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報告範文三篇

其他文案 閲讀(1.03W)

  在當下社會,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報告範文三篇

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報告1

  按照縣委“走基層、轉作風、促工作”主題調研活動要求,以承辦旅發大會為契機,推進我縣全域旅遊實現跨越發展,我們抽調部分人大代表組成調研組,先後聽取了縣旅遊局的情況彙報,組織旅遊企業及重點鄉鎮座談,深入重點景區和在建旅遊項目,對我縣旅遊業發展進行專題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旅遊產業的基本情況

  1、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現狀。我縣地處太行山東麓,總面積797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20、1萬人。境內旅遊資源豐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遺址遺存及生態觀光農業等資源於一體,具有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以1990年崆山白雲洞的對外開放為標誌,拉開了全縣旅遊發展序幕,現已開發開放景區景點7個:崆山白雲洞、天台山、蠍子溝、岐山湖、普利寺塔、豐樂園、綠嶺核桃基地。先後獲得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九項國家級榮譽。全縣有各類賓館飯店以及農家樂200多家,旅行社和營業部6家,旅遊從業人員5000餘人。全年接待能力達50萬人,客源市場以三小時經濟圈為主,輻射到京、津兩市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四省的13個地市。22年來,先後接待各地遊客近千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500萬元,帶動社會效益5億多元。今年十一黃金週和中秋節期間,全縣共接待遊客 6、7萬人次,同比增長69、7%,再創歷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視規劃編制,指導科學發展。縣政府投資70萬元聘請浙江遠見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臨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該規劃是我縣歷史上第一個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為全縣旅遊開發建設提供科學指導和法律依據。

  (二)多方爭取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自籌資金688萬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區生態停車場和天台山旅遊專線硬化工程及後續工程,溶洞景區新停車場佔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遊專線總長5、3公里。已於“五一”小長假期間投入使用。二是在縣城主幹道和景區內增設指示牌和説明牌38塊,在崆山溶洞景區投資40萬元新建四星級廁所一座。三是爭取國家發改委“崆山白雲洞自然遺產地保護工程專項資金”600萬元,爭取國家地質公園專項保護資金430萬元。與石家莊客商徐子林簽訂投資4000萬元的天台山合作開發協議,並參加省旅遊局組織的深圳旅遊招商發佈會,對投資3800萬元的邢窯文化博覽園項目進行發佈。四是對天台山景區步遊路改造,新建步遊路2507米。五是在景區周圍栽植柏樹、雪松、國槐、楊樹、火炬等樹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遊專線兩側栽植楊樹10000棵。

  (三)加強宣傳促銷,提升臨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節期間開展“臨城人遊臨城”惠民活動,臨城人憑身份證遊溶洞20元。通過電視宣傳、張貼海報、馬戲演出等方式進行宣傳推介,擴大我縣景區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氣預報節目投放景區廣告,繼續在省內七個重點地市的28家縣級電視台開展常年宣傳,同時在河北電視台、農民頻道、移動電視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春季宣傳。三是廣泛與省內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專項獎勵政策,鞏固和拓展市場。四是開展中秋、國慶雙節促銷。實施景區與超市互動,圍繞景區周邊半徑200公里,聯合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41個縣市區大型超市,通過超市海報、購物贈票等形式發放優惠門票50000張,推出“50元遊遍臨城”優惠促銷活動。

  二、影響制約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1、旅遊開發缺少拳頭產品,核心競爭力有待形成。

  目前,我縣旅遊資源開發檔次不高、規模偏小且分佈散亂,旅遊資源優勢挖掘不夠。岐山湖旅遊度假區的“核心”作用尚須進一步發揮,基本上還是以觀光遊覽為主,深層次的特色產品很少,沒有形成具有轟動效應的拳頭產品和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精品旅遊線路。在鄉村休閒遊方面,由於鄉村旅遊同質化的問題突出,景區景點開發建設和旅遊線路沒有吸引力,加上受季節等因素影響,特色不夠鮮明,消費鏈條短,很難吸引遊客的眼球,往往是“過路客多、過夜客少”。

