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被光抓走的人》觀後感3篇

觀後感 閱讀(1.57W)


《被光抓走的人》觀後感3篇

《被光抓走的人》觀後感及影評【1】

一道光,帶給四條主線人物的考驗各不相同。對武文學來說,這是愛情與生活兩相難抉擇的問題。對李楠來說,這是尋找自我的冒險。對劉佳一來講,這是轟轟烈烈不死不休的虐戀情深。

對筷子來說,這是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四組人物,在一道光的陰影中各自猜忌、懷疑、傷害,光並沒有給人們任何解釋,它只是將人們內心最卑劣的角落揭示在衆人的目光中,迫使你去面對人性的惡,直視內心的慾望,我最喜歡的是導演最終讓這四組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達到了釋懷。

相對來說,我最喜歡的是白客扮演的筷子,那種不必言語的情愫,以及報仇得逞的快感,他把自己的祕密藏在心裏,以內斂的表演呈現給觀衆,這是電影最動人的光彩。

《被光抓走的人》觀後感及影評【2】

可以說《被光抓走的人》是目前特別好的以科幻之名聊情感生活、衆生百態的電影,在大科幻概念推出,除了《流浪地球》其他都沒動靜的前提下,終於有一部有一個不錯的科學概念,不需要太多特技,卻把當前的感情生活拍得非常到位的一個生活流電影應運而生,讓人感到滿足。

首先自然而然提到這個人,這個人就是品質保證:黃渤。

這次是黃渤的培養新人導演計劃,推出了這個新人導演,董潤年。我查了下他資料,做了很多次不錯項目的編劇,點映的時候就問導演怎麼從編劇到導演,結果他答本來學的就是導演,黃渤調侃說你是曲線救國呀……

黃渤自己在拍完《一出好戲》以後已證明了自己導演方面的能力,作爲國民好感度幾乎可以說是最高的演員,同時其高情商極其寬厚的人品讓人極度放心,一直紮實地落在社會底層考慮人們的情感需求,包括去年做了《忘不了餐廳》這個綜藝,關懷老年癡呆的老人,黃渤本身的眼光以及主演決定這個電影的品質是足夠靠譜的,落實在民衆基礎,不玩太多虛的花活。

這個電影立意和題材都分外不錯。故事是這麼個故事,宇宙莫名來了一道科學家無法解釋的光,帶走了成雙成對的人,而留下的人被推理出沒有真愛,這給當時宜昌這個地方的社會羣體帶來巨大的衝擊,黃渤和譚卓飾演的中年夫妻開始懷疑彼此之間是否有真愛,雖然他們之前的生活也有倦怠,但黃渤自認和妻子一直是相愛的,一度他需要製造假的車票,證明沒被帶走是因爲妻子不在當地還差點被拆穿……

同時故事還主要交代了另外三條線索,分別是要離婚的妻子王珞丹和小三黃璐,兩個本該敵對的女人無法相信老公的消失,卻在尋找中發現男人還有其他很多女人……另一邊白客扮演的混混十分確定自己的兄弟被害,卻莫名消失了,以及還有一對小情侶本來是偷了戶口本準備偷偷結婚,在民政局被女方爸媽阻止,光把女方爸媽抓走,他們留了下來,被懷疑沒有愛情……

同時影片結合這個創意,還有很多副線,完全是依託這個創意去延伸,但講的都挺高級。真的很像在看一篇《科幻世界》高水準的軟科幻想象文,對中國整個社會構成進行了一次諷刺感的揭露,裏頭要聊到的話題深度還挺多,立意是高的,是揭示的,這也源於主創請的文學顧問都是一幫高人,李誕不光出演了一分鐘,也還寫了同個創意自己的小說。包括馬東配音出現,這些高智商人才對影片的文本進行了真正的“保駕護航”。

