但是他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去愛她;同時他的母親非常反對他的女友。後來保羅為了另外一個女人離開了他的女朋友,但是他也無法真正愛上這個女人。後來他的母親莫雷爾夫人得了腫瘤,她自己痛苦不堪的同時也非常折磨保羅和他的姐姐安妮。於是他們兩個人由保羅主使,給他母親服用了大量的嗎啡,送走了他的母親。但是莫雷爾夫人走了之後,保羅的生命就彷彿沒有了意義。在這個時候,他的前女友願意和他結婚,拯救他的生命。但是他仍然沒有辦法完全擺脱他母親對他的影響。最後他在糾結痛苦中走向了大城市的生活。

怎麼説呢,我覺得這本小説描寫出了英國工業革命期間一個普通礦工家庭的生活。從文學上來講,勞倫斯塑造人物塑造地很好,某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符合他的性格特徵。他的敍述很平淡,是那種細水長流的感覺。所以也沒有特別讓我覺得情緒激動,印象深刻的地方。作為牛水蓮老師提到過的作品,還是不錯的吧。

二情人讀後感篇2

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兒子與情人的悲劇。mrsmorel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讓她把對丈夫的愛轉移到了兒子身上。婚後不久,morel夫婦便失去了對婚姻的激情。mrsmorel對丈夫很失望,但由於內心深處曾經愛過丈夫,她沒有選擇離開。孩子們的到來成為她撐下去的動力。大兒子william長大成人,她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可william不幸染病去世,她傷痛令人慾絕。之後,她便把希望寄託在二兒子paul身上,而paul也很明白母親的心,對母親一直都很好。可是這種特殊的母子關係卻造成了最終paul的悲劇。兒子就是兒子,如果把兒子當情人對待,那份愛已不再純潔。

當paul與 miriam 戀愛時,mrsmorel害怕miriam把paul從自己身邊搶走,一直不同意他們交往。最終paul也沒能和miriam在一起。當然,除了受阻於他母親外,還有這兩個年輕人自身的原因。miriam是個很要強的女孩,她對paul的愛讓paul無法自由呼吸。paul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這個女孩,而miriam想要的卻是他的所有。他的身體、他的靈魂、他的一切。paul不能承受這樣的愛,最終和miriam分開。愛也是需要自由的,如果不能輕鬆地面對彼此,那麼這份愛將在親密無間中窒息。paul和clara的愛最後也結束了。雖然mrsmorel沒有像討厭miriam那樣討厭clara,但paul和clara還是無法繼續下去。clara是結過婚的人,她希望有堅強的依靠,而paul無法給她安全感。paul因為母親的原因對婚姻有恐懼感。談到結婚她總是搖擺不定。clara想得到paul的全部,而paul做不到,兩人最終分手。clara回到了丈夫身邊,她覺得丈夫深愛着她,願意為她付出,能讓她依靠,而paul卻不能。故事最後,mrsmorel生病去世了。家裏失去了軸心,而不再是家了。l覺得更加孤獨了,以前雖然他與妻子沒有心靈上的溝通,但至少回家有人陪在身邊,而現在他什麼都沒有了。他無法承受這種孤獨,去別的地方住了。而paul失去了一直相依的母親,好像一切都失去意義,天空不再明亮,他在黑夜掙扎着。失去了母親,他失去了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她迷失了自己。雖然他曾恨過母親,還説過如果她活着,他就不能遇到適合自己的人,現在mrsmorel走了,可paul並沒有與miriam結婚,雖然他知道他從內心依附於她,可他最終決定放棄。或許是因為他太瞭解miriam,他無法承受miriam的愛。或許是他內心信賴於母親,失去母親,彷彿失去了一切。

愛,要全身心投入;愛,不要超越愛的底線;愛,要讓彼此自由呼吸。

二情人讀後感篇3

?兒子與情人》,英國作家勞倫斯的類似傳記作品,花了我好幾個星期看完了,本來是興起隨便買了看的,由的是自個兒的對名著的崇拜之情,也是對“外國作品看了有點彆扭,那長長的名字,加不準確的翻譯法”這種看法的驗證,我終於相信,好的作品只要意思達到了,同樣可以傳達作者心聲,同樣可以在內心深處引起波瀾。

最大的主題是:情與愛,簡稱“愛情”。可以説是四五個人物的關係上描述整個過程。莫萊爾先生、莫萊爾夫人、保羅、威廉、克萊拉、亞姆利亞(記得是)。

莫萊爾夫婦,他們從相知、相處、相戀、相離(這裏的離是心靈距離的擴大),因而移情別戀到大兒子身上,後來又因大兒子的早亡轉到保羅身上。但這種轉移也並非單向的,而是雙向的,説不定保羅對他母親更甚。以至於保羅即使有亞姆利亞和克萊拉的陪伴也感覺很孤獨,不自在,他需要的母親,以相依為命為原則,依賴着這位母親。

