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熱門版《飛躍瘋人院》觀後感範文三篇

觀後感 閱讀(3.17W)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都要將電影的內容和自己的內心感受相結合起來寫,文章要有一定的感染力。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熱門版《飛躍瘋人院》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熱門版《飛躍瘋人院》觀後感範文三篇

熱門版《飛躍瘋人院》觀後感範文

當我看完《飛越瘋人院》走出教室的時候,腦子裏一向沉浸在傷感與思考中。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潛藏着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社會的重創。一個爲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找不到正確的道路而最終爲社會所吞噬,悲慘的命運令人潸然淚下。

作爲一部富有內涵的政治片。《飛躍瘋人院》有它的時代背景,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於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所改編。作者藉助瘋人院,來諷刺當時的美國工業化社會,全文充滿了濃烈的反教條化主義,提倡個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戰後在思想界出現的自由主義、追求個人幸福的潮流。

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二戰帶給人民的創傷還未消退。緊之後就是東西方冷戰,出現了麥卡錫主義、黑人民權運動、肯尼迪遇刺、__泥潭等等。隨着一系列的社會動盪和社會矛盾,在美國的文學界誕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這種大時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種追求個人主義思想的潮流,這種思想體現就是這部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4年拍攝的電影《飛躍瘋人院》。

首先,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羣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法律,絲毫不允許任何人違背,這和當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很相似。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像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麥克墨菲。

這個人物的到來有兩個意義,首先他不是一個瘋子,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是瘋子當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種不受約束、嚮往個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來,能夠說很嚴重地動搖了統治者的地位。同時把自由主義的精神傳播給了每一個病人。一開始,麥克墨菲就不停的啓發這些病人,鼓勵他們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讓他們每人找到自我的閃光點。比如片中打籃球一幕,麥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長的身高優勢,帶領一羣瘋子贏得了勝利。從這些瘋子的表情上,體現出了一種自信和高興,因爲他們在教條主義的管理下,早已經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後麥克墨菲又帶着他們去釣魚,讓他們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漸漸的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維。當回到瘋人院中,這種自由思想的體現,就於教條的管理產生的巨大的矛盾和衝擊,首先就影響了拉奇德護士長的統治地位。

拉奇德護士長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羣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懲罰。

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當麥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收看一場重要的橄欖球賽時,被護士長斷然拒絕。麥克墨菲發起投票,當後一票產生的時候,護士長卻以投票時間結束爲理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這使得麥克墨菲極爲氣憤,就像是民主被專制扼殺了一樣。可是麥克墨菲並沒有氣餒,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勝利法,對着毫無影像的電視機發出瘋狂的呼喊,並現場解說起了球賽,這讓其他的病人都振奮了,都在瘋狂的吶喊着。這是精神民主的勝利。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爲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着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爲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

電影中的酋長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負責傳播麥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這個作用在本片的結尾所體現。當逃跑失敗後,影片到了最終的結尾,結尾充滿了暗寓,也很巧妙,導演沒有刻意的安排一個戲劇中常見的完美結局,而是編排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寓言。酋長來到麥克墨菲的牀前,此刻的麥克墨菲已經成了一個廢人,他的小腦已經被醫生破壞,徹底成了廢人,所以眼前的麥克墨菲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體而已。

酋長用顫動的雙手把麥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後搬動了水箱砸開了鐵窗,跑到了屬於自由的大地中去。麥克墨菲的死,其實並不讓人悲痛,一具沒有任何思想肉體死亡,代表了靈魂的解脫,酋長的逃跑,實際上已經把麥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義所帶走,傳播到遠方去。當一個病人被巨大的聲音所吵醒,看到酋長的逃跑,從心底發出了真正的吶喊和尖叫,那種叫聲就像威廉·華萊士在就義的時刻所發出的呼喚——爲自由而戰!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最終一絲光明。

麥克墨菲最終死了。他的死在當時這個社會是必然的命運。我在看電影時,對影片前半部分感覺十分壓抑,直到最終結尾的高潮,突然豁然開朗,找到了全劇的意義所在。影片借酋長之手宣告了獨裁、暴政的末日,宣揚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長砸碎了禁錮的窗戶,才使整個瘋人院裏受到痛苦折磨的人們重新尋求自由的價值。也唯有如此,麥克墨菲纔不會白白死去。

《飛越瘋人院》將成爲我記憶中不可抹去的光輝。

熱門版《飛躍瘋人院》觀後感範文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說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爲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爲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生鑑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藉口。