  2、旅遊產品業態單一,旅遊配套有待完善。

  目前,我縣旅遊資源開發仍以景區景點開發為主,基礎設施還不完備,旅遊產品業態較為單一,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和旅遊產業鏈不發達等狀況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沒有一家國際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團式旅遊飯店,個體飯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縣內消費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開通城際及境內特色旅遊公交專線,景區內沒有專門的旅遊車輛,不利於遊客遊覽觀光;在“遊”的方面,旅遊人才短缺,導遊、講解員學歷偏低,業務水平不高,涉外導遊目前還是空白,同時,旅遊交通引導標識設置不規範,沒有形成覆蓋全縣的旅遊交通引導和標識系統;在“購”的方面,旅遊紀念品等配套開發尚未形成規模,缺少能為散客提供諮詢、報名、購物、旅遊等一條龍服務的旅遊集散中心;在“娛”的方面,旅遊娛樂項目還比較薄弱,缺少能夠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娛節目及其與旅遊景點相銜接的演出場所,難以滿足遊客視聽需求,與旅遊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遊產業要素制約有待突破。

  旅遊管理體制有待健全。目前,我縣旅遊景點投資主體多且各自為政,旅遊建設、管理的職責不夠清晰,投融資能力相對較弱,與城區資源融合不夠充分,沒有形成統籌全縣旅遊資源、合力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難以統籌全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受經濟下行形勢影響,政府無論是在旅遊項目的投入上,在旅遊發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和形象包裝、宣傳促銷上,還是在旅遊人才培訓上,與其他地區相比,都處於較低水平,土地、資金等要素對我縣旅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制約較為明顯。

  4、旅遊資源與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資源本應是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優勢所在,我縣歷史悠久,西漢初年置縣,唐天寶元年改稱臨城縣,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縣史,文化積澱深厚,但目前,我縣的旅遊景區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未能將歷史人物、歷史遺蹟和獨特的文化有機融合和利用起來,旅遊發展重資源輕內涵的現象比較普遍,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載體支撐。古蹟資源較多,稟賦條件較好,但沒有很好的開發與保護,可視性不強,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沒有很好的開發為旅遊產品。

  三、幾點建議

  1、實施規劃引領。

  規劃是先導。旅遊業發展必須以規劃為引領,隨着形勢與情況的不斷變化,要對現有的旅遊發展規劃佈局進一步修編優化。規劃修編要聘請有成功案例經驗、市場嗅覺靈敏、實力雄厚的旅遊規劃專家和團隊,在充分調查瞭解我縣旅遊資源稟賦,在確立“旅遊目的地”發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較優勢,高起點、高標準,提煉出切合實際、個性鮮明、能引領我縣旅遊產業發展,促進旅遊產業迅速成長的品牌主題,編制具有科學性、特色性、實用性的旅遊發展規劃。規劃要明確旅遊產業發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遊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遊客娛樂要素,全力破解我縣景區內遊客滯留時間過短和季節性旅遊難題。

  2、發展產業聯動。

  要進一步創新旅遊發展理念,跳出旅遊來發展旅遊,充分利用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其他行業中藴藏的豐富資源,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城市旅遊、商貿旅遊、鄉村旅遊,最大限度地把相關產業的資源有效轉化成為特色旅遊產品,積極推動旅遊業與一、二、三產形成聯合發展的格局,與城鄉建設、環境整治互動促進,拓展旅遊發展空間,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推動我縣旅遊以文化觀光旅遊為主的單一領域向文化、休閒、生態、運動、體驗等多領域旅遊轉變。要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的景區化改造,發展農業觀光旅遊。

  3、配套完善戰略。

  圍繞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加快完善旅遊配套設施。一要加快旅遊集散中心建設。二要大力發展旅遊交通。加強旅遊交通與區域交通幹線、交通站場的對接,開通城際及境內特色旅遊公交專線,優化旅遊公共交通系統,不斷優化完善旅遊交通網絡,以及重點景區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設。加快建設、改造、提升主要旅遊景區之間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標識、停車場和自駕車營地等。三要培育壯大旅遊經營主體。積極培育高品質旅行社,引進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創建一批星級飯店和特色主題酒店,扶持一批經濟型商務酒店。

  4、打造品牌拉動。

  一要突出生態品牌。生態旅遊資源不可再生、不可複製,是我縣旅遊業發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須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發揮好。首先,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旅遊開發建設過程中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自始至終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放在首位,要儘快研究制定“保護政策”,加大對生態景區、古建築、古民居、古樹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對目前開發規劃未敲定、開發條件不具備的,一定要先保護起來不被破壞,確保我縣生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按照縣平原綠化的要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切實加強林地的管理保護,不斷提升森林覆蓋率,下大力氣從嚴控制工業污染,切實保護好“藍天、碧水、青山”這一寶貴資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遊之魂,旅遊有了文化,就有了靈氣,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競爭力。在旅遊發展過程中,要把我縣獨特的山水文化、邢窯文化、紅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歷史文化融入到旅遊產品中去,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異性,深度挖掘民俗風情、地方戲曲、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民間傳説,凸顯富有我縣特色的文化元素。對於旅遊項目,要主動注入文化內涵,整合各種旅遊資源,設計合理的旅遊線路,推出以文化特色為主的購物遊、休閒度假遊、紅色文化遊、康體運動健身遊等多種線路,聯合綠嶺核桃、旅遊美食節等大型主題活動,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5、加強政策扶持。

