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7篇

觀後感 閱讀(2.81W)

每次朋友們欣賞完一場影片後,一定有不少感慨,可以撰寫一篇觀後感,大家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需要聯繫我們的生活實例,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感動大中國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7篇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1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爲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xx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爲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2月27日,“央視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結果揭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兩度獲得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的于敏成爲頒獎典禮上頒出的首位感動中國人物。由於身體原因,89歲高齡的于敏沒到領獎臺,兒子於辛代他領獎。

鑑於爲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有人把于敏稱爲“***之父”,對此,于敏在受訪時迴應:“這話不科學,最主要是團結,當然我也發揮了一定作用,這跟其他的同志一樣,也發揮同樣大的作用。”

主持人敬一丹宣讀了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于敏的頒獎辭: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氣初成/ 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1969年11月,爲了“三線”建設的需要,于敏與周光召等專家乘坐專列奔赴西南,開始了與四川的不解之緣。此後,雖長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論部工作,但由於單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1978年,于敏當選四川省科學大會先進集體代表;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長兼九所所長;1984年和20xx年,于敏獲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

20xx年4月30日,搬遷的這天,趙久富含淚告別80歲高堂,帶61戶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黃岡。趙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頓好之後就接父母過來一起住,然而這卻成了他一生的遺憾。20xx年,老父親突發疾病,當趙久富從黃岡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搬遷後,趙久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鄉親們積極進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歷了從不適應,到逐漸融入當地;從依賴依靠政府,到主動參與、主動建設的巨大轉變,移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濃,建設新家的熱情越來越高,涌現了一大批帶頭致富、帶頭創業的先進典型。由於工作出色、貢獻突出,趙久富被任命爲黃湖新區黨總支書記,也是該省7.7萬外遷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動中國”組委員會評價趙久富:量與江海寬。趙久富在頒獎現場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經歷過一次移民,我們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調40多萬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這麼大的工程,我們國家能做,很震撼。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2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感動中國,一幕幕令人難忘的片段,一篇篇感人的事蹟,淚水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我們的眼睛,他們平凡的人卻有着不平凡的事蹟,樸素而真摯的孝心,善良而堅強、舍已爲人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片段中陳強斌是一位有師德的中學語文教師,他做到了百善孝爲先。因爲母親患了嚴重的老年癡呆症而走失了,陳老師翻出箱裏小時候用過的綁帶,把自己和媽媽緊緊地綁在一起。五年如一日把母親綁在身後,騎着電瓶車穿梭在30公里的山路中,帶着母親去上課。風裏來,雨裏去,上課與照顧母親便是陳老師生活的全部,辛苦可想而知,但無怨無悔地照顧着媽媽,陳老師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可能媽媽不知道我是誰,但她一定明白這個人對我好。”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父母不僅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還養育我們長大,我們要孝敬父母。正是花樣年華的何鑰,由於腦部腫瘤擴散,生命就只有三個月時,她毅然決定提出將自己的器官捐給那些有需要的人,她說:“我希望儘自己的能力給別人新的希望,讓生命延續。”爲了完成女兒的遺願,父母無償的捐獻了何鑰的器官,成功救助了兩位肺病患者。何鑰只走過了12個春夏秋冬,但留得滿地清香,像天使一樣飛翔,你平凡的生命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和實際行動感動了中國,感動了我,給了我力量,給了我鼓舞,我要發奮學習,自強自立,勤勞勇敢,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3

每年的這個時候,寒冬即將過去,而春天也會緊隨而來。但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卻總是會比和煦的春風領先一步,給我的心帶來一陣暖流;總是會比綿綿的春雨更勝一籌,使我心田裏那顆名爲“感動”的種子,又一次破土而出。

