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農村衞調查報告6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閲讀(6.19K)

寫調查報告是為了幫助我們積累更多舉辦調查的經驗,大家在寫調查報告之前,一定要將調查的流程都回顧一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農村衞調查報告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農村衞調查報告6篇

農村衞調查報告篇1

按照縣政府辦公室通知要求,xx鎮對今年本鎮棉農的種植意願和預期種植面積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現將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近年來xx鎮棉花種植總體情況

近年來,xx鎮棉花種植面積逐年遞減,特別是20xx年以後,棉花種植面積鋭減,各村鮮有成方連片的棉田,以前的棉田被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代替。僅有的棉花種植也是零星分佈,多是由於兒女結婚,急需使用棉花,自種自用,不對外出售。

20xx年,全鎮棉花種植面積尚有4000多畝,然而到了20xx年,棉花種植面積剩下不到700畝。全鎮39個行政村中,種植棉花面積較大的大趙家、李劉樓、張圈、大張樓4個村的總面積還達不到200畝,其他村就更少了。如大趙家全村棉花種植面積60畝,其中阮東亮、賈傳東、賈傳印、户進魁、賈傳倫5户種植面積2畝以上,其餘的多是利用村頭荒等零碎地塊小面積種植。

二、今年棉農種植打算及準備情況,種植面積與去年相比變化情況

預計20xx年棉花種植面積與去年相比有小幅增加,經過走訪,一些去年種植棉花的户今年仍有意願種植,一是因為本户需要,勞動力及其他條件可以滿足種植需求。二是今年玉米價格大幅下調,一些準備種植玉米的户考慮改種棉花。

三、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

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棉花價格低,棉農收入少。大趙家村的户進魁説,20xx年他種了3畝多棉花,每畝產量最多400斤,價格最高的時候賣到每斤2.9元,每畝收入不到1200元。而且多次施肥、打藥,從種子、農藥到化肥、除草,每畝農資成本500元以上,如果再將勞動力納入成本,種棉不僅不賺錢,甚至還虧本。户進魁説今年考慮種植蔬菜或者穀子,不想再種棉花了。

二是棉花種植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因為棉花的生產週期較其他農作物更長,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目前,農村主要勞力大多外出打工、創業,種植棉花的收入和打工的收入是不能相比的。目前,在家種植棉花的大多是老人,他們精力有限,是不可能大面積種植的。

三是棉花病蟲害防治困難。雖然防蟲棉品種的出現和各種病蟲害防治手段的進步,使棉花病蟲害發生有所減少,但相比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來説棉花的農藥成本仍然較高。

四是棉花收購點減少,棉農銷售困難。以前,牡丹區金堤鎮是魯西南有名的棉花收購加工專業鎮,收購加工點最多時100餘家,而現在仍然在經營的不超過5家,還多是從外地購入棉花加工外運。據從事棉花收購多年的崔廣江説,以前賣棉花的都排隊,現在一天也來不幾個人,根本收不到棉花,生意沒法做了。

農村衞調查報告篇2

前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其目標和要求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此我對海南省萬寧市東興村做了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以前村裏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總之是怎麼走都不舒服,騎車就更不要提了。那時侯村裏養雞的特別多,每條巷都堆着滿巷的雞糞,一到夏天更是蒼蠅漫天,臭氣熏天。還有隨意堆放的垃圾堆。每天都呼吸着混雜着各種味道的空氣。還有牆上那各式各樣小孩們的“塗鴉作品”。

而如今,在全國範圍建設新農村的總動員下,通過環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幹道路基本上達到道路的硬化、村莊的綠化、河道的淨化、路燈的亮化以及斷牆殘壁的拆除,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髒、亂、差”現象,衞生保潔制度的健全,使環境衞生得到長效管理機制的保障,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二)羣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羣眾不但對庭院衞

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衞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衞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户户講衞生”的良好氛圍。現在垃圾不隨處亂扔,家禽的糞便也不隨處亂倒,都有了統一的安排和處理。現在到哪都是乾乾淨淨的水泥地,讓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暢。

