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語文教研活動的心得體會2篇 "卓越語文教研:思考、實踐、收穫"

其他文案 閲讀(2.11W)

參與語文教研活動,是一次令人收穫良多的經歷。通過與同行們的研討和交流,不僅加深了對語文教學的理解,還拓寬了教學思路和方法。這次活動不僅激發了我對語文教育的熱愛,更讓我深刻認識到,藉助教研活動的力量,我們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語文教研活動的心得體會2篇

第1篇

教師要想搞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離不開教育教學研究的。我們學校就特別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先後開展了教師讀書活動、學習新課程標準活動等有利於教育教學的教研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我收穫很多。

“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對於一個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高萬祥老師曾這麼説過,從他的話中我們能感受到讀書的重要,對於一個語文老師來説,要讓自己的學生愛上你的課,要讓學生從心底中佩服你,那就必須多讀書。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

現在是科技創新的年代,信息年代,教師如果不學習是很難勝任教師一職的。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做一個新型的學習型的教師,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

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繫,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

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

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幾年來我們學校一直堅持磨課活動,雖然上課的老師和聽課的老師都比較辛苦,但我們也得到不少收穫。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教師自身的問題設計也非常重要。問題設計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往往老師備課時,只抓大環節以及大環節中的主要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小環節。殊不知一堂課的每個大環節都是由小環節組成的,如果忽略了小環節的設計,又怎能很好的完成大環節呢。在磨課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

?課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給孩子們足夠自主學習時間,並且鼓勵他們合作、

探究,從而形成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化“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不再是聽眾,而是重要的參與者,老師和學生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更容易完成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磨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師的引領示範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如果注重了朗讀、板書、學習的方法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學生就會從中學到老師身上的優點。所以,我覺得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學習其他教師的優點,讓學生更多的從中獲益。

總之,我們在教研活動中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了。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將繼續積極參加,爭取收穫更多。

語文教研活動的心得體會2篇

第2篇

本期語文學科的教學視導調研工作,重點關注課程、教材、教研三個主題,觀察常態課堂教學,發現、總結教學亮點,分析、診斷管理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促進措施優化,服務學校教師。

“多元、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建設和規範、高效、情智共生的課堂文化建設”,是xx區近兩年持續研究與深入推進的教學教研工作核心,它標誌着我區學科建設進入“細化課程體系脈絡、豐富課堂文化形態”的新階段。

語文教師的課程主導意識和課堂文化自覺得到喚醒和強化,應該肯定。但在教學視導調研工作中發現,學期課程綱要設計及綱要分享教學設計,縱觀其“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基本都是教材內容的進度計劃,由此傳導的語文常態課堂,基本還是圍繞課本轉。

可以綜合定性為:順應課改發展新需要的課程觀和教材觀,尚未根本性確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學實踐的實質性突破依然不大。

把教學方法視為教改的中心,視教改就是教材改變,是許多語文教師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通常説,達成了給定的學習目標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

但是,語文教學的成敗與得失,不僅僅取決於教學本身,還受到語文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及評價等先決條件的制約與規定。在理論上,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與廣度。

圍繞教材的教學活動只是課程的冰山一角,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個步驟。因此,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是語文學科相對於其它學科的最大不同。所以,增強課程意識,建構以課程為中心統攝教學過程的“大課程”觀,而非以教學觀取代課程觀,是語文教師必須轉變的一個基本觀念。

課程意識即課程敏感程度。從普遍現象看,語文學科教師課程意識的淡漠集中表現在兩個層面:在思想層面,語文教師就是語文課程的執行者而已,課程專家、所在學校等提供了什麼課程就教什麼課程;在行為層面,語文課程就是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教材裏有什麼課程就教什麼課程。概括這兩個層面表現的實質,即教語文就是教教材,教教材等同教語文。

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在強調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課程與教學的分裂。

其一,語文教師本身就是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用“用教材教”更是“用自己教”。

其二,語文教師是語文課程的創造者,需要建構一種動態的、富有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的課程觀。

其三,語文教師要做語文課程的能動主體,必須拋棄把教科書作為唯一、神聖課程資源的狹隘思想,站在教材之上積極主動地審視教材,把教材視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策源地,積極開拓課程資源,從而豐富語文學習的領域。

語文教師時刻保持清醒的課程意識及擁有嫻熟的課程開發和理解能力,便能隨時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做出反省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的語文教師才是真正的“研究型”教師,也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境界。

三級課程的管理體制,意味着學校和教師有了部分課程開發權,也意味着教師的成功不只是在教學上的成功,是否能夠組織、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成為對教師評價的又一個指標。

因此,語文學科建設“增強課程意識,提升課程品質”,既是基於課程標準“豐富課堂文化”的需要,也是基於學科特質“細化課程體系”的需要。語文學科建設的當下所需,是打破教學即教材、課堂即教室的思維定勢,依照學段內容標準,結合教材及學生實際,開展語文學科課程規劃,開發出系列教學方案,制定出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開展基於課程視野,基於標準要求的生態語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