  縣政府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加快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切實保障並逐步增加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加大獎勵扶持力度。同時每年應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標,專項用於休閒旅遊項目建設,並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重點支持“大、好、高”項目。要創新投融資機制。要按照市場化模式進行投融資運作,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支持本地企業參與旅遊開發,積極引進國內外的戰略投資者、知名的旅遊投資公司或品牌經營公司參與我縣旅遊開發,多元化、多方面促進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旅遊經濟發展機制,合力建好旅遊投融資平台,為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報告2

  縣人大常委會:

  為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縣人大常委會視察組於6月上旬至中旬,對全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視察組先後聽取了向壩鄉、豐溪鎮及十八里長峽管理局的彙報,實地察看了縣內部分景區保護和開發情況,召開縣直相關部門座談會徵求意見。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旅遊業發展現狀

  (一)旅遊產業地位提升。近年來,縣政府提出了建設“大交通、大水利、大生態、大旅遊”的發展思路,積極培育壯大旅遊產業,推動旅遊產業發展,旅遊產業地位得到提升。20xx年縣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農家樂規範化建設和管理的通知》等相關產業發展政策,有關部門聯合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和制度,確保縣政府政策落實,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實施,使旅遊業發展有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73.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43.7%,充分顯現了旅遊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展示出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

  (二)旅遊產業建設加快。一是旅遊規劃編制工作取得較好成績,《竹溪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關埡古長城、鄂坪水上公園等xx多個旅遊發展規劃先後編制完成,為今後旅遊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目標;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交通瓶頸制約初步打破,連接縣城與十八里長峽的水向公路有望縮短為3個小時,偏頭山旅遊公路、楠木寨旅遊公路已經改造完成,旅遊廁所、旅遊標誌牌建設正在進行,多條旅遊公交線路開通,為居民遊玩提供了較好的出行環境;三是景區景點建設加快,楠木寨景區一期已經建成,成為我縣第一家有門票收入的景區,為後續其他景區建設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百里景廊、百里果廊、雞心嶺、偏頭山、關埡子、美麗鄉村、十八里長峽等旅遊項目的逐步開發建設,將進一步豐富竹溪旅遊產品,增強竹溪旅遊的吸引力。

  (三)旅遊發展潛力巨大。一是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獨具特色的竹溪飲食文化在xx境內有口皆碑;山二黃劇種和向壩民歌分別被列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竹溪獨有的民俗文化;關埡子古長城、偏頭山、雞心嶺、甘宗祠等古蹟遺址均有豐厚的文化傳説底藴;十八里長峽作為我國中東部切割最深的大峽谷,擁有獨特的地質地貌,在周邊地區有很高的知名度。二是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縣域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76.8%,植被豐富、生態良好,是華中地區少有的“天然氧吧”,符合現代旅遊消費者回歸自然、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消費需求;從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方面看,國務院20xx年8月發佈的《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快旅遊業改革發展,對於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發展和貧困地區脱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省人民政府2015年3月下發的《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把旅遊業建設成為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兩個《意見》中分別釋放出多項利好政策,這為我們發展旅遊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竹溪的旅遊業有了初步發展,縣內居民週末遊、郊區遊逐步升温,縣外遊客從零散旅遊到組團來竹溪旅遊,景區建設實現了有門票收入的歷史性突破,可以説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應該看到,我縣旅遊業還處在基礎較差、總量不大、質量不高的發展水平。

