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優秀8篇

心得體會 閲讀(2.2W)

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的挑戰和困難,並尋找解決的方法,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實踐中獲得的寶貴智慧,為我們規劃未來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參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團歷史的心得體會優秀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優秀8篇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1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後就要捱打,青年學生應勿忘國恥,為振興中華力量。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侷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不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我知曉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中國的近代史革命是從1840年到1949年間。從1840年鴉片戰簽訂的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始,中國就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義道路。從此,中國人民就飽受壓迫,生活不再那麼安逸太平了。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人民大團結,從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走向了新民主主義階段。這個改變不僅僅是名稱上的改變,而且是千千萬萬個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共同努力的成果。整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更是一部富民強

國的探索史。作為年輕的一代,應該知古鑑今,學習歷史,給自己敲個警鐘。同時,我們還應該以史為鏡.端正自己的思想,學習前人的智慧哲理,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足準備,尋找一個合適的前進方向。中國近代史,一個跌宕起伏的歷史,一段心酸難忘的歷史,不時激發出我深埋許久的愛國情懷。每次觀看《辛亥革命》、《建黨偉業》等有關視頻的時候,心裏總有一種説不清楚的複雜的感覺,好似深沉,好似激勵,好似心酸,好似振奮,萬般的感受,説不盡,道不明。我們大學生,是祖國精心栽培的花朵,即將要走上社會,在不久的將來,是我們吐露芬芳綻放花朵的時刻,是我們回報祖國母親最好的時刻,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有一種責任意識,做一個有擔當的青年。雖然,我不能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我願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銘記中國曲折的歷史,向祖國母親奉獻出我的點點滴滴。時間飛快,這個學期的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就要告一段落了,我覺得自己對歷史的還了解太少。我想去圖書館,更深入瞭解歷史,不僅是近代中國的歷史還有中國古代、世界的歷史。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習者,我覺得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我們要銘記歷史。

懂得獨立和幸福的來之不易。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入一步爭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吸取經驗教訓。

懂得共產黨取代國民黨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麼樣選擇了中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指導的自覺性。為共產主義奮鬥。

三,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我們要聯繫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內外環境,瞭解中國人民走上以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聯繫社會主義改造以後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

四,結合歷史,

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看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讓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同步並且正確。通過學習近代史,我對中國近代的恥辱和艱辛有了愈加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從恥辱和艱辛中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我們要把這段歷史銘記於心作為動力,為國家的富強努力奮鬥。

學習近代史,讓我有了更加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國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我們作為一份子要把祖國的復興作為使命,中國未來不會稱霸,但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為世界發展的引擎!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人的思考挺有哲理的。這個學期我學習了中國近代史,也有了不菲的收穫,讓我懂得了昨天,珍惜今天,並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明天。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2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國家組織的教師培訓。這一個月來,我認真收看視頻,積極參加論壇的討論,撰寫新帖,發表文章,積極完成當天的作業。通過學習收穫頗豐。同時也為下學期的新課程語文教學做了一定鋪墊。我通過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要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為我們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二、課堂上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我這裏“更多的時間”指的是讀書,因為我們教學的內容是語文。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記得有位教育家也曾説過:“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

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藴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讓我們的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真正含義。

三、我認為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也是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的又一個重要而且關鍵的問題。我們當老師的以前也曾當過學生,回想當年的我們,是否因為喜歡某個老師從而喜歡上這個老師教學的課程。今天的我們是否也應該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師生間溝通的橋樑和紐帶,讓我們可愛的孩子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愛,讓師生之間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悦。

以上是我點滴收穫和建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我將繼續關注國培,在國培中學習理論,汲取經驗,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3