(三)物質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農村人就只會守着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吃穿用都很簡單隨便,只要不餓着肚子,不凍着就很滿足了。而如今在中國不斷的發展變化中,農民也意識到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物質水平,開始不斷尋求致富的道路。現在我們村裏不僅發展了養殖業,還有很多小型的鐵廠,煤廠等廠礦,同時給一大批的婦女門提供了就業崗位,現在每家都是兩個人在賺錢,手裏的錢多了,物質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來村裏賣東西的多的猶如趕集似的。什麼餃子,魚,雞之類以前只能在過年吃上的東西現在隨時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開始追求起名牌來。用的就更不用説了,什麼電熱鍋,微波爐之類都上了農民的鍋台。

(四)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新發展。物質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隨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後,不論大人小孩,都是在賭博。現在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夏天晚上在大隊部跳舞,冬天則是扭秧歌,不僅扭正了村裏的風氣,還愉悦了每個村民的身心。

(五)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幹部羣眾羣策羣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羣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村領導還堅持把宣傳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先導工程來抓,組織鄉村幹部深入一線,以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充分利用會議、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

二、存在問題:

(一)宣傳發動工作不夠深入,羣眾認識不到位。主要是宣傳的力度和廣度不夠,再加上當前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沒有具體的標準,從而導致於少數村幹部在認識上存在偏頗,誤認為只要搞好村莊規劃,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羣眾對新農村建設還未正確看待,有的認為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領導的“面子工程”,誤認為又要搞創建,又要搞驗收。

(二)村級積累薄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配套資金大多要靠地方財政投入,而鄉村兩級財力有限,有的還揹着沉重的農村債務(如普九欠債、歷年欠款),有的村連村幹部工資也難以正常兑現),部分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但仍然捉襟見肘,特別是諸如公共服務與活動陳地建設就沒有列入發展規劃。

(三)勞動力轉移滯後,農民難以“洗腳上岸”。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農民工轉移培訓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養了一批適應進城務工的新型農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顯,所從事的主要行業依然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建築小工、家政服務和製造行業,而且外出務工人員年齡參差不齊,大至60歲,小至15、6歲,究其原因還是現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不貼近農村,不貼近農民,與農民的需求造成了脱節,因此培育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四)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嚴重“貧血”,塑造新風貌困難重重。在調研中我發現,農村電話、手機、廣播、電視覆蓋率雖然較高,但農村科技培訓和文化生活相對脆弱,許多設施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使農村文化活動停留在自發的、散亂的、無組織狀態,難以發展壯大。再加上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兒童和老人,少數人仍沉迷於“賭碼”等陳舊的習氣主,難以跟上現代文明。

(五)村幹部隊伍不穩,後顧之憂難以解決。年輕農民多數外出務工,村裏僅有的幾個年輕黨員主要是復員退伍軍人,存在後繼乏人的問題。村幹部待遇比較值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積極性,村組幹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擔心退下來後遭他人打擊報復,又沒有養老等社會保障,年輕的村幹部想外出務工、想打工緻富心切。

三、對策建議

如何調動和提高廣大農民羣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如何引導農民羣眾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結合對我村的調研,我提出幾點膚淺的看法和思路:

(一)加強村級班子組織建設,提高村級班子凝聚力。一是要從農村黨員中選拔政治覺悟高、致富本領強的黨員幹部擔任主職領導。在對我村調研中我瞭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較團結、有戰鬥力和凝聚力,在羣眾中有威信,關鍵是有一個好的“班長”,村黨支部書記在村組合並前就是我村的當家人,是全縣第六屆專業技術人才,不僅在羣眾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夠為農民羣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和服務。二是要過基層組織“五好”創建等活動載體,完善村級黨組織制度建設,在農村鄉土能人、經營人才中發展黨員,發揮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三是要關愛村組幹部,建議多方籌資建立養老保險基金和年老生活補助制度,解除村組幹部的後顧之憂,穩定農村幹部隊伍。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着重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繼續採取對上爭取、多方籌資的辦法,爭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推進包括末級渠系、農村能源、田間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在鞏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創新農村公益性服務機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有農村科技服務設施功能,積極探索與農業科研單位和院校的合作,引進適合本地自然資源的“三新”(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項目,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要圍繞全縣農業“34111”工程,大力發展農村中介協會組織,增強帶動、輻射能力,網絡更多的農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就是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不斷拓展增收空間。要引導農民羣眾利用現有資源優勢與條件,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要繼續發展打工經濟,關鍵在於建立健全外出務工的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務、轉移培訓,為打工經濟創造寬鬆的環境和條件;要結合落實中央農村政策、建設節約型社會,落實惠農政策增收、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災增收、節本增效增收等綜合措施,不斷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和來源。

