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個人觀後感精選4篇

觀後感 閱讀(2.67W)

2021年11月7日,第八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舉行,10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採訪經歷和故事,展現了全國新聞戰線在2021年重大新聞事件中的優異表現,觀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個人觀後感精選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個人觀後感精選4篇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觀後感1

去年夏天,埃博拉如洪水猛獸般,突然襲來。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幾內亞先後進入緊急狀態,西非大地,成爲一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一輛輛救護車呼嘯而過,西方遊客、醫生大批撤離,空氣中瀰漫着絕望和恐懼。

那是我在人民日報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第三年,距離任期結束還有100天。得知中國新一批援助物資運抵西非,我立即請纓,衝向疫區!從南非出發,輾轉20個小時,我終於抵達塞拉利昂。下了飛機就開始採訪。因接觸感染者而被隔離的中方醫務人員見到我激動地說:“人民日報記者來看我們,太好了!” 在醫院門診採訪時,只見一名當地男子神色慌張地衝進來,大聲喊:“埃博拉,我感染埃博拉了!”

街邊、碼頭、電信營業廳……我走入緊急狀態下幾乎要癱瘓的當地生活,不知道身邊誰是感染者,誰是下一個倒下的人。爲了便於深入採訪當地人,我不管那麼多就鑽進一個又一個小村。我能做的就是以筆和相機爲武器,馬不停蹄地戰鬥,把疫區的最新情況報出去。8月中旬,人民日報專門開了兩個專欄,講述中國與非洲國家同心抗擊疫情的動人故事。

中國醫療隊員王煜是一個14歲孩子的父親,他曾接觸塞首都第一例感染者。21天的隔離期剛剛結束,他又扎進了病房,“與死神擦肩不是退縮的理由”,他說:“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十幾天前,塞拉利昂最著名的醫生不幸死於埃博拉,在金哈曼路醫院,20歲出頭的護士穆蘇一邊爲之流淚,一邊毅然穿上了中國援助的防護服,“我的父親不讓我來上班,但是我是一名護士,我要和中國醫生一起戰鬥。”

一起戰鬥,一起爭取生的希望,一起保衛這片家園。這是抗擊埃博拉的所有人的心聲,也是鼓舞我在疫區奔波的強大動力!算一算,塞拉利昂是我走過的第十八個非洲國家,我在非洲度過了整整1001個日夜。我經歷過戰火洗禮,與瘧疾、黃熱等疾病擦肩而過,可這1001個日夜,我同樣被稱作兄弟、喚作朋友,見證友誼與合作,被奮鬥的力量和發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

記得去疫區的時候,捏在手裏的是一張單程機票,沒想到返程成爲更大的難題。疫情蔓延,航班縮減,陸路或海路離開疫區希望渺茫,不知何日是歸期。疫區的採訪經歷,讓我被很多國家視爲“危險分子”,拒絕入境。不得已,我在國際航線輾轉60個小時,回到北京。我把懷揣了半個多月的結婚戒指遞給未婚妻,她喜極而泣,悄悄地告訴我,父母這些日子裏每天都是一大早起來等新出的報紙,等我的消息。

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有情者,跨越天涯手牽。

600多年前,鄭和率遠洋船隊四訪東非,古老海上絲綢之路書寫的中非友誼薪火相傳。半個世紀前,一位喀麥隆留學生在人民日報上說,“在喀麥隆,人們一談到獨立,就想到中國,因爲中國過去和我們現在的命運一樣。中國就是自由,就是勞動,就是快樂,就是友誼……”半個世紀過去了,69名中國同胞長眠在坦贊鐵路的專家公墓,兩萬四千名中國醫療隊員救治了超過兩億七千萬人次當地患者。

獨行快,衆行遠。我們迎來中國和非洲國家同心共建“一帶一路”的大時代。中非合作論壇都15歲了,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6年成爲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中非2014年貿易額比1960年增加了2000多倍。手牽手,中非永遠做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真、實、親、誠的故事寫不完,這是風雲激盪的國際舞臺上高高飄揚的旗幟,人類外交史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回國快1年了,但我經常是三句話不離非洲,被同事、朋友們稱爲“小非哥”。

夜深人靜的時侯,我會時常想起非洲,想起在那片熱土上用腳丈量土地、用心記錄友誼的同事們,想起堅守在疫區,以及非洲其他地方的外交官、醫務人員、維和士兵、中資企業員工……他們常說的一句話,不時在我耳邊迴響:中國和非洲,永遠做可靠的朋友和真誠的夥伴!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觀後感2

