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抗疫專題>

2020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觀後感

抗疫專題 閱讀(2.9W)


2020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觀後感

  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一)

武漢戰疫一線,巾幗不讓鬚眉。女醫生、女護士、女警察、女幹部……她們的身影閃耀在抗疫前線每一個陣地上,用特有的溫柔和細膩,給患者帶來溫暖、給人們帶來慰藉。

醫療隊裏的“專家媽媽”

深夜,火神山醫院依然燈火通明,這裏是與病毒決戰、與時間賽跑的戰疫前沿陣地。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中,5名專家組成的“專家黨員突擊隊”格外引人注目。陳萍是專家黨員突擊隊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最年長的,醫療隊裏的年輕隊員都喜歡叫她“專家媽媽”。作爲國內第一批感控專家,她在傳染病感染控制方面有着豐富經驗。

此次武漢抗擊疫情,她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零感染”,把隊員一個不少帶回去。爲此,她將醫院“感染監測系統”帶到一線,建成了防護監測“天眼”,時刻觀察醫護人員進出病區流程是否規範,不放過任何可能導致問題的隱患。

有一次,守在監控器前的陳萍發現異常:一名護士從污染區出來,站在原地不動,有點不知所措。陳萍通過語音問她發生了什麼情況,她沒有說話。通過反覆溝通得知,這名護士因過於疲勞發生了嘔吐,口罩裏面的嘔吐物讓她非常難受。

陳萍立刻對她說:“不要慌,你慢慢地轉過身去,看牆上的流程一步一步脫掉防護服,動作儘量輕柔,趕快出來。”在陳萍指導下,她最終脫掉防護服,最後才把口罩打開。陳萍看到她的眼睛紅了,告訴她:“不用擔心,雖然嘔吐了,但是脫衣過程很規範,不會感染的。”這名護士這才安心地去洗澡間。

陳萍像媽媽一樣愛隊員,隊員也像愛媽媽一樣愛她。

一天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陳萍從火神山醫院走出來的時候,下起了雨。一名護士見陳萍沒帶雨衣,就把自己的雨衣脫下來遞了過去。陳萍於是摟着這位護士一人一隻袖子穿上雨衣,並肩走向雨中的大巴車……

讓方艙患者樂觀度過每一天

3月5日凌晨2點,距金銀潭醫院僅一街之隔的東西湖區武漢客廳方艙醫院B艙內,民警張錦星和她的搭檔正在病牀間的走廊上輕聲巡視,生怕吵醒熟睡的病人。22歲的張錦星是武漢全市方艙醫院中最年輕的執勤民警,也是方艙內僅有的兩名女警察之一。“好多患者都把我當女兒一樣看待。”張錦星笑着說。

2月6日晚,接到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分局徵集方艙醫院核心區執勤人員通知後,張錦星立刻撥通了父母的電話:“我想報名參戰。”媽媽比較擔憂,但爸爸沉默片刻後表態支持,他送給女兒幾句話:“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風雨兼程。” 一夜無眠,天亮時,她鄭重地遞交了請戰書:“此次入駐方艙的決定是責任使然……我也想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青春發光,奮戰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我第一天進艙,就和很多女患者混熟了。”張錦星說。患者熊女士爲張錦星點贊:“每次我們拜託她買東西,她都是自己先行墊付,而且對我們幾乎是有求必應。”

執勤時,她看見一個老婆婆哭得非常傷心,醫護人員正在安慰她。她走上前一問,瞭解到婆婆的老伴因爲新冠肺炎病情加重去世了,她沒辦法送他最後一程。張錦星就和護士一直陪着她、勸慰她。

“漸漸地,我和很多患者都成了好朋友,我們一起聊天,還會和他們拍自拍、拍短視頻……我會以當下比較新潮的方式,讓病人排解壓力,樂觀地度過在方艙內的每一天。” 張錦星說。

隔離病房裏的“臨時媽媽”