  (一)認識不到位。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景點少、基礎設施不配套,不能滿足居民的旅遊需求。根本原因在於:一是缺乏現代旅遊開發理念,對旅遊產業的地位、旅遊政策法規認識不足,認為竹溪發展旅遊缺乏資金、景點特色不明,缺乏旅遊產業開發信心。二是旅遊協作意識不夠強,旅遊產業發展沒有形成各方配合、齊抓共管的局面,在思想和行動上沒有圍繞推進旅遊開發抓工作落實,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未能變成經濟優勢,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二)產業不配套。一是旅遊景點開發滯後。極具特色的十八里長峽,旅遊發展規劃尚未最終定稿,除一條穿峽而過的國道外,境內沒有進行任何開發,古鹽道、向壩民歌等歷史民俗文化沒有充分挖掘;346國道沿線片區建設同質化,特色不濃、看點不多,可參與性、可體驗性不強,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各鄉鎮正在開發建設的旅遊景點多數進展緩慢,景點分散、品位不高、文化底藴單薄,同時缺乏旅遊標識標牌。二是旅遊產業化水平低。接待標準和能力較低,沒有專業旅遊車隊和旅行社,縣城賓館飯店檔次不高、一次能接待上百人團隊的賓館基本沒有,景點周邊的農家樂規模小或僅限於提供餐飲,設施欠完善、經營無特色、服務不規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娛樂、購物環節薄弱,沒有一處集中展示我縣豐富旅遊商品的綜合購物場所,也沒有一台能夠反映民俗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的歌舞節目,不能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政策不明朗。20xx年縣政府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雖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但由於配套辦法不夠明確、責任劃分不夠具體,很多措施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提出的有關景區建設工作目標沒有如期完成;特別是意見中提到的“加大投入、金融支持、税收優惠、土地供應”等支持政策,缺乏具體明確的操作辦法,導致有政策、難執行,有優惠、難落實,有措施、難操作。

  三、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建議意見

  大力發展旅遊業是竹溪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出路,是建設“xx綠色崛起示範縣”和“全省山區綠色發展示範區”的重要支撐點,必須圍繞發展旅遊業、壯大旅遊業、做強旅遊業來謀劃。

  (一)深化認識,科學規劃。全縣上下要牢固樹立科學旅遊觀,着力實施旅遊強縣富民戰略。一是立足生態優勢,抓好旅遊規劃編制。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按照發展全域旅遊理念,開闊視野、創新思維,從把旅遊作為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富民產業培植的高度出發,高起點、高水準、高品位的組織好全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強化旅遊規劃的統領力、執行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各項產業佈局、歷史文化開發等都要圍繞旅遊進行謀劃。二是依託“兩核”輻射,實施“三廊”串珠戰略。十八里長峽、偏頭山是竹溪兩大核心景區,分別位居全縣南北,十八里長峽特點在於良好生態、獨特地貌,以山水綠色生態景觀為主,對南部山區鄉鎮有較強帶動力;偏頭山優勢在於集道教文化、慈孝文化、楠木文化為一體,以人文歷史特色景觀為主,對北部地區有較強帶動力。要依託“兩核”輻射,整合旅遊資源,充實歷史內涵,提升文化品位,把竹溪打造成休閒驛站、養生天堂和旅遊勝地。在十八里長峽景區建設中,尤其要注重保護長峽自然風光,把向壩鄉作為景區遊客集散接待中心進行規劃建設,使遊客遊玩在長峽、吃住在向壩。同時,要以“三廊”建設為抓手,合理佈局各功能區塊,搞好旅遊節點建設,形成“三廊串珠”旅遊景點帶,做到點線面結合、步步有美景。

  (二)加大投入,科學建設。一是強化政府引導。積極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樹立大旅遊意識,項目圍繞旅遊申報、資金圍繞旅遊爭取、工程圍繞旅遊建設,形成齊心協力、共謀旅遊發展的工作合力,改善旅遊產業發展大環境。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做好與北京市密雲縣旅遊對接工作,學習密雲先進經驗,加強旅遊項目包裝與對外推介;圍繞旅遊產業大發展,出台旅遊專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讓客商清晰瞭解相關政策和辦事流程,增強投資旅遊信心。景點低水平的開發將對景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為此要注重引入有全新旅遊理念、有資金實力的投資者來開發建設,既要超前思維、又不貪大求洋,既要謀求發展、又要注重保護,避免一哄而上、無序開發。三是注重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內涵,通過引經據典、蒐集民間傳説,對各景點、景觀、景物進行編撰包裝,充分展示竹溪獨有的飲食文化、民歌文化、山二黃文化、朝秦暮楚文化、慈孝文化、三貢文化、道教文化等,營造濃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氛圍,提升旅遊文化底藴和旅遊文化品位。在景區內配套建設特色文化傳承平台,編演優秀精品劇目,增強景區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明確目標,科學發展。總體目標是把旅遊理念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把旅遊要素植入生產全環節,圍繞全域型深生態旅遊目的地打造,做好生態文章。一是發展觀光農業,把旅遊與農耕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實現農旅一體化,打造現實版“開心農場”。二是搞好片區建設,突出田園風光,彰顯各地特色,防止同質化,讓遊客在各個片區有不同體驗,增強郊區短線遊的吸引力。三是完善旅遊遊步道、景區廁所、自駕營地、標識標牌等,為遊客開展自駕遊、生態遊、探險遊、科普遊等提供必要遊玩服務。四是注重旅遊商品研發,在“吃住行遊娛”基礎上,突出“購”的要素,指導、鼓勵和支持企業研發具有竹溪特色的.生態旅遊商品,建設旅遊購物中心,着力發展電子商務,帶動更多的羣眾參與旅遊、服務旅遊。五是搞好橫向聯合、內外聯動,與周邊地市縣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打造跨區域特色旅遊線路,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雙贏。

