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讓子彈飛》觀後感範文精選

觀後感 閱讀(2.19W)

讓子彈飛一會,絕不單單是一部賀歲電影,姜文用心良苦。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讓子彈飛》觀後感範文精選

讓子彈飛觀後感

在2010年12月31日,我們一家吃過晚飯,坐着爸爸的車去新開張的三和影院看賀歲片《讓子彈飛》。

車裏很溫暖又很溫馨。車窗外飄着零星的雪花,馬路兩旁的路燈在夜空中閃爍着微弱的桔黃色的光,放眼望去,像兩條蜿蜒的長龍。到了三和影院,我們順着樓梯爬了上去,樓梯兩旁掛着精美的電影廣告牌。到了收銀臺,有兩個大姐姐穿着草綠色的制服在收銀臺後面忙得不可開交。這天看電影的人很多,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最後輪到我們了,那收銀臺的大姐姐安排我們坐一室一排8、9、10座,讓我們稍等,正因那廳裏的電影還沒有放完。等了一會兒,我們跟一個戴話筒的大哥哥去了一號放映室。放映室裏有六排座位,每排10多個椅子,呈梯形分佈。椅子是紅色的小沙發,扶手上還有一個小圓筒,是用來放飲料的。電影屏幕是長方形的,電影機就安裝在座位後面的牆壁上。大家紛紛找個座位坐了下來。這時放映廳的燈光熄了,從牆後打出一束光來,電影開始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馬邦德(葛優扮演)帶着他老婆、師爺他們坐着馬拉的火車,烤着火,喝着紅酒,唱着《送別》去康城當縣長。但是火車在半路上遇到了馬匪,火車翻了,只留下馬邦德和夫人,其他人都一命嗚呼了。馬縣長爲了活命,假稱自己是師爺。強盜頭子張麻子就裝成馬縣長去鵝城上任。進城後張麻子的養子小六子被鵝城最大的劣紳黃四郎的手下胡飛逼死了。張麻子決定爲民除害,殺死胡飛和鵝城一霸黃四郎。黃四郎也懷恨在心,於是設計了一個鴻門宴。在鴻門宴上,黃四郎送假馬縣長一雙寶石。那寶石是無價之寶,黃四郎是想收買馬縣長讓他去剿匪。同時他又讓胡飛扮成土匪的模樣把馬伕人射死了。黃四郎又出了一個詭計,把一個威力巨大的炸彈埋在路上,想趁馬縣長他們去殺匪的時候,踩到炸彈炸死他們。在剿匪的途中張麻子的士兵都被黃四郎的人打死了。老二被抓吊死了,只剩下老三、老四、老五、老七和馬邦德及張麻子。他們奮勇殺敵,不料馬邦德被炸彈炸死了。張麻子帶領手下浴血奮戰,最後殺死了假黃四郎,真黃四郎也自殺了。村民們欣喜若狂,拿起槍殺向黃四郎的家,拿走了本來就應屬於他們的東西。

看完電影后,我明白了張麻子上山爲匪,是正因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們只好落草爲寇,劫富濟貧。他們是爲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們除暴安良,爲民除害。這充分說明了公平正義是社會永恆的主題。

讓子彈飛觀後感

2010年有兩部電影是我格外難忘,一部是《阿凡達》另一部是《讓子彈飛》,其中,《讓子彈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電影主要講述了山中的麻匪劫持了一輛坐着買官的人的火車。(lz13)麻匪的頭——張麻子扮成買官的人和軟弱能的老湯去鵝城騙財,到了鵝城,張麻子看見了貪官黃四郎虐待人民,不禁生出一股同情之情,便用計謀戰勝了黃四郎,讓鵝城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電影中的張麻子的形象無疑是從西部牛仔形象演變而來的——維持正義,敢打抱不平,喜愛用槍聲向人們示威,但這些卻被融入了官場,爆露出了官場上的種種不良的現象。在現實的社會中的確有這樣的事情,比如說陳水扁,他在臺灣貪污了好幾個億,在監獄中用種種方法出獄,繼續在外面貪污,像在臺灣上的一顆污點——就是《讓子彈飛》中的黃四郎,只但是張麻子變成了無形的法律——最後結果也是依法處置。這部電影能夠說是一張過濾紙,用鏡頭述說了中國官場上的一個字,那就是——貪。它幾乎成了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腐敗,用不合法的手段隨意拿錢——這是中國的經濟一向滑落,假若全世界沒有了貪官,那麼就沒有了腐敗!沒有了落後!更沒有了貧窮!其他國家早已開始號召,但唯有中國,爲貪官而煩惱,因貪官而貧苦,貪官似乎成了中國個性的標誌,我們就應行動起來!剷除那些讓中國落後的貪官!不讓《讓子彈飛》中的黃四郎出此刻我們偉大的祖國上!

讓子彈飛觀後感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想到的是一部叫《無恥混蛋》的外國影片。《讓子彈飛》與這部影片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讓子彈飛》更具有中國特色,對中國人的人性描述和刻畫更多些。

片中的湯師爺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一個模型,膽怯,欺軟怕硬,貪財,妥協,逃避,順從,但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惡。這是在我身邊常常能夠見到的小人物。

有時候,能夠在報紙上,或是在電視的新聞裏看到,當有人遇見危險,路人常常冷漠相對,沒有人願意出手相助。這就反映了人們矮小的心理。他們不願幫忙,並非出自於他們落井下石的惡意,而是怕給自己惹上麻煩。湯師爺就是這種沒有安全感,沒有能量的一個代表,當然,也談不上擔當。因此,在師爺最後死的時候,他對張麻子說,“你鬥但是黃四爺”。但師爺卻個性的善良,在生命的最後,要求張麻子“不好回鵝城”。

那裏面的鵝城,我不知道,意圖是否是在說明,那個城裏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國人從衆心理的,就是在張麻子攻黃四爺的碉堡的時候,張麻子當衆砍掉了黃四爺替身的頭,大家才一鬨去了黃家。真的黃四爺沒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的攻下了黃家的碉堡。這說明,在對待惡霸的時候,不是大家沒有潛質將他打翻,卻是正因大家膽怯。

我個人最喜愛的片段是,關於張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張麻子叫張牧子,是跟隨將軍打仗出身的戰士。正因軍閥割據,自己不願委身於人,因此落草爲寇。人們以爲是土匪就不能是張牧子,理所應當的是張麻子,張麻子臉上不就應是乾淨的,他就就應是滿臉的麻子。

爲什麼,我們的生活,總要順從一些,莫須有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