3月3日上午10點半,隨着音樂響起,武漢兒童醫院內科樓18樓病區一下子熱鬧起來,孩子們都從病房裏跑了出來,在病區的走廊做起早操。孩子們的“臨時媽媽”周麗在一旁邊引導做操邊糾正孩子們的動作。

在武漢兒童醫院,由於不少患兒的父母、家人也被感染,需要隔離或住院治療,一些孩子只能獨自住院。這個病區裏,就有十來名沒有家長陪護的小朋友,他們年齡從5歲多到14歲不等。爲了照顧這些孩子,病區專門成立了由7位高年資護士組成的陪護組,周麗是陪護組組長,也就成了這羣孩子的“臨時媽媽”,不僅要監測患兒病情,還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輔導作業。

40牀的飛飛是病區裏最小的患者,只有5歲多,還在上幼兒園。剛來這裏時,由於爸爸媽媽也被隔離治療不能來陪護,孩子非常不安。誰跟她講話她都不理睬,藥也不吃,情緒激動了還會發脾氣,摔手裏的東西,讓護士們傷透了腦筋,大家爲她費了不少心思。

周麗對飛飛一直保持着耐心,飛飛不說話,她就堅持每天跟飛飛聊天;飛飛想吃糖果,她下班後就到處找糖果店給飛飛買糖。慢慢地,飛飛打開了心扉,不僅乖乖地吃藥,還主動跟周麗分享起跟媽媽出去玩的經歷,拿起畫筆畫起了小豬佩奇,再也不哭鬧了。

3月2日,是飛飛的生日,周麗和同事們又張羅着給她舉辦了一個小小的生日祝福儀式,讓飛飛開心極了。“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的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愛和關懷不能缺失,能夠當他們的臨時媽媽,我感到很快樂。”周麗說。

“無疫社區”是我最大的節日心願

“我們社區3864戶中只有5例確診,其中3例已出院轉入隔離點。”談起如今的社區防控形勢,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芳草社區黨支部書記杜雲興奮地說。

社區防控總體有序,杜雲將之歸結爲一個“早”字。過年期間,杜雲就發動社區內有醫護工作經歷和醫學知識背景的居民,建立“居民問診”微信羣,線上爲居民答疑解惑。

“當時社區有居民感冒發燒來社區諮詢,我是全科醫生出身,又看了不少醫護人員如何在家救治的帖子,就開導他們先在家觀察,並告知如何用藥。”杜雲說,隨着前來諮詢的居民越來越多,她便考慮將轄區醫務人員都納入居民羣裏,如今羣裏已有6位醫護人員和一位心理諮詢師,一對一輔導居民在家防疫。

用好轄區資源,釋放了社區自治潛能。“當時有11名居民出現發燒症狀,通過在線居民問診在大年初四前後先後退燒。”杜雲說。

考慮到社區有4個出入口,人員進出雜亂無章,杜雲和社區幹部討論後,早在2月6日便只留一個出入口進出。如今回頭看,嚴控進出大大降低了社區居民被感染的風險。

這兩天杜雲開始忙着籌備爲社區女同胞在線上過“三八”婦女節的活動。“往年這一天會和轄區婦女在社區開展各種活動,今年我們把活動搬到線上,讓大家也能開心過節。”杜雲說,自己最大的節日心願就是社區早日成爲“無疫社區”,居民都能健康平安。

“感覺自己渾身都是勁”

“今天由於醫院要改造,我們連夜將醫院的物資進行了轉移。”3月5日晚上9點半,剛從武漢市第三醫院回來的李珊珊說。當天上午9點,李珊珊就到了醫院,一直忙到晚上9點。清點醫用物資、登記、搬運,年過五旬的她不覺得累,“我感覺自己渾身都是勁,只希望疫情早點結束!”

春節前夕李珊珊的兩個同學突然“失蹤”。多方打聽後才知道,他們感染新冠肺炎住進了ICU。李珊珊心裏很難過,她暗暗下了決心:“我一定要儘自己的努力去幫助醫生護士,幫助他們就是幫助在生死邊緣的患者!”

