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習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3.18W)

國中思品課的開設旨在對學生品格的培養、法律意識的樹立、國情國策的瞭解,老師教學過程中需明確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價值指引?以何種形式傳授更能讓學生接受等等。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的有關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習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習心得

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習心得1

在兩天的時間裏,主要聽了由北京教育專家老師的講座,學習了人教版國中政治課標修訂教材總體介紹(七年級),受益不淺,感受頗深.現就學習主要內容和學習感受做以彙報。

一、人教版課標教材特點回顧

1、突出背景,強調本質,注重應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親和力”

2、改進教材呈現方式,以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教學活動,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3、強調基礎性,堅持“四基”不動搖,爲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4、重視思想方法,立足學生髮展,提高教科書的“思想性”

5、加強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繫,突出教科書的聯繫性

6、體現政治學科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反映政治學科在其它科學和文化進步中的作用

7、積極探索政治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適當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

8、體現層次性和選擇性,將配套教材作爲教材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之,課標教材特點現代性---更新知識載體,改變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術。

課程性質變化主要體現有兩個方面:

1、以學生生活爲基礎;

2、以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爲根本目的。

對新課標的重要修改有:

1、彰顯生命教育主體;

2、突出法制教育;

3、強化公民意識教育;

4、加強媒體素質教育;

5、增加“瞭解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學生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

8、補充“瞭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工匠精神”;

9、增加“體會承擔社會責任”;

10、重視代際間的雙向互動和共同成長。

二、教材修訂的實際做法

1、調整結構、增減內容,構建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心理的教科書體系

合理的結構體系是教科書育人的載體,通過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學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構成的,浩如煙海的政治知識是如何被選擇和組織起來的。因此,教科書的體系結構構建,體現了教科書的育人價值。

從各領域內容的前後順序、內容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政治內容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配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等角度,調整了不合理的內容順序,構建更加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心理的教科書體系,以利於學生理解政治知識。

2、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使學生逐步領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加深對政治核心內容的理解

在教科書編寫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挖掘政治核心知識蘊含的思維教育價值,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經歷政治概念的概括過程、政治原理的抽象過程,從中體會政治的研究方法,領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這有利於學生形成對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體認識,從而體現政治教學的育人價值。

3、反映背景、重視過程、加強應用,使學生獲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學生獲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標誌。政治思想是政治學科發生、發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賴的基礎,也是政治課程教學的精髓。

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強調它的現實背景或政治理論發展的背景,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經歷政治概念的概括過程、政治原理的抽象過程,從中體會政治的研究方法;通過解決具有真實背景的問題,讓學生感受政治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繫,體現政治的模型思想,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4、發揮章引言的“先行組織者”和章小結的“概括提升”作用,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內容的引導性材料。好的引言,對於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基本思想教學、培養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爲更好地發揮章引言的作用,修訂版教科書着重從本章內容的引入、本章內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導等角度組織相關內容。在具體處理中,不追求“實際問題——政治問題”的單一模式,而是結合具體內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強探究、重視“綜合與實踐”,積累政治活動經驗、培養創新意識

修訂版教科書非常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內容的呈現上努力體現政治思維規律,倡導探究式學習,給學生一條觀察事物(情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線索。

教科書從知識內容的發展脈絡、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學習過程等方面考慮,在一些關節點上設置“思考”“探究”“歸納”等欄目,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維活動,促使學生領悟政治的本質,提高政治思維能力,積累政治活動經驗,培養創新意識。

6、努力構建較爲完善的訓練系統

例題定位—典型性、示範性

習題的定位——爲教科書構建訓練系統

練習、習題就是給人做的內容,練習、習題、複習題構成了教科書的訓練系統。要經過循序漸進的訓練,使學生達到對內容理解的逐步深入,雙基的落實,能力的提高。正文、習題是一個整體,習題是正文的自然延續,是通過訓練幫助學生理解正文內容的。

例習題整體考慮,加強基礎題,注意題量、梯度。

教科書的習題與會考題的定位不同,但教科書的習題可以兼顧會考(越往後可以兼顧的內容越多),但絕不等同於會考題,注意了對會考題進行加工和改造,以訓練本節(章)的核心知識。

三、對教學的一些建議

1、把整個學段看作一個整體

整體是事物的一種真實存在形式。

政治是一個整體。

政治的整體性體現在代數、幾何、三角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上,同時也體現在同一部分內容中知識的前後邏輯關係上——縱向聯繫、橫向聯繫。

學生的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概念要逐個學,知識要逐步教。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是教學中的核心問題。

2、“理解政治”是教好政治的前提

理解政治就是要了解政治概念的背景,掌握概念的邏輯意義,理解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把握概念的多元聯繫表示,挖掘政治知識所蘊含的科學方法、理性精神等價值觀資源。

理解教學內容,弄清“是什麼”;

理解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繫,在概念體系中認識核心概念;

理解教學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3、提高研究教材的水平

“教教材”與“用教材教”並重。

仔細分析教材編寫意圖:教材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仔細推敲的,教材中的例題是經過反覆打磨的,習題是經過精挑細選的。

內容順序不應隨意調整;例子不是不可以換,但換的時候要想清楚理由。

4、重視概念教學

概念教學的核心——概括(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徵)

