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青少年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經典故事

心得體會 閱讀(2.2W)
       讀紅色革命故事,最大的收穫是勿忘國恥,牢記使命,紅色精神,民族之魂。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許多多的人譜寫出動人的紅色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青少年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經典故事合集,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青少年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經典故事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確山李家灣人。 1927年5月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到達東北,化名張貫一,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組織煤礦工人進行反日運動。在組織運動中,楊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獄兩次,受到日本軍警的嚴刑拷打,但其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和從事反日運動。九一八事變後,楊靖宇被營救出獄,並出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隨後歷任中共哈爾濱市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楊靖宇在東北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以罄石縣紅石砬子爲根據地從事抗日運動,歷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第1師師長兼政委、第1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組建抗聯的同時,楊靖宇按照“不擊中敵人要害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的不打”的原則,採用“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的戰術,與日僞軍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麓展開激烈的鬥爭,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縣)、那爾轟、金川(今吉林省輝南縣)、河裏、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嶺山區和遼寧老禿頂子山等抗日遊擊根據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極大地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抗日運動的發展。
 
日軍看到抗聯勢力的不斷壯大,感到十分恐懼,在1938年下半年調集重兵對抗聯進行“圍剿”,並以萬元巨金懸賞楊靖宇頭顱。1940年初的50多天裏,楊靖宇率抗聯戰士與日軍作戰40多次,在日軍的瘋狂“圍剿”下,抗聯陷入困境,幾乎彈盡糧絕,戰士們只好以草根、樹皮充飢,甚至將衣中棉絮掏出來吞嚥。日軍曾千方百計誘其投降,但楊靖宇堅定地表示:“爲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熱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在鬥爭進入異常艱難狀況下,楊靖宇決定將抗聯編成幾股小部隊,分散活動,保存實力。楊靖宇率400多名抗聯戰士準備在蒙江方向突圍,因叛徒的告密,日軍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的行蹤,爲使部隊安全轉移,楊靖宇決定再一次分散突圍,自己率一部分抗聯戰士牽制日軍。1940年2月23日,經過幾次戰鬥後,楊靖宇負了傷並且身邊只剩下幾名抗聯戰士。日僞軍追蹤楊靖宇的血跡,很快將楊靖宇與幾名抗聯戰士包圍,此時的楊靖宇已經數日粒米未進,以皮帶、棉絮充飢,身體虛弱到了極點。敵人的“討伐隊”圍了上來,呼喊着要他投降,楊靖宇沉着地掏出雙槍向日僞軍射擊,擊斃數名敵人。敵人想抓活的,停止射擊高聲勸降。他沒有應聲,乘機燒燬文件,又向敵人開槍射擊。敵人活捉楊靖宇的希望落空後,向他進行了瘋狂的掃射,楊靖宇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割下其頭顱,又剖開遺體的腹部,發現他的胃裏除了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沒有一粒糧食,殘暴的敵人都感到十分震驚。
 
爲紀念楊靖宇英勇抗日的光榮一生,1946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的蒙江縣改名爲靖宇縣。1949年,郭沫若爲楊靖宇題詞爲:“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碧血青蒿兩千古,於今赤旗滿山河。” 1958年 2月23日,楊靖宇的遺首和遺體被隆重公祭併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園。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國際友人分別送了花圈,高度評價了他光輝的戰鬥一生。
 
《視死如歸的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箇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國小,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祕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爲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鬥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鬥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爲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祕密發動羣衆,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爲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爲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爲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爲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週歲。
 
她憑着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共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獄中傳單》

 
一天,“白公館”裏警鐘大響。不多時,地壩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崗一看,牆上崗哨的機槍架滿了,一羣特務提着手槍站在壩子周圍,監視着所有“犯人”。 看守所所長陸青說道:“昨天在胡皓手裏抓到張紙條,是哪個寫的,站出來說清楚……”成崗一聽,紙條,莫非是我寫的傳單出了問題?不多時,只見幾個特務拖着受過重刑的胡皓過來了,只見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 
 
成崗正欲站出來,忽聽一洪亮的聲音“是我寫的!”。原來是齊曉軒站了出來。老齊是江蘇人,共產黨員,抗戰時期來重慶大渡口工廠工作,公開身份是技術員,主要領導工人運動,因被叛徒出賣,10年前被捕,是獄中地下黨領導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崗以仿宋字體把解放戰爭勝利的消息寫出來讓獄中同志們傳閱,鼓舞鬥志。 
 
陸青右手一擺,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驚,眼睛一轉,便問:“據我所知,你哪裏都沒有去過,這是你們共產黨最近的大事情,你怎麼知道的?” “告訴你,那天放風的時候,我看你們辦公室沒有鎖,就順便走進辦公室。從你們報上看到這則消息,所以說是你們告訴我的。”齊曉軒說。 陸青說:“我們的報紙?絕不會登載你們共產黨的消息,來呀,去把報紙抱來,讓他找。”
 