隨着一陣急促的鈴聲,我習慣性的拿起了辦公桌上的熱線電話。這一天,是2011年5月16日,這一天,是我從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回來後的第136天。在北京的兩年,我看到了很多大場面,以至於再次回到家鄉,心裏多少會有一絲不甘。作爲一名年輕記者,我有時也會因爲夢想與現實的落差而心生抱怨。但是在接到這通電話以後,我慢慢地變了。

來電話的,是隴東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馬院長。她告訴我,學院裏有一名叫曹月霞的女孩,成績年年名列前茅,只是從進校的那一天,她就拄着柺杖,走起路來特別費勁。而最近,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坐着輪椅去聽課了。按照學院的規定,曹月霞需要休學接受治療,但她只是哭,就是不肯離校。馬院長跟我商量,希望這一次我能和她一起到這個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這是一個叫做官亭村的小山村,這裏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曹月霞是這裏唯一走出來的女大學生。出門迎接我們的是她的姐姐曹紅霞,這個已經22歲的姑娘,看上去卻只有七八歲孩子那麼高。紅霞告訴我,她一生下來,就得了這種病,雙腿日漸變形,最終沒法走路了。爸爸媽媽帶着她四處求醫,還欠下了一身債。更沒想到的是,從國中開始,曹月霞也患上了和姐姐相似的病。這一段崎嶇的山路,別人走出去只需要個把鐘頭,可她一走,就是半天。

“田大哥,你看,這條路就是我夢想的階梯。國中的時候,我每天都要走,到了高中,每週往返一趟,而現在,我已經走不動了”。曹月霞含着眼淚告訴我,有好幾次走到一半的時候,她的腳就鑽心地疼。望着一望無際的大山,想着遙不可及的大學夢,她真想扔下柺杖,回去算了。但是,一想到還在家裏眼巴巴的盼着她回去講新知識的姐姐,一想到作爲家裏唯一勞動力的媽媽,一想到兩年來身患重病還在四處爲她籌集學費的爸爸,她就再也沒法退縮了。

這是一個命遠多舛的家庭,但這又是一個堅強的家庭。面對貧窮,他們不等不靠,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變着全家的現狀。姐姐紅霞,爲了不給家人添麻煩,學會了用雙手走路,學會了洗衣做飯,天資聰穎的她,更是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妹妹在教室裏讀書,她便蹲在窗外跟着讀,妹妹在燈下寫作業,她便一頁頁的翻看着書本。就這樣,她跟在妹妹身後,一點一點的學完了從國小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從沒走出過大山的她,早已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悄悄地問曹月霞,爲什麼當初不願意接受大傢伙的幫助。她說不好意思,也不希望別人用同情的眼光看自己。因爲在她最自卑的時候,是姐姐一雙雙的繡着鞋墊,託爸爸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換點零花錢交給她。還告訴她,貧窮不丟人,別人的眼光沒關係,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短短的四個字,很快打開了曹月霞的心結。她告訴我,夢想,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責任。她希望用責任來支撐起這個家,像姐姐那樣,用樂觀的心態去實現真正的夢想。

是啊,真正的夢想。作爲一名記者,我的夢想不也是如此嗎?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需要我,我要用筆和鏡頭精準地報道她們的生活,把她們的故事傳播得更遠。

幾天後,我的這期節目《姐妹》播出了。短短一週的時間,社會各界的捐款就達到了24000多元。我們還報送省級媒體播出,通過微博、網站不斷轉發,讓姐妹倆的故事飛向了全國各地。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同行與我們展開了愛心接力,一篇篇報道講述着更多山區孩子們的故事。城裏的老師來了,在校大學生來了,愛心企業和公益組織都來了。大家帶着暖暖的愛心匯聚在一起,娃娃們的眼睛亮了。

一晃,兩年過去了,在我們的持續關注下,曹月霞的病情穩步好轉,並且順利的完成了論文答辯,帶着滿滿的感恩回到村子,成了一名國小教師。而姐姐紅霞也用自己的樂觀感動了鄰村的一個小夥。2013年,他們收穫了愛情,今年教師節那天,他們有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貧窮從來不是獨行者,總是與老少邊窮相伴,與老弱病殘同行。越走進偏僻的山村,就會發現更多觸動人心的故事。兩姐妹的故事告訴我,窮並不可怕,最怕的是落後又落志。把志氣扶起來,把智慧立起來,有了這種精氣神,夢想總會揚帆啓航,貧窮遲早會遠離而去。

