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電影穹頂之下觀後感《穹頂之下》觀後感2篇 《穹頂之下》:探索城市未來的黑暗面

其他文案 閲讀(3.08W)

電影《穹頂之下》以真實的記錄方式揭露了我國的空氣污染現狀。影片用鏡頭直擊現實,讓人們看到了工業、交通、生活等方面對空氣質量的危害。觀影之餘,不僅讓我們回想起過去,更應思考當下,積極行動,為保護環境儘自己的一份力。

電影穹頂之下觀後感《穹頂之下》觀後感2篇 《穹頂之下》:探索城市未來的黑暗面

第1篇

我個人感覺柴靜的整個紀錄片講解得還 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當然昨晚點擊率能超過3千萬次這麼高主要還 是名人效應。

紀錄片裏邊有些觀點可能講解得不是特別清晰,比如北上廣深杭州之類的汽車限購,人均汽車保有量其實是遠低於東京的。不過後邊分析洛杉磯時特別講了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是關鍵,而非汽車數量。

中國目前每10人才1.1輛汽車,其中北上廣深總人口占全國6%,汽車佔10%,大概5人1輛。歐美日澳每2人有汽車1輛以上,紀錄片中提到的東京1200萬人約800萬輛車,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每4人1輛,印度40人才1輛,全球平均7人1輛。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日韓歐明顯高於中國的139人/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可比性更強。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但套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説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紀錄片除了喚醒民眾關注污染,也應該重點分析污染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儲量不低,她沒有提到開採成本和技術。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領導説提標準會斷供社會不穩定成本高,她可以對比下美國的油品和價格,很明顯壟斷導致的中國煉油水平低是關鍵。其實紀錄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眾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説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清潔能源的推廣肯定共識,其中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按蓋茨在ted的演講來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並徹底解決問題。

水和核電目前和未來應該都有很好的投資回報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風電目前回報最差,太陽能目前回報不錯但未來有巨大的上網價格下調壓力。火電雖然目前盈利狀況很好但缺乏成長空間,煤炭我估計只有反彈而沒有反轉的機會。

垃圾發電現在的回報非常好,因為不但上網電價有收入,還 有垃圾處理費收入,每噸收費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絕對是非常剛性的,這導致它不單盈利好而且現金流強勁。

過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調研走訪了幾十家節能環保企業,發現環保的社會需求和意識已經很明確,但賺錢特別是現金流好的企業很少,除了政府體制和各種利益的鉗制外,主要還 是大部分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因為我也有碰到好幾家盈利狀況和現金流很好且發展潛力陽光的企業。

比如柴靜的紀錄片裏提到的污染源在線監測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錯的企業並且正準備投資它,它存在的意義類似於這個紀錄片導致的輿論壓力,讓民眾和政府能監督排污企業,並且是有客觀標準的。

正如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説,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電影穹頂之下觀後感《穹頂之下》觀後感2篇 《穹頂之下》:探索城市未來的黑暗面 第2張

第2篇

就在兩會籌備之際,柴靜將她的調研資料都提交給了全國人大,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高度關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臘八節,她站在了星光影視園的演講台上,面向觀眾和攝像機背後的大眾,心情起伏地講述着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裏來、我們怎麼辦不需要任何講稿,那些想要説的話,已經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上線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億次,片中,一次次的採訪、一組組的對比、一個個的案例、一串串的數字,令聽眾們不禁陷入深思。與人們休慼相關的大事讓觀眾心有慼慼,“同呼吸,共命運”在這樣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實在緊迫的問題。

拜訪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權威部門和學術機構,調研污染空氣的企業、事主及其背後的執法困境,柴靜用了數百個數據、幾十張圖表,為我們撥開霧霾背後的層層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這些問題的監管執法又很難落實。沒有嚴懲不貸的手段,就難有改進和創新,就會讓金山銀山和礦山毀掉青山綠水和藍天。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擔當曾為新聞媒體人的社會責任。關心每個人健康,帶給每個人希望,這不是女神是什麼

當然,個人調研畢竟並不專業,難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一些內在的關聯性還不直接,一些系統的解決

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啟蒙引導的科普作用,讓人們對霧霾、空氣乃至水源清潔等諸多令人怵目驚心的環保問題倍加關注。有關注就會有監督,有呼籲便能有進步,而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往往能決定至少是影響解決問題的速度。我們衷心期待着互聯網的公民行動精神,能夠儘早盡多地從線上走到線下,能夠從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變。

據柴靜自述,促使她展開霧霾調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兒沒出世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因此她決定辭職,打算用相當一段時間照顧孩子,並幫助更多的孩子尋找霧霾的真相。柴靜這種因為心底有愛惜而去做什麼的初衷的確讓人感動,不過,我們不禁思索這樣的調查報告的撰寫者為什麼是柴靜我們更加希望下一次這樣的報告不再是公益性質的個人調查,不再是柴靜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柴靜的聲音,打開了一個黑匣子,應該讓更多的民眾“看見”,也需要讓更多的高層聽見,正如人民網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新的《大氣防治法》正在醖釀,環保部門和環保組織的權力將被加強,也許能就此長出“銅牙鐵齒”。然而,我們不應就此靜默等待,而應立即採取行動,因為,每一天我們都在呼吸,每一天我們都被傷害,我們又豈能等待作為個體,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多,但縱觀歷史,許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發於每個微乎其微的努力匯聚起來的力量。公眾監督的力量是絕對不能低估的,因為它無處不在,特別是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網絡覆蓋如此廣泛的今天,羣眾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暢通,我們豈能懶於作為從公權力部門抓起,落實各項法規,重拳懲治不作為的部門、鑽空子的企業、無視法的個人;從身邊改起,與有污染的企業、有揚塵的工地、冒黑煙的車輛、排油煙的飯店作堅決的鬥爭;從自己做起,少燒煤爐子、少開私家車、少買排碳量大的企業產品包括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書賺來的百萬稿費拍攝和製作了這部讓人震撼的紀錄片,以及由此引發人們對環境保護、綠色發展、能源體制改革話題的升級式討論,也是一個喚醒人們麻木神經的實實在在的行動。若是人人都這麼毅然決然地捍衞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環境,人類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柴靜的呼喚讓人怦然心動。從自傳性作品《看見》到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我們驀然發現退隱一年的柴靜能夠再次走紅是必然的,因為當她把關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放大到整個星球時,她就已經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