這個題材真的是不錯的,科幻只是個外殼,討論的還是目前羣體關於如何界定人的情感的偏見與壓迫,但用了這麼一個設定還真挺妙。大體“真愛”這個點誰都拿它說事,就是因爲它極其不好定義,所以就有大量定義,突然一道沒來由的光,好像莫名給了一個權威性,當然並不充分,但大家着急要個標準,於是一下子就製造出了更多烏龍,和更多文化人想講給普通老百姓的那些荒謬感。看的時候對當下的捕捉還是非常準確非常好看。

同時整個電影幾乎沒拿得出手的特效,這個光一來也就是簡單的白光晃鏡,場景非常簡單,完全沒有科幻片的大逼格,主創把寶完全押在表演,這些人物情感和落實在真實的這些感情和人與人的困境。不得不說,裏頭這些困境由於太過真實,通過演員的詮釋,真的看得太開心了,總忍不住笑場。

裏頭好不容易熬到終於可以評職稱的黃渤,因爲無法自證和妻子的“真愛”,就要讓給伴侶被帶走的同事,他不得不去仿造一個車票,證明妻子當時不在場,卻因爲這個事,在同學會大出洋相,真的讓情感陷入危機,因爲這個設定,影片可以很好地呈現這些慌張,這些迷惘,打破了世俗規律,重組規則的時候,可以看到我們的生活如此道貌岸然,又是如此狼狽可笑。

相信黃渤幫了導演不少忙,具體細節都落地成功,不然這種類型要完全讓觀衆能接受還需要時間,但因爲表演整個都很順暢,所以這個電影還真是有蠻明顯的黃渤《一出好戲》的影子。

這裏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成名導演扶植新人或多或少都帶有自己的喜好屬性,比如黃渤演《被光偷走的人》非常成立,都是有點科幻小背景,但完全落實在人物本分的底層表演,把善良人的困境說得淋漓盡致。而甯浩起用各路高手,但整體都保持了他所要的較勁。至於陳可辛起用的導演都有感情細膩的標準,而陳思成團隊提供的凌厲和荷爾蒙也是一脈相承。這些都是電影有希望的好現象。黃渤團隊出手,羣衆基礎肯定是穩的。當然這裏也暴露出了影片的問題:那就是過滿。

首先在視聽上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多數是依託表演解決。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還在於,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誤殺》也好,《被光偷走的人》也好,開頭的視聽和表演都一般,讓我感覺這個電影很危險,接下來就越來越好,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故意的,這樣觀衆接受起來被打動的概率更高。像《誤殺》,由於後面實在過好,我就不記得開頭的視聽和表演其實有點刻意,這可能是一種接受過程。

像《被光偷走的人》開場的很多鏡頭調性就很接近是一個電視劇的質感,所以的確就是賣表演,整體是一個拼盤式的故事,節奏順序很流暢,因爲大家想看的東西太多了,有感動也有諷刺。但整體作爲電影來說,我還是覺得長了,不夠鬆弛,有點像新人導演着急把握機會,一下子塞入太多東西,餘味就不多。這點《一出好戲》就做得很好,他素材拍的有三小時,但電影只剪兩小時,全版本做網劇推。

而《被光》裏面,尤其是結尾,意思都能明白,但導演要完整講掉一箇中年夫婦慢慢重新確認自己有信心建立情感的唏噓與真摯,通過做菜這段戲未免實在太長,也是我在現場提的意見,希望能有所刪減,這樣觀衆看起來更帶感。

一下子塞太滿未必是好事,還是要符合電影觀賞的習慣,導演也說其實還有很多好的故事,他們塞不下,其實這就涉及到影片的取捨。但不管怎麼說,這個電影上映還是讓人覺得很感動的,是高級的,值得你去影院觀看,不羞辱你的情感。

最後還想說的是,我覺得這個電影的票房不會特別好。雖然拍得很難得,但一是講得太滿,二是更多是文化人對於這個題材有強烈的表達,其實普通觀衆還是相對更感興趣裏頭的幽默,而整個電影裏面那麼多情感的探索,其實還是有點沒講得太透。拼盤能帶來豐富,但也意味着無法展開。包括裏頭有幾個視角,我感覺還是前衛了一些,是導演在搖擺要表達更殘酷的東西還是滿足受衆。比如那對本來要結婚的青年情侶,男方後來用暴力強姦,再自殺,女方再慢慢確認他們有愛情,這些價值觀未必是準確的,也容易觸及目前羣體關於反家暴性侵的神經。