(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小康新村。要堅持規劃先行、試點示範、分步推進的原則,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在規劃區內通過整理集聚、拆舊建新、移民遷建等途徑,開展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搞好配套設施建設,搞好村莊綠化美化和環境衞生,不斷提高居住環境。要開展扶貧開發、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和新型合作醫療成果、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羣眾養老等社會保障,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要注重困難羣眾生產生活救助體系建設,關注弱勢羣體,實現共同致富。

(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首先,是要加強農民羣眾的教育、宣傳與引導,解決好農民羣眾的認識問題。其次,是要增強農民致富的本領,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培育儘量多的農村種養大户、鄉土能人,提高農民羣眾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綜合素質。第三,是要圍繞精神文明建設,培育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通過農民培訓、加強文化等基礎設施和陣地建設,開展農村文明創建活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構建和諧農村。

(五)推進民主管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一是規範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保障羣眾“四權”。二是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村級財務依法委託鄉鎮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議”制度,探索“聯户議事”、“聯組議事”、“聯村議事”等農村事務決策的議事新形式,把權利交給人民羣眾,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當。三是各級幹部要轉變作風,增強服務意識,鞏固送政務下鄉成果,強化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的質效,提供能夠滿足農民羣眾實際需求的實實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務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今社會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是越開越快。這是我國政策及國情所決定的。我希望在這個步伐下,新農村人民應該保持着自己正確的民生和民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新農村建設能否發展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由於我的調查是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出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和好的方面,故不能作為有力結論。

農村衞調查報告篇3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城鄉差異、農民工問題、農村體制改革等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否則將影響改革的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是中央做出的又一個重大決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於20xx年就新農村建設現狀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調查。共涉及17個省(市、區)、20個地級市、57個縣(市)、166個鄉鎮、2749個村莊。力圖以此調查摸清實際,為關心新農村建設的各方提供一份研究和決策依據。

集體經濟告急,近1/3已資不抵債

總體上看,村集體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多數村莊的集體經濟收入微薄。有將近一半的村莊集體收入還不到5萬元,而低於10萬元的佔到近60%。另外,收入高於50萬元的村佔22.6%,高於100萬元的村佔到16%。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平均值為190.8萬元,剔除少量超過1億元收入的特殊樣本後,平均水平為9.2萬元。

分地區來看,東、中、西部集體經濟實力差距明顯。西部、中部各有91.4%、75.9%的村莊收入在10萬元以下,而東部有近60%村莊集體收入在10萬元以上,其中有33%的村莊超過了100萬元,而在西部和中部只有3.9%和1.2%的村莊能達到這一水平。

剩餘勞動力所剩無幾

此次調查涉及xx年212.73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從就業結構看,每個村平均擁有勞動力1081人,務農的佔52.1%,在本地從事非農業的佔21.06%,外出打工的佔26.51%。也就是説,近一半的農村勞動力已轉入非農產業。表7可見,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流出的比例都比較高。東部地區的農村是勞動力的重要流入地。平均每個村吸收外來勞動力491人,外來勞動力與本村勞動力的比例接近1:3。