搞不懂為什麼保羅那麼嬗變,變得一塌糊塗,剛説要跟亞姆利亞結婚的,沒過多久就跟人家分手。克萊拉也是,不管是拋棄他丈夫還是被他丈夫拋棄,跟保羅好上一段時間之後,又回到丈夫身邊。這麼離奇的事件,放到如今,誰能忍受呢。不錯,保羅,克萊拉是嬗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己沒有變,保羅對他母親的愛始終不變,克萊拉對他丈夫的那種依賴始終沒有變。

我因此感到,我這人生,剛出來找工作的時候,也是那麼的感覺。坐在公交車上不希望目的地一下子到達,因為我很不希望我達到目的地,因為那個地方不是我想去的。我很不喜歡我去面對那些空洞。因此希望公交車有某些停靠站點,但不希望有目的地,不希望我下車,就一直做在椅子上搖晃我的雙腿,盪漾的那種飄忽不定的心情,永遠下去。這是一種逃離,面對現實無法感到滿意的逃離。保羅也是這樣,對母親的死去,他久久不能承認,然後尋求的方式是借酒,像那次被克萊拉打到五體投地趴在地下時的情形一樣,懶得動彈,懶得面對這個事實。或是不願意承認他被打趴下這個事實。

保羅到最後的覓死覓活,就因為搞不懂他活下來又是為什麼?不明白他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人生,確實需要面對這麼個問題。可再想想,人,就那麼滄海一粟,考慮那麼多意義幹什麼呢?同學説活得沒勁兒,我怎麼覺得我還是很淡定的,但還是不能給予比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種沒勁兒的感受。

不敢奢談人生,暫且得過且過一回。

……

我將繼續思考人活着的意義,這個意義只是個人的,沒有全人類的應用廣度。

二情人讀後感篇4

我不知為何杜拉斯直到七十歲才提筆銘刻下一段普藍色的回憶,並像穿膛的利劍般真切。

而她曾説過:“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疏一飯,而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怠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渴求寫到這裏,像噴雪的江河,滿眼絕望卻不乏激昂。在這樣一往無前的追求裏,沒有真正的交談,只有相互相應的哭泣,像凝重而自由的湄公河,攜屍首在深不可測的漩渦中,奔向遠處。

所以説生活是熱烈的,又是無奈的。生於連綿的山丘之中,對於這種情感的見識是像骨肉一樣真實的。我能輕易攀上一峯之頂,卻不見危樓高百尺的莊嚴,消逝在視野深處的曠野,更沒有鋼風鐵水的掙扎,多的是其行不遠的輕薄的無奈。我能清晰地看見玫瑰紅和粗鋼藍交織的天空中,平靜和喧囂一樣在湧動翻騰,走動逼近。而就在視線之中,我可以毫不費力地辨出回家的方向。有時不禁感歎,安逸未免也是可怕的。

“她所選擇的方向正是世界旋轉的方向,迷人遼遠的東方。”讀到這句話時,總覺得霎是感動,原來世界也在奔流。河水從洞裏薩,柬埔寨森林順流而下,捲走生命的足跡,卻留下了宂長的回憶。

我相信回憶的力量,也從不懷疑其深度。在時光的遊絲中停住,回望生活,我們可以毫不動搖地着手信仰。但真正的悲劇,是從屬一個家族的。杜拉斯的母親在臨走之前,讓四五頭綿羊圍在她的周圍。湄公河沒有結冰期,但河流似乎凍結在了一起,讓思想在河底迴流。這時候,她必定會想起那些破滅的希望,冰冷的祈願,像輓歌一樣被輕輕唱起,終凋萎落地。

同樣,在駛向法國的輪船上,杜拉斯還是出於悲傷,在肖邦的圓舞曲中哭泣起來,因為金錢而愛上那個中國男人的自欺之言在情感的逆流中不攻自破。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也許在奔流和停泊之中,我們才更能體味生命之中的快樂及煙火燃盡的苦澀罷。

而這樣的生活態度是屬於流浪者的,他們擅長轉移歷史片刻的角度,道出選擇的意義和真諦。王爾德曾説,“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也許正是如此,我情願丟棄行囊踏上旅途,迷失在山光水色之中,忘記快樂背後不可言喻的艱辛。