《被光抓走的人》觀後感及影評【3】

這部電影的標籤之一是科幻,其實科幻只是一個外殼,唯一的作用就是賦予 “白光”一種合理性,電影中不斷穿插中國新聞聯播和國外媒體的報道,向觀衆交代信息的同時也都是爲了營造電影的“真實感”。電影中甚至還用了“量子力學”和“量子糾纏態”來試圖解釋“白光”,對“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個梗都爛熟於心的21世紀觀衆來說,這個笑果在影廳的效果真的是“瞬間爆炸”。當然本片笑點之密集根本無法一一列舉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每一個笑點都是和人物所處的環境緊密結合,簡單說就是笑點非常生活化,充滿原創性,簡直是把無數真實的生活場景鮮活的展現在熒幕上。契訶夫曾經說過,去展示而不要去講述。《被光抓走的人》完美印證了這一藝術論斷的正確性並進行了實踐。“真實感”和可“笑”是觀看電影前期帶給人最明確的感受,當時我的腦袋飛速旋轉,大致已經想好了一個短評——用荒誕的形式講述現實的內容,用零散的片段闡述凝練的主旨,用喜劇的外衣披裹悲劇。看完了之後,我只覺得,媽的,不能這麼寫,不是因爲不對,而是因爲太少,這些評論只囊括了影片的冰山一角。

“白光”作爲不可操控、不可琢磨之最高力量的代表,或者說是最高力量的一種象徵,照進了人們的生活,彼此相愛的人全都消失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我們這些被留下的人,究竟是可憐人,還是騙子。」這是片中李誕的話。這束光照進了片中四個主人公的生活,這被留下的四個人,代表了四種愛的困境。

一. 武文學——愛的真僞

黃渤飾演的中年語文老師,教學能力突出,夫妻關係和諧,有個上中學的女兒,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可實際上與妻子的感情在不被察覺到的地方早已裂縫橫生,他們的關係就像他們的性愛一樣,隨時可能停擺。因爲“白光“的出現,照出了武文學心中的鬼。武文學母親說:“她不愛你了,你不愛她了,那就是都不愛了。只有這幾種可能嘛。”武文學一直在否認,因爲他的內心動搖了。這麼多年的共同生活,激情早已退去,平淡如水的夫妻生活使他也在懷疑,自己和妻子之間是否還有愛情。作爲一個知識分子,他身上的理性使他在一開始也質疑這個理論——”白光“帶走擁有愛情的人,留下的人都是沒有愛情的。然而他的這種理性經不起身邊人的再三影響,他爲了面子開始做假,不餘遺力的證明自己和妻子之間的愛情,可是什麼東西一旦到了需要證明的地步,恰恰說明了它的缺乏。後來發現妻子與趙峯的曖昧,一切的問題全都赤裸裸暴露出來,武文學無從躲避。與此同時他的內心也在經受着小韓老師的誘惑,白光的出現猶如一道審判,審判了武文學,暴露了他道德上的虛僞和對愛情本質的迷茫。然而,這道白光也牽引出來他身上的道德閃光,從外部歸因轉到內部的自省,主動終止與小韓老師的偷情,坦白自己的卑劣和虛僞,就是此刻他終於明白了愛情的真諦,真正的相信了自己之前說過的:“愛情是人內心的主觀感受,只在於自己。”由此他的靈魂和人格在考驗中得以救贖,實現超越。