“我報名去做志願者是瞞着丈夫和兒子的,主要是怕他們擔心。”李珊珊笑着說,一開始她在朋友圈發做志願者的照片都是屏蔽家人的。朋友看到了,告訴了丈夫。武漢市第三醫院每天接收的捐贈物資都由她清點和記錄,有的時候還要幫着給國內外捐贈者寫感謝信。由於她有在媒體工作的經驗,擅長拍照,志願者團隊還邀請她去拍照,做宣傳。“小夥伴們都很體貼我,不讓我乾重活。”她說,但有時候遇到物資很多而人手不夠的情況,她也會上去搬運和分發。到現在,她已與家人一個多月沒見面了,“我每天通過視頻報平安,期待勝利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二)

3月的武漢,春花初綻枝頭,恰似戰“疫”前線那一張張最美的笑臉。

她們原是父母眼中乖巧可愛的女兒、丈夫眼中溫柔賢惠的妻子、孩子眼中和藹可親的母親。一聲令下,轉身成爲無畏的戰士,毅然投入這場驚心動魄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三八”國際婦女勞動節來臨之際,各條戰線上的婦女同胞正以戰鬥姿態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在湖北,數十萬名女性醫務工作者在戰“疫”打響的第一時間就全部投入救治一線,與時間競速,與病毒賽跑;

武漢雷神山醫院醫學檢驗科值班人員合影(3月4日攝)。在武漢雷神山醫院裏,有一羣“偵察兵”,他們就是醫院的檢驗團隊,團隊成員中,女性佔了半壁江山。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在全國其他地區,廣大女醫生、女護士構成“白衣戰士”的中堅力量,很多護理團隊中女護士比例超過90%;

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女社區工作者、女民警、女黨員幹部等巾幗英雄紛紛挺身而出,撐起疫情防控“半邊天”。

武漢市江岸區永清街道仁義社區黨委副書記李娟娟(左)探望獨居老人程春英(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戰“疫”危險前線,巾幗力量頂天立地。

“發揚愛國奉獻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以行動建功新時代”,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成千上萬個巾幗英雄無不時時生動踐行着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婦女工作提出的要求。她們以忠誠與堅韌英勇奮戰,譜寫出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巾幗報國之歌。

總有一種巾幗擔當,挺身而出、無所畏懼

武漢告急!湖北告急!

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聞令而動,來自全國各地的4萬多名醫護工作者馳援湖北,戰鬥在抗疫最前線。

脫我舊時裳,着我戰時袍。

1月28日下午4點,K457列車進入湖北孝感站。空蕩蕩的站臺上,只有一個女子下車的身影——湖北航天醫院普外科護士梅定。

這是一個自願返崗增援的壯舉。爲了這次特殊而艱辛的“上班”,她一個人輾轉三地、行程千里。從江蘇崑山到安徽合肥,又輾轉到離孝感較近的河南信陽……

原本在疫情期間不得於湖北省內停靠的火車,破例爲一名護士在孝感站停車開門。一天一夜的輾轉返崗之路也曾令梅定感到害怕,但她心中充滿了堅定。“身爲一名護士,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疫情當前,就是我們挺身而出戰鬥的時候。”

以忠誠赴使命,秉初心顯擔當。

“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最早判斷堅持上報拉響新冠肺炎疫情警報;國家援湖北醫療隊北京醫院腎內科主任毛永輝,臉上壓痕恰似“天使勳章”;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鋼結構施工部分“主心骨”胡曉紅,通盤協調處理圖紙、技術、物資、現場等工作,日夜守在工地……

“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接受採訪(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告別丈夫“相聚戰‘疫’結束時”,告訴孩子“媽媽去打怪獸了”,安撫父母“防護好就不用怕”……這些在家裏的賢妻、良母、孝女,就這樣堅決地踏上抗疫戰場。

“不是英雄的妹妹,是英雄兄妹。”一句網友的評論,讓人們對杜富國、杜富佳兄妹肅然起敬。

多次請戰終獲批准後,來不及與家人告別,貴州省湄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杜富佳,加入貴州省第八批援湖北醫療隊趕赴武漢。

身爲一個“90後”,綁着一個沖天辮,杜富佳的臉龐仍透着一股稚氣。崗前培訓時,一位資深護士不禁感慨:“好小的一個娃娃啊!”