鍾揚,作爲一名植物學家,他的名也與一種植物——“楊”同音。正直、頑強、拼搏是楊樹的象徵意義。而這些,也是貫穿了鍾揚一生的精神品質。20xx年,在他第一次來到西藏科考後,就下定決心要到西藏開展植物學研究。爲了盤點西藏高原的生物資源家底,他毅然帶領團隊多次在這片“世界屋脊”上長途跋涉,尋找與他們一起挑戰着這片高原土地的頑強的植物們。16年間,鍾揚帶着學生在青藏高原採集了4000多萬顆種子。哪怕長期的超負荷工作曾讓他病危,他也在略微康復後再次回到了西藏。

鍾揚,也是一名博士生導師。正如他的名——“揚”,他爲藏族培養了第一個植物學博士,也帶出了藏族第一個生物創新團隊:鍾揚既採集種子,又揚下種子,揚下植物學的希望,揚下了人間的大愛。“不是傑出者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這是鍾揚教授生前說過的一句話。而他本人也是這句話最好的體現與印證。初識西藏的滿腔激情及爲種子庫奉獻一生,他完善中國種子庫的夢想藏匿其中。但是當一位位受教育環境不太好的西藏學生在他的指導下順利攻破一個個學位時,很明顯,他有着另一份夢想。這份夢想在一塊世界之巔的大陸上,遙指着那個關於生命的無限命題。

能在中國種子庫的採集上作出巨大貢獻,鍾揚教授的拼搏與夢想與之密切相關。這一點,我在一次機器人設計比賽的前期頗有感悟。剛接到比賽任務時,我其實並沒有放在心上。每次培訓前留的練習作業總是要等到第二次培訓開始前才完成一部分。我總是以爲僅通過課上的時間就能趕上,卻沒想到是一步慢,步步慢。一段時間過後,當身邊的人已經完成了幾份練習作品時,我纔剛剛完成第一份。一份對於機器人的夢想讓我不禁開始反思起了我自己。這時我突然發現我根本沒有在培訓後努力過,所以纔有了現在的局面。於是,我下定決心一步步趕上。當在下課或是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在腦海中構建好框架,回到家做完作業後抓緊時間實踐。就這樣,我漸漸地從落後到領先,最終獲獎了。通過此事,成功需要拼搏的道理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或許鍾揚教授身上的奉獻社會的精神離我們很遙遠,他對社會和事業的大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是他對於深扎心頭的夢想的堅守和身上如“楊”一般的頑強拼搏精神,卻值得我們每個中學生去學習,去實踐。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4

陳健——一個生者對死者的承諾,只是良心的自我約束,但是他卻爲此堅守37年,放棄了夢想、幸福和骨肉親情。淡去火紅的時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義士的風範。

無論在哪個年代,堅守承諾始終是支撐人性的基石,對人如此,對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邰麗華——從不幸的谷底,到藝術的巔峯,也許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絕美的舞蹈。於無聲處展現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間勾勒人性的高潔。

你這樸素女子,爲我們呈現華麗的奇蹟!

心靈的震撼不需要語言,你在我們眼中是最美。 楊業功——鑄就長纓銳旅,鍛造導彈雄師。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讀秒計算自己的生命。

未曾請纓提旅,已是鞠躬盡瘁。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他是中國軍人一面不倒的旗幟!

王順友——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

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

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里遠呵,世上最親郵遞員! 費俊龍聶海勝——誰,能讓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着他們的節奏跳動五天五夜?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的飛躍?他們出征蒼穹,劃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他們是中國航天的黃金一代! 青藏鐵路建設者——每當汽笛聲穿過唐古拉山口的時候,高原上的雪山、凍土、冰河,成羣的藏羚羊,都會想念他們,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堅強的笑容。他們能驅動鋼鐵,也會呵護生命。他們,是地球之巔的勇者;他們,締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鐵路!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5

今天晚上,我懷着激動地心情觀看了《20xx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節目介紹了十大傑出人物的先進事蹟,其中最使我感動的有兩位人物。