二. 李楠——愛的短暫

王珞丹飾演的李楠,丈夫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充滿滑稽意味和戲劇性的是她竟然聯合了丈夫的小三何曉芬(黃璐),一起尋找丈夫究竟愛的是哪個女人。一步步追索到丈夫的初戀薛妍和另一個情人李倩,獨立自愛的她終於明白,她不需要再找下去了,丈夫之所以離開她,並不是因爲她做錯了什麼,問題而是出在丈夫身上。他最開始愛李楠的獨立,後來嫌棄她缺乏情趣。後來愛上何曉芬的熱情,卻又嫌棄她糾纏。初戀的不幸激發出他的保護欲,卻抱怨責任太重。這就是這個男人,所有女人全都愛,而全都愛的潛臺詞又是,全都不愛。用索取的心態去追求愛情,實質上不過是單方面的滿足自我需求。他隨時可以抽身而來,又離身而去,他或許永遠也感受不到愛情在激情階段過後的深刻蛻變——在被瑣事充滿的世間,在共同經歷過無數次風雨考驗,見證時光變遷,兩個人的靈魂真正得以融而爲一,在虛無的世間鑄造了一個堅實而不可摧毀的基點,共同對抗世界的危險。

最後真相揭曉,帶走丈夫的並不是“白光”,而是一場意外。值得一提的是,葬禮結束後,喪葬人替“丈夫“傳達給李楠的道歉,堪稱靈性,道歉的口氣的確屬於丈夫,可是現實裏不可能出現”傳話“。這種可能出現的”不可能“打破了熒幕,模糊了劇中人物和觀衆之間的界限,摧毀了觀衆置身事外的掌控感,使觀衆與劇中人共同產生命運玄奧與繁複的感受。在賈樟柯《三峽好人》裏,餐館裏出現的帶着京劇臉譜的演員與此即異曲同工之妙。

三. 筷子——愛的偏執

白客飾演的筷子,身上出現了幾處十分具有戲劇性的反差,這使得筷子這個角色儘管出場不多,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外表上,筷子是兇惡的,專門討債,整天打打殺殺。然而他內心卻十分柔軟。在被銬在警局窗戶上時,筷子遇到了同樣具有反差的社科院研究員,研究員從長相到舉止處處透露着娘,講到自己的事時還哭鼻子。導演就是通過這個人物將科學界對於“白光”的認識向大家進行講述,不得不說這是導演敘事技巧高超的又一處例證。可就是這樣一個外表文氣,甚至可以說柔弱的人,他來警局的目的是自首自己殺了自家婆娘,他十分鎮靜而平常的說出自己殺婆娘的動機和過程——“她肯定是不愛我咯,沒有愛情活着有什麼意思,她給我放蔥,我不吃蔥的,我把她掐死了”。這體現了研究員性格中的反社會傾向,在自首完了以後,他最想的竟然是還要再吃一頓火鍋,寥寥幾筆,這個人物偏執與殘暴的一面完全給剖解開來。(Ps.這個演員的表演簡直吸睛,可以說是靈魂出演了,觀影時請留意。)細心的話大家會留意到研究員這個人和筷子有着驚人的相似,這就要提到電影在塑造人物複雜的內心時有這樣一個手法,便是將人物性格或想法的一部分外化成一個新的角色,並讓他們之間發生互動從而幫助詮釋人物。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這樣的理解,研究員實則是筷子內心的一個投影,也預設了筷子最後將要殺人自尋毀滅的結局。

回到筷子自身的戲劇性反差上來,筷子對於同性戀人秦山的消失,他耿耿於懷,天天死蹲“殺死”秦山的主持人。在政府缺乏證據無法判刑主持人的情況下,它拿起屠刀爲戀人完成了“復仇”。整部電影對於同性之愛的展示上,十分隱晦,但是表意已經是足夠充分,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導演高超的視覺語言運用。如果說筷子殺人是爲了替秦山復仇,毋寧說是爲了否認愛人另有所愛這一事實。正因此,在事實證據並不能完全證明主持人殺害秦山之時,筷子還是堅信秦山被殺,只有這樣他才能將被背叛的憤怒轉移到他人身上,同時毀滅自己。這種心理和小三何曉芳何其相同,愛人是死是活,存世與否甚至都已經不在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必須確認,對方是絕對愛自己的,在愛中落入了自我的偏執。不同的是,筷子身上表現出了對愛絕對忠貞的“殉情者”傾向。