  (四)健全機制,科學管理。一是完善《竹溪縣旅遊農家樂扶持辦法》等制度,實行農家樂星級動態管理,鼓勵發展集吃住一體、有農家風味的農家樂和農家賓館,實現以吃農家飯為主向茶餘飯後觀賞民間藝術、體驗農家生活轉變,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健全宣傳機制,強化旅遊產品營銷。設立旅遊發展資金,增加旅遊宣傳推介經費,利用省市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宣傳介紹竹溪的豐富旅遊資源;精心策劃舉辦以旅遊為主題的節慶活動、推介活動,積極參加各種旅遊交易會、推介會;協調相關部門對外地來溪遊客發送一條介紹旅遊資源短信,在各大賓館放置旅遊地圖、宣傳冊、旅遊風光撲克,在竹溪政務網、竹溪新聞網開設旅遊專欄,努力擴大社會影響。三是健全培訓管理機制,依託縣職業技術學校,加強旅遊從業人員旅遊相關基礎知識、服務技能、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鄉村旅遊服務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升服務水平;加強旅遊執法隊伍建設,加強旅遊行業管理,規範旅遊企業經營行為;開展優秀景區和優秀星級飯店、酒店、農家樂評選活動,引導從業企業爭先創優,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

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報告3

  中共__縣委:

  為全面瞭解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8月14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__縣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但由於投入不足,豐富的旅遊資源尚未得到切實開發利用,旅遊效益不明顯。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的發展,制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__縣文化旅遊業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開了全縣文化旅遊工作會議,為文化旅遊業健康發展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投資近3億元開發建設陶樂影視基地、翰泉海、黃河天河灣、廟廟湖以及防沙治沙博覽園等生態項目工程。投資2200萬元實施鐘鼓樓落架維修、玉皇閣解圍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對旅遊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目前,我縣擁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接待設施,旅遊社及分社4家,A級景區2個,農家樂23家,能一次性可容納300人以上就餐的賓館飯店10家,一次性可容納接待100人以上住宿的賓館5家,已具備星級標準的賓館一家。據統計,2011年全縣文化旅遊產業收入2.81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旅遊業起步較早,但旅遊產業發展緩慢,截止目前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表現為:

  1、總體規劃滯後。目前,全縣仍沒有編制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定位不清晰,導致在發展思路、發展重點等脱離實際,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開發項目重複單一。一些景區景點規劃缺乏明顯個性,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影響了深度開發。同時各景區的開發、營銷策劃以及與市場接軌等專項規劃還沒有形成。

  2、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我縣的旅遊業涉及的吃、住、行、遊、購、娛的六要素基本具備,但水平十分低下,服務不到位,達不到旅遊發展的要求。縣城配套服務設施和服務功能不完善。在城市標識系統、衞生環境等方面與優秀旅遊城市標準存在差距,同時在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場所等方面的建設也遠遠不足,無法滿足遊客所需。景區基礎設施較差,缺乏上檔次的賓館、飯店、旅遊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等。同時旅遊商品開發程度低,幾乎沒有成熟的旅遊商品。更沒有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商貿街區。

  3、專業人才短缺。一是在文化隊伍建設上,我縣專業文化隊伍人才年齡結構老化,無論知識結構還是專業技能等均已無法滿足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需要。由於編制原因,一些具有較高專業技術和文化知識的文藝人才不能充實到文化行業中,文化藝術人才存在着後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象。多數鄉鎮只重視文化站的崗位設置,不重視站乾的素質培訓,文化站幹部組織經常性活動的能力有限,不能帶動基層文化的開展,多數鄉鎮文化站幹部只以鄉鎮中心工作為重,不主動思考和謀劃文化建設工作。二是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低,只是簡單的組團外出旅遊,而沒有組織外地人來__旅遊的思維意識,旅遊理念落後。