農民外出打工出現新跡象

長期以來,農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態:一是“候鳥式”流動,即農民外出務工以年為週期在城鄉和地區之間往來;二是“兼業式”流動,即農村勞動力利用農閒時間季節性地外出打工。此次調查表明,農民外出打工出現了兩個新的跡象:一是完全脱離農業生產、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已經佔到較大比例。調查表明,以常年外出計算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率平均為18.1%,其中東部23.55%,中部13.69%,西部13.6%。這表明轉入非農產業的全部農村勞動力中,已經有接近40%的屬於常年在外從事非農業;二是舉家外出、完全脱離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環境的農村勞動力已經佔到一定比例。從調查結果看,舉家外出的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平均為5.29%,東部4.71%,中部4.99%,西部6.61%(2)。與勞動力轉移率的地區性差異截然相反的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舉家外出率最低,而西部舉家外出率最高,常年外出的勞動力中已經有1/3實現了舉家外出。這次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正在由“亦工亦農”向“全職非農”轉變,就業兼業性減弱;由“候鳥式”流動向遷徙式流動轉變,轉移穩定性增強;由城鄉間雙向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在城鎮定居的農民工逐漸增多。

3/4的村莊已無青壯年勞動力可向外轉移

各村擁有的30歲以下青壯年勞動力為299人,東部323人,中部260人,西部298人。從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構成看,常年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從事非農業的勞動力全部村莊平均為154人,東部182人,中部120人,西部144人,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或就地從事二三產業的比例平均為54.12%,比所有勞動力的轉移率47.9%略高。

在該項調查中,74.3%的村認為本村能夠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經出去了,只有1/4的村認為本村還有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這次村級調查的對象是村幹部,可以看出,大部分村莊的於部認為能夠轉出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已經轉出,他們大都對於青壯年勞動力供給的情況表示擔憂。我們對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率的進一步考察發現,近1/3的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率都在80%以上。而青壯年勞動力轉移率在80%以上的地區,大部分(57.1%)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3)。

農村衞調查報告篇4

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典型帶動、農民自願”的方式,充分發揮能人、農户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組建新型的專業經濟合作社,搭建市場與農户的橋樑,提高了生產經營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實現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提升。

一、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那木鄉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前身天倉再就業經濟聯合社,是由原七棵樹砂礦下崗職工高佔偉,在9月把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民、下崗職工及其他人員組織起來而建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其目的是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以便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增加合作社成員收入。成立時該社佔地3000m2,建築面積381m2,由天倉雜糧種植合作社、天倉高香坊、天倉修理部三個部門構成。擁有蔬菜試驗田5000m2,農業試驗田5公頃。在此基礎上於成立了那木鄉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業務範圍為綠色雜糧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合作社擁有辦公面積381m2,生產車間478m2。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將對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繁榮,農民增產增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髮展壯大,關鍵是始終堅持以信譽作為合作社發展的根本,把農民作為合作社發展的依靠。多年來,合作社堅持“正直守信”的發展理念,根據現代綠色農業、綠色食品發展要求,大辦雜糧基地,成功探索出了合作社與農民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的“專業合作社+農户”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

經過我們的調查,天倉合作社的發展之路在於:

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確定了主導產業。一是成立糧食加工企業,打造自己品牌。天倉種植百公頃無公害綠色雜糧,投資20多萬元,購進晾曬機、脱粒機、收割機、磨米機等設備,恢復傳統加工方式,採取碾坊、磨坊等恢復自然迴歸自然的傳統工藝深加工雜糧。推出優質稻米、白麪、蕎麪、玉米麪、玉米碴、小米、高粱等雜糧系列無公害產品,註冊國家認證“三稷”牌商標,培育自己的品牌。二是成立天香廠。他們經過幾年努力研究,不斷探索實驗,查閲中醫藥典,結合本地自然資源,終採用具有藥用價值,盛產於遼河兩岸的天然野生艾蒿及榆樹粉等做原料,把現代加工工藝與傳統方式相結合,製成了系列產品“天然本色艾蒿香”。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技術較為成熟。從而確定了以加工艾蒿香為合作社的主導產業,解決了下崗職工再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到現在合作社擁有500平方米左右的廠房,年產值40多萬元。同時也為合作社的發展活動提夠了充足的資金來源。

