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精選關於《功勳》的觀後感範文合集

觀後感 閱讀(3.06W)

《功勳》通過對功勳人物真實生活經歷的描寫,讓觀衆感受到了先輩們的艱苦付出。給觀衆傳遞了拼搏進取的思想。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關於《功勳》的觀後感範文合集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精選關於《功勳》的觀後感範文合集

 

《功勳》觀後感1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隨着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着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爲?雜交水稻之父?,因爲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爲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功勳》觀後感2

近日,電視劇《功勳》在黃金檔熱播,將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人生華彩篇章與新中國奮鬥史聯繫起來,詮釋他們忠誠、執着、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服務人民的崇高境界。廣大年輕幹部要從中汲取榜樣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努力成爲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才。

堅守“無非一念救蒼生”的情懷,一生一世“守初心”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只爲“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實現“禾下乘涼夢”。屠呦呦團隊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成功發現了“青蒿方”,拯救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瘧疾病人的生命。百年來,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不懈奮鬥、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精神力量。“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年輕幹部要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堅定的政治思想、政治觀點、政治立場貫徹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把黨和人民事業長長久久推進下去,永遠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堅定“埋骨何須桑梓地”的勇氣,盡職盡責“擔使命”

孫家棟等中國航天人從一張白紙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開拓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黃旭華等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幾十年,初心不改克服萬難,最終成就了我國核潛艇事業從無到有的跨越。“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作爲年輕幹部就要多經歷一些險峻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磨出真功夫、練出大心臟。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無畏精神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拼搏精神,敢啃硬骨頭,敢挑硬擔子,敢攻硬任務,碰到疑難複雜的問題,更要以釘釘子精神,搞明白癥結,破解難點堵點,把工作任務一步步推進,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堅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善作善成“抓落實”

17歲的李延年面對飽受過貧窮和戰亂之苦的家鄉人民,毅然加入了革命隊伍,他認爲沒有什麼事情比參軍更爲榮耀,始終覺得:“打仗不能怕死。”24歲的張富清面臨“是帶着解放軍發的路費回家過日子,還是跟着共產黨去奮鬥”的人生抉擇時,果斷選擇後者:“我要爲窮苦人去打仗!”他們不畏艱險、敢於犧牲,苦幹實幹、不屈不撓,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越是艱險越向前”,新時代新徵程上,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年輕幹部要有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穩紮穩打向前走,過了一山再登一峯,跨過一溝再越一壑,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新局面,不斷書寫出讓黨放心、讓羣衆滿意的答卷。

《功勳》觀後感3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是我剛剛看過的電視連續劇《功勳》第一部的主題曲。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美帝國主義,就悍然發動了朝鮮戰爭,糾集了世界上16個國家的侵略者,侵入了朝鮮,並且轟炸了我國的東北,妄圖把新中國扼殺於搖籃之中。

《功勳》第一部講的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延年,是志願軍某部七連的指導員。他能文能武,率領七連戰士和美國鬼子展開了殊死的戰鬥,最後保住了陣地,戰勝了敵人。

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它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新疆的羅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號稱中國的“氫彈之父”,就是連續劇《功勳》第二部的主人翁--于敏。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調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和研究工作。

當時,對於中國的科學家來說,氫彈還是一張空白,沒有資料,沒有數據,沒有經驗,更沒有任何國家給我們幫助和指導。爲了中國氫彈的早日爆炸成功,于敏和他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地工作,他們克服了難以數計的困難,最終取得了我國氫彈實驗的成功。爲我國科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力量的增強,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2014年,于敏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看了《功勳》第二部分後,我爲我國的科學家們取得的豐碩成果而驕傲,我爲他們默默奉獻的高尚品質而自豪,我也爲他們不畏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而感動。

我要向英雄學習,我要向我國的科學先輩們學習,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打好基礎,學得本領,爭取在將來做一個像戰鬥英雄李延年、科學尖兵于敏那樣的,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