於是,一個不瘋的人進了瘋人院。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着歡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着。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着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羣麻木的瘋子跟着他對着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着大家越獄,去遊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着酒來院裏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我想做的。因爲幫忙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錯失了夜裏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徵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徵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着我們的生機和活力。有時候,也像你周圍瀰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麼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境,做自我想做的,有夢想,並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說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熱情,怎樣不被環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終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了酋長的期望和生機,酋長最終擺脫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勵着我們往前走。

熱門版《飛躍瘋人院》觀後感範文

原本我以爲《飛越瘋人院》是一部喜劇。

犯人麥克默菲不願在監獄裏被強制勞動,於是裝病來到了瘋人院。他的到來,打破了病人們平靜的生活。

可是有誰知道,精神病院並不比監獄好,甚至可以說是第二個監獄。護士長拉契特看上去是個盡職盡責的人,實際上她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她爲病人們制定了周密的時間表,一切都由她掌握。她沒收病人們的福利——香菸,冷眼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樣。而“不聽話”的麥克默菲則成了她的眼中釘。在早會上,麥克默菲提議看球賽,卻遭到拉契特的拒絕,理由是“儘管湊夠了票數,但表決時間已經過了”。當精神病院想將麥克默菲送回監獄時,拉契特卻又百般阻撓,把他留下來繼續折磨。麥克默菲得知被拉契特“囚禁”時,大聲抗議,卻毫無效果。氣憤的麥克默菲終於決定出逃。

其實麥克默菲原本有三次機會可以出逃。第一次是他帶病人們偷船釣魚。病人們從未度過如此美妙的一天,高興得手舞足蹈。麥克不忍心離開病人們,放棄了逃走。可見麥克默菲是真心希望大家能開心地活着,與道貌岸然內心扭曲的護士長截然相反。

可麥克默菲是何等聰明。他偷偷聯絡了他的朋友,裏應外合,弄到了看門人的鑰匙。他拉上裝聾作啞的“病人”齊弗,準備在病人們的狂歡中趁亂逃走。但重情重義的他卻又一次爲了病人比利而留下。第二天早晨,拉契特看見病人們狂歡後亂七八糟的屋子,不禁暴怒。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能力,她終於瘋狂了。她要把比利乾的事告訴比利的母親。深愛着母親的比利生怕母親被氣壞,苦苦哀求,拉契特卻置之不理。最後,比利痛苦地自殺了。正爬窗逃走的麥克默菲忍無可忍,衝上去要掐死拉契特。很快,麥克被一羣人制服。

熄燈後,齊弗一直等待着麥克回來,可他等到的卻是被切除了腦葉白質的麥克——一個徹頭徹尾的癡呆。齊弗難過而壓抑地坐在牀邊,用枕頭捂死了行屍走肉的麥克。

我想,齊弗纔是真正懂得麥克的朋友。如果麥克還能和齊弗交談,他也一定會要求齊弗幫他“解脫”,這也是齊弗能爲麥克做的最後的事了。最後,齊弗砸破窗戶,在黎明時分飛越瘋人院。

是的,《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悲劇。但幸好,齊弗繼承了麥克的意志,走出了心中的陰影,逃離了這個地獄。他的出逃,讓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拉契特本身是個護士,但她卻有着與護士職業截然相反的內心。她根本不是人們心中的“白衣天使”。在她眼中,她的病人是她的奴隸。可事實上,那些所謂的病人們並不像精神病。也許他們原本都是正常人,卻被拉契特折磨成了精神病人。真正需要治療的,其實是拉契特啊!

麥克默菲本身是個犯人,可他卻有着熱情、善良的心。他處處爲病人着想,想方設法讓病人們擺脫桎梏,過正常人的生活。他治好了齊弗的心病,走進了這個印第安人的內心。可麥克卻被那羣惡人如此殘忍地對待,切除腦葉白質,讓他永遠地“聽話”下去。

說到切除腦葉白質,可真是諷刺。這項發明甚至贏得了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人們覺得這是項“偉大的發明”,是科學的一次突破,它被耀眼的光環所圍繞。可是怎樣?它竟被應用於這樣的用途,不讓人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嗎?科學,不但不用來造福百姓,反而用來摧殘他人,這真的是諾貝爾獎所寄予的希望嗎?

在不爲人知的地方,有人做着滅絕人性的事,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又有多少人伸出援手了呢?只是任由那種子生根發芽,開出妖冶的花來。

麥克、齊弗和其他“Mentaly ills”身爲病人卻不是病人;拉契特護士長身爲正常人卻不是正常人。《飛越瘋人院》揭示的世間的陰暗和黑惡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