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範文

觀後感 閱讀(5.25K)

《中國合夥人》是一部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業者的故事,故事背景的時間跨度是從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至今,片中人物的經歷是以中國的創業傳奇人物們爲原型塑造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國合夥人》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你們。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範文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1

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夥人》有這麼一句啓迪人的話。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曾經說過:陳可辛屬於“文化人”一類,當然是針對他作品的一次褒獎。這次出人意料的是,陳可辛這位在泰國、美國長大的香港導演,放棄了武俠、無離頭、鬼片等港片專屬風格,拍了一部很“內地化”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然而,就這麼一部電影,在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過程中,這部影片成爲最大黑馬,一舉囊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同時收穫了多項提名。與同檔期同題材的《致青春》相比,《中國合夥人》票房早早突破5.3億的陳可辛老師可謂給趙薇同學上了一課:雖然趙同學想把自己在內地親身感觸的校園生活灌輸給觀衆,但《致青春》到後來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結尾不知所云。出彩的只是那幾個長得靚的面孔。反倒是《中國合夥人》,通過一個簡單的勵志故事,收穫了很多觀衆眼淚,而一向偶象派的黃曉明,居然通過一個很土並很醜陋的造型,獲得了觀衆認同,並一舉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稱號。據說,很多企事業單位,把《中國合夥人》列爲“教材”,組織員工觀看;而有的更爲直接,將《中國合夥人》作爲典型成功案例,作爲員工培訓教材用。

其實,《中國合夥人》只講了一個不成故事的故事,說三個懷抱着“美國夢”的年輕人創辦英語培訓機構的故事:成東青(黃曉明飾演)—農村出身的土鱉,不甘於當農民,考了三次大學聯考,終於考上燕京大學,但在申請美國簽證時被拒;孟曉駿(鄧超飾演)—自信地認爲自己永遠是最優秀的那個“海龜”,卻在留美過程中根本找不着工作,當助教被炒,只得在餐館當侍應生;王陽(佟大爲飾演),夢想是當詩人的“憤青”, 因一個一見鍾情的美國女孩放棄了“美國夢”。三位燕大同學,有的美國夢圓,有的美國夢碎,有的美國夢圓了又碎,最終通過合力創辦英語培訓學校,實現了“中國式夢想”。

《中國合夥人》之所以成功,時下有句戲言:打動女人靠言情劇;打動男人靠勵志劇。許多喜歡《中國合夥人》的觀衆,把《中國合夥人》成功歸功於其懷舊或者勵志。認爲這是一部有夢想、有奮鬥主軸的青春勵志電影,與“中國夢”暗合,切合當下主題。其實,《中國合夥人》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其貼近生活。雖然陳可辛一再對外表示《合夥人》與新東方無關,但明裏人都會輕而易舉的將電影中的主角和新東方的俞敏洪、王強、徐小平的創業故事對號入座。據說俞敏洪看完此片只說了一句話:“電影挺真實的,不過現實更殘酷。”而徐小平在看電影剪輯版時情不自禁的“數次痛哭”。所以,《中國合夥人》還是挺接地氣的。而影片中許多經典的歌曲,如:《海闊天空》、《瀟灑走一回》、《光陰的故事》……,十分吻合電影中關於“夢想”的時代背景,容易讓那伴隨這些歌長大的人產生共鳴。魯迅說過:“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數人是倒不如看一個漂亮活動的村女的,她和我們相近。”與我們如此相近的電影,想不打動我們真的會很難。

然而,更爲精彩的莫過於《中國合夥人》對夢想的刻寫,“Do you have a dream ? ”

“Do you have a dream ? ”(“你有夢想嗎?”)