培訓結束後,她往杜富佳的書包裏塞滿了零食,邊塞邊說:“你們小娃娃不是最喜歡吃零食,都拿着多吃點。”

英雄,不分年齡,更不分性別。

“哥哥在雷場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後,讓我來’,一直在我腦中迴盪,給了我滿滿的正能量。”杜富佳說,“哥哥的這種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讓我一直堅守到現在。”

如今,杜富佳早已適應了身着防護服、穿着尿不溼的工作環境,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病房裏爲搶救護理患者不捨晝夜。

柔肩亦擔重任,巾幗不讓鬚眉。

同樣是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73歲的李蘭娟院士已經在一線戰鬥了一個多月。

“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不撤兵!這次我來當一個醫生,儘快解除危重病人的痛苦。”2月2日凌晨,她帶着來自感染科、重症監護室的精兵強將以及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從杭州專門趕來救人。

武大人民醫院東院的患者大多是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李蘭娟每天只睡幾個小時,時刻爲最需要的病患奔走、操心。

李蘭娟院士在杭州接受記者採訪(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面對忙裏忙外比自己還要年長4歲的李蘭娟院士,一位60多歲的梅婆婆出院時,滿含熱淚鞠躬致謝:“感謝你們幫助武漢人!一定要多保重身體,還有很多病人需要你們!”

總有一種巾幗奉獻,溫暖他人、點亮生命

雖在“強制休息”,張繼先電話中仍細細過問着病人的治療方案和恢復情況,信號不好時,還得扯着點嗓子,房間裏迴盪着因長期熬夜而沙啞的聲音。

54歲,約莫1.6米的個頭,身子瘦小但性子很急,“疫情上報第一人”、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常被同事喚作“繼先兄”。

自疫情發生以來,這位科室裏的“兄長”從未停下腳步。作爲呼吸內科主任,她每天要對上百位病人查房制定診療方案,晚上經常通宵搶救,一大清早又開始新一輪的查房。對風險大的病人,有時她甚至關起門來搶救,不讓太多人介入。

“疫情發生初期還能住在家裏,後來就住到了醫院旁邊的賓館,一來方便與家人隔離,二來病人有情況可以及時趕到。”提起家人,張繼先溼了眼眶。

“每年過年那頓團圓飯,一大家子都是遷就我的時間,但工作起來只好將他們忘了,我只能一心撲在這邊……”

誰人心中沒有牽腸掛肚,只因爲心中深埋着更深沉的大愛,才毅然選擇了風雨兼程,在疫情第一線站成最柔弱也最堅強的堡壘。

風景秀麗的東湖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是這場戰“疫”的主戰場之一。對在醫院急救中心工作15年的護士郭琴來說,這一次是她人生遇到的最大挑戰。

武漢雷神山醫院醫學檢驗科執行主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主任技師謝文在實驗艙裏工作(3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由於感染病人多伴隨發熱、呼吸困難、乏力,她和同事要24小時近距離給予吸氧、喝水餵飯、伺候大小便,還得經常幫助病人變換體位。

“每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稍不留神,就會中招。”起初,人手短缺,防護用品緊張,爲照顧好重症患者,郭琴每天自覺工作10小時以上,24小時連軸轉也是常事。悉心的照料下,她幫助了百餘名新冠肺炎患者轉危爲安,可自己卻不幸在工作中感染了病毒。

“我不是英雄,但也絕不當逃兵。”經過治療,恢復健康的她主動重返隔離病區,重新穿上那熟悉而厚重的三級防護隔離裝備。

曾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返崗醫護人員蔡桃英、楊麗、張晶、欒佳文(由左至右)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合影(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看我站在那裏,病人心安。”在自己躺過的隔離病牀前,郭琴護理着新的病人,“我的出現,即使不說什麼,對病人也是鼓勵。”