四. 劉佳——愛的無知。

李嘉琪扮演的劉佳一,一個典型叛逆富家女形象,家境優渥,父母感情不和。她偷出戶口本跟男朋友登記結婚。她的這種做法揉進了對父母的怨恨和反叛,同時缺乏了一絲堅定。同樣因爲年紀輕,欠缺獨立判斷的能力,父母的反對已經讓她開始對愛情產生搖擺,而“白光”的權威則更是讓她確定不移的相信和男朋友之間沒有愛情,因此在男朋友找到她時,她便可以很決絕的說拜拜。男友的問題在於表達的匱乏,多種方式可以表明自己心跡,可到了男友那裏,挽回感情的方式卻只有“強姦”,他認爲人肉體上的親密可以代替自己傳達自己愛意。可沒想到這種極端方式只是讓對方感到更大的傷害。於是他採取了更加極端的方式,“爲對方去死”以表達自己的愛。表達方式的欠缺和對待愛情的輕飄態度共同構成了年輕人尋找到愛情真諦的阻礙。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真實,不自我欺騙、虛飾感情,這也使得他們在最後,得到了彼此相愛的確信。

一個電影如果只需寥寥數語便能講清楚的話,那它的也只是這寥寥數語。許多消費性的電影,創作團隊煞費苦心的往裏塞包袱,這種電影製作起來相對是比較快的,觀衆看的時候笑哈哈,看完後也很快將其遺忘,因爲它淺,它薄兒,沒有給觀衆咀嚼的空間。但一部好的,可以稱之爲藝術品的電影,它必須是豐富的。引用一句被說爛的老話“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接下來我試着提取一個主旨闡釋我看到的哈姆雷特。

愛情與婚姻

由愛情走向婚姻,必然意味着一步步從激烈走向平淡,從幻想踏入現實。鮮花浪漫被財米油鹽所替代,腦海中完美配偶的幻想被近距離接觸後發現的數不勝數的毛病打破。你曾經奉爲“天人”的人,如今卻當着你的面開着門拉屎,提着菜籃子在菜市場跟攤販討價還價。人生最大的幻滅莫過於此。難怪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可我們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愛情真得僅僅如此了嗎?激情真的能夠完全涵蓋並代表愛情嗎?也難怪,人總是更容易發現天空的煙火,忽略水底的漩渦。那浮在水上的部分輕易被所有人看到從而銘記,而水面下的龐大和幽微卻被遺忘,甚至對其完全“無知”。殊不知對內部做深遂的追索,方能讓人獲得最本質的洞悟,接受自然給予人類最慷慨的饋贈。畢竟每個人都可以成爲激情的奴隸,而只有少數人可以不斷追溯,成爲深情的主人。只不過這種追溯需要悟性,也需要修煉,與其獲得難度相對應的是酬勞的豐厚。

武文學的婚姻看似平靜,實則是掩耳盜鈴,妻子張燕的痛苦程度已經到了不得已向其他男人尋求宣泄的程度。而在“白光”之前,最可悲的是不自知,如果沒有這道白光,武文學很可能就永遠生活在自我欺騙的良好感覺中,這種將問題遮蓋起來以充作沒有問題的做法,魯迅先生早在我國國民的情性中極早的發現並揭露了出來,可時至今日,我們仍舊如此,因爲我們實在太脆弱,以至於無法面對真相。武文學這個人物的代表性是十分廣泛的,當然這個人物也是可愛的,當人們勇敢的撕開遮羞布時,正視問題時,才能夠真正開始着手於解決問題。當在令人心動的誘惑面前,內心經過百折千回的搖擺,千百次想要屈服,最終還是剋制住,方顯露出人性的真實和堅守的可貴,方纔具備將君子前面的僞字拿掉的資格。

當然,文中的趙峯與其妻子發現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類似美國的戒酒會一般,將內心的齷齪向衆人袒露,被曝光的齷齪被大家淨化掉了,同時也是將其合理掉了,他們的做法顯露出鮮受道德約束的西式風格,既然婚姻的道德約束力越來越小,乾脆取得配偶的知情同意,廢除掉夫妻雙方的忠實義務。