從北京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已有136天,我知道未來的路就在前方,與基層走得更近一些,與人們的心貼得更近一些,匯聚你我的力量,共同幫助,像曹月霞這樣的貧困家庭與全國的老百姓一樣共圓小康夢,一個也不掉隊。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觀後感3

我的演講,要從今年7月20日播出的一條新聞說起。

“稍早之前,我們的《新聞報道》和《七分之一》欄目報道了本臺記者潛伏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線,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臥底調查。發現工廠隨意使用過期原料,將產品次品重新混入生產原料當中等問題。福喜公司是美國歐喜集團在上海的分公司,位於嘉定馬陸工業園區。主要爲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全家超市等知名連鎖企業提供成品或者是半成品。”

相信很多人對這篇報道還記憶猶新。又是食品安全!還是發生在現代化“中央廚房”式的大型食品企業。這無疑是一個新的重要課題。在追問這一事件的過程中,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是這次報道的英雄?平心而論,我的這些同事堪稱英雄。

對大型食品工廠的拍攝難度非常之大。在所有外圍調查都沒法拿到直接證據的情況下,他們決定臥底調查,可以說,這是獲取真相的唯一手段。他們每天在生產線上工作近10個小時,搬運貨物上千件,重量近10噸。一位同事曾連續工作20天,手部肌腱都斷裂了。在福喜,對員工活動區域的管理非常嚴格,同事只能利用休息和午飯的半小時,在廠區走動進行調查工作。一天下來,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有時連水都喝不上。同時,這樣的調查必須嚴格遵守新聞界公認的隱蔽式採訪規範,比如不做釣魚式、誘導式的採訪,只是忠實記錄看到的事情,以確保新聞真實性。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像一個“人體探頭”。這樣下來,每天疲憊不堪。有一次,工友叫同事晚上吃飯。同事竟然神情恍惚地回了句,“不用了,我還得回去剪片子。”事後想一想,真後怕。

更大的壓力來自於精神。兩個半月時間,他們在工廠附近租房子住,過着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不能告訴家人、朋友自己在做着什麼。一位同事的愛人做手術,他去看了一下,就回到工廠。他怕家人多問,也怕因爲曠工被除名,讓調查前功盡棄。

雖然歷盡千辛萬苦,但出於安全考慮,今天只能由我來講這段故事。也許他們永遠無法走到臺前,但這個舞臺應該有幕後英雄的一席之地。因爲在他們心中始終牢記一句話——“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

同事調查完成,我接過了接力棒。那天的直播中,專家連說三次“無語”來表達憤怒。但我想,媒體不能只傳遞情緒,輿論監督要揭蓋子,更要促進問題的解決,富有建設性。在節目中,我向專家和記者拋出20多個問題。一個大型企業爲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爲?如何杜絕類似問題發生?面對新情況相關部門該如何加強監管?各檔節目也持續關注,記者深入追蹤。我們希望通過追問促進制度的完善,推動食品安全的籬笆扎得更緊,讓公衆樹立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報道播出後,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立即展開調查。美國歐喜集團也聲明道歉。

如何根據舉報線索,通過深入和獨立的調查去了解真相,責任落在了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肩上。

這不僅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我們必須做的!因爲這是人民的需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我們新聞工作者永遠的追求。那天我在節目最後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常說快餐是垃圾食品,但是沒想到我們吃的真的是垃圾。希望相關的企業和部門儘快給公衆一個答案,也希望這個黑洞能夠儘早堵住。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

這段話並沒什麼精彩之處,但它代表了公衆的聲音。面對人民的需求,媒體可能無法給出最後的答案,但發現問題,探尋真相,尋找解決的辦法,是新聞工作者矢志不變的責任與堅守。尤其當遇到事關公共利益的重要問題,更是要知難而上。

說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究竟誰是真正的英雄?一句話,人民和迴應人民需求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啊。��現在是2014年的年末,我不知道,現在黃先生的吻,落在哪裏;但我知道,半個世紀的風,無論隔着怎樣一灣海峽,揚起的都是同一把泥土。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觀後感4