20xx年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築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陝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陝西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鍊的感覺。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陝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陝西洶湧、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着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衝擊。思想接受着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着我們的好奇發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複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着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着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於學習和實踐,繼續革命前輩們奮鬥終身的事業,積極發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4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對傳統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意識去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一、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據歷史學科新課標的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從歷史學科的歷史教學的特點出發,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重視學生的潛能開發,重視創新意思的培養,重視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塑造,重視人生觀、價值觀的提升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教師作為新教材的實踐者、引路人,只有具備與之適應的新觀念,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論從何而來?首先來自於加強學習。惟有通過學習,才能達到提高認識,辨別方向,洗刷陳舊的目的。在這幾年中,認真學習了《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等相關文件精神。其次,來自於勇於對自己的否定和揚棄。再次,來自於我們保持對所處時代的敏感。教師必須自覺置身於時代的前沿,時刻關注國家的改革與發展,關注一切未知領域中的新知,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有一種身在校園,心懷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們的心態年輕、思維活躍、觀念不斷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的平等,是指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學過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課程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緒和諧發展,教師在其中起着催化劑的作用。 記得在上完《xx條約》這一課時,要對李鴻章在近代史上籤定的賣國條約進行小結,説“由此可見,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誰知話剛落聲,就從角落裏傳來出了這麼一句話“老師,李鴻章在歷史上也有一些貢獻,比如??”。這時候,心裏在想為何不讓同學們就此問題進行討論了。接着,我表揚了那位同學,同時也在黑板上寫出了兩個論點“李鴻章是歷史上的大罪人”,“李鴻章也有貢獻,不能太苛求”讓大家進行發言。經過了十幾分鐘的激烈的辯論,最後再由我進行了小結。這一堂課就在這樣的輕鬆、活躍的氣氛當中結束了。這樣的課堂,極大地融洽了氣氛,和諧了師生的感情,就能使學生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相反的,如果當是教師打斷了學生的疑問,不僅傷害了學生求知的願望,而且使得這節課變得很沉寂,學生的自主性也就沒有辦法體現了。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竅門。比如經常使用一些激勵的話語,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會帶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想學什麼,想怎麼學”“你有不同的意見嗎?”“想説的站起來説吧”“你的想法比老師好”“你對老師這樣上課滿意嗎,給些建議吧”等等。這些話看似很平常,但它確實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師生關係,融洽了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情感,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與積極性。

另外,教師本身可以憑着自己的豐富知識,開展相應的興趣小組,吸引學生參與到裏面,而進行學習交流。在活動中,更能增加師生情感的交流,從而在課堂中發酵。當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參與。在這方面,我成立了一個集郵興趣小組,

通過學習歷史來補充瞭解郵票上的知識,通過欣賞郵票就能更好的把學生的興趣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我們現在有成員近30人,通過了每週固定的一次集體學習交流,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們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師生,而且還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種嘗試性的探究學習。

現在的課程改革注重的是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完成這能力的培養,所以必須要具備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探究”和“思考”,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並確定他們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在研究中主動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近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更注重於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就必須要有一片天空讓他們去開發。為此,主要是通過了活動來鍛鍊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七年級年《姓氏的來源》的活動課中,這可看似簡單而又無從下手的題目(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材料缺乏)。我們在班上通過按姓氏分若干小組(避免重複,浪費資源),進行分組研究。通過指導他們怎麼樣去查找資料(查族譜,問長輩,網上點擊,圖書館查閲等等方式),根據他們所要研究的對象進行提問題,然後去找答案,最後在班上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樂在其中,而且發揮了合作的團隊精神,體現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其次,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我採取的做法是,逢雙週,讓學生對要講的內容進行預習,然後要通過不同的途徑查找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以便在課堂中進行交流。這樣做,既禰補了教師知識的“單一性”,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閲獲得 了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能力,還符合了學習歷史的規律。

最後,不管我們採用哪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不能過多的佔用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也就要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5

今年xx月,我有幸的被推薦來參加高中歷史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在近半個月的培訓學習中,讓我彷彿又重新回到了大學校園的生活,這是畢業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接受那麼長時間、那麼系統化的培訓。

在這次培訓中,我接觸到了許多教育專家學者們的教育新理念,學習了不少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感覺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專業技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名師的風采,同時還與省內其它院校的一線教師們進行的充分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半個月的學習,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老師,要把握新課改的動態、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勇於到課堂中去實踐,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

通過幾天的培訓,我對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認識,現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積極加強課程改革,做課程改革的實踐者

課程改革現在雖然還處於探索階段,許多未知的領域需廣大教師去進行認真摸索和總結。經過這幾天的培訓,認識到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而應去推動它朝正確方向發展,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我想只有經過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新課程改革就會遍地生根、遍地開花、遍地結果。這樣中華民族將會是一個富有創新能力的民族,並會永葆青春、永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

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現階段,我國大多數的學校教育還是以傳統的傳授教學為主,這在我們農村中學中更為普遍,中學生採用的仍然是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點的歷史學習方式。

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

更新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善於培養質疑意識,形成創新精神;適時運用討論法教學,提高創新能力。

四、更新與專業知識教學理念乃當務之急

更新專業知識是時代的要求。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現代社會是學習的社會,隨着新教材走進學生觀念中的“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今天的學生從影視等各種媒體中獲得的正確或錯誤的信息實在太多,若老師死守有限且過時的知識,要想在素質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下,面對現在的學生羣體,欲自如地為人師表,實在是勉為其難的。

