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7篇

觀後感 閱讀(2.52W)

當大家欣賞完一場影片後,應該有不少感想,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7篇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1

航天精神--以大局爲重、艱苦奮鬥、自主創新、廉潔報國。中國的太空部門,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最重大戰略意義的行業之一中國太空事業的建設者們,以他們的奉獻、創新和輝煌的成就,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采。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國內各行業中投入和產出比率最高的行業之一,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具有頭等的戰略重要性,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航天部門多年來始終保持着中國革命的精神:以大局爲重、艱苦奮鬥發憤圖強、最終成爲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中國航天工業志存高遠,奮發圖強和廉潔報國的行業風貌,應該成爲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財富,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應該像過去的大慶精神一樣,成爲中國現代的進程中所有行業的楷模。

中國航天事業所創造的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不竭的物質和精神寶藏。

1、學習航天人的艱苦奮鬥、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同時也還有一些風險問題。但在風險面前,中國航天員表現出的是一往無前的勇氣,是頑強拼搏的鬥志。他們用艱苦奮鬥、敢於犧牲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優秀品質;用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爲全國各族人民樹立了榜樣。

2、學習航天人極其嚴謹的科學精神

各參研參試部門和單位爲完成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做了大量精益求精的準備工作。從每一顆螺絲釘,每一個焊接縫,到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宇航員細緻的檢查安全繫帶的動作,認真地閱讀飛行手冊等,這一切都是高質量、高標準、一絲不苟的,是來不得一絲疏忽大意的。這種不允許失敗、不準有絲毫瑕疵的嚴謹工作作風,保證了“神十二”發射的完美成功,也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

3、學習航天人志存高遠、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

當我們沉浸在“神十二”帶來的歡樂和喜悅時,當我們爲航天事業的輝煌感到驕傲和自豪時,一定要認真學習航天人勇於攻堅、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特別是要學習他們在航天事業中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責任感,學習他們以國家利益爲重、志存高遠、爲國奉獻、立足本職工作的精神神七的成功發射不僅爲中國的科技進步提供了新的動力,代表航天事業的航天人更爲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它促使當代青年學生更加明確自身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2

“5,4,3,2,1,點火……”2021年6月17日9點2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騰空而起,託舉着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點火、對接、着陸……三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承擔飛行任務,將在太空中度過三個月時間。此前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長記錄是33天。

神舟十二號飛船飛向的目標,正是在約距離地球39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運行的“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的組合體。“天和”核心艙是中國正在建設中的第一個空間站“天宮號”的核心艙體,於2021年4月29日發射升空。“天舟二號”則是在一個月後發射的無人貨運飛船,用於向核心艙提供補給。神舟十二號入軌後,將對接“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航天員們也將由此進入核心艙駐留。。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啓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爲,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爲祖國、爲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爲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爲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羣策羣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峯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爲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羣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着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3

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着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採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着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着中國的航天夢,凝聚着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啓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爲精彩的中國印記。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4

雖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中國的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其“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用空間大,智能化程度高,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

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軌道艙可留軌半年,作爲一顆科技衛星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這種獨創性的大膽設計,爲今後實施飛船和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託舉神舟飛天的運載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別達到98%和99.7%。如同它那個讓中國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長征一樣,幾十年來,它始終是令中國人自豪的偉大創造。

1992年,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啓動的時候,儘管我們已經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卻幾乎一切從零開始。

短短十幾年中,現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術集成的指揮控制中心開始啓用;蒼涼戈壁灘,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陸場……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從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到“飛天”艙外航天服,載人航天征程中涌現的一個個奇蹟,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標誌性創造。

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華民族,在我們實現夢想的飛天之路上,曾一度遠遠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國的後面。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夢想到現實,其間跨越的何止千山萬水?

這跨越的基石,就是獨立創造的精神。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誌性成果來證明。神舟一次次圓滿飛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憑藉自己的創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面對太空,神舟的航程纔剛剛開始。但,如同一臺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國人特有的創造精神必將託舉着已經起飛的神舟飛得更高、更遠。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5

聳立如巨人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已經光榮“退役”。站在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大風在耳邊呼嘯。望向四周,高闊的天空下,戈壁灘一望無垠。正是在這裏,老一輩航天人篳路藍縷啓山林。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航天事業處於一片空白。黨中央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偉大決策,航天人吹響了中華民族向宇宙進軍的號角。

作爲人類歷規模的航天器,空間站代表當今航天領域面、最複雜、最先進和最綜合的科學技術成果。11艘神舟飛船成功發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員隊伍叩問蒼穹,天和核心艙升空,中國載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關口,夢想逐步變現實。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爲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鉅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着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着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闢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麼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爲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6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啓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爲,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爲祖國、爲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爲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爲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羣策羣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峯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爲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羣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着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2022年航天直播觀後感篇7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爲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爲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爲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着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