天倉把基地聯農户作為基礎工程來抓。雙遼是商品糧食生產基地,也是雜糧種植基地,每年有9萬噸的雜糧產量。近些年來,合作社把原料基地建設作為合作社發展壯大的核心工程來抓,以農户為依託,通過自建基地、與農户合作建設基地、指導農户建設基地等方式,不斷壯大合作社的規模。合作社由原來的45人發展到現在123人。

天倉把農户的雜糧種植作為公司來管理。作為種植綠色無公害的雜糧生產基地,確保農產品成為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至關重要。合作社下決心從源頭抓起,堅持把基地作為生產車間,把農民作為工人來管理,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培育產品,從產品生產環節就做到嚴格把關。嚴把種源關,確立種植蕎麥、穀子、綠豆、高粱等雜糧,堅持自選自種。嚴把標準關,以農家肥為主、氮肥不超標、不打農藥。對嚴格按照標準化要求生產的農户,合作社優價優先收購其產品;對違規操作者,合作社除拒收產品外,還解除雙方合約。截至,合作社的範圍擴大到那木、卧虎、興隆、東明四個鄉鎮及內蒙和雙山灌區的部分地區,擁有雜糧種植面積170多公頃,全部通過合作社要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天倉把農民視同公司員工來對待。天倉合作社在組織推動農業產業經營中,始終把農户當作公司員工,積極為農民提供信息,竭力為其生產生活排憂解難,贏得了農民的信賴和支持,密切了合作社與農户的合作關係。一是提供種子。合作社為每户加入的農民統一提供種子,由合作社根據農民生產經營實際需要分發到户。二是技術服務。合作社聘請了農業專家實地指導、培訓員工,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服務。形成了從種植、管理、施肥等技術服務。三是人文關懷。合作社堅持以農為本的原則,對農民的關心幫助從生產領域延伸到了生活領域。每年,合作社都拿出部分資金,採取聚會、旅遊等方式溝通和加深農民之間的感情,救濟救助困難農民,提高了農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天倉把農民的利益作為合作社的利益來維護。合作社之所以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合作社從不犧牲農民的利益,而是通過建立制度來保障農民穩定增收。一是以合同保障農民收入。合作社與每個農民簽訂了合同,明確了利益分配原則和辦法,對農民收入作了具體規定,使農民有明確的收入預期。二是維護農民利益。合作社向農民提供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種子供應、統一認定認證、統一銷售,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制定最低保護價收購雜糧。合作社按照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市價低於合同價時,以合同價格收購雜糧,市價高於最低收購價時,則隨行就市,降低了農民的市場風險。

天倉着眼於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為了更好地適應形勢變化,發揮黨組織的最大作用,他們成立了天倉黨支部,把抓黨建與興產業結合起來,依託產業促發展,真正起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作用。黨支部負責做好政策宣傳、合作組織、服務農民的工作,基本形成了支部帶頭、黨員帶動、下崗職工和農户參與、專業合作社服務的格局,推動了雜糧產業化經營和下崗職工與農民共同致富的進程。

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對聯結企業(公司)、農户和市場,對促進農村經濟,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能夠在更大空間、更廣範圍、更寬領域實現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和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是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民利益,解決賣難、提高比較效益、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

二、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活動經費缺乏。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辦公經費多由生產收入所得或自籌,與開展經營活動中需要大量資金差距過大。政府對其扶持力度顯弱。經費籌措渠道不暢,僅有的經費只能維持基本活動的需要,而在引進新品種、發展新項目上資金不足。信貸資金匱乏,也從客觀上削弱了合作社的服務職能,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2、組織規模不夠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合作社規模偏小,其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僅起到單一的生產合作作用,難以實現“產供銷、農工貿、產學研”一體化的目的。形不成合力,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並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在與農民的關係上,基本上處於鬆散狀態,對產業的帶動輻射能力還不夠強。