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遷移的實質就是概括;概括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概括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基礎。

“舉三反一”與“舉一反三”

舉三反一——分化——用典型、豐富的具體事例,分析、綜合、比較而概括出共同本質屬性;

舉一反三——類化——把共同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中。

5、加強研究方法的引導,提高課堂教學的思想

加強政治教學的思想性,是體現政治的育人價值的需要,也是教改對教學的整體要求,同時有利於學生形成對政治的整體性認識。

6、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從微觀上看,政治是一種活動,一種思維活動,政治教育是政治思維教育,重在政治思維方式和政治思維能力,也就是政治教育的科學價值

從宏觀上看,政治是一種文化,政治教育是政治文化教育,重在政治的理性精神,政治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爲規範,理性探索精神則是政治文化價值的集中體現。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爲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於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習心得2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點與脈絡

20xx年暑假期間,通過參加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新教材培訓和個人研讀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國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精神特點與脈絡,爲有效開展教學工作奠定基礎。通過培訓與研讀,筆者認識到,新教材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更好落實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活潑,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教材內容注重學生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解決,注重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滲透,關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議題,與學生開展平等對話。每一課以“運用你的經驗”開始,希望將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作爲學習的起點;隨後的“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方法與技能”等活動設計,在不同層面促使學生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交流,進而引導個體對自身經驗的反思,通過師生經驗、生生經驗的衝突、碰撞、共認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最後均以“拓展空間”結束,希望使教學能夠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二、認真備課,爲有效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備課是教師教學中的基本環節和保證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作爲新教材,國中《道德與法治》備課環節更爲重要,備課要做到“四備”即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備課標就是要把握每一課時教學的三維目標。備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難點,理解教材活動設計意圖,理清教材的知識結構,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合理取捨課本中的小欄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欄目輔助教學,同時要關注熱點問題,將課本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選取一些具有鮮活價值的生活資源爲教學服務。備學生就是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基礎上,瞭解學生的知識體系,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瞭解學生的學習方法、愛好和對教學的期望,選擇符合學情的教學內容與教法。備教法既要熟練掌握講授法、提問法、案例法等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更要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實施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活動體驗的學習策略,並且在備課中挖掘和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以期優化課堂教學。

三、採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打造生本課堂

(一)採取先學後教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運用你的經驗”欄目,要求學生課前做好個人情況的蒐集,爲新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在先學後教的教學方式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互換,即學生在課前通過教師上傳的教學視頻或佈置的思考題,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識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緒情感的主人——情緒的管理”爲例,學生通過教師上傳的視頻瞭解到本節的基礎知識,如積極樂觀的情緒會對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有哪些影響,消極悲觀的情緒又對我們有哪些不利影響,然後針對我們應該怎樣避免不良情緒對我們學習生活的影響,怎樣化消極悲觀的情緒爲積極樂觀的情緒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使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等。

(二)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喜歡照本宣科或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來授課,所講的內容沒有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聯繫在一起,導致整節課下來學生覺得比較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關鍵,新課改下的創設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材內容,靈活創設教學情境,改變教學形式,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如:創設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學法都是理想的選擇。

以“走進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爲例,在講述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學生生活中的案例,通過具體生活中的案例告訴學生要懂法、守法,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等。

(三)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中《道德與法治》課標強調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環節,合作探究有助於激盪思想的共鳴,提高學習效率。《探究與分享》是國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欄目。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學生在討論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觀點,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有話可說。教師應根據《探究與分享》欄目的主題,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問題或要求,明確探究方向,避免偏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效性。教師亦可在此基礎上,細化或延伸問題,讓探究話題更深入、更貼近學情。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以“憧憬美好集體”爲例,學生在探究爲班集體建設提合理化建議時,有個班的學生不愛學習,不遵守班級紀律,不服從班幹部的管理,甚至還跟班幹部對着幹,經常給班級帶來麻煩。這樣筆者就讓他來當紀律委員,目的是讓他來換位思考,體驗一下身爲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的艱辛,體會紀律委員的職責。當時請班主任老師配合讓他來管理班級,一週之後,筆者再來讓他說說當紀律委員的體會時,他終於理解了當紀律委員的不容易。經過反省後,他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前檢討自己的行爲,表態以後願意服從班幹部的監管。這樣從教材走向學生真實生活,從完成教學任務走向學生問題解決。

(四)開展互動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 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激情彭拜、滿腔熱血,而學生則在臺下死氣沉沉,甚至出現打瞌睡的現象,究其原因在於教師僅僅重視自己講的內容,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的專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學是一個師生、生生良好互動的過程,新課改下的互動教學是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就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溝通,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教師明白學生哪個知識點已經學會,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學會需要加強鞏固,從而達到教與學的高度統一。

以“在集體中成長——集體生活成就我”爲例,教師可以針對“集體生活”這個話題和學生展開互動,通過互動,發現學生對集體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徹,然後通過“籃球比賽”、評選“學習小組”以及“流動紅旗”等活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集體生活,從而使學生懂得集體生活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團結精神等等。

當然,國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去完善和摸索,無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都必須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前提,這樣纔有可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習心得3

首先,把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爲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爲主,學生則是聽衆。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雙向、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和生活的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啓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爲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政治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奧巴馬當選總統和日本大地震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爲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廣闊,善於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