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關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作文素材

優秀作文 閱讀(2.5W)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一顆種子改變了世界!記住這位讓中國人“端牢飯碗”的英雄。袁隆平是我們永遠的國之脊樑,也是我們永遠敬愛的袁爺爺。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袁隆平作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作文素材

      袁隆平“遺忘了獎盃”
 
  一次,袁隆平去國外接受聯合國頒發的世界糧食獎,規格很高。據說過海關時,因爲東西比較多,他不小心把那個裝獎盃的包落下了。後來,海關工作人員打開包一看,原來是刻着袁隆平名字的獎盃,馬上和他取得聯繫。袁隆平這才發現把獎盃忘了,還幽默地表示:“我說怎麼會感到那麼輕鬆呢!”沉甸甸的獎盃當然很珍貴,是榮譽的象徵,是社會的褒獎,但在袁隆平眼裏,那也算不了什麼,沒有了獎盃的重負,可以活得更自在。
 
  淡泊名利,事業爲重,大概是古今中外所有英傑的共同特性。有朋友到居里夫人家做客,她正忙於試驗,就讓朋友隨便轉轉。朋友發現,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她的諾貝爾獎獎牌,不禁大吃一驚,這麼貴重的東西,怎麼能給孩子當玩具?居里夫人卻很平靜地表示這沒什麼,“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對不能永遠守着,否則就將一事無成。”愛因斯坦曾經稱讚居里夫人在所有著名人物中是“唯一不爲榮譽所連累的人”。
 
  古人有云:“名利最爲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袁隆平、居里夫人等,便是那自古至今的“幾人”。正因爲鳳毛麟角,就更顯其珍貴,也更令人景仰敬重。
 
 
  有感於袁隆平的幽“末”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是大名鼎鼎的“理工男”。同時,袁隆平駕馭語言的能力亦堪稱一流。他在公共場合與人交流常常出言幽默,妙語連珠。
 
  袁隆平做客《捨得智慧講堂》時,主持人問:“您一共得了20多項大獎,還有以您命名的小行星,別人都稱您是偉大的科學家,您怎麼看?”袁老不假思索道:“不是偉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處,‘翹’不起來。”
 
  袁隆平低調爲人的幽默,使筆者不由得聯想到其虛懷若谷的幽“末”。
 
  幽,其釋義之一是“深”。《詩·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毛傳:“幽,深;喬,高也。”袁隆平的幽默,看似笑談,但其中深藏着難能可貴的高風亮節。末,釋義之一是“微不足道”。《公羊傳·桓公十五年》:“曷爲不言入於鄭?末言耳。”陳立義疏:“末言者,猶言不足言耳。”亦用爲自謙之詞。如:末技,末學,末議。
 
  論功績,袁隆平60年來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地奔波于田間,潛心於實驗,把水稻畝產量從500斤提高到1500斤,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被譽爲是解決整個世界飢餓難題的“法寶”。西方世界稱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東方魔稻”。國際上有人把雜交水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可以說,袁隆平獲得“偉大”之美譽,當屬實至名歸。然而,袁隆平卻將“高節”偏偏視之爲“末節”。正可謂:“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宋·蘇軾《醉白堂記》)意即:要求自己高,對待出名不以爲意。
 
  在“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典禮上,榮獲“終身成就獎”的袁隆平發表感言:“我知道,大家給我這個終身獎,就是要我幹一輩子工作。”
 
  蘇軾《墨君堂記》雲:“得志遂茂而不驕。”這不正是袁隆平“不能驕傲自滿,要夾着尾巴做人”的恰如其分寫照嗎?他沒有因獲得“終身成就獎”,躺在功勞簿上歇口氣,而是把“終身成就獎”當作“終身奉獻獎”,視其爲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鼓勵和鞭策。這種“老驥伏櫪,志在‘田裏’”的愈老彌堅的進取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一次過生日,好友譚士珍和夫人一起去袁隆平家中爲他祝壽。飯後,三人在一起合影留念時,見老壽星竟然站在自己左邊的位置,譚士珍就讓他站到中間。袁隆平卻幽默地謝絕道:“你們倆是夫妻,如果我站在中間,不就是第三者插足了嗎?”
 
  袁隆平不但對自己在雜交水稻方面的貢獻“多力而不伐功”(《墨子·修身》:能幹實事但不誇耀功勞),在待人接物方面,亦盡顯謙謙君子之風——在公衆場合“排座次”時,以一語雙關的調侃方式主動選“末”位,令對方心悅誠服,進而達到“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的謙讓目的。
 
  毋庸諱言,有些人之“自我膨脹”與袁隆平的“虛懷若谷”,形成鮮明的對照。如剛剛有了一些成績就自以爲是飄飄然,唯我獨尊目空四海;剛剛出了一點兒名,就把曾經嘔心瀝血培養自己的恩師丟在腦後,吃水忘了挖井人,甚至以怨報德,與恩師對簿公堂,令老師“寒”心疾首;剛剛有了一些名望就忘其所以,自覺很“偉大”,妄圖與歷代名人比肩。還有的人,在公共場合不知謙讓,以我爲大,或喧賓奪主,鶴立雞羣;或顛倒長幼,以少輕老;或搶尖霸上,旁若無人……
 
  凡此種種優“我”之炫,與袁隆平之幽“末”之謙相較,忘其所以者是否該汗顏呢?
 