我是個90後,參加工作4年,當時政記者才滿2年。今年7月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齡3個月。

選擇入黨的原因和我採訪過的一位老黨員董福財有關,他改變了我的新聞觀,甚至重塑了我的價值觀。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講講他的故事。

董福財是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2013年的一天,我接到了任務,去北甸子村採訪董福財帶領村民植樹治沙的事兒。當時我心裏有點兒不情願,作爲一名最關注美景、美食的90後,當時我覺得新聞也應該好看、好玩兒,畢竟現在是眼球經濟、收視率爲王啊!可一個老頭兒在沙坨子裏栽樹的事兒,能吸引多少眼球呢?再說北甸子多遠啊!同事說那是遼寧省的最北端,傳說中的不毛之地。我就不明白了,這不是費力不討好嘛!

可真到了北甸子,我卻發現這裏樹木成林、莊稼連片,環境似乎沒有同事說的那麼糟,我把這個疑問提給董福財,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我們帶到了北甸子村和科爾沁沙地的邊界。剛下車,我一腳就踩進了沙坨子裏,董福財面對這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爾沁沙地告訴我,過去北甸子也是這樣,糧食畝產不足2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塊錢。就連1996年國家工作組考察時認爲北甸子村不適合人類居住,曾建議整體搬遷!可董福財竟然拒絕了,他開始帶着村民在這片沙坨子上不停的種樹,這一種就是18年。

聽到這裏我就更疑惑了,“能離開這個鬼地方還能拿國家補償爲啥不搬呢!”

董福財卻說,科爾沁流沙南侵的速度是每年5到12米,而北甸子村離省會瀋陽也不過只有150公里!沙子攆着人走,啥時候是個頭?

聽完這句話,作爲一個以提問爲職業的記者,我第一次爲自己的提問感到了羞愧。

接下來的採訪中我陸續瞭解到,在他帶領村民植樹治沙的18年裏,北甸子村成活了300多萬棵樹,形成了一條長約15公里,寬約3公里的林帶,森林覆蓋率從幾乎爲零提高到了48%,把遼寧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北足足推進了13公里。

當初董福財擔心樹苗栽不牢,活不了。他就一棵一棵的親手檢查。這300多萬棵樹幾乎每一棵都留下過他的手印。我再一次疑惑了,老書記你圖啥呀?

同期聲:【“爲了北甸子村全體村民平安幸福!”】

從前聽到這樣的話我會覺得是喊口號,可在那片茂密的林帶前,我聽出了這句話背後的分量。採訪結束回到單位後,這句話一直壓在我胸口,沉甸甸的。讓我覺得我必須做些什麼,經過慎重的思考,我寫下了入黨申請書,並且此後我的鏡頭裏多了這樣一些身影:有20年騎壞19輛自行車,跑診57萬公里的鄉村醫生陳志剛;有騎馬37年,走鄉入戶爲鄉親們排除用電故障的馬背電工葛春;有從業19年,巡視里程可以繞地球六圈的護林員莊守軍…

隨着這些身影越來越多,我腦海中有些東西越來越清晰。我知道自己當初申請入黨的選擇是對的。

今年3月初,我再次去北甸子村採訪時,董福財因爲肝癌晚期陷入昏迷,已經不認得我了。他的老伴兒告訴我,2002年董福財帶領村民修路時,意外受傷摘除了脾臟。這10多年來,他一直拖着少了脾臟的虛弱身體,起早貪黑帶着大夥兒種樹、修路、搞養殖,如今村裏糧食畝產近千金,村民人均年收入上萬元,可他自己家的磚頭上卻還是磚頭壓着油氈布。十幾年的過度操勞讓他本就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患上了嚴重的肝病。

我雖然震驚,卻不再疑惑他圖啥,因爲這一次我明白他的信仰。

2015年3月21日,董福財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村民富了,我才富。這句諾言,最終只兌現了一半。

董福財的事蹟被阜新廣播電視臺最先報道後,在遼瀋大地乃至全中國迅速傳開,他先後被遼寧省委宣傳部追授爲遼寧好人·時代楷模,省道德模範,並被提名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今年七月,我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宣誓儀式上,我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董福財的身影,老書記我希望你能看到,作爲一名記者、一名黨員,我將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和傳播千千萬萬個和你一樣的人。

因爲這份信仰正在被我們更多的九零後,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