婚姻強調了愛情的責任與義務,愛情則滋養了婚姻的存續。從此意義上,李楠的婚姻早已是名存實亡,丈夫留戀於不同女人之間,他對於愛情的認識停留在享受追求的過程和歡愉的時刻,當情慾減退,宴會散場,他便匆忙逃去。這樣的男人懼怕責任,也無法擔當起責任,跟這樣的男人步入婚姻是可怕的,因爲他求愛時作出的承諾不可輕信,它的有效期實在太短,輕信的結果就是註定慘淡的收場。

充滿危險的工作,男同性戀,偏執,單拿出一點,在中國當下的社會環境下談婚論嫁都十分困難,當這幾個標籤融合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連談論他的未來都變的幽暗。筷子選擇斷送自己的未來,與其本身明白在周邊環境的傾軋下,他根本沒有呼吸的空間不無關係。

在病牀上,男友被包裹成糉子,劉佳一說出了自己心裏話,男友的以死明志換來的是劉佳一無論風雨都照顧他的承諾,她究竟是一時興起還是矢志不渝,這一切都不好說,但此時此刻,兩人廝守的意願如此強烈,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導演給出的答案,二人將以這種姿態進入婚姻。

四人的愛情問題各不相同,採取的態度與方式也不相同,展現出了愛情的差異性,然而芸芸衆生在愛情剛剛來臨時,難掩的悸動,在愛情死去時的失魂落魄的悼念,在愛情中迷失時的迷惘,這些感受都是相通的。“白光”究竟代表了什麼呢?導演的回答說是一種象徵,“有的人將其解讀成時光,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年幼時一同的玩伴、初戀現在早已不在聯繫,曾經多麼要好發誓永遠在一起,如今都已天各一方,音信全無,長大的過程就是失散的過程,他們就是我們的,被時光抓走的人。”這個說法讓人點贊,而我本人更願意將“白光”認爲是一種最高意志,當然作品的最高意志便是導演的創作意圖,通觀全局,不難發現,“白光”作爲一種終極審判的力量,它來了,它審判,它回答。

《被光抓走的人》觀後感及影評【4】

影片的前提是一個非常荒誕的設定,有一天在全球各個地方產生了幾秒鐘奇妙的光束,光束過後有部分人消失了。

去了哪裏不知道,活着還是死了不知道。

經過許多科學家們的分析,和消失人羣的客觀規律,大家推測,被光抓走的人都是相愛的人們。

電影叫《被光抓走的人》,然而演繹的都是被剩下的那些人們。

這套路,簡直就是奇葩說的一道辯題,尤其是有馬東的聲音和李誕的客串,這不就是奇葩星球的一項新政策嗎……

這道題要辯的是什麼呢?這道題要辯的是:

是主觀產生愛情還是客觀生產愛情。

開場就是已婚已育夫妻武文學(黃渤)和張燕(譚卓)的起牀戲,武文學醒了的第一件事就是點菸,薰醒了老婆,在抱怨下不情願地掐滅了煙,嘴裏的那一聲似有似無的嘟囔是婚姻生活裏偏弱男性的儀式性反抗,並不求結果。

隨後兩人開始房事,很自然地都用手抵住牀頭,爲的是不讓老舊的牀發出聲響,怕吵醒隔壁的孩子。

期間張燕聊起了武文學評職稱的事情,這一點點隨機的情趣就像剛剛點着的演一樣被熄滅了。在我的理解,武文學的勃起可能不出於性致,而是早上的自然反應,張燕的擔憂,是中年夫妻最常見窘迫,壓住了家中吱呀作響的牀頭,壓不住社會中的人情事故。

這段精彩不僅僅在於表演,同時也給電影奠定了一個很重要的基調,真實。

爲了這種真實,創作團隊很大膽,在於他們採用了非常毛線的光影處理方法,幾乎趨近於自然光。

當然現在社會題材、寫實風格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一轉變讓人欣喜的是攝影、美術和燈光也越來越趨向真實感而非流行了許久的大片感。

