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井崗山黨性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1.84W)

  尋根尋夢尋智慧 我見我思我感悟

井崗山黨性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有幸參加區紀檢幹部井崗山黨性教育培訓,緊張又活潑,短暫但難忘。我用心體會每一節課、每一次參觀和每一場活動,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所見所思所獲,感觸感動感悟,由點滴匯成印象,由印象直達心靈,回味悠長,受益終生。

井崗印象之革命聖地


       當車輛駛入逶迤的盤山公路,井崗山到了,眼中是雲霧繚繞、莽莽蒼蒼,心中則滿是朝聖的虔誠和感動。天下第一山,並不是指海拔或風景,儘管井崗山風光旖旎,而是指井崗山在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要地位。

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在這裏翻開新的篇章,井岡山從此載入中國革命的光榮史冊,被譽爲“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三天半的課程非常緊湊,以現場體驗式教學爲主。井崗山革命烈士陵園敬獻花圈,參觀井崗山革命博物館,零距離接觸黃洋界炮臺,重走紅軍挑糧小道,瞻仰小井紅軍醫院,漫步毛澤東舊居,在紅軍烈士墓前靜靜默哀,一次次走過先烈的足跡,一次次震撼和感動,久久不能平靜。每一處革命舊址都銘記着那段光輝的歲月,每一位先烈的往事都承載着理想和信仰的光芒,不朽的井崗山精神,將照耀我們到永遠。

井崗印象之偉人風采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西江月.井崗山》鐫刻在黃洋界的巨型石碑上,歌頌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盡顯毛主席舉重若輕的氣度。而另一首《水調歌頭.重上井崗山》,是1965年毛主席視察井崗山時所作,“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浸潤着偉人對這方山水的深情厚意。

毛主席是在秋收起義遭受重大挫折、中國革命轉入低潮時來到井崗山的。毛主席有智,發現了井崗山的戰略地位,選擇了井崗山作爲革命根據地;井崗山有幸,以它險要的地形、廣闊的山林接納了毛主席和紅軍,得以名垂青史。

毛委員的偉岸身姿,曾跋涉在井崗山大大小小的眼、井、坪中,那濃重的湖南方言,曾響徹在井崗山的山谷幽林和田間地頭。與袁文才、王佐的官兵促膝長談,到農戶家裏走訪調查,指導農民開展分田運動、整訓紅軍隊伍、打敗國民黨軍隊對井崗山的“進剿”……

當紅軍的紀律有所鬆懈時,毛主席要求“不拿農民一個紅薯”,後來形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成爲我軍的立軍之本。許多人悲觀失望,疑問“紅旗還能打多久”,毛主席用詩一般的語言預言革命高潮的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瞻仰了毛主席在茨坪和大井的舊居,均是一牀、一椅、一桌,極其簡陋。但就在這裏,毛主席總結經驗和教訓,深入思考和探索,尋求中國革命成功的道路。八角樓上,燈光昏黃,毛主席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井崗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漫漫長夜裏的明燈,凝聚了千千萬萬革命者的人心,指明瞭中國革命勝利的方向。

偉人的獨特魅力和人格風采已融入井崗山,與巍峨高峯同在,如松柏翠竹常青。

井崗印象之碧血丹心


       在革命烈士陵園敬獻花圈時,老師告訴我們,在井崗山革命鬥爭時期,犧牲的烈士有4.8萬餘人,留下姓名的僅有15744人。數字也許是枯躁的,但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白髮老母在村口無盡的等待,都是嬌妻幼兒在夢中含淚的呼喚。

張子清,戰鬥中負傷,因缺醫少藥傷勢惡化而犧牲,年僅28歲。當時,敵人對井崗山實行經濟封鎖,食鹽緊缺,張子清把戰士們送給他消毒的鹽積攢下來,交給醫院爲重傷員清洗傷口。“師長獻鹽”,有古名將之風,小井紅軍醫院前的雕像將這感人的故事化爲永恆。

王爾琢,戰功赫赫,被譽爲“飛兵團長”,在追回紅軍叛徒時英勇犧牲,年僅25歲。毛主席親自起草輓聯,陳毅手書,朱德致悼詞。陳毅安,共和國第九烈士,在長沙之戰中成爲英烈,年僅25歲。在井崗山革命博物館,我看到了陳毅安寫給妻子的信,字裏行間盡是刻骨思念和脈脈柔情。他曾與妻子約定,如果收到一封無字的信,那就不要再等他。一語成讖,天地崩裂,盼望已久的來信竟是無字書。烈士的遺孀卻還是等了他一輩子,春去秋來,朝朝暮暮,任歲月染白了青絲,催老了紅顏。