  4、文化旅遊產業鏈條發展不均衡。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吃、住、行、遊、購、娛”六大產業要素的發展極不均衡,產業鏈尚未形成規模。一是作為旅遊產品包裝銷售重要環節的旅行社全縣僅有4家,從業專職導遊少,經營效益差,管理質量不高,根本不適應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二是旅遊賓館酒店總量不足,星級賓館酒店少,整體檔次不高、服務質量有待提升。三是旅遊特色商品生產企業幾乎沒有,談不上規模、檔次,更缺乏相對集中的旅遊產品銷售場所。四是文化旅遊娛樂主要以休閒茶藝、KTV、茶樓、酒吧等為主,不能滿足旅遊娛樂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5、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滯後。我縣的文化設施主要建設在縣城西區,這裏的廣場、校園、文化會展中心、體育健身中心等可圈可點。但縣城老城區地窄人稠,僅有的文化館,無論從面積還是基礎設施,均不能達標,勉強達到三級館,而且在產權上還與教體局、房產管理所等存在爭議,直接影響文化先進縣的評審。

  三、幾點建議

  1、科學指導,完善規劃。要高度認識“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就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品,旅遊市場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廣闊平台。要從建設重點產業的角度,進一步完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重點景區、景點的詳細規劃。全縣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要與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相銜接,真正使規劃符合__的文化內涵,符合市場經濟下的產業發展需求,體現科學化、生態化、市場化、產業化。

  2、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一方面要切實加大財政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對文化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改善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形成覆蓋全縣的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滿足人民羣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對文化旅遊產業要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要根據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對外招商引資,根據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增加文化旅遊產業專項經費,用於規劃編制、項目包裝、宣傳促銷等。

  3、多措並舉、凝聚人才。針對我縣文化旅遊人才少,

  業務底子薄的實際,要從旅遊業策劃、經營管理、宣傳促銷、服務體系等方面多措並舉,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推動全縣文化旅遊業發展。一是增加文化旅遊專業人員編制,通過招聘、兼職簽約、成立專家服務團等辦法解決好目前旅遊人才緊缺的問題。同時要從嚴控制非專業人員佔用編制。二是通過定向委培、公開招聘等辦法解決好旅遊專業人才不足問題。三是通過自辦聯辦和在崗培訓等形式,緊缺培訓解決好適用人才短缺問題。

  4、立足項目,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要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羣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切實做好文化旅遊產業重點項目的篩選、論證、儲備和規劃包裝,可通過成立國有獨資文化旅遊企業的形式,深入整合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盤活各文化單位和旅遊景點的土地、品牌等潛在優勢資源,做大、做活、做優、做強存量部分,以此強化招商、落實招商責任。二是堅持“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 的運行模式,鼓勵支持和引導旅遊企業或個人採取承包、租賃、有償轉讓使用權、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通過聯合、控股、兼併等辦法吸引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旅遊企業參與旅遊項目建設。

  5、加大宣傳,營造發展氛圍。一是要確保足額的宣傳經費,建立和健全長久、高效、新穎、密集的宣傳機制,把全縣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二是要立足縣情,深入挖掘我縣的文化底藴,注重文化旅遊項目和產品的包裝,打造文化藝術精品,逐步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如__民間故事集、古文化景觀、刺繡、布藝、農民剪紙、農民畫、宣傳畫冊、景點專題宣傳片等物化宣傳工作。三是充分發揮節會的宣傳促銷作用。加大對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節慶等文化的開發、利用,突出文化旅遊項目的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不斷創造新的熱點和亮點,聚集人氣。

  6、加大文化旅遊產業鏈扶持力度,促進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圍繞打造生態旅遊特色縣目標,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建設,推進全縣旅遊資源資本化。二是圍繞旅遊“六要素”,充實項目,出台更加優惠的產業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加大對旅遊產業的資金投入和開發力度,大力發展星級酒店和旅遊產品加工企業,提升旅店服務水平,提高旅遊特色產品質量。三是要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打造一台能夠展示__文化、綠色生態的有檔次、有品位的文藝演出。四是要充分利用沙湖、黃沙遊古渡的金字招牌,着力打造__二日遊閉合線路,吸引沙湖客到__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