電影中的直接回答是有點戲謔,“春夢算嗎?” 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沒有夢想,有的人被動接受別人給我們的夢想,或者,迫於現實生活,有的人把夢想收了起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堅持自己的夢想呢?就象電影中的主角成東青,辦英語培訓機構從來不是他的夢,成東青最初的夢想是跳出“農”門,過上好日子。在兩位燕大校友的影響下,成東青做的是美國夢。在出國簽證被拒,並被學校開除後纔在肯德基進行英語培訓。爲了生活,成東青不得不拼命賺錢,正如電影中所說,“掉在水裏你不會淹死,呆在水裏你纔會淹死,你只有遊,不停的往前遊。”。

電影中的成東青(黃曉明飾演)是醜陋的,據說跟新東方的俞敏洪很相象,有點土鱉,甚至有點摳門,在別人眼裏,“只會把錢裝進口袋”。成東青不開燈,當然這不是浪漫,而是爲了省錢;爲了省錢,成東青當初培訓用的場所是肯德雞餐廳、國企廢棄的廠房。成東青把新夢想培訓機構當成了自己的夢想。在堅持夢想的過程中,成東青和他的合夥人不斷經受時代考驗:被主管機構處罰過,被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侵權,成東青甚至被自己的朋友兼合夥人攻擊過……以至於王陽在婚禮如此感慨:“永遠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在那種情況下,成東青還是在堅持自己的夢想,認爲“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並且講了一句經典的話,“那些從一開始選擇放棄的人不會失敗,因爲他們一開始就失敗了。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真正可怕。”守得雲開見月明,因爲堅持,成東青終於夢想成真,被媒體和青年譽爲留學教父。

反觀現實工作中,或許我們有的人把工作當成了自己的夢想,或許有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放棄了,或許有的人認爲工作中有些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中國合夥人》告訴我們,不管是不是你的夢想,堅持就是勝利。你在堅持的同時,可能會讓你夢想成真。如果你放棄了,或許你會放棄一個收穫夢想的機會。所以,有空的朋友,不妨看看《中國合夥人》,或許你會有所感、有所獲。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2

蘇梅在紐約,與成冬青打電話說要分手,這句話如此自然地流露出來。一不小心,它就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了他的心裏,他再也不甘心做着原來懦弱無能的自己。從次他漫無邊際的改變旅程就拉開了帷幕······

若不是這樣一部轟轟烈烈,殘酷無比卻又百分之百真實的電影,我們永遠只會陶醉於,享受於,安逸於《致青春》的懵懂單純之中,美好純粹得如同一顆琉璃,以爲那就是人生。但真實的一面呢,粉紅色下那濃重的大塊大塊的黑暗,有人看見了嗎?再說蘇梅的那句話吧,也許它本身所要表達的,僅僅只是太多的無可奈何,太多對社會悲涼的看透。可是與此同時它更是千萬青年爲了理想奮鬥一生,妄想實現的終極目標。可是,改變世界,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嗎? 也許你遲早會遭到無情的打擊!以爲你曾經那麼摯愛,視之爲生命的夢想與追求可以當飯吃嗎?在進入社會的這一刻算有幻想消失殆盡,所有的彷徨、無助、猶豫、絕望全部被現實無情地撕碎。那不是你的盾牌,你一無所有,你所有高傲不羈的棱角會被現實這無形的利器一點點削平,你的人格尊嚴會被無情地踐踏。

電影中上演這幕悲劇的人,是孟曉駿。按成冬青的話來說,成是這批人中“遊”得最快的,可是他也沉下去了。成是一個如此深沉內斂的男人。他比所有人都更早清楚銳利地看透了這個世界。可是與此同時,他卻也是一個爲夢想而癡狂的青年,他太低估了世界。當同學們形容這一代人的時候,有人說孤獨,有人說追趕,有人說懷疑,可是他說,是改變,改變身邊每個人,改變每件事,唯一不變的是此時此刻的勇氣,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會改變世界。然而真正改變世界的地方,只有美國。那時的他是如此意氣風發,可是他實在是太年幼,太天真了。順利拿到簽證之後,便直奔理想中的美國,可是他只能做實驗員餵養小白鼠,最後淪落到到餐廳當雜工。他完全被現實給擊敗了,他只能一無所有地回到中國。第二次,他帶着自己的世界來到這裏,,卻等了八個小時,喝了六杯咖啡,也沒有見到所謂的布諾先生一面。他就這樣被阻隔在夢想的大門之外,永遠只能是個註定失意的路人。他用了自己全身的力氣妄圖改變世界,可是一次次被現實擊垮。