 
  袁隆平家風:質樸與執着一脈相承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袁隆平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一直沒有停過,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雜交水稻。攻克一個個難關,水稻的畝產量一次次刷新:從500公斤到1000多公斤。2020年11月3日,袁隆平團隊在長沙發布了又一個重大消息:第三代雜交水稻已經實現雙季畝產1500公斤!如今,90歲高齡的袁隆平仍堅守在科研一線,不斷地追求水稻產量的突破。
 
  袁隆平常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車,把經費全部用來搞科研。國家獎勵他的青島市國際院士港的別墅,他改成了研發海水稻的科研室。他十幾年都在路邊小店剪髮,百十塊錢一件的衣服一穿就是好幾年。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科學界“鉅富”,但生活依然簡樸,他最看重的是腳踏實地“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並把這份堅定的意志傳遞給兒孫。
 
  “於無聲處”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上,袁隆平向來不喜歡太過嚴苛的方式,他總是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選擇。不過在父親對農業執着堅守的影響下,孩子們對農業領域也有了更多的關注。他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樸實無華、低調內斂、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
 
  長子袁安定,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種子公司工作。後來,他跳出舒適圈自主創業,憑藉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那股堅定的韌勁,先後參與創辦了多家農業、科技公司。現在,袁安定已經成爲農業領域的知名企業家。
 
  次子袁定江,和父親一樣,從小到大都是一個穩紮穩打的學霸,湖南財經學院畢業後到珠海工作。如今已是一家農業科技上市公司的副總裁。
 
  小兒子袁定陽從小就是父親的“小跟班”,天天在稻田裏一腳泥一腳水地踩着。他最大的志向就是像父親一樣,一生致力於研究雜交水稻。深受父親影響,袁定陽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苟,勇於探索,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爲超級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
 
  低調樸素的家風傳承
 
  不久前播出的一部紀錄片《時代我》獲得了很高的評分,袁隆平院士也在這部紀錄片中。紀錄片首次曝光了袁隆平的三個孫女:她們留着一樣的娃娃頭,穿着樸素,言談舉止間顯露出良好的家教。
 
  在她們眼中,爺爺和藹可親,有童趣心,會經常在家裏藏好零食,讓她們去“偷吃”。小時候,她們不知道爺爺是幹什麼的,曾一度認爲爺爺是看天氣預報的。後來在課本上學到一篇關於爺爺的課文,同學們羨慕的眼神望着她們時,才發覺自己的爺爺跟別人不一樣。
 
  袁隆平十分疼愛三個孫女,名字都是他親自取的,都和天氣有關:大孫女出生時,雨過天晴,所以叫友晴;二孫女出生那天是雨水節氣,叫友清(小名大米);小孫女降生於星空明媚的夜晚,叫友明(小名小米)。
 
  袁隆平並不給孩子壓力,不希望孩子仰視自己。而是讓孩子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憑藉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績。
 
  三個孫女說:長大以後,她們也要成爲像爺爺那樣的人。她們身上的質樸、謙遜和袁隆平如出一轍。
 
  袁隆平低調樸素的生活習慣以及對事業的無限追求,耳濡目染着孩子們,成爲家庭中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袁隆平的“第81難”
 
  1974年,袁隆平的雜交稻終於試種成功,畝產高達628公斤。然而一個致命的問題出現了,稻種的產量極低,每畝只有5.5公斤。這時,反對雜交稻的人攻擊說:“稻種產量低,不可能大面積推廣。”
 
  助手們個個像霜打的茄子。袁隆平卻對大家說:“我們現在就像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前面80難都過了,難道最後一難就過不去嗎?只要我們不被自己打敗,我相信我們一定能闖過這第81難。”
 
  接下來的日子,袁隆平戴着一頂破斗笠,像長在了制種田裏,不分晝夜,死盯死守。半年後,他終於弄清了低產的原因並立即採取了針對措施。1976年,袁隆平的雜交稻種畝產達到了50——100公斤。隨着稻種低產難關的突破,在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雜交水稻大面積種植正式開啓。
 
  多年後,回首往事,袁隆平仍感慨地說:“只要有承受坎坷、承受不幸的勇氣,那麼前進路上的風風雨雨,不過是走向成功的前奏和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