3、內部制度不完善。專業合作社雖然制訂了章程,但不能完全按章程辦事,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不夠規範,制度不健全,開展活動不夠正常。合作社成員的素質不高,增加了合作社運作的難度。

4、部門配合不力。由於合作社是下崗工人、退休人員和農民組成的合作組織,目前主要依靠內部進行經營服務活動,還未引起有關金融及職能部門的有效重視,缺乏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以致出現貸款難、技術指導難等問題。

5、市場開發不夠。專業合作社開發市場的力度薄弱,信息網絡仍停留在較為閉塞的狀態,在跨區域、跨行業、外向型發展上,信息量明顯不足。尤其表現在市場信息缺乏,導致市場功能弱化,合作效益不高。這些都需要有關涉農部門建立綜合信息分析處理平台,及時網上發佈信息,宣傳推介天倉品牌,提升天倉對外形象,拓寬外地市場,幫助合作社實現和外界大市場“接軌”。

6、品牌效果不明顯。品牌是產品的無形標識,有形價值。天倉雖然製成了系列產品“三稷”牌,確定了以加工雜糧、艾蒿香為合作社的主導產業,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但只限於雙遼本地。傳統產業、特色產業的優勢沒有放大出來。

7、合作社成員的綜合素質不高,人才缺乏。合作組織人員素質不高與人才缺乏成為兩大矛盾。一方面合作組織的發展需要組織管理人員有組織管理,統籌協調、對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但現實中大多數成員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且缺乏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專業合作組織需要有一批有較高文化知識,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而組織中缺乏這種人才,制約了專業合作組織的創新和發展。

三、對發展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幾點建議

1、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形成下崗職工、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良好格??

必須形成宣傳教育鼓勵下崗職工和農民加入合作社的氣候和氛圍,同步以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加強對下崗職工和農民的培訓和服務。抓好宣傳教育。政府要創新工作思路,作好宣傳教育工作。加大對有關法律的宣傳教育力度,幫助引導下崗職工和農民打消各種不應有的顧慮,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專業合作社組織建設中來。抓好培訓和管理。政府要整合教育資源,發揮各類培訓機構作用,按照“社員選課、社會培訓、政府買單”原則,制定長遠科學培訓規劃,以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社員為目標,以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的培養使用考核獎勵作為重點,在政治上要給予適當的待遇。整合資源,多措並舉,切實為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搭建人才平台。

2、加大對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農業是基礎產業,是事關農民富裕社會穩定的大事,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和支持農業發展。項目資金扶持。以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為突破口,想方設法利用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等專業合作社具備條件的項目,有重點的扶持示範帶動效果好的擁有“三稷”品牌的專業合作社,並努力把這個具有市場品牌,發展前景好、帶動示範效果好的合作社培育為農業產業化“帶頭社”,真正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户”的良好格局。寬鬆外部環境。要採取靈活的方式解決合作社的融資問題,尤其是金融部門應擴大服務範圍,探索小額貸款捆綁使用,對符合條件的合作社積極發放貸款,簡化貸款手續,實行優惠利率。有關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進合作社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為合作社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3、加快推進市場品牌建設,促進專業合作社提檔升級。

大力促進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設。規範運作提檔次。政府要引導合作社根據有關規定設立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等法人治理機構,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盈餘分配製度,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成為成員共同出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實體型經濟組織。標準管理上水平。扶持合作社實行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的標準化生產。引導專業合作社根據市場需要和訂單要求,把科技創新和推廣實用技術全面落實到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加快新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加快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幫助合作社與農技部門結成對口服務關係,完善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生產、穩定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安全提供技術支持。特色經營搶市場。引導合作社發揮比較優勢,選準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形成競爭優勢。需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佔領市場制高點。規模發展強實力。政府要轉變職能,創造條件,推動專業合作社打破行搿壁壘,突破區域限制,按市場要求這行擴張性發展,整合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