每次與美好的時光擦肩而過,我並不後悔,它興許正和我同行。走到以前住過的地方,灰綠帶紫的藤蔓盡現牆角,不免會感覺清涼。我總會遇見以前的鄰居,他大概已經五十幾歲的樣子,下巴上的痣顏色變淡了些,青灰色的鬍子略長。他會有些驚訝地向我問好,隨便談及以前我大哭時滿臉漲紅的樣子或其他角落裏的故事。這樣的下午,是最容易讓人感到激動的。

抬頭的瞬間,變幻莫測的雲彩慢慢散開,延展微笑並伸出手臂。從西斯廷到莫高窟,我同世界一起奔流。

二情人讀後感篇5

除卻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記憶中很少讀法國作家的作品吧,這兩週抽時間讀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書,雖不甚明白,但終究還是稍有體會。正如譯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澀難懂的,時間空間人物的轉換過快,往往使得讀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經老了。

簡單的開頭,卻不知承載了多少歲月的滄桑,世事的煎熬,容顏的摧殘;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夠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絕望是那麼的徹底。

然而,終有一天,她遇見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愛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當白日已盡,他們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時,她會莫名覺得眼前這人像是自己的父親,但就是這樣他們彼此擁有。

可是後來,他們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陸地也消失了。航船橫越大洋,她最後還是走了。

再後來,經歷幾次結婚,生孩子,離婚;最後,他帶着他的女人來到巴黎。他給她打來電話,她一聽聲音,就聽出是他。他説:我僅僅想聽聽你的聲音。她説:是我,你好。

後來他不知道和她再説什麼。

故事到此為止,僅此而已,你不知還會發生什麼,但那不重要了,是吧?畢竟往事已成追憶。

總體來説,小説大多關於愛情、死、希望這些觀念。

沒有愛的愛情,愛的對象便變成了“物”。

“繼而引出極度的痛苦,深可悲慼的情景,而運筆又偏於枯冷,激情潛於其下,悲劇內容既十分沉重又瀰漫全篇,很是低沉悲傷。”

二情人讀後感篇6

記憶中不是第一次看這本小説,以前潦草的看過一遍,但不夠靜心。私以為這本書要有一定的閲讀品味才能認真的看完,我儘量剋制自己不刷網文了,因為網文刷多了的確會影響閲讀品味。這本書以後應該還會再看。

很喜歡這本書敍事的時間線和結構、時空打亂,回憶、插敍、倒敍混在一起,維繫它們的是愛情,而愛情是用電影一樣的語言,鏡頭般的畫面感來表現。寫《情人》的時候杜拉斯已經70歲了,都説她生活中的情人與她演繹的愛情故事比她的小説更傳奇、更有戲劇性。而那個時候,她文筆純熟,想要如何表達任她信手拈來。

很喜歡情人這個詞,像是融在黃昏時分,懶洋洋的光線裏的一種若隱若現的羅曼蒂克,寶貝,你越是抓不住呀,它越是撓人心尖兒。杜拉斯不愧是寫電影劇本的,我在想,她在寫這本小説的時候,在構造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在想象中用電影該如何表現每一幀畫面了吧。

情人,這兩個字輕聲讀來,是綿長的纏綿。其實不同年紀的女人,都有其獨特的味道。而十幾歲的少女,帶有青春時獨有的青草香味,她們是清晨裏玫瑰花上剔透的露,是山谷裏懸崖上等待開放的桃花,她們不需要做太多,只是不經意的一顰一笑,對一些人來説便是讓人慾罷不能的毒藥。

“我已經老了。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説:“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説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説,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個經典的開頭我讀過無數遍。有時看她的文,料想,我要是男人,我也會無可救藥般愛上她。毀滅又如何,如果有人,讓你願意愛她,愛得咬牙切齒,融進每一寸彼此觸摸過的肌膚,每一聲耳旁輕語過的歎息,每一縷夜晚傾訴過的靈魂,幸與不幸又如何,自此老去又如何,不痛快不罷休。

有些小姑娘呀,像枚小妖精。

二情人讀後感篇7

由於性取向的原因,一般父親比較偏愛女兒,母親比較偏愛兒子,同樣由於性本能的關係,加上父母雙方的刺激,幼兒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一般男孩以母親為對象,女孩以父親為對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節。

儘管一般人不承認自己有這方面情節,但不可否認,我們兒時或多或少都經歷了這樣一個俄狄浦斯期,只是有人安全度過了,有人由於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過。英國著名文學家勞倫斯就是一個受俄狄浦斯情節困擾半生的人,他的自傳式名著《兒子與情人》描寫的就是一個青年在這樣一種情節中苦苦掙扎的心理歷程。