新教材要求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智育”的含義,它不僅是指知識,還應該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電腦已可代替人腦來儲存大量信息的時代,歷史教學應該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決不是大量史實的記憶,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掌握認識歷史知識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意識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又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情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不能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教師是權威,神聖不可侵犯,應該認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成長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

五、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比較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而且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製造矛盾,使學生有思維碰撞。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並富有個性發表見解的過程,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應重視學生參與評價。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討論政治有關話題,然後在班裏交流,學生經過打分、得分、答辯、同學間互提問題再打分等環節,培養了自我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靜下心來採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彩,求得師生的共同發展,求得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我相信只要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6

自新課程教學實施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困惑,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從以下兩方面不斷反思,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範圍

我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了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7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重視人物在歷史教學的作用,隨着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的浮沉,去觸動。感染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在歷史情境中,全面並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能力培養人物教學歷史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使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提高以及人文精神培養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就要發揮主導作用,筆者一直致力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如何使得教學資源讓學生感興趣,從而高效接受並吸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和參與,並提高他們的分析總結能力,這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現在在教育教學界比較注重提高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們自己主動地積極地投入進來,但一節課的中心靈魂仍然是教師,他引導着這節課的走向,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全由教師來調動,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教學魅力,要充分體現才能感染學生,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優良的個性品質,幽默的個性,親和的態度有利於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做一位學生喜愛的有個性教師是必要的,只有贏得他們的喜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位教師對這堂課的教學是充滿熱情和激情的,他能夠全身心地調動這堂課的氣氛,使氣氛處在一個熱烈、活潑的狀態下,所有的學生被感染,願意投入這個歷史情境。

不同於別的課程的枯燥,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的歷史素材可以為歷史教學所用,我們可以不斷地利用這些歷史信息,豐富我們的教學資源。去觸動學生,讓他們感受歷史,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但歷史信息量又龐雜,毫無頭緒,如何取捨得當有時也是一個難題。當我們把一堂歷史課完全變成講歷史小故事的課時,那我們就覺得偏離了我們教學的方向,背離了教學的初衷,但我們看教科書又是呆板、枯燥的,一個板塊一個板塊的知識聯繫又似有似無,傳統教學時就知道如何使黑板上的知識點完整,要求學生們把這些筆記,知識點強記下來,進行強行的灌輸,但學習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反而適得其反,後來在教學過程中慢慢一點一點摸索出一些心得,教學過程中雖然教科書裏的知識點或知識板塊是如此的枯燥,讓人提不起興趣,但學生們會對歷史事件中人物的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注、歷史人物多姿多彩,人生歷程跌宕起伏,這是歷史教學中最能吸引學生的部分,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板塊以一個或兩個人物,一件或兩件生動的事件串聯起來,緊緊圍繞這一課的主線讓這些知識點有血有肉,豐滿起來。以《鴉片戰爭為》例,很多教師教授這一課時一個套路,首先講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國內形勢,虎門銷煙,戰爭過程,南京條約,講述時條理清晰,但有如走過場,無視學生的感覺,缺乏具體情境鋪墊,乏而無味,無震撼力,學生們一下課就付諸腦後了,筆者在摸索教授這一課時,覺得以林則徐這位人物的喜怒哀樂的人生歷程貫穿這些知識點,會形成一條主線,教學效果良好,比如當林則徐看到英國輸出鴉片,致鴉片流毒於天下時,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大罵弛禁派,並義正嚴辭上奏道光帝。“中原幾無可禦敵之兵,幾無可充餉之銀”,憂國憂民,擲地有聲的話語觸動了道光帝,使他不得不重新、鄭重地審視鴉片的危害,林則徐危難之時接受了道光帝的指派,到虎門銷煙,到達虎門,驚喜交集發現獲得民眾鼎立支持,教師教授到這兒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你現在是林則徐,你該做些什麼,很多學生會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在這裏達到高潮,有的學生就會告訴教師,他會採取什麼樣措施禁鴉片,教師在一旁就要及時地提點學生,你可是禁的是英國的`鴉片,英國會無動於衷嗎?有的學生馬上補充:”我馬上翻譯英國的報刊,要了解英國現在的形勢,還要做好應戰的準備。”最後林被道光帝貶到新疆時。在路上又悲憤地聽到一個條約的簽訂,而這個條約的內容又讓他老淚縱橫,這時候趕快問學生是什麼條約,什麼內容。隨着林則徐人生的跌宕起伏,在對林則徐充滿同情時,他們會感同身受,受到極大的觸動,會強烈地對這個條約的內容進行關注,對這個條約所帶來的影響充滿探究感。而鴉片戰爭這一課的虎門銷煙和南京條約由林這位民族英雄人生歷程上的喜怒哀樂串聯起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學生更容易融入歷史情境,感受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的人生,使學生們在情感上同頻共振,他們更容易接受他們,如身臨其境的感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事件,去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綜合背景、影響,為民族英雄而感動進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就像新課程改革賦予我們的理念,我們學習歷史,不僅僅要學習歷史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注意學會分析史事,在學習中體驗、感悟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經驗教訓,尤其在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教學中,學生透過人物活動的成敗更易看到歷史背後的規律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站在教師的角度,哪種教學方式最能觸動、感染學生的心靈,我們就應該去嘗試。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維特徵,也更容易引發他們設身處地思考歷史問題,從而有助於增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説來,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歷史人物情感,關注歷史人物的命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的生動性和創造力,可以讓學生了解人物活動成敗,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也可以幫助學生吸取歷史智慧,提高人格修養,從而有效地完成歷史教學目標。