在武漢血液中心的中國醫學科學院CPnCoV項目組,康復病人、來自漢口醫院的護士蔡桃英在捐獻血漿(2月17日攝)。她在2月22日重新返回醫院上班。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柔情似水的關懷,撫慰了多少顆焦灼不安的心。

1月24日,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宋彩萍來不及吃一口擺上桌的年夜飯,接到命令,緊急出發。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宋彩萍鼓勵大家奮勇努力,戰勝疫情(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臨別時,16歲的兒子兩眼含淚,用雙臂緊緊地把宋彩萍摟在懷裏。

到了武漢,宋彩萍“腦子不停轉,電話不停響”,從靜脈穿刺到標本採集,從氣管插管到餵飯服藥,從診療到與老年患者拉家常……她像是個“永動機”,一忙起來就顧不上自己,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

爲了紓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她用手勢傳達問候,在防護服上畫笑臉。“防護服是冰冷的,但我們的心是熱乎的。只要用心去關愛,哪怕隔着厚厚的防護服,患者也能感受到我們深深的愛。”

“雖然看不到你的模樣,但我記住了你照顧我的樣子。”一位患者感動地寫下這樣一句話。

她們,缺席家裏的團圓,與“疫魔”對抗,只因那是生命的囑託。

她們,並非百毒不侵,卻以身築牆,構築起普通人與死神之間堅實的屏障。

“有事叫我!”這是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夏思思的口頭禪。1月的一天,下夜班後明明可以回家休息的夏思思,聽說有位70多歲的老人病情加重,又返回醫院參與救治。

“當時這位病人已經高度懷疑是新冠肺炎,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選擇回來戰鬥。當時醫院、醫護人員都進行了準備和防護,她卻被感染了。”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邱海華哽咽着說。

1月19日,夏思思突然感到乏力,並出現發熱症狀,很快住院治療。2月23日清晨,與病魔頑強搏鬥了一個多月的夏思思,生命的刻度定格在了29歲……

總有一種巾幗力量,堅韌不拔、奮戰到底

這是一張摺痕累累的疫情防控臨時通行證,大紅印章旁印着這樣幾個字——“車牌號:自行車”。

農曆正月初七,沿途客車停運。24歲女醫生甘如意從湖北公安縣斑竹?鎮老家出發,帶着老家政府開具的通行證,騎着自行車趕回工作的武漢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

風雨中飛馳,黑夜中獨行。300多公里,這個年輕女孩靠着“走一段,少一段”的堅持,終於回到熟悉的鄉親們身旁。“我只是想讓村民放心,爲了儘快回到工作崗位,我什麼都可以不顧。”

白衣爲戰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萬千巾幗堅守崗位,用細緻與耐心挽救回一個個寶貴生命。

一直戰鬥在重症一線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周瓊教授在她負責的病區(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實施呼吸機試脫機,保持氣管插管給氧,“人工肺”管道撤出血管……一系列緊張忙碌操作後,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位危重病人2月底成功撤離“人工肺”系統支持,轉入普通病房。

堪稱救治奇蹟的背後,離不開一支平均年齡僅有26歲的“紅色娘子軍”。

被視爲續命神器的“人工肺”系統,每分鐘轉速達兩三千,儀器精密操作複雜。“紅色娘子軍”24小時不間斷觀察機器轉數與流量、氧氣瓶餘氧狀態、調整抗凝藥劑量及速度,牢牢守住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工作強度很高、心理壓力很大,可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等待。”護士管志敏說,爲了挽救生命,再辛苦也值得。

身軀雖柔弱,堅守若磐石。

北京協和醫院馳援武漢的135人護理團隊中,八成是女同志。面對護理難度和強度已經遠超北京協和醫院ICU的武漢戰場,她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主動與清醒患者溝通交流,用溫暖的話語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內,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病牀旁查房交班(2月11日攝)。北京協和醫院馳援武漢的135人護理團隊中,八成是女同志。新華社發