4、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管琄制度。

狂後天倉的發展方向,天倉人18185;自己的構想,用幾年時間天倉要有“天倉百公頃雜糧示範田、天倉雜糧深加工基地、天倉素6367;生態園”縟引進本粉生產16063;秸稈生產線、成立高科技農民培訓中心;成立勌遼市天倉7653;貿有限責任公司,真正實現“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發展模式,傪力解決百人再就業、帶動千人合創業工程。

農村衞調查報告篇5

實踐報告主題:

浙江農村環境污染情況調查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0日至7月24日

調查地點: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後溪鎮棠村

調查方式:

實地考察,口頭採訪

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農村環境污染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使之日益完善,使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改善。

目前農村的環境狀況

近幾年來,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農村現代化產業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但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卻沒有注意保護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水質污染

我們村之所以稱為棠村,是因為村子裏有很多的池塘,前身為“塘村”,池塘主要用來養魚。在我小的時候,池塘裏的水還是很乾淨的。但是這幾年,池塘裏的水質污染已經非常嚴重,池塘裏已經無法再用於養魚。池塘已經荒廢,成為了一個個大型的垃圾場。水面經常發出一陣陣的惡臭,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池塘裏。尤其是這幾年,柑橘的價格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是直接將一車車的桔子直接倒在池塘裏。現在一眼望去,池塘表面都是成堆的爛桔子。還有個原因就是村民們對於病死的家禽,小豬等處理辦法不好,大多扔在池塘裏。於是,路過池塘邊的人經常可以聞到一股刺鼻的腐屍味。

建議:村裏相關部門要及時給村民們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告訴他們環境污染已經造成的嚴重後果。同時,清理池塘裏的各種垃圾,對往池塘裏傾倒垃圾的村民進行罰款。爭取早日使水質得到恢復。

二白色污染

在農村裏,很多地方還沒有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特別是在農村裏,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隨處可見各種花花綠綠的袋子。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來裝食物則其中的有毒物質會一起進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僅如此,由於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幾百年的時間。如果它們散落在土壤裏,會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從而抑制了農作物的生長,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這些塑料品,還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

建議:農村要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制度,規範塑料袋的使用來源。提出用布袋或籃子購物。對於使用過的塑料袋要統一回收處理。

三空氣污染

在農村裏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進行焚燒處理。而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製品。因此,若直接燃燒會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黑煙以及刺激性氣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質。長期吸收這樣的空氣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建議: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垃圾應當進行分類處理,可以回收的要進行回收。對於塑料製品更不能直接焚燒,應當統一回收進行處理。

四農業污染

這是一種農村特有的污染,它主要來源於農業措施中使用的化肥和農藥。它們的殘留物被雨水淋溶後隨徑流進入水環境,以及水土流失一起被帶入水環境。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和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是其根本來源。一些不可分解的農藥還會隨蔬菜等進入人體,給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害。還有一些未經處理的死家禽,牲畜等的屍體直接丟棄在土壤裏,他們攜帶的病菌,病毒進入水中,土壤中則產生生物污染,最後危害的還是人類的健康。

建議:儘量使用可以分解的農藥,不要過多使用化肥,農藥,對於病死的家禽,牲畜不要隨意丟棄。應當統一進行合理的處理。

通過這次調查,我對自己村子裏的環境污染情況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我深受啟發:我們居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並且號召更多的人一起來保護環境。

農村衞調查報告篇6

3月16日,縣政府辦組織縣水果流通辦對20xx年全縣橙類水果種植、銷售情況及造成銷售不理想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橙類基本情況

橙類是我縣較早引進的水果品種之一,目前種植的主要有新會橙、紅江橙和少數的臍橙。新會橙於1972年從廣東新會引進,果實園球形或短橢圓形,蒂部稍小,果頂有印圈,成熟時果面橙黃色,光華具有光澤,果肉橙色,可食率72%,汁多細嫩化渣,果汁含量51%,每100g果汁含總糖12~14g,含酸0.2~0.4g,蛋白質0.8g,維生素c54mg,並富含黃酮、檸鹼和膳食纖維等特殊營養物質,果實成熟期一般在11月。紅江橙果實園球形,單果重130~150g,成熟果果皮橙紅,光滑具有光澤,果肉橙紅色,肉質柔軟,汁多細嫩化渣,果汁含量53~64%,可食率68~77%,每100g果汁含糖12~14g,酸0.84g,維生素c58mg,果實成熟期一般在11月。臍橙果大形正,橙紅鮮豔,光潔美觀,果頂有臍,着生着一個次生果,果實無核、味甜、肉脆、清香、化渣,為柑橘類的上上品。可食率達74%,肉質脆嫩、化渣,風味濃甜芳香,含果汁55%以上,可溶液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最高可達16%,含糖10.5%~12%,含酸0.8~0.9%,固酸比15~17:1。果實成熟期一般在11月。