團歷史的心得體會篇8

xx年我有幸成為xxxx(省、市、區、縣)歷史骨幹培訓班的一名成員。在此次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合理安排之下,同時在“班主”張亞東老師的幫助下,我本次培訓,收穫頗豐:我們聆聽了專家的精闢講座,看到了精彩的課堂實況,積極參與了學員與學員、學員與專家間的互動。無論是有關歷史中、大學聯考備考的講座,還是走進課堂,聽優秀教師給我們展示的研討課……自始至終,我都在努力地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擊與迸發,也認識到了自己教學的貧乏和稚嫩,通過學習,我也慢慢變得幹練和充實。

一、開闊視野,提升自己。通過骨幹班的培訓,讓我知道閉門造車是難成大器的,教師要快速成長,必須開放自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通過這次學習認識了很多來自各校的骨幹教師、名師,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學習的平台。

在骨幹班中除了接受相關理論知識,還可以零距離的接觸到一些名師、專家的授課,聆聽了昆一中趙燦東老師的一堂課,給我留下最有啟發的一句話:歷史教學關鍵不是學生記了多少,而是理解多少。這句話讓我對新課程有了更高更新的認識;對歷史思想方法的探討,比較前沿的教育理論知識,以及如何開展課堂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與昆十中的周永珍老師交流大學聯考備考的經驗,讓我在大學聯考後期的複習中受益匪淺。觀摩了昆一中、官五中的優質示範課,以及張亞東老師在教學方面前沿的思考、精闢的理論、獨到的見解都使我一次次禁不住問自己我該怎樣做、做什麼樣的教師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怎樣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我感受到名師們身上都有的品質:兢兢業業、刻苦鑽研、學識淵博、思想開放,實事求是、對教育事業充滿了激情和熱情。同時,他們又各具特色,自成一家。趙燦東老師的激情飛揚、大氣浩然;周永珍老師的務實求真、沉着冷靜。其實,這些名師本身就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二、努力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做專業型教師。在培訓中,我感受到了一種孜孜以求、學無止境的氛圍。在實踐過程中敢於迎接挑戰,便也敢於創新。可以説,是培訓激勵了我的意志,啟發了我的心智,讓我更加執着地撲在高中歷史的教育教學上。有句話説的好:“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斷的源頭水。這也是我在培訓班中最大的感觸。所以我們要想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斷的源頭水,因此必須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把教學和教研相結合,我在培訓班努力進行課題的研究,深入思想,提升能力。

三、學員的潛質得到不斷的挖掘。我們的培訓班成員來自xxxx(省、市、區、縣)各家學校的一線教師,由高中教師和國中教師組成,每個星期三我們會帶着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和心得進行交流,我們也能像歷史名師一樣探討大學聯考和國中學業水平測試,在張老師的努力下,我們這些來自農村學校的普通老師有機會參加了省裏、市裏的各種活動,從中我們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潛質得到不斷的挖掘。

通過這次培訓,我樹立了自己的奮鬥方向:要做一名終生學習的歷史教師。做一名開放型的、研究型的教師。作為歷史骨幹培訓班的一名成員,我將抓住培訓班這個平台,積極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同時我還將學以致用,將培訓期間所學到的新知識、新理論儘快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運用於教學,在工作中起到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