小説的主人公保羅出生於一個礦工家庭,父親是一個粗俗、帥氣的礦工,和許多礦工一樣,他勤勞但脾氣暴躁、酗酒,保羅的母親出生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愛讀書,喜歡探討宗教、哲學方面的問題,什麼時候都像一個“貴婦人”。

這樣的家庭不可能和諧,母親從心底看不起父親,她用冷淡在自己與丈夫之間築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籬笆,而丈夫因為自卑變得愈發令人難以接近。母親為孩子營造了一種温馨的氛圍,而只要脾氣暴躁的父親一進來,屋裏立刻便得沉默尷尬,父親成了局外人,無奈之下,他只好往外界尋求安慰,常常大醉而歸,打罵孩子,而他的這種表現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間的距離。

保羅是這個家的第三個孩子,他剛出生時母親是不愛他的,甚至是恨他的,因為這時她和丈夫的關係正處於冰點,她在身懷六甲時還被丈夫趕出家門,差點凍死,為了孩子,她忍耐着活下去,這時的母親是堅強而令人尊敬的。

母親最大的願望是孩子能長大成人,以分擔自己過重的負擔。因此長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當長子威廉在倫敦某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時,母親感到非常驕傲。然而,威廉由於愛上了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女人,生活悽苦,精神抑鬱,最後由於肺炎死在倫敦,母親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幾歲,意志消沉,差點死去。幸虧這時的保羅也染上肺炎,母親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次子身上,才意識到不能“光為死人傷心,卻忘了活人了”。

母親振作精神,全力照顧保羅,婚姻不幸的她認為丈夫不值得她愛,女兒安妮整天瘋跑,小兒子沒心沒肺酷似父親,因此母親將全部的愛傾注在保羅身上。保羅長大後,靦腆、懂事,知道母親生活不易,全身心想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母親很滿足有這樣好的兒子,保羅也很為自己的母親驕傲。日積月累母親的愛慢慢變成了一種佔有慾,這讓保羅無所適從。

保羅的初戀情人米麗亞姆是一個美麗、純真的女孩,她崇尚那種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認為人不應當迷戀眼前的小事物,而應該有崇高的理想,她深深的愛着保羅,不管保羅怎麼對她,她始終忍耐,並以一顆仁愛之心對待他。按説,這樣的女孩,母親應該滿意才對,可恰恰相反,母親恨極了米麗亞姆,因為她認識到,兒子與米麗亞姆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將來只怕自己在兒子心目中“連一丁點地方都沒有了”。於是她對兒子説米麗亞姆“能把人的靈魂都吸乾”,堅決反對兒子與她在一起。

保羅在母親與情人之間掙扎,在情人那裏待得晚了,回去受到母親的責備,不忍母親的傷心,於是百般折磨米麗亞姆,折磨過後又後悔,趕緊和好。回去再受責備時,他就會想起情人的可憐,於是又冷淡的對待母親,而看到母親可憐,轉而又哄母親開心,折磨情人。如此周而復始,保羅內心痛苦彷徨,他知道自己心理有問題,卻又説不出是什麼。

最後,保羅實在受不了這樣的折磨,離開了米麗亞姆,在這場愛的較量中,母親大獲全勝。然而,保羅是一個年輕男人,終究會有人的七情六慾,年輕的有婦之夫克萊拉豐腴嫵媚,保羅很快與她墜入情網。對於這段戀情,母親開始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克萊拉“是個有婦之夫”。但當她見到克萊拉時,她卻很快接受了克萊拉,並且產生了深深的同情。這不是母親對兒子讓了步,而是母親意識到兒子不過是愛上了克萊拉的肉體,他很快就會厭煩她的。母親知道他們倆不可能結婚,兒子也不會真正愛上克萊拉,這樣自己在兒子心目中還是重要的。

保羅的熱情很快褪去,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可能總是靈肉分離,他厭倦了克萊拉,而克萊拉從與保羅的戀情中意識到,自己丈夫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於是回到丈夫身邊。

年邁的母親因為癌症離開了人世,留下保羅彷徨、孤獨的生活着,但他也終於能夠正常的愛了,高尚的米麗亞姆主動回到了他的身邊,只是他內心還是迷惘的,母親在他心裏能退到一個正常的位置嗎?作者沒説,我們也難以猜測。

與父親相比,母親生活圈子相對較窄,又由於女性特有的感性,母愛往往表現得較為強烈。沒人懷疑母愛的偉大,愛一個人就想得到這個人全部的愛,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而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於兒女的愛。愛孩子,就一定要學會放手,再不捨,孩子自己的路也得自己去走,因此《兒子與情人》應該是本母親必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