第一位讓我感動萬分的是已年過九旬的胡佩蘭奶奶。她是一位婦科保健醫生,今年已經98歲高齡,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身上常年綁着鋼板。即使是這種身體狀況,她還是堅持每天上班,並親自爲病人做檢查。當她的學生說:“您休息一會吧,讓我來。”胡佩蘭奶奶卻毅然拒絕了,因爲她的心裏始終牽掛着病人呢!爲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她爲病人開的藥很少超過一百元。胡佩蘭生活節儉,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感動中國欄目這樣評價她,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20xx年1月22日凌晨5時30分,爲病人操勞了一輩子的胡佩蘭奶奶離開了這個世界,彌留之際她留下了最後一句話:“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蘭奶奶的故事,讓我潸然淚下,感慨萬分,劉盛蘭爺爺的故事卻讓我感到一個普通人的力量。他是一位普通村民,73歲的時候,爲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自己的助學行動,這是老人的初衷,但最終的捐助規模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爲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感動中國欄目這樣評價他:燭殘年風,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他用自己的大愛給世人講述着崇仁厚德!

他們的故事,感動着你我,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睛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6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溼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大家感動,令大家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大家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爲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爲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大家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大家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大家爲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爲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爲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爲了自己,更多的是爲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悅纔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悅更持久。大家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對身邊的人而言,遠離現實和功利的大家會帶給他們更多陽光的生活態度。假如大家還

沒有那樣博大的胸襟,也沒有高尚的奉獻精神,也不要氣餒,並不是每個人都要那麼高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積極的道德和消極的道德里面,假如大家沒有能力和精力踐行積極的道德,那麼大家可以先從消極的道德開始,選擇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所以,大家要做個溫暖的人,你我溫暖,身邊的人就溫暖,世界也會有溫暖!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工作中,大家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大家身邊,在大家眼前,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娶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都閃耀着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動,撞擊着大家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大家的明天會截然不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大家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感動大中國觀後感篇7

老毛是高牆裏的一股暖流

記錄這樣的人民警察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我採訪過不少先進事蹟報告會,這次,第一次從臺下採訪改成了臺前宣講,向大家介紹我認識多時的採訪對象毛卓雲。

老毛的戰場沒有刀光劍影,卻也兇險無比,他的課堂沒有講臺話筒,卻也教化心魂。高牆鐵門,是要鎖住邪惡與流毒,卻並不遮擋他將正心正行的光亮照進人性的黑暗。即使這樣的過程,如行走于堅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自從寧波市看守所設立專門的艾滋病犯監區以來,我就想去採訪,想揭開它“神祕的面紗”。直到20xx年,纔得到許可,走進禁區,也認識了老毛。老毛質樸、健談,平實的語言裏透着鄰家大哥的親和力,給人很強的信任感。在這堅壁高牆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並不偉岸的身軀,總是散發着強大的磁場,有一種無形力量。

我們媒體的報道採寫一開始定位在設立艾滋病犯監管的角度。但幾次接觸,我發現這個被大家親切地喚作“老毛”的質樸警官,才更應成爲焦點。

老毛是一位警營裏的學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幾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談心,每次談話和心理疏導後,他都會將對方的心理反應、情緒變化等記錄在冊,因此也積累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和研究素材,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筆記,無論從所耗費心血來看,還是作爲可資研究的一手資料而言,都彌足珍貴。

老毛也像一位醫者。他用學到的知識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做通了身邊相關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爲每一名監管對象尋找和研製獨門“藥方”。

老毛還是一位師者,對在押人員,既授業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給他們準備了紙筆和課本,還手把手教他們寫字認字,給他們講道理說文化,監室成了文化補習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對老毛如父如兄如師如友的信賴,稱老毛爲“毛校長”“毛老師”“毛爸爸”,無疑是因爲老毛的善心和善行。無論是安撫哭泣的病犯,還是陪着病犯盡孝,善心和善行總是相輔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當然,老毛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來,監區裏的在押人員一茬茬地換,不換的,是老毛。他很喜歡一句話,“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幾乎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踐行初志的最佳總結。

老毛無私無畏、坦誠質樸、真心善行,他也正是千千萬萬普通警察砥礪前行的代表。記錄這樣的人民警察是一個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很慶幸,能認識他,用我的筆記錄講述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