齊曉軒看了這張看那張,看了大報看小報,終於看到一家民辦小報上不顯眼的地方登載了這則消息。“你們看,這是你們的報紙嗎?”陸青一看頓時呆了。 原來,這張民辦小報是成崗隔壁牢房關的黃顯聲將軍給成崗看的。 齊曉軒走向牢房,樓上樓下的同志們、難友都站在鐵窗前,看見他回來都很高興。齊曉軒滿臉笑容,向同志們點頭致意:“同志們,難友們!我們勝利了,重慶快解放了,五星紅旗將在歌樂山上高高飄揚!”
 

 
《少年孤兒當紅軍》
 
1929年3月15日,長汀縣南寨廣場人山人海,紅四軍在這裏召開萬人大會,他號召受苦工農團結起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消滅地主階級,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他號召工農羣衆踊躍參軍參戰,建立革命武裝,壯大工農紅軍。會後,就在南寨廣場設立參軍報名臺。
 
在人山人海的廣場中,一位中年男子拉着一位約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寸步不離,生怕馬上就會丟失的樣子。小男孩一定要到報名臺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着他轉了一轉。只見報名臺前人來人往,窮苦子弟紛紛報名要求參軍,看了一陣後,男子便拉着小孩的手回去了。
 
這位被拉着手的男孩小名“松樹孜”,當時剛好12歲,原是連城縣廟前村一名父母雙亡的乞丐,10歲那年流落到長汀縣城,天天臉黑頭污,衣衫襤褸。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將他收留,帶他到一個建築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師傅。師傅時時處處關心着他,還想認他爲“義子”,以後好增加個勞力,幫自己幹活。
 
“松樹孜”到長汀以後,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新鮮事:紅四軍入閩,消滅土著軍閥郭鳳鳴,解放了長汀城。又聽了_在大會上的講話,便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投奔革命,參加工農紅軍。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進進退退,生怕師傅跟上來。他直接找到紅軍在城裏的一處駐地,要求馬上參軍。幾位紅軍戰士見他年紀小,人又長得矮小,都勸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糾慢纏,戰士們不得不帶他去找部隊領導,一位領導聽他講完經歷後,終於同意接收。他主動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掃衛生。只因怕被“師傅”認出,被拽回去。沒幾天,部隊開拔了。由於父母生前送他念過兩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觀,在炊事班經常爲戰友寫寫家信。領導知道後,調他到團部任宣傳隊隊員。他每到一地,隨同隊員們提着石灰、硃砂桶,到處刷寫紅軍標語。
 
後來,這名“紅小鬼”在部隊經歷了出生入死、千錘百煉,成爲我軍醫療戰線上一名技術精湛、屢建功勞的高級領導,他就是解放後曾任過國家衛生部長和福建省委書記的江一真。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着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裏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裏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着二小爲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着。他牽着牛機智地領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山頂的報社武裝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採訪,並結合他平時採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後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國小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溫那段歷史故事,在緬懷抗日小英雄的同時,一定要不忘國恥,發奮圖強,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振興我中華,不讓歷史重演。
 

 《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澱邊上,有個村莊叫“鬼不靈”。村上有個孩子叫張嘎,他一心想當八路,想繳一把真槍,有一位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老鍾還特地爲嘎子削了一把木頭槍。
 
張嘎只有一個惟一的親人——奶奶,他愛奶奶,因爲奶奶對他無微不至,他崇敬奶奶,因爲奶奶竭盡全力維護着八路軍,生活雖然艱苦,卻充滿着幸福。但是,奶奶爲了掩護隱藏在他們家裏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慘死在敵人的刺刀下!幸福的家被敵人摧毀了,嘎子最敬愛的老鍾叔也被敵人抓走……同學們,你們想想這一切,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悲慘的啊!
 
張嘎是個可愛的孩子,他勇敢剛強,在敵人面前無所畏懼,表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當老滿父子爲掩護他而遭受僞軍的毒打時,他敢於大義凜然地挺身而出,並且沉着有力地告訴敵人:“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八路軍,跟他們沒有關係!”當他被敵人關在炮樓裏進行拷問時,他敢於勇猛地咬着敵人執着皮鞭的魔手……
 
同學們,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從嘎子身上,反映出了他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我們也同樣可以把他的精神運用於現在的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困難勇於克服,不怕挑戰,不怕挫折。
 
同學們,在戰爭年代,小小年紀的嘎子就不怕犧牲,打鬼子。而我們現在處在和平年代,更應該好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建設祖國。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那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