“即使是混亂不清的言語,也是我們非常期望聽到的。這一聲聲呼喊,代表了生的希望。”護士王汐?說。

點滴微光,匯聚璀璨星河。億萬婦女同胞迸發出溫善而堅毅的光芒,穿透疫情陰霾,激盪前行力量。

方艙醫院裏,女志願者用清脆甜美的聲音播送新聞和通知,女護士帶領病人跟隨音樂跳起廣場舞,溫暖的話語、歡樂的舞蹈,傳遞着戰勝病情的決心與希望;

小區門口前,女社區工作者發揮女同志的優勢,家長裏短講道理、設身處地做勸導,站崗值守、消殺防疫,築起聯防聯控的銅牆鐵壁;

武漢西城壕社區網格員曹嵐英(右)爲居民測量體溫(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萬家燈火中,女民警巡邏執勤、日夜值守,勸導不聚會、少出門,夯實大小家園的安全防線……

在廣西南寧東站,南寧鐵路公安處女民警花子惠(左)將自己創作的疫情防控宣傳漫畫送給乘客(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一個個靚麗身影,一道道前行之光。

擊鼓催徵緊,荊楚戰未休。當前,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鉅繁重,廣大巾幗英雄發揚連續奮戰精神,持續堅守在戰“疫”第一線——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來自武漢市東西湖區公安分局的民警張錦星(右)與同事劉晨在進方艙前向同事敬禮(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穿上防護服,帶上護目鏡,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的200多名醫護人員連續40多天日夜堅守,不懈奮戰。急診科主任艾芬和同事們沒時間擔心自己安危,顧不上照顧家人周全,“大家都想着多一點時間,多一次堅持,就能多救一個病人”。

兩次請戰,24歲的佘沙成爲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裏年齡最小的隊員。汶川地震時,她是受援者;如今武漢戰“疫”,她成爲了馳援者。作爲一名汶川人,佘沙說:“汶川地震時,全國各省區市都來援助我們,現在我們也以同樣的心情回饋湖北。”

佘沙在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病區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2月23日攝)。兩次請戰,24歲的佘沙成爲四川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裏年齡最小的隊員。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成功戰勝疫魔後,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妻子程琳再次來到醫院,捐獻400毫升血漿,讓愛“迴流”。“我的丈夫還在一線救治,捐獻血漿,既是支持丈夫工作,更是爲了搶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妻子程琳在捐獻血漿(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

激揚巾幗之志,凝聚巾幗之力。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愛護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醫務人員,強調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務必高度重視對他們的保護、關心、愛護,從各個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黨中央深切關愛奮戰在疫情防控鬥爭一線的廣大婦女同胞,社會各界和各級婦聯組織也積極籌集物資,爲奮戰在一線的“當代木蘭”送去衛生用品等特別溫暖,進一步凝聚起巾幗英雄頑強拼搏、奮戰到底的堅定信心和不屈鬥志。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不久的將來,全國各族人民必將迎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巾幗之花,也必將在戰“疫”征程中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三)

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挺身而出的志願者、奮戰一線的保潔員和記者……在湖北疫情防控的各條戰線上,婦女同胞正以戰鬥姿態全力投入工作。3月8日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6位巾幗奮鬥者,用真摯的講述,分享了她們質樸感人又飽含力量的戰疫故事。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鍾小鋒在ICU工作了16年。疫情發生後,她和她的團隊日夜堅守,在一線奮戰了60多天。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一名護士衣服溼透了,蹲在地上哭。不是因爲累而哭,而是因爲護理1個多月的病人有意識了。她流着淚說,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鍾小鋒說,ICU收治的患者進來時基本都無意識,沒法交流。“經過我們的努力,患者能跟我們有互動,有時一個眼神、一個簡單的動作,都會讓我們更有信心去繼續戰鬥。”

