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演講稿>

關於端午節演講稿熱門範文精選三篇

演講稿 閱讀(2.8W)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演講的重要性體現在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利於與人交往,你會提高演講水平嗎,用你的端午節演講稿告訴大家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端午節演講稿熱門範文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端午節演講稿熱門範文精選三篇

端午節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據說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餵飽魚蛟蝦蟹,讓它們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在我們長壽之鄉如皋,至今也保留着端午節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從河邊採來新鮮的蘆葦葉,清洗乾淨,先放在水裏煮一煮,同時把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後晾乾。一切都準備好之後,奶奶就開始包糉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在裏面放入糯米,最後用棉線把糉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糉子“寶寶”就誕生了!奶奶還喜歡根據各人的口味在糯米里加入紅棗、紅豆、火腿等“點綴”。那些穿着綠衣的糉子在爐火上煮着,還沒出鍋呢,空氣中就已飄蕩着葦葉的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先抓起一個吃起來。

端午節前夕,奶奶還會特意買來艾葉,掛在門上獲放在櫃子上,媽媽則要替我佩戴五顏六色,香味四溢的香囊。爲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爲人們認爲,五月是個危險時期,很多人都會生病。而香囊裏面的艾葉和雄黃有着辟邪驅瘟的神效。

我愛上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哦,又到一年糉子飄香時……

端午節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之屈原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0xx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端午節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許多風俗,如賽龍舟、吃糉子,懸艾葉等。在我的記憶裏,每逢端午,奶奶都要包糉子,煮鹹鴨蛋、蒸大蒜,給我做香襄,帶五色線。爺爺把買來的艾葉插在門上驅邪。今年的端午節是個星期六,爺爺奶奶星期五就把過節用的東西準備齊了,等着我們回去。

回到奶奶家,奶奶把做好的香襄和五色線給我帶上,我聞着艾葉的清香陶醉了。我主動要求學習包糉子。奶奶說,包之前問一個問題,看你知道不知道。糉子的葉爲什麼外面是青的,裏面是白的的。我回答不上來。奶奶說,寓意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像屈原一樣。聽完奶奶的解釋,我感嘆道: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統真好,不僅讓我們吃到美食,還有教育人的作用。

開始包棕子了,我從蘆葦葉堆裏挑出一個又大又綠的葉子,碧綠似翡翠,筆直的紋理清晰可見,漂亮極了。我將葉子捲成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卷,不知怎麼回事,調皮的棕葉總是不聽話,剛卷好,準備放米的時候,又恢復了原樣。看着奶奶她們已經包好幾個,我急的“滿頭大汗”。媽媽看着我的窘相,笑着說:“包糉子看似簡單,其實想包好是不容易的,就像你們學習一樣,勤學苦練,才能學會。”

聽了媽媽的話,我靜下心來,認真的看奶奶她們包,(原來我錯就錯在把糉葉捲成了類似金字塔的卷)而她們是把葉子捲成的是圓錐形的。

我又一次上了戰場,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將糉葉捲成了一個類似於圓錐體的樣子,然後抓了一大把米塞到了圓錐體筒裏,誰知米寶寶玩滑滑梯呢——漏了下去,我又對筒進行了改造,終於好了,這下可不會漏了。然後我把餡塞了進去。

開始包了,我迅速將糉子繞成了一個密不露縫的“空間”,可再看看這個形狀,簡直是慘不忍睹,算了,好不容易包成這樣,算好的了,開始纏線吧。於是,我回憶媽媽纏線的過程,將糉子的中間纏幾圈,再打個結就可以了。

經過努力,一個糉子就包好了,雖然不好看,但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我還爲我的作品驕傲呢!我還把我包的糉子照了相,放在QQ上,留作紀念。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別提有多高興了。我的糉子是天下最好吃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