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心得體會觀後感7篇

觀後感 閱讀(2.64W)

心得體會的內容必須是自己的真實體會,這樣的心得體會纔是有價值的,你的心得體會寫好了嗎,心得體會可以讓我們內心的想法得到很好的表達,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心得體會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心得體會觀後感7篇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1

作爲檔播出十幾年的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早已是我們最爲熟悉的朋友,在2021年九月一日的今天,全國中國小生齊齊呆在家裏,看着電視等待開學第一課的播出。

新學期新氣象,我們作爲學生即將要展開下一學期的學習之旅,國家爲了讓我們更有學習動力與方向,就給我們送來《開學第一課》這一重禮,不僅教我們各種有用的知識,更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精彩的節目,讓我們的幼小心靈得到祖國發展歷程中,各位革命先輩愛國精神的薰陶與滋養,開拓個人眼界,也讓我們的未來人生,更有方向與目標。

在祖國發展的這幾十年時間中,經歷過無數艱難險阻與困難,但在一代代優秀共產黨員的努力下,我們擁有如今這個幸福美好的新中國。2021年是我們偉大黨的一百歲生日,在這百年的征程中,可以說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如今的這個新中國。

身爲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少年,我一定要像《開學第一課》各位革命先輩們一樣,堅定自己的愛黨之心,爲中國共產黨所有黨員的共同願景而努力學習;鑄就一顆愛國之心,在未來自己長大以後,能夠爲我們親愛的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黨一百年華誕的見證下,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在未來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夠承擔起屬於自己的使命,不辜負黨與祖國對我們的期盼與關愛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2

一個地區、一個家庭的貧困,必然有其形成的長期原因。除了歷史的、區域的等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主觀上的原因。如經濟薄弱村主要的還是村支兩委的軟弱渙散,貧困家庭主要還是沒有勤勞致富的吃苦精神。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藉助外力的幫扶是必須的,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很多地方戴上扶貧的帽子就不想脫,扶貧的項目上了不少,但資金使用績效不高,老百姓不滿意。歸根到底,還是脫貧致富主體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內因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

所以精準扶貧很重要,在工作中一定要精確劃分扶貧對象的類型,採取按戶分策的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的,主要通過幫助其安排就業或新上農業生產項目等產業扶貧辦法;對沒有勞動能力的,主要還是要通過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解決。

開展扶貧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

結合我們掛鉤幫扶的薄弱村來說,要解決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收入兩大問題,首先是要解決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了,集體有錢了,村幹部才能爲村民做事,才能取得村民信任;有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才能解決村民的就業,才能解決村民的困難。

所以我們在制定掛村幫扶工作方案時,一定要將發展村集體經濟放在首位。要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支兩委和村組幹部的思想認識和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非常重要。所以在幫扶方案的制定、項目的選擇、方案的實施等具體工作過程中,我們都必須緊緊團結和依靠村支兩委和村組幹部,堅持做到“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

在考慮村體經濟發展時,還要堅持做到規劃引領,凡事都要在鎮村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的框架下實施。發展項目選擇注重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三個方面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由於脫貧攻堅任務的時限性,我們還要充分考慮項目建設的收益時間。除了上一些打基礎、長遠發展的項目外,還要注重選擇一些投資少、見效快、收益穩的短頻快項目,確保能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3

“記錄時代,戰疫有我”。中新社今日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系統梳理中國戰疫進程,全景展現面對疫病突襲中國的主動施爲與國人的萬衆一心。

疫情發生後,中新社整合多方力量,陸續向湖北武漢派出多名記者。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們不計生死安危,扛住重壓、深入一線:探訪火神山、雷神山兩所在建醫院,與李蘭娟院士一起“紅區”查房,跟隨志願者汪勇走進武漢金銀潭醫院……用鏡頭記錄下戰疫進程中大量寶貴影像。連續奮戰的武漢一線記者,聯同中新社遍佈海內外的其他同仁,超過百位參與者的努力付出,爲原創系列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的成型打下堅固基石。