她坦言,自己家中也有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女,也很疲憊。但ICU是護佑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她深知自己是在與死神賽跑,不能浪費一分一秒,不能有絲毫懈怠。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袁雅冬是河北省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長。1月26日,作爲呼吸科醫生,她主動請戰,奔赴挽救生命的戰場。

在武漢市第七醫院,他們負責4個病區的醫療護理工作。袁雅冬管理的病區有190餘名病人,急危重症患者比例經常在一半以上。袁雅冬說,經過40多天奮戰,有250餘名患者經她治療病癒出院。“一起戰,一起贏,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早日回家。”她堅定地說。

廖君是一名新華社記者,從去年12月30日以來,她一直戰鬥在抗擊疫情報道一線。她和其他女同胞一樣,身上有多重身份:在家,是兩名七旬老人的獨生女,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是一名軍醫的妻子。在崗位上,是工作20多年的記者,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這些天裏,讓她印象最深的採訪對象是武昌醫院的一名主治醫生汪曉婷。汪曉婷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前線。她下班後就住在賓館,跟家人隔離。擔心感染丈夫,她不願上車,執意走路,丈夫就開車默默跟在後面,爲她護航。

“這些記錄寫在文章中,也永遠記在我心裏。”廖君說,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在抗擊疫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必須堅守住輿論的“主陣地”,向世界講述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所經歷的一切。

武漢經濟開發區環衛工人張春香是第一批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區隔離病房進行突擊保潔的保潔員之一。

“我的孩子們都成家了,沒什麼負擔,如果清潔沒人做,那情況不是更糟糕嗎?我覺得我應該站出來。”張春香說,剛開始報名時,老伴不同意,擔心她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爲說服老伴,她反覆強調醫院防護很好,只要平時注意衛生,做好防護沒有問題。女兒知道此事後,也主動打電話和父親商量。在女兒的幫助勸導下,張春香老伴才同意。

在結束這份工作後,張春香和其他同事一起到賓館隔離了14天,大家都很好,目前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希望大家都能多爲別人想一點,多爲別人做一點。相信我們武漢很快會好起來。”張春香說。

提起站到抗疫一線的勇氣從何而來,青年志願者楊雪說:“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勇敢。”那天,在醫院工作的表妹給她打電話,問可不可以送她去上班,她當時心裏咯噔了一下,很害怕,畢竟醫院還是很危險。可想到表妹是去一線救人都沒有害怕,覺得自己應該幫她。

楊雪鼓足勇氣出門,在路上表妹一直教她怎麼防護、怎麼消毒。她的堅強、勇敢和樂觀消除了楊雪心底的顧慮。“這是我第一次心態的轉變。”楊雪說。

第二次則是在一次執行物資運輸任務的時候,楊雪在路口等紅綠燈,和她並排停着一輛軍車,車裏的軍人看到志願車的貼標,搖下車窗對她敬了一個軍禮。

“那一刻我感到很震撼!那一刻,我覺得作爲一名武漢人,我必須勇敢站出來,爲了武漢慢慢變好作出自己的貢獻。”楊雪說,“只有我們進,疫情才能退。”

湖北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李述永說,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婦聯第一時間向全國各級婦聯組織發佈動員令,湖北2600名專職幹部、30多萬婦聯執委加入戰疫大決戰。

  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四)

他們像是一支“影子醫療隊”,出發之後,行蹤便少爲外界所知。他們被稱爲“醫生背後的醫生”。多數時候,他們身穿高等級防護服,坐在顯微鏡前,對着一個又一個小小切片,放大,再放大,分析比對數據,探尋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是如何致病的,新冠肺炎是如何演變乃至致人死亡的。

2月17日,這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新冠肺炎病因診斷專家組,受國家衛健委委派,來到武漢開展新冠肺炎病理學和病因診斷研究工作。

專家組一共6人,由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帶隊,病理科党支書、副主任醫師費曉春,主治醫師張衡,超聲診斷科主治醫師劉振華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師蔡軍、趙雷共同組成。他們長期在病理和影像學臨牀研究一線工作,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