成冬青更是完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他原本是一個甚至算是窩囊的老師,被領導欺騙,被學校開除,被女友拋棄,被警局抓了。可是在他成功之後,被美國公司侮辱的時候,他勇敢地站起來,他說,他有一個朋友孟,比他優秀,比他更應該成功,他來到美國卻失意而歸,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戰場。他說過,他要以自己的方式,爲孟贏回尊嚴,按中國說法,他是一個害怕承擔任何風險的土鱉,可是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會賦予我們打敗恐懼的勇氣,他願意背水一戰。沒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只有無盡的辛酸和豁然的情懷。這時我才明白,也許改變世界僅僅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想,可是有一件東西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它從來就沒有改變過,堅如磐石,是他們的友情。也許他們從來都不會明白自己在對方的心目中地位是多麼根深蒂固。一切的矛盾,總是以他們共同的利益爲出發點,一切的矛盾衝突,只是因爲他們之間都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新夢想更好。

還記得王陽的婚禮上,他曾經說過給朋友們的三句忠告,其中有一條尤爲感人,千萬別和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無非就是孟與成,王陽只是一個沒有遠大追求的小人物,他從不熱衷於追夢,甚至他開會時在玩手機,他在這鐵三角的友情中,卻也是最堅不可摧的。每次都是成和孟爲了公司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王承受了兩倍的悲傷與憤怒,那麼小心翼翼地維繫鐵三角的關係,真是太讓人心疼了。他最後明白了一切,明白了平淡的幸福,明白了單純的友情與複雜的商業夾雜在一起,終究兩難。

最後,我想送一句話給孟,生活一切都未曾改變,亙古而來改變的是人心和這個輪迴。別試圖着改變世界了,你擁有世界最不會改變的東西。

中國合夥人觀後感3

電影《中國合夥人》影片的結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強,還有張朝陽、王石、楊瀾,甚至還有老乾媽事已至此,眼眶終究還是溼潤了,不是那種強烈的感動或者悲傷,而是一種很奇怪的共鳴。

爲什麼電影裏帶來的共鳴是“奇怪”的呢?

關於我,離電影裏那段青春距離還是挺遠的,那樣的裝扮,那樣的校園,那樣的圖書館,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從未想過去美國,更是沒碰過託福,沒碰過GRE,大學裏每天都在吃喝玩樂看着苦逼的背單詞的室友,然後偷笑。再其次,我從未讀過新東方,哪怕新東方熱已經掛到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不愛讀書的我,都不爲那些老師們的“笑話”所動,堅持打工、實習,愉快的繼續吃喝玩樂。最後,我沒有有着共同理想的好夥伴,也沒有想過自己去創業,闖出一片天,工作兩年了,還是各幹各的,來去自在,兩袖清風。

我的青春,和電影裏表達的,截然相反。

可讓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歲月看似離我的校園生活更接近,但它並沒有讓我有所感觸,反而是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合夥人》,反而是沒有在我的青春裏呆過的陳可辛,把故事說進了回憶裏,有笑有淚,令人欣喜。雖然吳君如笑着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完全沒進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說,這次的迴歸,很棒。

影片放完了,前前後後響了三遍掌聲,然後觀衆紛紛與陳可辛導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從50後到90後,居然個個都能從電影裏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的影子。一個老伯激動地說:我兒子當年在美國就是這麼的苦啊!被開除了,然後一個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裏打個電話……一個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說,電影裏的'那一首首有關青春的歌曲,實在是勾起了校園的回憶……我說,電影裏有一句臺詞深深地撼動了我,具體記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

即便你沒有經歷過着一切,但依然會爲這三個男人的夢想叫好;即便三個合夥人的英語發音實在是很“屌絲”,但依舊不會阻礙青春能量的迸發;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中國合夥人》後還是覺得,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爲青春不是帥哥美女的專屬,不是一代人的專屬,青春,屬於每個人,哪怕你是個二愣子,哪怕你是個純屌絲,哪怕我就是不愛背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