而更加顯著的其實是攝影和美術,你可以看到《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片子,市井氣息以及生活的合理化做得非常接地氣了,然而燈光依然會有一個矛盾,那就是照顧角色和劇情的邏輯光源。

這可以理解,當觀衆看電影時候,當然非常需要看清楚演員的臉,或者劇情中所有的細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觀影習慣。

然而如果更趨近於現實的話,你可以設想在拉着窗簾關着窗的房間裏,沒有開燈的室內,那種更接近於肉眼和記憶的環境的樣子,在這部影片中被呈現出來了。我並不能說誰好誰不好,確實有些鏡頭中是看不到觀衆想看的內容的,但可以被聯想,個人覺得,也挺好。

這種壓迫性很強的真實感,向上追溯,是簡歷在一個荒誕腦洞的前提下,會佩服導演,並不是把一個噱頭做足,而是以此爲起點來探討當代社會中我們的真實生活和情感。

這種聰明很難得,和我看庫斯圖裏卡的《地下》非常相似,沒看的時候讀劇情梗概,哇,那是多麼絕妙的一個想法啊,爲了革命一羣人不得不委身藏於地下,生產勞動希望革命的成功,而這一切被他們唯一和地上世界聯繫的同志利用背叛,這裏面的衝突和糾葛想想都太精彩。

然而庫斯圖裏卡並沒有把重點放在這上面,而同樣用了絕大部分篇幅探討在這荒誕前提下人們信仰和生存的意義。

這種強迫很強的真實感,向下,延伸到四五組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上面。

導演的意圖很明確,他想盡量多地照顧到可以思考到的類別,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夫婦、丈夫頻繁出軌的即將離婚妻子、年輕衝動的小情侶、不敢逾越紅線的隱祕同性愛人、開放關係的夫婦們、病態愛妻的年輕科學家。

其中黃渤和譚卓飾演的這一對夫婦是主線人物,其他各組人物筆墨漸弱。

可以理解,畢竟似乎大都並不屬於社會所弘揚的主流價值觀。

白客飾演的小混混讓我眼前一亮,那股子狠勁兒是用來武裝自己來面對這個社會的,骨子裏卻是不敢承認同性傾向的懦弱,所以那痞氣和戾氣是假的,表面的,不多不少正正好。

王珞丹飾演的丈夫頻繁出軌的妻子,似乎和白客的人物有些重疊,內心愛着,嘴上不認,面對一個又一個浮現出來的小三小四們,一點點打開自己對丈夫真實的情感,中規中矩,在這個大羣像裏比較下弱了點。

焦俊豔很驚豔,賓館裏和武文學的一段戲看似簡單,卻很複雜,讓我想起了呂樂的電影《小說》裏,王彤和王志文在賓館裏的一夜。焦俊豔在這場戲中的一句話我很喜歡,“如果今天我們上牀了,我可能就不愛你了,也許現在我已經不愛你了”似乎就縈繞耳邊。

既然說到這裏,不如說說所有片段的影子。

王珞丹丈夫不斷出現的情人們,讓我想起了婁燁的《浮城謎事》中秦昊所扮演的角色;

黃渤和譚卓的中年夫妻,讓我想起了許鞍華《男人四十》中張學友和梅姑;

黃覺讓我想起了一本書,《鄰人之妻》。其中一個章節裏也有這樣一個領袖人物帶領小羣體的人們打破禁忌。那個遞出來的玻璃碗,讓我想起了李安的《冰風暴》,同樣的玻璃碗不同的裏面是鑰匙。

唯一覺得有些遺憾的,大概就是主題過於單一,只探討了相不相信主觀的愛,會不會被客觀的約定所幹擾,不喜歡的是那對小情侶,有些像無頭蒼蠅。

片尾有一個長鏡頭,黃渤和譚卓在廚房熱飯,文琪飾演的女兒從廁所出來,再簡單不過的一場生活戲,難在從中看到生活,畫幅和構圖讓我想起了《海上花》中梁朝偉醉酒鬧事的一段,似乎什麼也沒看到,又似乎什麼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