“我們6個人分成了三組。”王朝夫告訴記者,平時他們主要在金銀潭醫院、火神山醫院等三家醫院工作,通常早上6點多就起牀出發,晚上7點以後纔回到酒店。

他們所做的,是通過對病亡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或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從發生病變的各個器官中取樣,隨後經幾十個步驟製作成病理切片。現場取樣多在夜間進行,正是人體免疫力較低的時段。在武漢工作近兩週,專家組共完成3例去世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其中兩例的病毒分析已經有了結果。

除了指揮協調全組工作,在武漢的多數時間,王朝夫都坐在病理實驗室,將一個個病理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放大數百倍觀察,必要時還要採用基因檢測等科學手段以及更多檢測設備來幫助判斷;此後,再製作數字切片,對收集到的病理數據進行掃描處理。

王朝夫早已習慣了顯微鏡下的世界,往往一坐下就忘記了時間。然而,在這次工作中,54歲的他要穿着三級防護服,兩層口罩加上頭套,不敢喝水又汗流浹背,有時會感覺呼吸不暢、頭暈。

“我們6個人都是共產黨員,平時派任務,大家都二話不說。共產黨員就是要平時工作顯得出,關鍵時刻挺得出,危難時候豁得出!面對風險,更需要堅定的信仰。”王朝夫說。

武漢的疫情防控形勢正在好轉,然而作爲一種新發疾病,新冠肺炎的致病機理仍不清楚。“作爲病毒性肺炎的一種,摸清它的致病、演變機制,才能加深對同類病毒感染疾病的認識,爲後續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撐。”王朝夫說,團隊正與陸軍軍醫大學卞修武院士團隊合作,通過病理研究讓臨牀診斷更精準,治療方案和防控措施更精確有力。

  抗疫前線的英雄事蹟(五)

“媽媽要去工作了,你在家裏要聽話哦。”安撫完懷中的孩子,張嶺(上圖。資料照片)收拾好行李,奔赴湖北,這天是大年九年級。

張嶺是山東濟寧市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二科一病區護師。前一天,護士長髮布了支援湖北的通知,這是醫院組建的首批、山東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沒有絲毫猶豫,張嶺第一個報了名。

雖是“90後”,張嶺已是科室骨幹。第二天一早,她便收到了“錄取通知”,在12名醫療隊員當中,她年齡最小。當天下午就要培訓,時間不多了,她匆匆返回老家,看一眼家中的親人。“守好國家這個大家,小家才能更安穩!”張嶺對家人說。

大年初四,張嶺抵達湖北黃岡。大別山區域治療中心,是黃岡市中心醫院新院區,山東省100多名醫務人員就在這裏奮戰,張嶺也是其中之一。

病房由醫療隊24小時輪班守護,分爲4個班,每班6小時,張嶺一到,就連軸轉了20多天。喂藥、送飯、翻身、心理疏導,病區的衛生、消毒、垃圾搬運……每天上班,張嶺恨不得有“三頭六臂”。新冠肺炎病人沒有家屬陪伴,飲食起居都由醫護人員負責。

“隔離服厚重封閉,每天下班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溼了。”張嶺說,因爲防護用品有限,爲了節約,醫務人員上班期間基本是不吃不喝,穿着紙尿褲工作。“小時候都沒用上紙尿褲,現在用上了。”她打趣道。

如今,張嶺進駐黃岡已經一個月。越來越多的患者在這裏恢復、出院。“這是我們最開心的事了。”她說。

“謝謝山東醫療隊,謝謝你們!”前幾天,張嶺做護理時,一名70多歲的大爺豎起大拇指,給她點贊。在病房裏,感謝的話語常伴耳畔,也每天溫暖着張嶺她們的心。

“等媽媽打敗了病毒就回家啦。”每次視頻,張嶺都這樣告訴孩子。戰鬥的日子艱辛疲憊,但家人的笑臉,是消除疲憊的良方。前方有溫暖,後方有支持,張嶺說:“我們更要堅守崗位,早日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