在陵園裏瞻仰了烈士們的遺照,一個個雄姿英發,智勇雙全,都是當世的俊傑,都是家族的榮光,憑出身憑才華,他們求功名取富貴絕非難事。但他們沒有,他們背井離鄉,舍家棄子,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犧牲小我,只爲千萬萬人爭自由。

還有那無數不知名的英烈,弔唁大廳中一塊灰白的無名紀念碑,寄託着後人的深深哀思。不禁想起趙一曼烈士的名句“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今日中國之盛世,乃是無數英烈用鮮血澆灌而成!

井崗印象之浩氣長存

培訓班開展拓展訓練的地方是大井,有一座石制牌坊,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這裏曾是王佐部隊的大本營。說井崗山,就不能不提到袁文才和王佐。袁文才、王佐是井崗山的“末代綠林”,在井崗山經營多年,劫富濟貧,稱霸一方。後來紅軍新敗,革命到危難關頭,毛主席來到了井崗山。當袁、王打開山門的那一刻,井崗山的歷史和他們自身的命運即將改寫。

培訓班的第一堂課訪談式教學,就是請袁文才、王佐的後代講述井崗山的革命鬥爭史,以及袁、王的故事。從貧農子弟、裁縫,到投身綠林、做“山大王”,後來參加革命,成爲紅軍將領,最後被錯殺。袁、王的一生是傳奇,也是悲劇。袁、王綠林出身,桀驁難馴,井崗山土、客籍的矛盾始終難以調和,黨的六大又對“土匪”問題作出了不切實際的決議,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袁、王及其隊伍中的骨幹被錯殺後,井崗山很快淪爲白區,井崗山革命根據地只建立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如果革命根據地不失守,井崗山將有多少開國將領,井崗山人對此耿耿於懷。

歷史是公正的。建國後,袁文才、王佐被追認爲革命烈士,毛澤東重上井崗山時,親切接見了袁、王的家人,指出袁文才、王佐爲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對袁、王作出了公正的評價。

井崗印象之絃動我心


       培訓的最後一天,瞻仰紅軍烈士墓和曾志墓。紅軍墓旁松柏環繞,莊嚴肅穆。曾志的墓極簡單,沒有墓碑,只一塊山上隨處可見的灰色石頭,上書“魂歸井崗—紅軍老戰士曾志”,想起曾志的遺囑《生命熄滅前的交待》,淚水不知不覺濡溼了雙眼。

一白髮眼鏡老者在拉二胡,《二泉映月》、《十送紅軍》,松柏青青,芳草悽悽,絃音幽幽,歌聲猶在,英雄遠矣,精神長存。此次井崗之行,最大的收穫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羣衆、勇於勝利”的井崗山精神,給了我寶貴的人生啓迪和不竭的前進動力。

我要永遠堅守信仰。在井崗山,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震撼使我驚醒,現在遇到的各種困難、失意、名利、得失算得了什麼?作爲黨員,身爲紀檢幹部,我該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身後留些什麼?我要端正思想作風,堅定價值取向,講黨性、重品行、淡名利、講奉獻,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人。

我將敢於擔當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先烈們前赴後繼,建立了新中國,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已經吹響,重任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我將懷着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志存高遠,立足本職,全力以赴履行好組織和人民賦予的職責

我會牢記爲民宗旨。羣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視羣衆爲親人,把羣衆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帶着責任和感情面對羣衆、服務羣衆,盡最大努力爲羣衆辦好事、做實事。

我當始終艱苦奮鬥。高新區的發展任務艱鉅,鄉鎮工作繁重而具體,基層幹部當踏踏實實、甘於寂寞,保持對事業的火熱激情和執著追求,付出長期、艱苦、創造性的勞動,以一流標準創一流業績,爲建設“四個麓谷”奉獻智慧、揮灑汗水。

感恩組織,感謝領導,井崗山的黨性教育培訓,使我增強了黨性修養,受到了心靈洗禮,啓迪了人生智慧,提升了精神境界,增進了同志友誼,更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一次井崗行,終生井崗情。“上山”時,我滿懷虔誠和感動,“下山”後,我的人生之路將走得更加踏實、穩健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