?中國戰疫錄》由中新視頻傾力打造,五集分別爲《疫病突襲》《全民戰疫》《中國速度》《醫者大愛》《四海同心》。既有嚴重疫區疫情發展脈絡,也有全球視野下的勠力同心;既有全民參與的宏觀敘事,也有個體捨生忘死的生動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空前、影響空前的這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到底是如何組織、如何進行的?中國人再次衆志成城、共克時艱何以寫進國家敘事?醫者、凡人如何勘破生死、譜寫溫情大愛?這些都將在片中找到答案。

?中國戰疫錄》配中英文雙語字幕,3月30日在中國新聞網及境內外多個視頻和社交媒體平臺上線,敬請關注。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4

希望後人論道這場“疫”情,是這樣道:己亥年末,庚子年春,荊楚大地疫,染者數萬計。衆人皆恐,足不出戶。時天下震動,南山抵守江南郡,率白衣軍衆數萬,然九州一心,能者皆竭力,月餘疫盡去,華燈初上萬國稱讚,此爲大幸.....

——題記

萬衆人民一心,共同抗擊疫情

剛剛告別了2019,我們撲進2020的懷抱中。新型冠狀病毒也在春節期間來勢洶洶,牽動着中國人民的心。全國人民萬衆一心,共同抗擊戰“疫”。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人民衆志成城,全國人民紛紛投身於抗“疫”戰爭中,勢必打贏這場戰“疫”。各個相關部門迅速準備着,一場疫情防控正在開始。無數的白衣天使紛紛往武漢趕去,他們不顧一切,只爲了從死神手裏搶回病人,哪怕只有一一個。他們脫下口罩的那一刻,清晰的看見他們被勒出的一道紅痕,我們看見的,是他們臉上那幸福的笑容。他們是這戰“疫”的最美逆行者,大醫精誠,最美逆行。

他們的樣子,像極了中國!在遇難時,永不退縮的樣子;在困境時,勇往直前的樣子。這就是中國,這就是中華民族!

爲衆人抱薪者,必爲人民所記。因爲他們,我們不怕;因爲他們,我們相信。像每一位白衣戰士致敬!相信這場戰“疫”,中國會贏,中國會贏,中國必須贏!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5

理想是心中的綠洲,努力走,總有一天會到達。我的理想是當飛行員,遨遊在藍天之上。

在國慶閱兵式上,一架架飛機拂過天安門廣場,全國人民都注視着飛機,飛行員一定很光榮吧!這時,我便在心裏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成爲一名光榮的飛行員,讓我的家人爲我自豪。”有時候,我會想像自己開着飛機遨遊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大聲的高呼,看,這是中國的飛機;或是駕駛着戰鬥機與敵人作戰,證明中國不是弱國;還是靜靜的駕駛着飛機,觀賞地面的景物,告訴自己,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是多麼渺小。

爲了夢想,我努力的奮鬥着。

當飛行員需要強健的身體,所以,我每天努力地鍛鍊着。早上,我都堅持走路或慢跑上學,晨跑時我也不會偷工減料,因爲,理想的信念支撐着我。只有努力的鍛鍊,纔會有健康強壯的身體。

當飛行員需要一個智慧的大腦,所以,我經常會做一些智力題。每天放學,我都會上網查找一些智力題來做,這樣既娛樂又能提高我的反應能力,兩全其美的事爲啥不做。

當飛行員的學習成績要好,所以,我發奮地學習着。上課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講;下課以後,我回憶老師上課時傳授的知識;回到家,我專心地寫作業;睡覺前,我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再“消化”一遍。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的成績在班裏始終名列前茅。

當飛行員的視力要好,所以,我不能貪看電視。每天認真做眼保健操,和電腦還有電視保持距離,小心的保護眼睛。

雖然這個夢想很遙遠,但我一定不會放棄的,加油吧,盛禕婧!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6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個世界上,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這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是日記體兒童小說,原名《心》。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啓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爲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

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心得體會觀後感篇7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爲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爲“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爲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