全縣橙類種植6.29萬畝,主要在恭城鎮、蓮花鎮、平安鄉和西嶺鄉種植,品種以新會橙為主。預計年產量可達6.72萬噸。20xx年實際產量60998噸,其中恭城鎮全年產量16500噸,蓮花鎮10169噸,慄木鎮1760噸,嘉會鄉3940噸,西嶺鄉8002噸,平安鄉17927噸,龍虎鄉2110噸,觀音鄉565噸,三江鄉125噸。

二、銷售情況

截止20xx年3月13日,全縣已銷4086噸,剩餘56912噸。其中恭城鎮已售500噸,剩餘16000噸;蓮花鎮已售169噸,剩餘10000多噸;慄木鎮已售960噸,剩餘800噸;嘉會鄉已售788噸,剩餘3152噸;西嶺鄉已售502噸,剩餘7500噸;平安鄉已售677噸,剩餘17150噸;龍虎鄉已售460噸,剩餘1650噸;觀音鄉已售5噸,剩餘560噸;三江鄉已售25噸,剩餘100噸。(備註:截止20xx年3月20日,全縣已銷4585噸,剩餘56413噸。)

普通橙銷售不暢,且價格普遍較低,在0.7~1.3元/公斤之間,比20xx年略有下降(約下降0.2元/公斤),而品質較為優良的臍橙價格在1.6元/公斤左右,銷路比較好。

三、橙類水果銷售不理想的原因

一是普通橙子品質不優,不適應市場需求;二是其他水果品種增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三是柑橘銷售後期出現市場銷售疲軟;四是去冬今春天氣陰冷也對水果銷售有很大的反作用;五是由於價格較低,果農待價適銷。六是部分果農有坑商行為,對縣水果流通工作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四、解決橙類水果銷售困難問題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簡化手續,繼續做通行證發放工作,及時提供水果銷售信息。

二、水果銷售的狀況主要是隨着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加強與水果銷售大户的聯繫,通過他們掌握外地市場的銷售信息,引導果農適價及時銷售。目前水果因存放時間長及氣候等原因,品質正在下降,要防止貯藏時間過長而使水果變質的情況出現。

三、抓住信息變主動,市場走向大流通。在建立自己的網站的同時,加大與全國信息中心的聯網,鏈接全國同行網站,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

四、做好宣傳推介工作。加強對我縣水果品牌的宣傳,鼓勵我縣果商規模經銷,組織、引導更多的外地客商到我縣收購經銷水果。

五、把我縣的椪柑、沙田柚、橙子的上市時間、產量、品種特性、營銷環境等編製成小冊子,直接發送到在搞椪柑、沙田柚購銷的客商裏,吸收他們在收購恭城椪柑、沙田柚的同時,積極到我縣開展橙子購銷活動;主動收集收購商的聯繫電話和地址,以便跟蹤聯繫。

六、要加強水果流通秩序治理,加大對水果糾紛的處理力度,堅決打擊欺行霸市和市場欺詐等行為,絕不能欺騙外地客商,切實維護客商和果農的合法權益。

七、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搞活水果粗、深加工,切實提高水果附加值。

八、抓質量促流通。加大水果種植結構調整,推廣優良品種,嚴格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進行生產,儘早做好防止農户噴施農藥和藥物殘留超標,進行根外追肥壯果等工作,提高果實品質,爭取我縣今年水果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